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关于球拍触球时间的实验记录说明什么?

风刀霜剑 2008-12-13 22:57:00

  针对德先生文章中提出的触球时间为“千分之一秒”的说法,有的朋友提出了质疑,同时也有曾经先生的一文,反映在制作动画时很难区别球脱板的时机,前者,是看到过相关资料而忘记了资料的来源出处,后者是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感到了困惑。为了释疑,我上传了《关于球拍触球时间的实验记录》的帖子。

 

  这个帖子,旨在达到两个方面的基本目的,第一是确认德先生说的球拍触球时间为“千分之一秒”属实;第二,由实验结果来引发我们对技术问题的讨论。帖子上传后,先后有几位朋友都另开新帖专门进行讨论,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有助于我们更加看清一些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去理性和理智的指导自己的练习。 看过大家的讨论之后,我想把我准备讲,但还没有完全讲出来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与大家沟通一下。

 

  一、关于实验结果本身

  日本蝴蝶公司对球拍触球时间的实验及其结果是当时我们国家乒乓球科研人员始料未及的,按照吴焕群先生的原话是:“这两种结果,都是以前所未曾预料的。”两种结果是指:1、以每秒25米的速度(相当于大力击球),击球后,木拍和正胶海绵拍两者的触球时间都是7/7000秒,及千分之一秒;2、当改变 球速重复实验发现,轻打和重打的触球时间也是相同的。这就是说,球拍触球的时间与球拍的材质没有关系,与球的力量大小没有关系(他们当时使用的摄象机是每秒7000个画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曾经先生不可能制作出触球时间的画面)。

 

   这个实验是在1983年完成的,由日本蝴蝶牌乒乓球器材公司的研究部长山冈英树在1983年11月18日用信件的方式寄给了我国,我们国家在1984年将该实验结果(含照片)公布于众。(该资料被录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乒乓长盛的训练科学探索》第206—206页)。

 

  我们知道,日本蝴蝶公司是一家老牌的乒乓球器材生产商,他们进行这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自己研发乒乓球器材服务,这样的实验结果,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从目前蝴蝶生产的各类产品来看,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当然,相信他们的实验每一天都在进行,而且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属于高度机密。关于触球时间 的实验结果既然能够公布于世,我想也与他们背后的商业动机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最近日本首先提出禁胶的动议案可以窥见。

 

  我个人认为,触球时间只是他们当时一系列实验中的一个小的实验项目,重要的是球在接触不同材质球拍后反弹的性能(包括速度和旋转)实验,这样的结果,才是真正值得保密的地方。脱板的时间不能改变,但反弹的性能肯定是会有变化的。什么样的材质会产生什么样的速度(旋转),什么样的材质适合什么样的打法, 也许他们在同一时期就早已有了结果。明确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千分之一秒”实验结果的真正含义大有裨益。

 

  二、实验结果对我们的启迪

  “千分之一秒”是在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如果改变条件,会不会发生变化?我认为,这个实验所反映的两个方面的结果,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有的朋友提出,如果改变球拍的角度,不是正面击球,结果会有不同,这是一种假设,或者说是对实验的一种误解,只要从原理上仔细想想,结果会是一样的。这就是实验结 果带给技术层面的思考,这个思考也可以延伸到当前你在掌握技术要素的过程中怎么样来加以理解。因此,我在有关的帖子中说到:“而我们从技术层面来研究,第一是什么样的技术选用什么样的材质才能充分显现优势;第二、选用的材质怎么样最大限度的满足技术上的要求,这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从这里也给我们一点启 示,队员的技术特点与他所选用的器材是相匹配的,技术上的细小变化与队员技术动作上的区别,有可能与他使用不同的器材不无关系。从而使我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优秀队员的技术动作提供新的视点,目的也只有一个,使自己的技术能够得到提高更快。”

 

  由此看来,争论是不是“千分之一秒”是幼稚可笑的,而改变“千分之一秒”才显得很实际。那么要改变“千分之一秒”又有什么途径呢?是靠武器,还是靠技术?有人会说,要靠武器,也要靠技术;也有人会说,要靠武器,更要靠技术,我赞成后面的观点。因为当武器选定了之后,掌握武器还是靠人,有了这样的观点, 就会使自己的思维集中到对技术问题的探讨上。

 

  比如说摩擦,理论上说要让球拍与球充分摩擦,或者说是摩擦的时间长一点,旋转才会更强,那么,需要采用怎么样的手法?再比如发球,要发出旋转强烈的球,也需要摩擦,那么,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球才会达到这样的要求?这样一些技术上的实际问题,都涉及到技术动作的手法和手法上的细节,包括接触球的部位、击 球的球拍部位、击球的方式、用力的大小与方向、拍面的控制与调整、球拍击球过程中的轨迹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身体运动(包括移动、身体各部分的参与状态、重心的转换与还原、上肢在击球过程中的运用、手腕手指的使用等)。

 

   我们说要通过技术来改变触球的时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击球的方法,即撞击与摩擦,或者是二者的结合。撞击是力求更多的将击球力量通过球心,缩小力臂,而摩擦是增大力臂,让球拍切球较薄。但是,应该看到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触球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任意的夸大技术对触球时间上的作用,企图让球在击球瞬间的 “千分之一秒”内,先“停”后“打”,或先“打”后“摩”,无疑是十分可笑的,也是规则所不能允许的。除非他打的不是乒乓球,而是一种叫“柔力球”的球。

 

  关于球拍问题,不讨论它并不是排除它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打法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材质(包括底板、海绵、胶皮或套胶)有利于技术的提高。对球迷朋友来说,球手对球拍的要求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当技术稳定后,球拍基本上就可以定位,无须作更多的选择,只是在应该选择的时候认真进行比照。要知 道,技术的稳定是以适宜的球拍为前提的,经常更换球拍的球手,在技术细节上肯定是不成熟、不精确的。尤其是对优秀运动员来说,更换不同牌号的器材,就等于要更换一套不同的技术。因此我建议:一方面,对我们已经使用得很习惯和很熟悉的球拍来说,没有必要经常更换,也不需要经常更换:另一方面,我们研究和借鉴 他人各种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武器的因素,这样才会使自己模仿的时候减少烦恼。

  总之,实验结果对我们的启示,远不止我上面谈到的这些。这篇文章,只能说是给大家的讨论提供一点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至于涉及到技术以外我们无法进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还是留给专门从事乒乓球研究的人员去研究吧,离开我们本身的水平和技术去讨论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是浪费我们自己的时间。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忘掉你的身份,忘掉你的年龄,忘掉你的卑微,忘掉你的显赫,忘掉现实的许许多多——把你和我当作一个小小的音符,让乒乓来组合最美好的音乐.以球交友,共享国球快乐。QQ:328795331

1条评论

apperking手机认证 2010-10-11 14:44:00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红双喜96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