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差一点的漏网之鱼!

ht 2004-6-25 16:05:00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继王传耀、姜永宁、容国团之后,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周兰荪蝉联三届世界团体冠军,被国人誉之为“五虎上将”或“神州五剑”。文革动乱折腾了3多年之后,中国乒坛又崛起了一批后起之秀,其中在31届世界锦标赛出现的“三剑一刀”更大放光芒,为中国队再创辉煌。“三剑”者乃李景光、许绍发、郗恩庭,“一刀”者是梁戈亮。“三剑”皆是赫赫有名的世界冠军,相信已为人所熟知。可是,他们之所以能加入国家队,却各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恐怕连他们本人也不大清楚。

  差点走漏了景光

  1964年4月,正值百花盛开春满江南的好时光,南京主办了一年一度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国家队的队员们均代表原有地区参加了单项比赛。而我们国家队的教练则负有两个任务:一是观察各自分管的队员在比赛中技术战术的状况和他们的作风表现;二是从中发现人才,为国家队吸收新生力量。

  在一个月朗星繁的晚上,单打初赛已近尾声,我和胡炳权所管队员的比赛均已完结,一看手表时间已是九点半,观众和球迷已走了十之八九,场地寥寥落落。

  我俩正准备乘班车返回旅馆,迎面走来容国团,于是便招呼他一起走。但容国团说:“我还不能走,王家声还有一场没打。”当时王家声是归他管。

  我问:“他对谁?”

  容答:“是个不认识的新手。”又说:“干脆跟我一起看完再走吧,反正这场比赛很快就会完。”

  我打开手上的《比赛秩序册》一看,王家声的对手是一个叫李景光的河北小队员。王家声是世界团体赛冠军成员、大会男单种子选手,前面几场都赢了,小组赛就剩下这一场。

  球员进场了,只见走在家声后面的是一个个子高高、嘴巴大大、剃光了头、一脸稚气的楞小子,他和王家声一样也是左手打直拍。

  比赛一开始,只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虎虎生威地一轮猛攻,把心理准备不足的王家声打得晕头转向,竟输了第一局。

  容国团赶忙抓住换边空隙,对小王面授机宜,先敲警钟,再谈战术。经过一番激斗,王家声好不容易才连扳三局,胜了下来。

  经此一役,排列小组末席的李景光,被记上了我们男队的“新兵”名单。

  两个月之后,年方16岁的景光便和陈宝庆、吴宗法、于贻泽等出现在国家青年队的训练场上……

  过了7年,重现国际乒坛的中国乒乓球队,在名古屋第31届世乒赛上与日本队进行了男子团体决战,人高嘴巴大的李景光,竟一口气“吃”下了三员敌将,为中国男队第四度捧得斯韦思林杯立下奇功。可怜那位刚拿到男单世界冠军不久的伊藤繁雄,在景光手中两局球才得了9分!

  如果当晚我们忽略了王家声这场“无关轻重”的小组赛,如果不是容国团的高度责任心,谁会知道有一个李景光?差点儿漏网的竟然是一尾金灿灿的大锦鲤!

  不后退的许绍发

  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团体初赛正在北京进行得如火如荼。那是1965年金风送爽的秋天。我和国家队其他教练一样,在比赛场内进行例行“检阅”。

  当我走到有两个男子省队比赛的某号球台时,不觉停下了脚步,因为场内有一个肩平胸阔、身材健硕的小伙子吸引住我的视线:他右手握直拍打快攻,而令我注意的是,无论居于主动或者被动,他都坚守在台前不后退。

  看了七、八分钟,我喊住了正要走过我身旁的傅其芳。我对他说:“老傅你看看这个小伙子有什么特点?”

  他一边看,一边颇带欣赏地点头说:“不错,不错。”

  见此情形,我再把班主任张钧汉拉了过来,因为他是最主张快攻球员要坚持近台的。

  当我们三人意见一致以后,我走上前去问吉林队的教练(记忆中好像是范茁):“你们这个队员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

  “他叫许绍发,19岁。”

  就这样,我们男队的“征兵册”上添上了“许绍发”三个字。

  这个在当时还是相当陌生的名字,过了若干年却成了国际乒坛上无人不晓的名将,二十年后更肩负起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重任。

  1965年,吉林队在国内只是一支二流的球队,若论技术水平,许绍发并不显著。但是他的打法先进,特点鲜明,是一块需经精工雕琢的璞玉。

  塞翁失马的郗恩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乒乓球队雄霸了整个国际乒坛,简直是“天之骄子”,不可一世。尽管中国乒协多次发出邀请,均遭婉拒,甚至想请其大学生乒乓球队访华,也没有结果。

  1961年,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日本男队惨遭“滑铁卢”,便主动提出以后双方多多“交流”,中日两国乒乓球队协定隔年互访。

  1964年春,中国队即将第二次访日比赛(第一次是1962年),但男队却为物色一个17岁以下的男子少年球员而大伤脑筋(双方规定中国男队要带一名少年队员出访)。当时国家男队中尚没有这么年轻的队员,而省市少年的水准还比较低。我们正在为难之际,突然有人介绍在天津训练的河北男队有一名叫郗恩庭的少年打得不错,而且只有17岁。于是男队连忙派出容国团教练(他在1963年的27届世乒赛后转任男队教练)和领队关惠光专程乘火车赶去天津,与当地体委联络和找郗恩庭本人作技术上的测试。

  第二天傍晚,容国团一脸失望返回北京。据他表示,郗的技术不错,可惜超过了规定年龄。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最后只好匆忙地找到河南队一位姓冯的少年队员随队出征。虽然这次郗恩庭去不成日本,可是他的名字和技术情况已在国家队“挂了号”。

  第二年的第二届全运会比赛上,郗恩庭力取上海队三分,旋即被调到国家队深造,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并在32届世乒赛中独闯七关,继容国团和庄则栋之后,为中国夺得了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可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事物多变,世情难料,中国过去不少乒乓名将之进入国家队,都有偶然的因素。像梁丽珍,14岁时就差点被冠以“走白专道路”的“罪名”从广东队赶回学校;1972年河南直拍削球女将也险些因“脾气不好”而处理出运动队;还有李振恃、王涛等人亦只差一线便被埋没……

 
[em00]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0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