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技术的理想、理智与合理

a98647手机认证 2009-6-28 10:00:00
我们谈到技术动作,往往是追求理想中的,任何球迷在学习技术动作的时候开始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从道理上说,这是值得提倡与肯定的。理想就是完美,不追求完美,难道去学习缺省的动作不成。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理想中的完美或近乎完美的技术动作在现实中是很少见的,尽管优秀选手们的技术动作都是那样的高超和精湛,但都还不能称作为十全十美。因此,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动作,注定自己都几乎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并不意味达不到理想的程度我们就可以干脆放弃,没有追求就没有目标,我们做不到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缩小与完美动作之间的差距,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所追求的是相对的理想动作,相对的完美技术。
      技术动作是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向理想的目标靠拢,日本首先发明弧圈,但当时的弧圈与现在的弧圈就不能同日而语。即便是孔令辉、马文革还有前国家队曾叱咤世界乒坛的一代枭雄,他们的弧圈与现在大力、陈屺、马龙的弧圈相比,也显得落后与逊色不少,当时的理想技术已经过时,现时的理想技术也正在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说,理想也有它的时限性,旧的理想过去还会有新的理想,新的理想永远不会停止在原有理想的层面上,因此,理想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理想应当建立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来实现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如果是这样定位,就把理想变成了理智。
      理想有可能使我们充满生机,也有可能使我们比较盲目,我们强调人的因素第一,强调主观努力,但并非你尽了力,就一定会达到自己的理想。理想是完美的,但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尤其体育运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人的遗传基因,先天的能力很多是后天训练无法提高的,目标与努力之间往往不能划上等号。 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不能说我达到的,人家也一定能达得到,反之,人家达得到的,我不一定就能够达得到。我有什么样的能力,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地,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一个球手,要基本上了解自己,做不到这一点,要么会夜郎自大,目中无人;要么会妄自菲薄,瞧不起自己,如果真是这样,终究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技术上的理智,表现在许多方面。不霸蛮、不循距,一切从我考虑,唯我所学,唯我所用,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不拘泥于形式,不陷落入俗套。因此,要有理想,但更要有理智,理想是一种预想,而理智则是一种智慧,它比理想更实惠。理智告诉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刻也不要脱离现实。乒乓球是智者的运动,更需要理性和理智的支撑,技术提高需要智慧,提高了的技术反过来又会增长你的智慧,对运动规律的大彻大悟使你变得更加睿智,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如此循环向上,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
      在理智的支配下,你对技术会由追求理想而转为追求合理。实践证明,完美或近乎完美的技术属于那些天才的球手,而大部分球手则应该把技术的合理作为掌握技术的目标定位。这里,对合理的解释更多的是指贴近自己、符合自己,业余球手更应该如此。我们要把练习的目标直接的指向通过努力自己能够掌握的技术方面,而不能好高骛远或眼高手低的去为难自己,把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精力化到费力不讨好,丝毫见不到成效的练习中去。实际上,一个球手,不是非得要掌握乒乓球的所有的技术,反过来,任何选手都不可能完全掌握乒乓球的所有技术,也不需要完全掌握。任何选手所要掌握的技术,都必须是符合他本身条件和打法的技术,仅此而已。应当看到,有些完美的技术不一定就适合你,适合你的技术不一定完美,但一定会是合理的,至少对于你来说,是合适的。只要没有显著的动作错误,你就不要怀疑自己的技术会是另类,因为任何选手的技术都会打上明显的个人烙印,它告诉人们:乒乓球可以这样打,也可以那样打。我们有必要使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不断完善和熟练生巧,但没有任何必要去参照某个明星的动作进行改造。深度模仿的结果,肯定会使你有其形而无其神,如果一旦你发现失去了自我,你会感到更加迷茫和郁闷的。 原来合理的技术动作,在已经变化了的今天,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比如,日本的长抽技术,那种以大臂为主的发力动作,那种有明显抬肘的击球动作,不是还广泛的存在我们中间,至今令我们感到头痛吗?还有弧圈初期阶段的那种风靡一世的基本打法,我国传统直拍快攻打法的原始形态,不是也在我们身上得到了体现,仍然是我们进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技术手段吗?面对技术的进步,我们将如何面对?割舍和获取已经成为我们之中一些球迷朋友的两难,为什么我们还不敢直面而决定自己的最终取舍呢?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我们看到的新锐技术,是原有技术的积累、繁衍和提升,是运动发展的产物、需要和必然;是最高水平的体现、完善和追求;我们可以去欣赏,可以去模仿,但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思考的,应该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技术,这才是最重要的。 乒乓球可以这样去打,也可以那样去打。我们要思考的是自己怎么样去打。我们希望看到更新的技术,我们也渴望获得更高的技术,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应该获得哪些真正可能属于自己的技术。 定了型的动作不容易改变,为什么我们就不去研究这已经定型的技术还有什么发展的空间,还有没有发掘它本身的技术潜力呢? 习惯了大臂打球的朋友要明白,台内球的处理是你的致命弱点,有没有想到运用战术手段将球尽量的调出台面,来适应你技术的发挥呢? 正手吊板的朋友,有没有想到击球的一瞬间,去合理的调节板形,充分把手腕用活,来改进技术细节,弥补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呢? 喜欢抬肘的球手,有没有想过,打球还是要靠手腕的调节,随肘怎么抬,上旋、下旋怎么打,注意拍形的控制就行了,球还会跑到哪里去呢? 力量不行,我就打落点;进攻不行,我就打控制;自己无法上手,我也不让你舒服打我。扬长避短,我要对方明白,乒乓球还可以这样打。 其实,业余界的高手都有自己的特点(注意我说的业余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专门训练过的)。他们在长期的打球生涯中不仅摸索出了一条完全合符自己技术特色的打法套路,而且还能将自己的技术发挥到极致,尽管看上去动作不怎么正规,但终归能赢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如果将自己的眼光回溯远一点,能回头看看50年代、60年代的技术状况,那么,就能更加坚定起自己的信心:乒乓球就是这样打。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0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