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攻球
此文前言:看此题目也许有的人要说,正手攻不就是正手挥动那一下吗!还有的人会说,谈正手攻球技术的文章比比皆是,而且都很精华,还用你来谈!的确很多文章都很精华,但我总觉得有二点谈的还不够:一是对正手攻的难学点、要注意的问题、容易产生的错误动作(也有很多文章谈了)及错误动作的相应后果谈的不够;二是阐述的不够系统,仅就阐述了挥动这一下(也许我没看全),没有全貌、深刻的讲出正手攻需经过怎样的训练才能应用于实战的实质和内涵。造成了许多初学者甚至一些乒乓届人的误解、迷茫,对正手攻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深层次上认识,故写此文。正手挥动这一下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应用到具体的实战中去?(为什么有的人正手功练习时看着打起来很漂亮,可实战中确不行)正手攻究竟练什么?怎么练?写此体会,是我多年实践和学习的心得,仅供参考。我不论写的好与坏,干乒乓就要热爱乒乓,就要多钻研、多学习。绝不能因为自己会打球而就凭着感觉教,仅教外形而不懂实质和内涵,甚至外形教的都不够准确。教练员对乒乓球动作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会误人子弟的。
辽宁 阜新 罗琦
2009年11月24日 (教练版)
一、 对初学者开始时在道理上不要讲得太多,等动作框架基本形成后,再讲原理。注意正确的握拍方法(握拍方法专门一章来谈),小臂放松和肘关节不要上抬就行了。
1、 预备:站位右半台(以右手为例),身体距球台端线约50厘米(个小的孩子可稍近些),双脚开立,比肩稍宽,前脚掌内侧着地,足跟虚着地,足尖向前(忌外八字)持拍脚稍后,屈膝、双膝稍内扣,收腹,含胸,上体稍前倾,持拍手侧沉肩、坠肘,肘与腹基本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大臂与身体间夹角约为35—40°,大、小臂间夹角约为120°,肩部自然放松,非持拍手握空拳置于身前左侧,(非持拍手的放置也很关键,有人腰不会发力有的就是由于非持拍手放置不对引起的,在以后专门一章节具体再谈这个问题)这是预备动作,然后是引拍、击球、还原共四个部分。
(正手攻球是依靠上诉的一个整体系统来实现的,绝不是单一的一个挥动动作。上述任何一处做的不到位都会出现相应的问题,最后都会影响到你正手攻球的质量)
2、 引拍(引拍的方向与挥动的方向正好对应反向。引拍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始于引拍,攻球的引拍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大。但引拍确最容易被人忽视。如果引拍就错了,往下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当看见对面来球时开始引拍(不要过早引拍,过早引拍会破坏击球节奏),腰带大臂向右侧稍扭转(不要以肩关节为轴动大臂,即大臂与身体要相对的保持成一体,这样做对于正手攻这个动作来说是协调、合理的,但这和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舒适状态是不协调的,训练就是把这种不协调变成协调,这是正手攻难学点之一),同时前臂外展,向后、向下引拍。第一、向下,手最低不要低于前臂和台面的平行线(略高于前臂与台面的平行线,低于击球点 。 如果引拍过低, 撞击不够, 你会觉得打球总是迎点过慢,借不上对方来球的力,为了使球上台你就得增加摩擦的成分在里面,这样速度就会大大折扣. 击球效率就会大受影响. 高手引拍后你会感觉对点相当容易,借力打力也相当好. 也就是 引拍的高度 跟 击球点的高度 应该尽量接近,除非来球太低或者带点下沉 才需要往上撞击的力量,注意: 是撞击 不是摩擦.同时不能翘腕,翘腕,会使你整个胳膊肌肉紧张不放松,将来影响发力。也不能吊腕,吊腕会使击打瞬间的爆发力和攻球的稳定性损失不少);第二、向后,前臂与球台端线的夹角不要过小—约30°左右。这两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向下、向后的引拍都不要过大?因为这样做你就无法过大的挥臂引拍,其结果是借力击球,力量不够大。你若想击球有力,你就的用腰、腿来用力,这恰恰是逼迫你学会用腰击球、用腿击球的根本和关键,向后引拍过大(即前臂与球台端线的夹角太小甚至平行了)、向下引拍过低,手臂的挥动就会过大越界做了本该腰做的工作(转腰),结果是将来腹肌收不紧,无法内隐转腰,不会用腰。正手攻成了正手抡。不会用腰,动作就发散,不够紧凑,将来发力不集中,摆速就慢,和下一个动作的衔接也慢。打乒乓球不会用腰就等于房屋没有梁柱,支撑动作的框架散了,重心也没了。动作框架一散、重心一没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学乒乓球要先学快攻而不要过早学弧圈?因为和快攻相比弧圈的手臂挥动就大,替代了腰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学会、体会如何用腰)。快攻里强调用最紧凑简洁的动作、最短的距离打出高质量的球。在不夹臂的前提下适当缩小手臂与身体的夹角,从而让自己在击球时加深前臂的主动摆动;第三、同时不要将前臂举得过高(前臂举得过高,好处是拍接近躯干,击球稳定,不利有二,一是影响将来的鞭打发力,二是前臂如果举得过高,会使整个上肢的动作紧张,同时手向上挥动的空间过小,手只好过多的向前挥动,也是做了本该腰来完成的动作,击打过去的球会呈外弧,低且飘,也就是所说的“挤球”,同时欠准确和稳定,个小的孩子最容易出现此问题。横板食指过于外展也会出现此情况)。ffice:office" />
3、击球:来球跳至上升后期时击球,近台正手攻球是利用反弹的力量还击,借力击球,也可以叫借力截击。借助球反弹的力量就能轻易回击。直拍食指放松,拇指压拍,使拍面稍前倾,约与台面成70—80°角,即压拍。压拍是靠前臂内旋(还有拇指压拍)来实现的,(前臂内旋对于正手攻这个动作来说是协调、合理的,但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舒适状态来说是不协调、不合理的,也要通过训练把生理状态的不协调转变成协调,这也是正手攻难学点之一),腰部回转带动大臂(回转时大臂与身体仍要相对的保持成一体,大臂与身体相对的成一体是将腰、腿力量传到手上实现以腰控手,以手击球的保障,即用腰击球),在大臂带动下,前臂快速向左前上方挥动击球。(这里手挥动以向上为主,向前、左为辅,而向前、左主要是靠腰的转动来实现的,与手不能后拉过大一样,腰的转动也不能过大,要自然的带动起来,原因在下面的第九点讲如果手向前的成分过多就是替代了腰的转动,也会使腰的发力不好。腰、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向左、前、上的挥动。)击球中上部[横拍近台正手攻球时,前臂、手腕、拍基本成直线(这又是一处生理状态的不协调,又是一处难学点)并与台面接近平行,击球的时间、部位、拍面的角度及手臂挥动方向基本与直板相似。]。 击球后开始有“刹车”收拍(,球拍向左不要超过失状面,即挥拍的动作也不要过大,道理一样,过大影响用腰)。多球供球短、软,会使练习者击球时机太晚,无法保证其能在上升后期击球或者击球无力。太晚击球无法借力,就必须主动过大的摆动发力,正手攻球就成了正手抽球,弧线、力量、准确性就难控制。为保证练习者能在上升后期击球,供球就者要控制好球的力量、落点、节奏、弧线。先练打斜线,斜线对下步转(扭)腰和双脚重心转换的体会能更充分。
4、 最后还原。(注意:还原要沿直线回到起点,即从哪来直线回哪去,不要划半弧还原,比直线还原要慢还不用腰)
正手攻强调协调,要体现轻松、自然,(这几点是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实现的,将来会用腰打球时前臂就会自然的轻松下来。拍形的调整不是手腕的转动来实现的。拍形的转动和调整是前臂旋内与旋外的结果,也就是说,拍形调节是前臂转动的功能而非手腕的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前臂动作的放松是何等重要,因为没有放松,就不可能很精细的让整个前臂作为一个自由的环节在控制拍形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准确度)同时,要学会主动的运用前臂,这些都是为今后熟练的掌握正手进攻性技术(包括拉、打、点、挑、撇……等)和发力做好准备。这时不对腰,腿有更多的要求。可以先让初学者在正手位自己抛球自己去打,待有点感觉后,再由教练用多球的方式指导练习。
正手攻球的启蒙阶段,1、重点在手臂的挥拍动作。2、难点在三个生理不协调和击球节奏的掌握(解决的办法是熟悉球性,多练托球、颠球、对墙击球)。3、关键是收前臂(也是将来拉弧圈球的重要环节)。
二、初学者的动作比标准动作稍大一号。随着动作的熟练和将来紧张、发力动作幅度会不自主的变小。
三、所有技术动作开始时很多人会不协调、僵硬,甚至不很正确,但随着逐渐的熟练会不断的向着正确动作发展,其实练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僵硬向协调,由错误向正确发展的过程。但如有原则性的错误(如抬肘、后拉肘,翻腕、锤击、手推击等)必须立即停止下来纠正。
四、在正手攻球手臂动作基本符合要求后,再开始强调动作之间的连续,进行连续攻球的练习。
五、开始时的3、5节课用多球供球,然后就要转入单球练习。再单球、多球交替的供球(供球时注意要对点供球还要有节奏的变化)。如果开始多球课节过多对动力定型倒越发不利,还会造成泛化现象。
六、从一开始就要一直关注握拍的正确与否,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这时是最容易出错的时候,一旦定型将很难改正。
七、单球定点能连续30(正手位直、斜两条线,侧身位直、斜两条线)左右就可以进行不定点的练习了(不定点是正手攻练习的重点内容)。正手两点打一点(三点打一点)和半台不定点的训练解决了步法的和手法的结合问题(步法是干什么用的?是通过不断的步法来调整身体协调性的)。在步法和手法的结合练习时,先不要考虑腰的发力问题,主要解决腰在重心交换、移动和还原过程中的作用。解决上下体协调的问题。刚开始打不定点时有对不上点的问题,实质上是下肢的问题,是步法的问题,是步法移动的质量问题,也是步法与手法的结合问题。改进的根本办法是提高步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使上下的运动协调起来,只有这样,腰才有了用武之地。怎么样来解决上下协同的问题呢?待下面的八、九熟练以后选择几种比赛中常用的结合技术去反复的练习,比如,左推右攻、推挡侧身,熟练后再加进扑正手、搓后上手的练习、短长球的结合练习等,主要从比赛中常用的线路出发,把这些基本的线路练熟,步法自然就跟上来了,只要步法上来,腰的作用就会充分的得到发挥,而不仅仅只起连接作用了。 以后在和其它技术进行衔接、转换练习……
八、正手攻球的动作逐渐熟练,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步去加强和改进腰部的动作。初学时腰部的动作很少,基本就是手臂的挥动,动作熟练和提高到一定程度,要速速逐渐加快,速度一快,仅靠手臂的挥动就跟不上球速了,腹肌收缩绷紧,这时腰就会自动的带起来,这种自动带起来的转腰才是最佳的转腰—即扭腰,也叫内隐转腰。用腰和会用腰完全不是一回事,有的人误以为只要转腰了就是会用腰了,所以就过早、过大、刻意的转腰,而不是自动的带起腰来(过早、过大、刻意的转腰是错误的,原因有三,一是过早的转腰替代了收前臂,一般前臂收的都不会好,二是腰部转动过大又替代了腿应该发力的工作,将来会使腿部的发力不好,三是过度的过大转腰会使上下肢脱节,影响步法的移动,四是过大的转腰发力都不会好的,上半身晃动过大,整个动作散又大,不利于快速还原,影响到摆速,将来不能紧凑的集中发力)。只有内隐的转腰—即扭腰(微转腰,不要过大,腰劲始终闷住,偷着用力。不像弧圈开始放松,击球前才开始用力)将来才能更好的衔接、转换和发力集中。正手攻时腰、腿、手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越界互相替代,又互相配合,三力合一才是最佳的效果。)。这时再注意腰的转动(检验是否转腰的标准是看双肩是否转动了,尤其是非持拍侧肩是否转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什么要用腰?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腰部在运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就是通过腰这个中间环节,使下肢、上肢及全身都协同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是用腰才能保证击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三是用腰使得衔接和转换快速又有力。
正手攻其实是一个“推击”动作。“击”字我们好理解,而这个“推”不好理解些,但这一个“推”字确是惟妙惟肖,很精确的刻画出了正手攻这个动作的要点所在,注意,这个“推”绝不是用手推,而是通过转腰用整个身体在推,在“推”的基础上用收前臂来完成“击”。“推”会使你的动作稳定、准确。而“击”在“推”的基础上增加了力量,“推”、“击”的结合使你击球即稳定、准确又有力量。
九、腰会用后才是用腿和重心交换。收腹绷紧腹肌(使上下体连结起来的关键),腰部扭转带动腿部蹬地转脚,挥拍动作比近台时稍加大,重心由持拍侧腿向另一条腿转移,(转腰带动脚转,而转脚又支持了转腰。转腰破坏了预备状态下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而通过脚转又获得了新状态下的平衡和协调,很多业余选手上身看着很漂亮,实战却不行,原因是只会打定点,不会步法,不会用腰,更不会重心转换,)并根据具体来球,决定重心转移幅度的大小,最好不要出现大幅度的晃动。此时的腿、腰、手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时候前脚掌撑地和保持一定的弹性,还不涉及到蹬地发力的问题。
十、这时才开始逐渐的发力,不能过早的发力,过早的发力是“拔苗助长”,没达到一定水平而过早的发力是破坏了协调的发力,是错误的发力。速度是发力的前提,只有达到了一定协调能力(腰腿手三力合一了,又会重心转换了)、速度也起来后的逐渐发力才是合理的发力。当回合具备一定的速度后,发力也就基本是水到渠成了。(会发力了才是动作基本成熟的标志。练习发力必须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训练过程,绝不能发死力,发蛮力。发力要把握三个基本准则;一不破坏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发力情况下动作不走形;二不影响身体重心的转换,发力情况下动作能还原;三不妨碍后续动作的跟进,发力情况下技术能衔接。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发力技术的稳定和成熟。)
注意:真正发力时的顺序就和上面学习时的顺序正好相反了。发力顺序是先腿、后腰、最后才是手。各种文章上都说正手的发力是腿、腰、手三力合一共同发力,但我认为还有第四个发力的地方,那就是“髋”。我不同意几者同向发力的说法,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一个方向的力,必有相反方向和它平衡的力在和它相互作用。腿、腰、手三者的发力基本同向,都有向上、向前的成分。[蹬腿过程中有两个力的成分,向上(制造弧线过网)和向前的力。转腰主要是向前的力,向上的成分少些。手也是既有向上还有向前两个力]。那么和上述三力相反的力在哪里呢?一是腿蹬地时地面的反方向作用力(但这是人体之外的力),这是发力的“基石”。二就是人体之内的髋,髋用力方向正是上述三力的反向作用力,髋是发力的“平台”,它的反向作用力为上述三力起了“刹车”的作用,“刹车”的结果是使上述三力变成了爆发力(也就是所说的鞭打发力),这也是为什么坐着能练习转(扭)腰的道理(但这种练法只能平转,真正击球时腰是有些从下向上的回转,即“松螺丝”)。而过度的大幅转腰会使髋随腰同方向转动,髋就不能起到这个反向平衡作用了,即失去了“平台”,失去了三力的反向作用力(你坐在转椅上脚离地试试转腰发力就明白了,这时就是髋随腰同转了,仅剩手臂发力了),就无法实现三力的“刹车”,也就不能使三力转变成爆发力了,没有平衡了,还原也就要慢的道理。
十一、直到在运动中能使腰、腿、手三力合一,协调、紧凑、准确、合理、连续的击打不同旋转、不同落点的球,并能和其它技术熟练的衔接、转换,这才是真正成熟的正手技术了(以前的一切都是为运动中击球打基础的)。
其他的快点、快带、突击、扣杀、滑板,包括弧圈都是在这基础上再加练习发展起来的,只要练好了正手攻,其他都会迎刃而解。
正手攻概括:拍端住,腹收紧,简洁、紧凑架不散; 收前臂,腰扭转,蹬腿、转脚重心换。
正手攻,从正手挥动击球那一下开始,逐步过度到腰、腿、手三力合一直至全身参与的系统动作,再到与其他技术动作衔接、转换的整体系统动作并用于实战的这个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你才能体会到正手攻的实质和内涵。学习正手攻这一个动作的过程其实体现了你的乒乓球理念,也反映了你的乒乓球理论水平。你的理念和理论指导下的训练手段、方法也将决定你所教学生前进方向的正确与否和未来能上升的空间。(由于学员的个体能力差异,不是每名学员都能做到你所要求的规范、正确动作的,但能使大多数学员做的好就是一个好教练)
其它技术的学习过程参照正手攻的学习过程。
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打法都离不开快攻技术,快攻(包括正手攻、反手拨、推)是任何打法的基础,是核心性技术。攻球时重心会转换,腰、腿会娴熟、自如的用力后才可以学习弧圈技术{这需要三、五年时间,最快的至少也要一、二年时间。现在很多教练都过早的教弧圈和过多的练弧圈是错误的,尤其是打基础阶段。腰、腿不会发力,重心不会转换时练的弧圈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壳弧圈,不能称做是弧圈,仅能叫摩擦或一板拉、挂而已,更关键的是这时练弧圈耽误了你体会用腰击球的感觉,腰、腿会用力才是你学习弧圈的基础。快攻是掌握和体会用腰击球的根本技术[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快攻是掌握和体会用腰击球的根本技术。现在你不动腰,仅挥动手臂就可以协调的完成摩擦球过网;你还不动腰,仅挥动手臂撞击(攻)球……协调吗?快攻对腰参与的精细程度、敏锐程度及依赖程度比弧圈要高很多,快攻站位近,对身体的协调性、步伐、技巧的要求比弧圈要求更高、更迅捷,如果在近台快攻上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弧圈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腰在乒乓球中的作用还用讲吗!不会用腰还打什么乒乓球!加快摆速更是依赖腰来实现的。所以攻球腰、腿会娴熟、自如的用力后才可以学习弧圈技术。为什么攻球会发力后才可以学习弧圈技术?过早学习弧圈的危害就是不会用腰、腿,在以后专门一章里更详细的谈]}。快攻打牢后很容易就能掌握弧圈技术,并且这时掌握的弧圈和过早学的弧圈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一种质量的弧圈。就是你学习和掌握了弧圈技术后,更要加强快攻的练习,加强弧圈与快攻的结合练习,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你的技术水平。认为弧圈掌握以后,快攻好象作用不大的观点是严重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想要在乒乓球上走的更高、更远的一定要先练好快攻这一课!错过了快攻这课直接练弧圈的和快攻没有打牢就练弧圈的必须要回头来补上这课(但补的课比原课要难而且很难达到原课的水平,因为你已形成了错误的动力定型,耽误了体会用腰击球的关键时期)。现代乒乓球拉、打动作之间已经模糊,但那是高水平选手的,是多年功夫后的事。初、中级阶段需要你脚踏实地的分别做好正确的攻球动作和弧圈动作。14、其它的快点、快带、突击、扣杀、滑板都是在这基础上再加练习发展起来的,只要练好了正手攻,其他都会迎刃而解。
正手攻是乒乓球所有技术中最难学的,但也是最关键的技术。
乒乓球的技术动作一旦定型将很难改正。前半年学习的乒乓技术动作可能就决定了你一生的方向和前途。所以前半年一定要和“明师”(非“名师“)学正确、规范的基本动作。
初学者(学拉弧圈以前)最好选稍硬些的底板(为什么选稍硬些的底板也在以后专门谈,这简单的说一句,就是为了打好快攻)
辽宁 阜新 罗琦
2009年11月24日 (教练版)
参阅戴临中老师的文章,在此致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4 8:49: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