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球日志ffice:office" />
从量变到质变
1、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量变的特征是一种逐渐的、连续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相对静止状态的变化。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统一、平衡、相对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所显示出来的状态。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的特点是一种根本、显著的变化,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统一物的分解或是相持、平衡、静止状态的破坏,都是事物在质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一方面,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说明量变对于质变既有必要性,又有必然性,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另一方面,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这说明质变对于量变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而且只有质变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和世界的发展。因此,承认不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之一。辩证法的发展观既与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不同,又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相区别。
我的练球体会
刚开始练发球时,练一盆(160个)刚有一点感觉,练第二盆时,感觉就好一点,练到第三盆时感觉很好。练了一段时间 练到第二盆时感觉就很好了。又练了一段时间。一盆球练完感觉就很好了。再练。现在发上10来个感觉就出来了。发球练好了,相应的接发球水平也上去了,因为当对方发球时你能感觉到他是怎么摩擦的,因为你会。
练正手攻球 刚开始时对手打快了不行,落点不好不行。练了一段时间(断断续续大概一年半)只要对手力量不是很大快慢落点不好我都能回过去且落点不乱。现在我和我朋友练正手对攻,很随意就可以打七八十个且速度快力量中等。在俱乐部练球时不管对手力量大小速度快慢我都能用一种力量一种速度回击。当对方爆冲时只要再右半台我可以贴上10来扳。 练球时只打三五扳一点感觉都没有,打15扳是一种感觉,打30扳是一种感觉,打50扳又是一种感觉。一个球能打100扳左右,什么发力、转腰、收小臂、身体和手臂的协调性、手腕的作用等各种感觉都有了。打得扳数多了手臂反而很放松。没有酸疼感。 我觉得这就达到质的变化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体会,不管多忙,每天都要把球拍拿在手里把玩一定的时间。真的很重要。
还有就是练球是一定要有目的性 。今天练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心中有数,最好写下来,练完了检查一遍。这样练效率很高,能事半功倍。 作天,和一个朋友打了3个回合(每个回合5局),我愣是输了12局,赢得3局感觉还是人家让的。以前可是互有胜负的没这么大的差距。这是怎么回事?我可是天天打,经常练。回来反思输球的原因: 一、练习时练得不够活。 二、练球时都是规定练习线路及落点,是有规律的练习。所以养成了不盯球的习惯。 三、他的打法是比较全面,手感好变化多,但攻击力不是很强,我应该稳住阵脚和他周旋,寻找机会进攻,不能着急。
10月5今天又和那一个朋友打了3个回合(每个回合5局),感觉比昨天好多了。 赛后总结 一、发完球后还原慢。表现在对方接过来的球比较好打就是找不到最佳的击球点。练发球抢攻少。 二、上一扳与下一扳衔接的步伐没有调整。表现在对方防守时自己连续进攻失误多。 三、移动意识差,搓球时不上步只伸手。
10月6今天和朋友练球,他提出我拉他用长胶磕,试了试,这个方法很好。我连续的拉他磕回来的球在3分之2台。这样练习对提高 实战能力很有效。因为长胶磕回来的球发飘必须调整步伐才能找到好的击球点,所以对步法要求比较高,而且要求看准球再出手。通过这个练习,提高了我用身体找球的能力,对培养盯球习惯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太费体力了练10分钟就顶不住了)
10月7上午练习发急下旋长球和下旋短球,要求用同样的动作发这两种球。通过练习提高了发球时脚、腰、手臂及手腕的协调性。 晚上还是和朋友练习拉长胶磕回来的球。通过练习体会到在拉球时要做到两快一慢,即脚下快速移动并用小碎步调整找准击球点(先站好位置再击球)慢出手出手后加速收小臂。
10月8上午练了1个多小时的发球,练习时要求触球点要集中在拍子最有力的区域。然后练习发球后的还原,发完球然后快速还原根据发出球的性质自抛击打一板。 切记练发球时一定要思考想一想旋转、落点及触拍的部位和拍子触球的部位。
10月9通过练习拉长胶磕回来的球,终于体会到什么是加转弧圈球了,也体会到了用身体把手臂悠起来的感觉,这时快速收小臂完成拉球动作。
10.14这几天有事没练。今天和老李打了几盘感觉很生疏。但是拉球的感觉还是很好。
10.16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指出。有目的的训练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最好办法 训练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计划,并不集中注意力,那么在练习场上漫无目的地击球并没有什么价值。在练习前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用什么方法练习什么技术、要达到什么指标、应该注意什么。什么预习也没有,一张白纸参加训练,不管你怎么认真都没有,也不会到达最佳训练效果。所以每次练习前都做一个计划。近期我侧重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比赛中把学到的技术发挥出了。 1.在练习中加大结合技术的比例。单项技术作为热身就可以了。 2.增加不定点练习的时间。 无论练习还是打教学比赛应该做到,眼睛盯住对方猜想或估计对方可能的来球,根据估计情况提前选择好站位,同时使自己保持在能够轻松回击对方的长球和短球的位置。脑子里重温自己正确击球的用力要点。在击球前应该作为小的重心调整与移动动作。使肌肉保持适度的应激状态,随时准备回击来球。
10.20 3分钟慢跑。3分钟柔韧操。5分钟正手攻球(要求慢打50扳快打35扳全力9扳,在5分钟内完成)。 正手拉上旋30扳一组,完成6组。休息5分钟。发力和轻拉结合5分钟。全力拉冲5分钟。休息5分钟。正反手摆速10分钟。 休息3分钟。反手打接侧身拉接正手位扑10分钟。休息3分钟。搓球反手拉起接正手拉冲20分钟,搓球10分钟。
10.21为什么比赛时不能把学到的技术发挥出来呢,我的体会是练习时对方回击过来的球自己都预先知道,而比赛时的来球是未知的。在比赛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对手的基本情况制定一个假定的预想呢?通过近几次的教学比赛我认为是可行的。例如我发一个长球到对方的反手,他接球的方法不是推就是侧身攻而且回来的球必是长球,再想到他回击也只有三条线,这样和练习时的情况是不是就接近了。只要你想到了在回击对方来球时就从容了。
10.22找到最合理的击球点 。这就需要有预判,首先判断来球的力量和速度然后根据来球的弧线判断落点的长短(这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做到。以物理现象来谈桌球的发球变化, 来球旋转多寡、落点、速度、高低等现象必有其因由;亦即球旋转多寡必定和球拍触球厚薄力量大小有关, 速度不同的球, 球拍吃球厚薄及力量大小也一定有关, 很多学生跟我说他不知道来球长或短, 于是我要他把球拍放在桌上不要回击我发过去的下旋球, 只要注意球离开球拍时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如此试验了四五次之后大部份的学生都能感觉出;速度快,球就长、 来球慢通常是短球)然后迅速移动脚步。 无论球落在哪一点都能准确的找到最佳击球点,这样打起球来就很从容。为什么以前教练喂多球时老是感到别扭呢?就是没有移动脚步去寻找最合理的击球点。现在不管教练喂什么样的球都能从容回击,以前都是傻练从没想过也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自己以前不行现在行了。今天才感悟要想高质量回击来球就必须迅速移动脚步到达合适的击球位置,找到最合理的击球点。哈哈哈从实践上升到了理论。今后在训练和比赛一定中要时刻贯彻这一理念。
学习乒乓球一定要首先学会思考,理论是思考的必用工具
10.23在比赛中,如果不能对来球的落点做到比较准确的判断,就不能移动到位,更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击球,从而就会严重影响击球的质量,给比赛胜利带来很大的障碍。力量是使球产生速度的根源,运动员击球时,引拍动作大,击球时将全部用力作用在球上,这时球的速度就会快。 若轻轻击球,球的速度就要慢些。 有些运动员假动作比较多,因此在看运动员击球时,重要的一点是看球拍触球刹那的用力情况,切不可被其击球前的假动作所迷惑。
10.29连续几天的教学比赛有输有赢,就是没有体会,今天打完想想,白打白练了。今天比赛中,主要采用发侧上短球,对方用很怪的手法接到我的正手位,虽然落点比较短但有点高,我总是上不去。打完仔细想了想,怎么处理不好这种球呢。首先发完球后还原慢盯球不紧,发完球后没有想下一板怎么打。下来后演练,发球后快速还原,上步挑打。问题解决。比赛就是综合技术的检验,找出对手让你被动的原因,下来练一练。单项技术再好,不会综合应用整合不到一起,就显得手忙脚乱。 千万要注意,最好的步伐,是效率最高的步伐,而不是最快的步伐。一场比赛能否打好,在于有始有终,而不在于几个球。
10.30早上起来,又想了想昨天的比赛。用正手侧身位发侧上旋短球到对方的中线偏右,对方有两条线4个点的回击方向,如果回到正手的点短且弧线低,就劈长到对方的反手底线。如果弧线高就挑打。如果点长直接冲。如果回到反手位,就用反手打。这样想好了再发球,可能就容易处理对方回击过来的球了。 晚上打完比赛总结: 晚上的比赛就是照着早上的想法去打的,效果很好。通过比赛后的思考,理清思路,应用到比赛中,明白了,只要每个发球都有明确的目的,发球后就不会盲动。仔细观察,发现对手意图,就会从容应对来球。发球后,加强预判,迅速还原,准备抢攻,无法抢攻时加强控制,创造条件抢先上手。 《发球抢攻是一种套路,发球前要事先确定发球的旋转和落点,以及对方将如何回接,回接到什么落点。要想组织成功的进攻就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然后赛场中有很多变化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调节,因此运动员在组织进攻之前除了要考虑好如何进攻之外。还要做好随时调节的准备。 快速的反应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决定了进攻的成功率。成功的进攻套路不仅仅是第一板球的上手,还包括后续多板球的连续进攻。优秀运动员往往可以计算出多板球的线路,使每一板球都做到心中有数。》摘自《乒乓世界》 表象演练时,学习者获得了用于调节动作的视觉和幻觉的反馈信息,因而提高了动作技能水平。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着重从神经心理和肌肉反馈两方面来解释表象演练对动作活动的作用,这一观点在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任何运动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而利用表象演练恰恰可以促进这一目的实现
11.1打球要经常揣摩总结,用脑打球,技术提高就会快得多。
11.2到教练哪儿去练球,因为有2个月没有好好练正手攻球,在打多球时都不用腰了,教练指出后才改过来。看来基本技术是要经常练的。为什么在教练那儿打球时,好多技术都能发挥出来,好多难度大的球也能会过去呢?回来反思后觉得还是精力集中不集中的问题。在和别人打比赛时没有完全调动积极性,对于打好打赖无所谓。今后打比赛时一定要全力以赴。教练提醒我在侧身拉冲时稍微夹着一点大臂,随后试了试命中率明显提高了。 腋下部位应保证大概6、7公分的距离,避免手臂夹的过紧。导致肌肉僵硬。 我的腋下部位放的太开,这样手臂很容易失去身体的控制。教练指出的正是这一点。
11.3每次打球不管是练习还是比赛都要带着目的去打,也就是说今天要练什么、需要改进什么心里要明白。每次收获一点儿,长期积累,时间长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训练比赛中多动脑子,想想自己处理不好的球别人是怎么处理球的。通过训练或比赛要善于发现自己技术上的漏洞。根据自己的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当然,基本技术,比如正反手攻球、搓球还是要经常练习的,但是练习的时间要适当不能过长
11.6昨天练完球认真想了想,为什么练球时,对方攻过来的球难度很大也能回过去,比赛中对方攻过来的球难度很小的来球反而回不过去呢?训练过程是教练提出要求,练习者照着做。例如:搓中拉冲。对方主练时,我只练搓,但在搓球时,时刻准备回击对方的进攻,这时不管对方拉冲到哪一点往往都能回击过去,有时还能反冲一板儿。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因为准备充分、精力集中。比赛过程是,在搓球时时刻都想着如何进攻,把对方的进攻忽略了,也就是没有准备。如何改进呢?我觉得比赛时应该做到,每处理一个球都要迅速还原(训练时都能做到),用余光观察对手,他在干什么,应该自始至终知道对手的位置。盯住对方击球瞬间,迅速判断出球过来时的路线,迅速判断出对方是进攻还是控制(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要达到很准确的判断率,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时刻准备两手即进攻和防守。有了充分的准备,回击对方的来球就容易多了。防守时要尽量采用主动防御(要强调这种意识)。机会好时还可以反攻。
11.7今天在练习接发球时,教练就提醒我,对方发长球,我侧身拉时没有转腰。老是着急出手。脚移动的同时转腰引拍,击球的节奏就出来了。 今天练接发球时一直提醒自己注意对方球离开球拍时的速度是快还是慢,这样做就能确认来球的旋转度、速度、落点和高度。在接发球时就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出手就很从容。接完发球后,集中精力观察对方要干什么,是控制还是进攻,这样在对方还没有击球前就对对方的回球有了初步的预判,如果对方进攻,当对方做出击球动作后,就能根据对方回球的质量作出是主动防守还是进行反击。如果对方用搓球进行控制,就可根据球的长短及旋转作出相应的回击。长球就主动上手,短球可以摆短或劈长,如果冒高就挑打。今天练球收获很大。
11.9看球有感。高手与低手之间的差别。一句话基本功的差别。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差别,适应能力、变化、心理素质、 今天打球时只顾着反手起下旋接正手冲别的都忘了。最重要的盯球练习给忘了。以后要注意。
注意盯球,不管是练球还是比赛要时刻提醒自己
11.11摆短时和发短球下旋时一样触球后要把往前的力卸掉。《接触球时有两种用力的方法:一是接触球的右下侧往右下方用力 。二是接触球的右下侧往左下方用力 》(吴敬平) 通过慢动作可以看出,拍子触球后有一个向右侧的动作。 摘自球友的文章: 当前在世界顶级高手的对垒中,摆短似乎成了最有效的控制对方抢先上手的灵丹妙药,接发球时使用频率之高,相信大家有目共睹。然而,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业余球友们是否也能摆出高质量的短球呢?答案是肯定的。最近,自己通过学习“避转”原理,摸索出一套轻易就能摆出高质量短球的方法。特发贴与大家共享。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球板触球前的动作(如:预判、上步、抢上升期、根据来球的旋转强弱选择合适的拍面倾斜角度和方向、触球瞬间拍子的突然停顿等)跟好多教科书和教学录象中的示范讲解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其动作要领的关键在于—用拍面摩擦球的侧面(包括左、右侧下面或左、右侧上面)!!!具体方法是:例如,当对方发右侧下旋球时,拍面摩擦来球的左侧下面;当对方发左侧下旋球时,拍面摩擦来球的右侧下面;当对方发纯下旋球时,拍面既可以摩擦来球的左侧下面又可以摩擦来球的右侧下面。当对方发近网不转或上旋球时摩擦来球的侧面或侧上面。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方法业余球友照样能十分轻松的摆出带侧拐的高质量的短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经常出现的摆而不短、下网或摆出半高机会球后被对手一板冲死的情况发生。 不瞒大家,我现在摆出的短球不光成功率高,而且由于带有侧拐好多都是到对方的正、反手小三角区后直接从边线出台,另对手很是头疼哟。大家不仿试试看效果如
11.12练球时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今天练发球球时有点不认真。虽然是多球,也要认真发好每一个球。把旋转、速度、落点、触球拍的部位、抛球的高度是不是每次都一样,想清楚再发。
11.13教练说,发球时不要使劲,要放松,今天练习发球,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不使劲。身体放松、手臂放松、展碗儿放松,触球时有一种鞭打的感觉。今天自抛练习摆短、撇长,找一找触球时的感觉。练了练反手撇直线和斜线。
11.15昨天去练球,练的是,发短下旋球到对方的中路,对方摆短我劈长到对方的反手位,对方回搓到我的反手位,我用反手拉起 。在练习过程中,反手横拉动作总是做的很匆忙,刚开始以为是出手太快,放慢后,感觉球总是有点顶。练了一会儿才发现 不是上身和手臂的问题,是劈长后还原太慢。找到真正的原因后在拉时就很从容,而且命中率很高还很有质量。通过练习,体会到,还原快了就有时间,是在等球而不是追着球打(体会调整步法的重要性)。在练习连续正手拉时教练指出我的左肩有一点挺而且转的得不够(影响转腰的幅度),要往右侧下方收。改进后感觉拉球动作协调多了。还有一个问题时在推挡时拇指放的不够开,今后一定要注意。在练习对拉时有的球老是拉到中路附近,发现是转腰幅度和小臂随式挥拍幅度小的问题。
11.17昨天去打球,由于人多我就和发球机打。刚一上机,发抢机发来的球又长又下旋,我也懒得调。打了一会儿,随着命中率的提高,突然感觉到了爆冲下旋的感觉。回来后又看了看《向顶尖高手学习基本技术的技巧—暴冲下旋球技术(乒乓世界)》这个帖子,感触更深,感觉脚下真的登上劲儿了,就像文中所说的一样。《通过腿蹬地的爆发力,结合腰部转动的力量,带动手臂发力,三力合一以提高前冲球弧圈球的速度和质量。击球完毕后,将重心转移到另一条腿上,压低重心,以确保快速衔接注意腿部的应用:引拍时,重心压在左腿上(右手选手压在右腿上);挥拍击球时,“支撑腿”发力蹬地,将力量传递到手上,并且将身体重心逐渐向另一条腿转移;击球完毕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另外一条腿上,此时要快速蹬地还原,以便进行下一板的衔接》到来球和本方击球的合力点,拉冲即转又冲。感觉无论用什么方式击球,如果能找到两个力的合力点,击球就变得简单 了。
找到来球和本方击球的合力点,拉冲即转又冲。感觉无论用什么方式击球,如果能找到两个力的合力点,击球就变得简单 了。
11.20发球后的衔接,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一下。预判对方的意图。
11.23调节时不但要注意脚下小碎步的使用还要注意击球时手腕的控制。 今天晚上的练习内容:正手对攻(教练说)只要求板数(每个球30板)击球要轻(目的是体会用重心击球)。反手要求同正手。反手位搓球也是要求板数,体会摩擦球的感觉。搓球转拉,搓3到5板侧身拉对方全台。正反手摆速练习要求板数。发下旋球抢拉,第一板拉加转对方放到正手冲对方全台(要求对方搓接到反手位)。发下旋直接抢拉对方全台,要求对方搓到正手位。发下旋直接侧身抢拉,要求对方%80搓到反手位%20搓到正手位(随机的),搓球要有质量。通过今天的练习,感觉到,在防守时,搓完球后,盯住对方,猜想对方是接着搓还是要进攻,如果对方进攻判断对方进攻的线路。想好用什么方式回击。这样往往能进行有力的回击。判断对方要进攻,在思想上就不怕了。在实战中,预判对方的意图。比判断旋转、线路还重要。在我主练发下旋侧身抢拉时,教练告诉我,不要怕对方变你正手,不要怕判断失误侧身一定要坚决。 发完球后地还原预站位要把重点放在对侧身有力的位置。就像上两图所示的姿态。重心落在右脚前掌上,如果对方变正手可以用交叉步扑。在练习中我扑到了两个。 看看许昕引拍时的左肩
12.9因为忙好几天没练球了。今天终于有时间去练球了。今天教练安排的训练内容是:1正手攻球(多球),目的主要是体会小臂的发力,把手臂放好,要求别的部位不要动,只用小臂,击球前不要向后引拍,直接挥动小臂击球。2.正手拉球(多球)。要求:手臂自然放松下垂,拍面对准大腿的内侧(我是直拍右手),放松挥动手臂触球后快速收小臂,击球结束后,手臂在额前停顿一下。通过今天的练习感觉不管是攻球还是拉球,变得轻松而有节奏了。最主要的是体会到教练经常说的把拍型压住的道理
真有点老瓦拉球的味道了。 观赏许昕的拉球动作,体会更深(一种感觉,不知用语言怎么表达)。看他拉球就好像自己在拉这个球,就是自己拉球时的那种感觉。轻松流畅,有力而不费劲。
12.15今天的练习内容和上次一样。但是教练特别强调,触球瞬间小臂一定要加速,手指要发力。教练一再强调拍子头一定要挑起来 这时所有的发力已结束,下面是随势挥拍。 《摩擦球时,前臂在腰和大臂的带动下做爆发性的快收动作。(动作不要太长,要突然有力,小臂收的要快)随势挥拍:击球后,因身体动作幅度过大,力量大,要有适当的向前上方挥拍的动作,一保持身体的平衡,利于还原。注意要点:1.沉肩,转腰,降低重心,向后引拍。 2.右脚蹬地并转腰,挥臂。 3.向左前上方挥拍,加速摩擦球的中部,注意小臂的快收动作4.身体向上顶,控制挥拍的幅度。提 示:1.战位,重心较低2.引拍,位置较低,拍面稍立起。 3.击球要点,拍面不要太前倾,摩擦球的中部偏上处,挥拍方向向上比较多》 练球和比赛的关系:训练中的大部分来球都是预知的,比赛中得来球都是未知的。练球的对手基本是固定的熟悉的,比赛的对手基本上没有交过手的。为了提高实战能力,首先练好发球抢攻,在训练中适当加入无规律的练习内容。在基本技术动作定型后,加大比赛的比例。
12.16练习小臂加速和体会手指用力,一定要在脚真正踏实瞪起,腿发力,腰转动向前迎击来球的练习练得很协调后再练。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12.18 《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发现普遍的业余爱好者打球,都是用大臂打球,极少数是用前臂,利用手腕调节打球的基本上没有。相信大家都听过水平越高的运动员使劲的部位越靠前,从大臂到前臂然后到手腕最高水平是手指。专业的运动一般都是用前臂、手腕和手指调节球,很少用大臂调节球的除非到了中远台才需要用大臂往前推出一点,目的是为了把球拉长一点,毕竟离球台较远。但是又有人问了要想打出力量很大的回球怎么办啊,我现在就告诉大家其实你看专业运动员打球的质量非常高不是光依靠胳膊的力量,其实力量输出的原动力是靠腰发出来的。如果光靠胳膊发力的话,力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因为胳膊离身体过远而是动作变形,从而影响命中率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如果加上腰发力的话可以可以把躯干当成一个轴心,胳膊以腰为中心来发力这样动作就会相对比较固定了。就像月亮和地球的关系一样一旦过于脱离轨道肯定控制不住运行线路。所以腰和前臂、手腕和手指的运用希望大家能够多去体会。》作者:刘恒
12.21昨天和从外地来的一个朋友打了一场比赛。以前没有和他打过,他是左手。我发球抢攻打的不错成功率较高,接发球刚开始接不好,后来阶段还可以。2:3输了。通过比赛感觉到盯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盯球要时刻提醒自己。
12.25通过昨天的比赛体会到,预想对方的发球旋转、方向、动机和不想差别太大了。今天感觉正手拉球运用的比以前娴熟多了,命中率很高失误很少。坚持练下去,把暂时的失败当成激励,一定要把正手弧圈练得挥洒自如。《量变到质变的原则运动员在学习一项新技术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希望自己今天学习了一项新技术,明天就能在比赛中运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掌握每一项新技术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12.27体会拉球时,以肘关节为轴,手臂顺势由下方先稍向左,再向前上方作近似小弧形的挥动。拍头运行的轨迹是四分之一圆弧形。 体会手腕的发力:手腕的暴发力,完全由小臂挥动中,肘关节锁定小臂突然止动,而把放松的手腕依惯性猛然甩出而产生的。注意引拍时手腕放松外展。教练一再强调拍子头一定要挑起来说的就是把放松的手腕依惯性猛然甩。 我买的(在博乒商城100元)阿波罗(Apollo)套胶今天上午寄到了,满怀激动地心情赶快拿回家,迫不及待打开想看看是不是很黏,表面观察确实很黏(不知能坚持多久),翻来覆去仔细端详,感觉确实不错。在高兴之余突然想起海面的硬度,用手一按感觉有点软(我定的是39度的),后悔为什么不定41度的。等待下午下班以后就去试打。
今天(12.23)下班后,找了几个球友一块儿试了试,有的说拉球很轻松,有的说很黏,就是不知能坚持多久,有的说海绵很弹,脱板速度较快,有的说感觉和灌过胶的狂三有点类似,我的感觉海绵比狂三软但是很有劲,海绵比蝴蝶大巴硬但是又有大巴柔和的感觉,不像狂三有生硬的感觉。胶皮比狂三的薄感觉很柔和没有生硬的感觉。有两个球友试了几下说要买。因为我要去俱乐部练球,等练完球再谈。今晚的练习内容是: 1.正手发力攻球(上旋多球),为了体会小臂发力要求尽量不要用腰、身体不要乱晃、脚下站稳。在这个练习过程中,感觉阿波罗(39度)弹性大,击出去的球很有力。不象大巴那样软弹,也不象狂三那样硬弹,在这两者之间更接进狂三的手感。感觉是既弹又柔很舒服的击球感。 2.正手拉球(上旋多球),由于阿波罗粘性很大吃球很好,虽然吃球好,但是发力冲时,初速还是比较快,拉过去的弧线比大巴要诡异感觉和狂三差不多。而且后劲很足。纠错性和大巴差不多,比狂三好,这应该也是得益于它的粘性很大且胶皮薄而柔。《软而薄的底皮就适合于制造旋转,适合于拉弧圈球,它的脱板速度慢些,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制造摩擦,也更有利于将自己的主动发力都赋于乒乓球,也就是底劲更好些,而且触球的感觉也要敏锐些。》 3.正手两点接反手接侧身(上下旋多球)。要求正手位轻拉、中路轻拉(体会摩擦的手感),反手轻拉,然后侧身全力拉。在这个练习过程中阿波罗的粘性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出来,轻拉时稍用一点力(拉下旋时)就很转,很容易拉起,下网的极少。这种又柔又转的击球感我在用狂三和大巴时很少感觉到(有过很少)。教练说你涨球了,我想和用阿波罗有很大关系。侧身全力拉时很干脆,很爽的感觉,速度快、成功率高、落点准确。发球和搓球还没试,但发多球时感觉控球很好,和其他的套胶相比准确性高,想发到那儿基本很到位。可以加力制造旋转,出球比较实。 阿波罗套胶适合不灌胶而又想体会狂3性能的球友们。我终于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伙伴了。高兴、爽。谢谢银河。
12.26今天练了练发球。发轻球时,球轻飘飘的飘过去(靠的是海绵的自身弹性,这一点有点想大巴)象一片落叶飘到大海里,让人琢磨必定。稍加用力比狂三还快。(还没用全力)说是风驰电掣也不为过,就是说发快球很出色。发下旋和侧旋就让大家猜吧。《在小力量时,胶皮和海绵的形变很小,根本起不了使乒乓球陷于其中进行加转的作用。而粘的表面就能产生大的磨擦,使球非常的转》上次练球时发过多球今天又发多球胶皮还是很粘。用了三天了,粘性不减。像我这样的用法狂三已经不粘了。虽然海绵较硬但胶皮薄很软,所以在击球时可以感觉到柔里透硬。胶皮的粘性和老999一样和狂三有区别,这两种粘性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儿我也说不清,只是一种感觉,很柔的感觉。阿波罗的海绵虽然硬但是没有青涩感,也就是半生不熟的感觉。
2010.1.5昨天刚看到《乒乓世界12期》上的一篇文章:何为正手套胶?
作者:郑纪益
结合马琳的技术要求,正手套胶追求的是:不发力时(发球、接发球、摆短、借力档等)球要短,不跳不冒高,仅仅靠其胶面粘度制造旋转,由于海面硬再轻击时海绵弹性几乎不起作用;但重击时(发抢爆冲、中台相持对拉),硬海绵犹如被拉满的硬弓一样,射出去的球射程长,球重(实)而不飘,加上盖胶粘度的底皮,裹住球,不让脱板太快,保证使完劲后球才被射出。昨晚约了三位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球友。将标靶贴在大力神上将阿波罗贴在蝴蝶王上轮流使用。打完后有两位觉得阿波罗适合自己,有一位觉得标靶适合自己。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击球的方式和打法决定了套胶的取向。虽然三人的打法相近,但发力方式还是有区别的。套胶的弹性、摩擦力、粘球时间决定了个人的技术风格和基本动作,应该靠自己的习惯来选择, 其实适不适合自己,打第一下的时候就感觉出来了。自始至终我认真观察在速度、力量、弧线、二跳的速度上两块套胶没有太大的区别。昨晚训练课目1.发下旋对方回搓反手,反手拉起接正手全台拉冲。2.发下旋球对方回搓正手位,正手拉加转接全台正手拉冲。训练过程中无论是发球、搓球、拉起还是拉冲命中率都很高,落点也很准确,感觉控制很好。就是没有“球重(实)而不飘”的感觉。虽然能想打哪儿,就能打到哪儿,但总是感觉打的球出手后发空(无论是轻拉还是拉冲)。(使用标靶套胶)
2010.1.8近来练球好像没什么感觉,不知为什么?自从用了阿波罗后,发球的细腻感又找到了。通过今天的训练感到在击球前已经不伸手了,而是身体先行找到合适的击球位置后用身体把胳膊甩出去迎着来球顺势快速收小臂触球瞬间大拇指压紧球拍中指向前上方用力 2010.1.10 今天打比赛时终于找到正手位拉冲时用左肩找球的感觉了。脚到身体到上身向前俯左肩对准球。最重要的是此时的手臂放松放在身后,不要急于伸手。 2010-1-12 今晚打了一场比赛(5局3胜制)。这场球其实是我应该赢的球,大比分2比0领先,第三局6比4领先。这时感觉拿下比赛没问题,有个球打得太随意了,有点玩票的意思,但打到8比8之后,场上局面就控制不住了。2比0领先,还是有点走神;后边追到2比1,有点紧,打到2比2,上来打得不错,一直领先领先,等对方追平了就不知怎么打了,结果输了。 我有个反手发球质量很高,其实就是侧上侧下,我的发球隐蔽性比较强,在比赛中经常可以创造出机会或让对方直接吃。但当对方有一个球接的比较好质量很高时,我在下一板衔接上感觉很别扭有点不知所措,后来就不敢用了。其实不要认为对手知道了你这一招,他越知道就越害怕,接好的那个球其实是蒙的。要对自己有信心。锻炼的就是这个,越紧张胆子越要大。在搓球技术上的运用没有变化,总是一个动作很机械不活。发球的落点变化也少。我最近在学了一个正手侧旋发球,这种发球确实威胁比较大,但这个发球还没有练到家,稳定性还比较差,到了比赛时不敢用,总是感觉手是软的,今后一定要在比赛中多用,不要管输赢。我的正手技术比较好,连续拉的能力强,在今天的比赛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正手拉冲对方基本防住的很少,即使有时拉的质量不是很高被对方防回来,也能连续拉,我对我正手的能力充满信心,所以在比赛中敢于大胆上手。还有一个问题是正反手的衔接不够流畅,这是今后需要多练的。今后还需要加强挑打、撇、摆短的处理能力,不要一味的用搓球。总的来讲各项基本技术练得已经不错了,如何在比赛中运用如何很好的把这些技术衔接的更好。是今后的训练目标。盯球和预判在后3局都没有了,前两局打得好的原因是盯住了对方的发球,猜想对方的意图。可后来打着打着把这些都忘了。脚下没有积极的预动。 要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提高得慢,为什么技术好比赛打的不好,在思想上好好地找一下自己的问题。 2010.1.17 每次击球之间的衔接很重要。还原必须要快,每次击球都应做到等球,不能追着球打。 盯球、快速还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7 12:27:5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