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谈吃球咬球手感,小臂收缩等物理现象

a98647手机认证 2010-5-1 10:05:00
 

什么叫吃球 咬球? 就是触球时, 有一个初速度使拍子迎前, 让球以某个斜角陷入拍子的胶皮海棉(吃球), 然后顶住球拖拉一小段距离才脫板(咬球). 说精确些, 有吃球不一定能 咬住球. 攻球时, 撞击声大, 是吃透板子的 也可以說是"吃球", 但是 并没有 咬球动作. (但是一般拉球文章 并没有特别区分 吃球 咬球)

吃球 咬球打法, 是有点诀窍的. 要吃球 咬球 有几个重点

1. 手感

这是一种感觉, 就算转化成文字 也未必学的来, 这需要自己去练习 体会才能领悟. 简单来说, 手感的意义, 就是触球后 控制拍子 微调拍型, 能够继续"贴" "顶" 着球, 跟着球要弹回的轨迹 继续跑. 薄膜擦咬球浅的包球打法 或者 咬球深的外弧打法, 都要有很好的手感.

2. 速度

如何让球吃进海棉胶皮, 而让球不立即弹回 ? 除了手感的控制, 速度也很重要. 因為拍子跟手的 质量 远大于球的 质量 . 撞击后, 动量传递之后, 球的速度会快过拍子 (动量=质量x速度). 所以 触球后, 拍子需要再次加速 来跟上球 的速度 . (比如 火车撞汽车, 虽然火车时速才30公里, 汽车被撞上之后的瞬间速度 会比30公理 还高 , 这是因为火车的质量远大于汽车)

这说明了两点

a. 拍子触球时的初速 不能过快.

b. 身体先迎前有个初速, 触球时 小臂发力二次加速拍子 .

很多人 提前发力收缩小臂去拉球, 咬不住球, 就是这个原因. 拍子速度追不上 球的反弹速度, 拍子所需的二次加速度要更大, 更难达成.

所以, 如果触球时, 小臂也已经加速到极限, 那要咬住球是更不可能的, 只能靠胶皮表面的磨擦力了, 容易打滑或者把球撞飞.

3. 小臂收缩的意义

这还是扯到能量不灭(守恒)定律. 但我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阐述. 大家看过溜冰吧. 溜冰的人 原地旋转时 双手一开始是张开的. 突然双手一缩, 整个人就加速原地旋转 . 收缩小臂 除了甩鞭式的力量传递, 还有一个意义, 就是把动能转换成速度. 以便跟上球反弹后的速度, 顶着球继续磨擦并且传递第二个加速度给球来增加球速.

4. 关于打磨式弧圈 也跟收小臂的二次加速有关系 . 以下引用一篇文章来说明(出处 作者不详)

QUOTE:
打摩式弧圈球技术及应用

随着乒乓球对抗力量和速度的日益加强,单纯以摩擦为主撞击为辅的弧圈球越来越为人所适应;如果打出的弧圈球没有一定的力量和速度,甚至会被对方反拉!
解决的办法并不是增加撞击减少摩擦(那是发力攻),而是增加撞击的同时保持原有弧圈的摩擦,这就是打摩式弧圈球。从中我们看到:传统弧圈以摩擦为主;发力攻以撞击为主;打摩式弧圈是既撞击又摩擦;所以说打摩式弧圈的手臂发力与前两者不同,比前两者更加复杂且难以掌握。只有在掌握了前两者以后,才有可能有手感去练习打摩式弧圈。
打摩式弧圈的发力顺序:发挥整个大臂前臂及肩背肌的力量去打击球,触球时再快收前臂发力摩擦,手腕较固定稍辅助发力摩擦,才有可能做到又打又摩。因为大臂力量较前臂大,而前臂速度较大臂快,才有可能在大臂撞击时用更快的前臂发力收缩摩擦,才能发挥撞击和摩擦的极限。单靠大臂去发力撞击和摩擦不行,单靠前臂也不行;靠大前臂同时发力撞摩也不行;后三者往往在撞击球后球已脱板,不可能再摩擦到球;所以一定要分工合作,打摩式弧圈才有可能。

以上是个人看法,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关于 吃球, 咬球的动作, 我再分两个层次来讨论. 不一定都对 姑且听之.

1. 传统式磨擦--胶皮较硬,海绵较薄,胶皮较黏. 这种打法由于要利用表面黏性来磨擦,胶皮又因为硬薄,正面压力不能太大避免提早弹开,所以摩擦方式较薄. 这种打法,球的前进速度靠的是往前磨擦的力量,所以速度较弱. 但是对于早期小球时代而言,这样的球速是够的.

2. 咬球式磨擦--胶皮较软,海绵较厚,胶皮黏性较涩. 这种打法为了运用胶皮软而厚的特性,摩擦较厚.

先谈吃球-- 把球压入海棉的过程,叫吃球. 攻打也有吃球动作, 也有压入海棉的动作, 但这是拍子从正面迎球,球拍几乎垂直于球心方向来击球,球快速弹出 . 拉球时, 因为拍型是前倾来击球(只是不能前倾过多),并不是拍子垂直于球心来击球,所以把球压入海棉的"吃球"过程,事实上已经在磨擦范围.

咬球-- 其实就是把"吃球到出球的时间"拉长,就是咬球的动作范围. 拉球从触球那一刻,拍子倾斜发力摩擦球的过程,先有吃球动作,再运用小臂二次加速来延长吃球时间,形成"咬球"的行为,也就是大家在说的, 让球停留在拍子久些. 吃球后,使球不立刻弹开,继续顶(咬)着球,把球往前上送去来增加旋转.

吃球不好可以说是"拍子过度前倾导致摩擦太薄,或者是迎前力量不足". 咬球不好可以说是"吃球时间太短,球提早脱板" ,小臂二次加速做的不够. 一个好的摩擦动作, 吃球 咬球两着缺一不可.

各位可以试试看, 只要拍子前倾去击球, 海绵有吃球动作, 就已经有了磨擦 -- 即使小臂不二次加速做后续咬球的行为, 打出去的球仍然有旋转. 如果用先打后磨的说法,这不就叫做"先打不磨" ? 问题这个打,是纯撞击吗? 也不是 -- 仍然是摩擦. 垂直于球心的吃球,是撞击. 有前倾的角度来吃球,就带有磨擦. 如何分成"先打后磨"两个动作 ? 除非是先垂直于球心来击打,再改变拍型前倾来磨擦. 大家都知道,先击打后磨擦根本是荒谬的.

以上的论点,足以反驳有所谓先打后磨的行为. 从以上跟帖的讨论看来, 也许是业余朋友拿来形容"咬球"过程的手感,但这要定义的更明白才行,因为这是很不规范的用词,更不可能定义成是一个新的技术. 而先打后磨的说法,跟一些专业人士所写的"打磨结合"可能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反对这个手感的说法,是因为容易误导球迷,步入学习误区.这不是对错问题,是定义上,字义上已经"脱轨"了.

QUOTE:

顺便提到咬球式磨擦方式所产生的球速问题

无论迎前吃球动作,或者是小臂二次加速的咬球动作,这两个进行磨擦的过程, 无形之中, 也连带增加了球的前进速度. 也就是, 即使是用同样的板型角度来拉球(打磨比例不变),但越是用力迎前吃球,所得的球速也会跟着增大. 这就是咬球式磨擦弧圈迷人之处.

然而吃球时的初速越快,球的弹离速度也会越快 --- 为了避免出球时间提早而保有充份磨擦,小臂二次加速就要更快-- 这就是"爆冲"弧圈的最大难度. 严格说来, "爆冲"并不是单纯的增加撞击比例(打磨比例)就可以达成, 更重要的是瞬间力量的集中与爆发.

QUOTE:
再谈谈内外弧的衍生问题-----如果迎前吃球,小臂二次加速收臂的咬球的手感掌握的好,动作连惯发力顺畅,接下来,在迎前吃球后,加速咬球的过程之中稍微往前包,或者是往上撇,就是形成内外弧打法的关键了. 毕竟摩擦球就是触球那瞬间,触板前或者脱板后的动作是无法直接影响到击球结果的,触球那瞬间还是问题的主要核心. 所以挥拍的弧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咬球过程的发力方向有无改变. 由此可知,刻意用手臂去画弧拉球或者转臂抬肘翻腕划弧拉球肯定都是错误的发力方式. 内外弧的形成,有些是个人的发力习惯问题所造成的,有些是临场对于来球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所形成的"现象" . 内外弧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还不能称之为新的弧圈技术.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3条评论

xidu_ogf 2010-5-1 10:29:00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4you 2012-2-1 16:00:00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gjdhb手机认证 2012-2-1 16:08:00
楼主是个爱动脑的人,不错不错,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