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专业速成(转贴)

LEADER 2010-5-2 12:45:00
专业速成之一
专业球手比业余球手主要高在两个地方:比赛经验和技术训练。比赛经验不太好速成,比如怎样判断对手的发球,如何限制对手特长等。这些需要针对临场情况做决定,而对手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但技术训练是有捷径可寻的,而且比赛经验的积累是以技术训练为基础的,技术训练的水平提高了才谈得上去丰富比赛经验。否则,基於低水平技术训练的经验也只能属於'小'聪明,跟高手比赛时连个P也顶不上。

技术训练到底是练甚麽?
有的球友认为是正手攻,有的球友认为是步伐,有的球友认为是拉弧圈,有的球友认为是推挡,有的球友认为上面几条全都是,还外加发球,台内等等。这些都不错,但都没还直接涉及本质---发力!

技术训练说到底是练发力,以力控球,以力服球!!!

有人说:减力挡(如老瓦最爱玩的一招)就不发力。但我们还必需看到,老瓦总是先用一板加力把对手压到中远台,才敢使减力一招。所以,即使用减力得分,也得以先发力为前提,否则等於抬去送死。

专业球手发力的特点(包括其他球拍类运动)最突出的有两个:

1。大肌群(腿背腰肩)主要发力,小肌群(手臂)主要调节。

说具体点,就是多用腿,腰背,肩发力,然後靠前臂(肱二/三头肌),手腕(前臂肌群)调节拍型和击球角度。

2.但是在乒乓球里有个小例外:近台技术里,小肌群除了主要起调节作用,还起相当的发力作用,因为近台技术有球台阻挡着,很多情况下,大肌群鞭长莫及;但你看看网球(有非常相似的击球结构),不存在球台阻挡的问题,大肌群发力更加明显,即便是近网发力;捷克选手的动做是极好的例证,你看伦德尔,科达他们那麽瘦,击球力量却巨大,不可能只是服用禁药的结果!而中远台以及拉弧圈技术几乎不存在球台阻挡,大肌群发力就特别明显了,如老金,老马。

另外,还可以用肌肉受伤的机会来反证一下。专业球手中打攻球的大肌群受伤的特多,如马文*革的肩伤,邓亚萍的腰伤,蔡振华的腰伤,王励勤的腿伤,郭跃华一生中的最酸痛的憾事,去年年底桑普拉斯的背伤等等,当然他们也有小肌群受伤的,如王浩的臂伤,很多专业球手的膝,肘,腕关结伤。但不能不看到,膝,肘,腕损伤,有个非常大的原因是这些地方没有足够的肌群"驻扎",即便是业余球手,这些关结也常因受虐待而大闹罢工。只是绝少听到业余球手有大肌肉受伤的,如果有,他的水平恐怕已经不太业余了。

还有的球友总把庄则栋"闯与创"书中的一则话为座右铭,那本书我翻过几谝,但多年後,那一则话只记个大意:业余球手用上(大)臂打球,专业球手用前(小)臂打球,世界冠军用手指(手腕)打球。如果他"打球"的意思是指调节拍型,控指球路,我绝对同意,而且庄的经验来自直板正胶,正胶的拍型调节范围很小,要求比反胶精确,所以他比较重视拍型的控制。我不认为他的那段话是指肌肉在发力中的角色。记得他常教我们的是"脚打7分,手打3",还说他教山西专业队时令球员随时保持後脚跟"离地3寸"---他给我们示范时给真是"离地3寸",再有虽说他的手臂动做小,但他打球时弯腰,曲膝,翘屁股(40多岁时还能如此!)
正手发力时屁股甩得特狠。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不妨你现在站起来,弯腰,曲膝,翘屁股,保持後脚跟"离地3寸",再狠狠甩甩屁股,就能体会到他的腰腿背的确用了很大的力。

那麽大肌群(腿背腰肩)与小肌群(手臂)的配合关系是甚麽呢?

(1)首先得说说他们的前後关系,即发力顺序。物理上,每次球手本身的发力都是从脚蹬地而获得的,即击球时的能量是取自地面,顺着:脚-小腿-膝-大腿-腰髋-背-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球板的传动顺序最终把能量传到球上。用甩鞭类比击球的话,那麽鞭柄相当於脚/腿,鞭梢相当於手。甩鞭与击球的区别就是,鞭子任何一段都不能自己收缩发力,而球手的脚->手这一路上有很多肌群能本身收缩加大挥拍速度/能量。所以用鞭状挥拍时,脚->手这一路上,离球越远的越该先发力,甚至多发力(如果有足够的发力空间)。
(2)其次是这一路上发力的肌群的联结关系。很多业余球友的发力看起来象挥动的一条棉绳般软而无效,或者象条笨重的铁链,虽然他的每块肌群可能也发了不小的力。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的脚->手一路上,"驿站"没发挥功能。我这里的"驿站"是说膝,腰髋,肩,肘,腕几个关节。如果"驿站"不发挥功能,脚->手一路上传动的能量拖笠宦飞厦挥胁垢穆悫妫街盏闶币丫衅蘖α恕L乇鹗羌纾耪饬礁?quot;驿站","驿站"本身就有肌群"驻扎",又与大肌群相邻,作用就更不容不重视。再自细观察专业球手的发力:虽然每段肌群发力的先後界线很明显,但整个动做刚性十足,象冲满弹性的皮鞭,又似是功艺精良的西洋剑---坚韧难屈。之所以他们能发力如是,"驿站"沿途联结/补给的功劳甚大。

很多业余球友看专业球手打起对攻来,轻松自如,於是练开了"全鱼肉松"式发力,还满以为是得了真传或看破了机关。却不知专业球手只是在引拍节段有相对於挥拍发力节段的放松,而发力挥拍时恨不得一拍杀死对方,哪敢谈松呢?

用关节的刚性来保持发力挥拍的能量,不可能象读老K的这篇文章那样简单,那还需要常期正规训练,一则加强球手本人对来球的判断能力,二则熟练自己的击球节奏,熟细球性,才能在比赛中,保证自己能在发力途中,从容指挥"驿站"调运粮草,(至少在有机会发力时)立於不败。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0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