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打磨结合或者先打后磨的动作实质是什么?

smallants 2005-5-21 12:23:00
打磨结合或者先打后磨的动作实质是什么?我想实现这个动作的实质是在触球那一瞬间的动作决定。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瞬间动作保证效果?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3条评论

尖峰山 2005-5-21 16:53:00

我的理解是不能把打与磨分开来,而是只有一个动作,但这个动作是在打与磨之间。即有速度又有旋转。实际上就是有点象过去的拉抽。不知对不?

okwwyy 2005-5-21 17:07:00
就是说不要磨得太薄。
gong_chen 2005-5-21 18:09:00

先打,是为了给乒乓球以足够的正压力,让它深深的“陷”入胶皮和海绵中,同时让球拍有足够的变形。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球和胶皮的接触面积(陷的越深当然接触面积越大),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因为摩擦系数对一张确定的胶皮来说,是固定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让海绵和球拍有足够的变形,从而储存足够多的能量。

后摩,则是要把储存好的能量释放出来,并且传递到乒乓球上,制造出足够的速度和旋转。摩擦的厚薄需要适中,太薄则没速度,对方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来反击;太厚则没旋转,弧线太低平,容易失误。

打和摩的转换点,当然是胶皮海绵球拍的变形达到最大值的时候。

顺带要说明的是,涩性胶皮打摩结合的效果要好过粘性胶皮。原因大家可以想想,不难得出。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gong_chen 2005-5-21 22:25:00

摩擦力和正压力以及摩擦面积都有关系,球陷的越深,正压力和摩擦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和速度没关系。

不能把打摩结合理解为直线切向撞击球。事实上挥拍过程中,球拍的运行轨迹还是弧线(只是弧度不是很大),球拍的前压角度也是在调整中的。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okwwyy 2005-5-21 21:37:00

gong chen指出的涩性胶皮打摩结合的效果要好过粘性胶皮这点我非常同意,涩性胶皮应该是更先进的胶皮。将来应该成为主流,因为在不打滑的前提下,没必要那么粘,粘性胶皮容易吸收球的撞击的能量,影响出球速度。脱球一瞬间还要粘一下球,也会影响球的旋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增加球和胶皮的接触面积(陷的越深当然接触面积越大),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因为摩擦系数对一张确定的胶皮来说,是固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胶皮不打滑情况下,面积和磨擦力的大小没有什么大太关系,磨擦的力量主要来自于球拍和球的相对速度,是一个根据切向速度的大小有关的变量,所以在球拍和球相对速度一定时,此时的磨擦力的大小没有实际意义。我觉得这个第一个理由过于不充分。如果说正压力越大磨擦力越大倒是正确的,但这种正压力是建立在增加打的基础上,实际产生的磨擦力虽然大了,但相应作用于旋转上的有效的力却小了。

不必把打磨结合过于复杂化。打和磨应该是同时进行的。胶皮接触球时就已经有沿球心方向的打的力量也有切向方向磨的力量。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打和磨的实质的话,那就是,直接沿着切线撞击球。不要划出内弧或外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1 21:40:20编辑过]
蛤蟆猪 2005-5-22 21:59:00
内弧还是外弧?
gong_chen 2005-5-22 23:30:00
正手拉弧圈球的挥拍弧线,当然是内弧。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风风风(劲风杀手) 2005-5-24 09:3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gong_chen 2005-5-24 15:35:00

把球看作一个时钟。触球部位,应该在球的3点到2点之间吧,此时拍型比较立,稍前倾;吃住球后,向1点到12点方向摩擦,此时球拍前压的角度逐步变大。

这种触球和摩擦的方位角度,和来球的状态也是有关系的,需要根据来球是上旋还是下旋,旋转速度是快还是慢,等等因素,作出适当调整。

应该说,这种打摩结合,对使用者的手感和控制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练习时,不要盲目发力,应该多多体会那种感觉。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