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学习“弧圈球”之前一定要练习“攻球”吗?如果不是,又该如何练好弧圈球?(“引拍”部分有更新!)

zs730712 2011-4-4 04:50:00

       印象中看过两篇帖子(忘了发贴者是谁[em1004]),一篇是寻求帮助的:是不是只有练好“正手攻球”之后才能练习“弧圈球”,大多数回帖者都认为确实应该先练好“正手攻球”;另一篇的大意是:作者见到一位球友中远台拉球动作还行,但是近台基本不会打球,所以作者建议这位球友好好练习正手攻球(少用或尽量不用摩擦),才能学会真正的弧圈球。


        难道要想学习“弧圈球”之前一定要先练好“攻球”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大概回顾一下弧圈球的历史:
        日本乒乓球队发明了弧圈球打法,它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特点是既有强大的攻击力又有很强的稳定性。由于它的旋转非常强,因此它虽然是上旋球,却从传统上旋球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类。按击球的方位来划分,弧圈球可分为两种:正手弧圈球,反手弧圈球。在正手弧圈球中又分为加转弧圈,前冲弧圈,侧旋弧圈,直板正胶弧圈(俗称小上旋)和不转弧圈(俗称假弧圈)。
        1961年初春,第26届世乒赛前夕,当时乒坛霸主日本队在赛前心理战中宣布:“日本发明了乒乓球秘密武器——弧圈球”。这项新技术一问世便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弧圈球引起国际乒坛的极大关注。日本队更是想依仗这门技术作为“新式武器”在不久后召开的第26届世乒赛上大展宏图,日方暗中挑选了拉弧圈球速度更快,打法更加凶狠的左手直拍选手木村兴治担当团体赛主力队员。这一切也引起了乒乓球爱好者广泛关注。26届世乒赛以后,弧圈球被广泛应用。当时分成前冲弧圈球和高吊弧圈球,弧圈球的出现,削球挨打的局面被打破,横板两面拉弧圈的技术应运而生了。
        虽然弧圈球技术产生于日本,但真正“风靡”却是在欧洲。记得有一次看比赛现场直播,解说嘉宾王涛说当年中国队根本搞不懂什么是“弧圈球”,讨论来讨论去最终不确定地认为大概是一种旋转比较强的“上旋球”,所以派了他和另外几个人到欧洲去学习、实则为“偷师学艺”[em1006]。
        上面说了这么多,各位看官看明白了吗?说白了就是不管现在我国的乒乓球水平如何之高、别人如何无法超越,但就弧圈球这项技术来说,我们的起步是比国外要晚的,而就对于弧圈球的理论研究,他们起步更早、也更深入

 

        好了,绕了一个圈,我们再回到正题上:学习“弧圈球”之前一定要练习“攻球”吗?我个人观点是:不一定!理由有三:
        首先,在中国之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要练好弧圈球必须先练好正手攻球的原因来自于我们国家乒乓球的发展历史原因。就像我们常说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否定历史一样,我国乒乓球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现在我们的乒乓霸主地位绝对离不开老一辈队员的奉献和心血。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后来的运动员的影响极大,包括打法的继承。而那个小球年代什么胶皮最吃香?当然是颗粒胶了(主要是正胶),再加上那时的主导思想是发挥国人灵巧的优势、注重前三板,所以也就注定了那时打球是以击打为主。连专业的都如此,我们业余的就更得跟着学了[em1004]。
        其次,恰恰因为我们现在注重击打的弧圈球是受前辈们的影响,就不难理解同样是弧圈球,为什么我们和欧洲队员的理解上会有细微的差异,也同样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爱用粘性套胶而西方人爱用涩性套胶了:因为粘性套胶适合击打式的弧圈球,而涩性套胶适合摩擦式的弧圈球。
        第三点,作为我个人对于攻球和弧圈球的理解而言,我实在是看不出这两者之间有多大先后关系[em1004]。光就练球而言:前者主要靠快速收缩小臂发力,后者需要更多的腰腿力量;前者动作小,引拍是小臂和大臂的夹角一般不会超多110度,而后者的夹角往往接近180度;前者很多时候要借力,而后者更追求主动发力;前者拍型几乎垂直地面,而这种拍型是没法拉弧圈球的,即便是前冲弧圈球,也必须有一个入射角;攻球的击球时机是在上升前期至高点期,前冲弧圈球也大体如此,但高吊弧圈球则一般在高点期之后;等等。。。。。。这样看来,两者不但没有先后关系,甚至怎么看着还觉得两者是“对”着来的。
        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攻球和弧圈球是两个并列的、相互独立的技术,没有啥先后关系。而恰恰是因为两者的独立性、各自的优势,才出现了弧快和快弧打法。

 

        既然弧圈球和攻球没有先后关系,那么又该如何练好弧圈球呢?我们再回到前面讲的第二个帖子。平日里确实能经常看到这种在远台能像模像样拉几板、一到近台就失误的“弧圈球打法”。既然这种现象客观存在,那么我们有达到了一个共同点:这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无非不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差异了吗?有人提出来先练好正手攻球就是他认为正确的解决办法。这个时候,把前面我说的看懂的朋友肯定会问:既然你认为两者没有先后关系,那么你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我告诉你:很简单,恰恰是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先后关系,我不主张从攻球入手来解决弧圈球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弧圈球自身去寻求解决之道

 

        下面我来谈谈解决之道:非常简单(简单得你会以为我是在忽悠你),四个字:迎前、引拍。千万别小看这四个字,因为不少球友对弧圈球的理论研究地很深了,说出来一套一套的,让人高山仰止[em1007],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大相径庭。所以,我宁愿把这些理论高度提炼出来,更适合操作和学习。好了,下面我来详细谈谈这四个字:

[hide]

        1、迎前。这是个意识上的问题,平时练球时有些球友就是有那么怪了:好像台子上有洪水猛兽或是身后有人拿绳子拽他似的,练着练着就不由自主地退到中远台了[em1004]。你想,他都退到远台了,等球到他身边的时候早就是下降后期了,还拉什么“前冲”,不就只有“高吊”了嘛。这样练来练去,不就只会在远台“高吊”了嘛!所以,平时练球和比赛一定要树立“迎前”意识,毕竟现代乒乓讲求的就是“先发力、先上手”;
        2、引拍。这是个动作上的问题。有些球友理论相当高深,把什么高吊、前冲、侧弧圈的动作要领如数家珍,但是我见到不少人竟然是用同一动作拉不同弧圈球,不得不让人佩服[em1002]。举例说明,前冲弧圈球的引拍高度要比高吊弧圈球的引拍高度要高,但常常能见到有人不分彼此,引拍高度每次都在同一个高度,还硬是想要拉出前冲和高吊[em1002],结果是拉出一个介于高吊和前冲之间、不伦不类的“弧圈球”,既不“转”,又不“顶”的弧圈球[em1007]。

    为了具体说明“引拍”的重要性,我再罗嗦几句。为便于说明,这里先说两个名词:“自然生理反应”、“有意识的动作”(我自己瞎编的两个词[em1004])。

    先说第一个词,拿弹簧来打比方,把它用力压下去后再放手会怎么样?这不废话嘛!,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它会往相反方向弹回去[em1006]!道理虽然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在实际打球中各位是否都能合理运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呢?把身体想像成弹簧,当你“向下”引拍后,再还原,你的自然生理反应是什么?同样道理,不就是“向上”嘛!而这不就是“高吊弧圈球”最基本的套路嘛!同理,前冲弧圈球的“向后”引拍,人的自然生理反应不就是“向前”嘛!和世间万物一样,乒乓球运动和我们的身体都必须遵循最基本的自然规律!那种“向下引拍拉前冲”或“向后引拍拉高吊”的做法都是违背了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其中,尤以前一种错误做法最为常见

    再来说说第二个词。就像人类要在“适应自然”的前提下再来“改造自然”一样,打乒乓球在遵循最基本的自然生理反应的前提下还必须加上有意识的动作。就以高吊弧圈球而言,我们的发力方向是“前上方”(注意是“上方”而不是“向上”),如果只是遵循自然生理反应的话,我们的发力方向必然是“向上”居多,这样的结果是球的弧线高、速度慢,到对方球台上也是挨打的份[em1004]!而这种情况在业余爱好者中非常常见。怎么改进?蹬腿转腰呗,地球人都知道[em1005]。那我问你:为什么要蹬腿转腰呢?如果你告诉我:人的自然生理反应呗!那我就要恭喜你:答对了,因为你把第一个词彻底搞明白了!回答不出来的也没关系,我现在告诉你:蹬腿之后的自然生理反应是什么?不就是向上嘛!转腰之后呢?向前呗!这“一蹬一转”之后的合力是什么?合力不就是“前上方”嘛!知道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大向上或向前的力了:向上的力不够就在引拍时把重心往下多压一点,使持拍侧的腿象绷紧的弓弦一样(很难想象出那种挺直身体打球的人如何能拉出高质量的高吊弧圈球[em1007]),向前的力量不够就迫使自己在引拍的时候转腰,而业余爱好者犯这个错误的尤其多,高吊引拍的时候不转腰,难怪过去的“高吊弧圈球”只见高,不挨打才怪呢[em1004]!

    同样道理,和“高吊”相比,“前冲”的发力方向以“向前”为主。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应该知道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腰”的力量!同时你也应该知道了“前冲”的引拍动作不能像“高吊”那样重心压得过低[em1019](否则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反应,击球时必然造成“向上”的力量过多的结果)!如果“前冲”不用腰部的力量,我真的无法想象这个“前冲”的质量能有多高(除非你的天生爆发力非常出众[em1002])!

    而上述所说的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蹬腿转腰的力量,不就是你的“有意识的动作”吗?

    再强调一下:要想学好弧圈球,必须学会“引拍”(千万别小瞧了这个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动作哟[em1001]),而要学会“引拍”,必须要深刻领会“自然生理反应”和“有意识的动作”这两个词的涵义



        简单吧?就这么简单,本来就简单的事情别把它整复杂了。
         好了,说了这么一大堆,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em1003]。看在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写这个帖子的份上,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和启发,就请送花鼓励,我是来者不拒的[em1005]。

 

 

 

附:睡到近中午才起床(虽然帖子不长,但是我从昨晚写到今天凌晨5点多[em1004]),而且还没睡好,原因之一就是我睡觉时都在想:怎么我总觉得有个地方写漏了?会不会因此对看贴者产生误导?刚才看了版主apperking的跟贴,才想起来确实有东西写漏了。apperking的跟贴如下:“

先顶zs730712的精彩分享

对于先学还是不学攻球技术的想法,个人倾向于最好学,先后无所谓.

对于加强弧圈球的使用,无争议.

  下面我再补充3点:

  1、弧圈球没学好,着重从弧圈球本身找原因,我的观点侧重于认为学好攻球并不是学好弧圈球的必要条件

  2、攻球和弧圈球是两个并列、独立的技术,但并不是矛盾的(欧洲运动员虽然不像我们国家这么重视攻球的练习,但并不是没有这项技术)。弧圈球本身就是速度和旋转的结合,正因为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所以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提高。练好攻球肯定对学习弧圈球有帮助,反过来,练好弧圈球也同样对练好攻球有帮助;

  3、至于学习顺序(也就是先学哪一个),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无所谓。你先学攻球当然没问题,但是你先学弧圈球也无伤大雅嘛,或者两者同时学也行呀。我的观点是要看练习者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1)如果你是十岁前的小孩开始学球,比如像我小孩才6岁,现在正在跟教练学球,就这个年龄而言,两者相比肯定练攻球更好上手;

  (2)如果你是成年人,而且一开始就打野球,模仿高手练习弧圈球,这也无妨,关键是在练习中注意我上面说的4个字。等到弧圈球技术动作基本定型后,再着重练习攻球,肯定能让你的弧圈球质量上一个层次,因为认清到这两个技术的区别(上面我列举过的)之后,你对弧圈球的拍型、发力、摩擦、旋转等等的认识绝对前进一大步;

  (3)如果你原先就擅长攻球,现在想学弧圈球,我只能说你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不敢保证你攻球好就一定能学好弧圈球,因为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4)如果你是个“一张白纸”的成年人,茫然于攻球和弧圈球的选择,我个人的建议是先学攻球,因为这个时候你最好跟教练或高手学习,而受大环境影响或者根据他们自己的练习经历,教练或高手绝对会建议你先练正手攻球,何况在你的学习过程中,也更容易沿着前人的轨迹顺利前进,毕竟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其中有更多更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总算写完了,歇口气[em1004]。

顺便也谢谢 apperking[em1003]

 

 

  另外,见到跟贴中有的朋友理解不了击打式弧圈球和摩擦式弧圈球的区别(确实不好理解,毕竟是我自己发明的词语[em1004]),我估计他只是单纯地从胶皮的粘涩来理解,而忽略了套胶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绵!记得上期《乒乓》杂志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如何选择粘与涩》,建议大家找来看看,应该对粘性套胶和涩性套胶的选择有帮助,并更好理解击打式和摩擦式弧圈球的区别,毕竟那篇文章讲得更系统些。

 

  这篇帖子的很多观点是属于颠覆性的,肯定会带来很多争论,真诚欢迎各位朋友跟贴热烈讨论,“理不辩不明”嘛![em1003]

 

  刚才把这篇帖子复制到WORD中统计一下字数,竟然有5千字了[em1004],看来自己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明年的硕士论文应该不用担心了[em1005]。

 

此文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受益良多,特此取消回复功能,加以蓝色精华醒目标题。特此奖励!

 

 

[此贴子已经被乒乓小匠于2011-6-4 19:49:55编辑过]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598条评论

770155926 2011-4-4 12:25:00
因为粘性套胶适合击打式的弧圈球,而涩性套胶适合摩擦式的弧圈球。
 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inxiuyuan手机认证 2011-4-4 12:07:00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26405l 2011-4-4 11:45:00
楼主写的很专业,一定是高手了。
成功交易对象:K041YG、wdc8888、sea_boll、假牙齿、xhx、阿古、zhoulihui、sgjtwlm、sbeef、爱在米兰、yini99、紫龙0505、yangguanl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乒分秋色 2011-4-4 11:44:00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riugg 2011-4-4 13:23:00
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s730712 楼主 2011-4-4 14:34:00
QUOTE:
以下是引用apperking在2011-4-4 8:40:00的发言:

先顶zs730712的精彩分享

对于先学还是不学攻球技术的想法,个人倾向于最好学,先后无所谓.

对于加强弧圈球的使用,无争议.

 

[em1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jtjj 2011-4-4 11:06:00
  强烈支持楼主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ntsyyj 2011-4-4 10:55:00
很养眼的帖子,顶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anglianfei手机认证 2011-4-4 10:00:00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