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从人才培养中学技术

amberfish 2011-6-1 16:02:00

全部摘自李晓东教练的著述,写得非常经典,对专业和业余选手来说都很适宜。请多读多想,定有收获!

 

王励勤金牌打法的设计

什么人打什么球
  
  王励勤还在国家青年队的时候,甚至更小的时候,我对他就有了一些了

解和关注。1995年底,他入选国家队时,我接手带他。像他这样身高比较高

,还同时有这么好的灵活性和爆发力,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我总说,

他在上海闸北体校的教练申老师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励勤的重

心交换特别好,无论是腿与腰的配合、身体的协调机能都很棒,这些都是体

校训练打下的良好基础。尽管当时王励勤的其它东西还很幼稚,正手也不太

会冲杀,但我觉得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我个人也愿意接受一些挑战。在王励勤之前,我曾在北京队教过

横板生胶的滕义,来国家队以后教过横板两面反胶的陈志斌和直板的谢超杰

,还带过横板生胶的王涛。与王励勤差不多同步的,还有阎森,他的神经类

型、胆量等比王励勤好,但仅就身体条件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

可能更适合练就一种更个性化的打法,“一招鲜,吃遍天”。而王励勤则不

太一样,以他的条件,当时为他设计打法的初衷,是希望他至少能在打法上

成为一个领军人物,或者说在技术潮流中当个弄潮儿,而我自己没有教过这

么高水平的横板反胶,所以这种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我以前聊过个人的一个观点——中国男选手一米八以上,女选手一米七

以上,从历史看,都容易偏慢、偏软。但王励勤却不同,身高一米八六的他

,力量大,也能跑,照顾范围也很广,中国高个子选手以往难以解决的一些

问题在他身上并没有太多遗传。这就为设计新的横板打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保证。同时,他从小就非常执着,这也是开辟全新道路的前提。
  
  什么立意什么球
  
  立意要高远

    邓亚萍对我说过一句话,“运动员这一生能遇到一个好教练是他的幸运

,但是李指导你想过没有,一位教练一辈子能碰到一个条件超群的运动员,

是不是也是教练的幸运?”我同意她的看法。王励勤一个中国人,打“欧洲人

的打法”,有这么好的条件,真是太难得了。我曾对王励勤讲过项羽“万人

敌”的故事:项羽的伯父问他,“你想学什么?学兵书,学剑,还是学枪?”

他说,“学万人敌。”就是什么人都能打,什么人都怕我。这种好材料,立

意首先要高远。
  
  借鉴与创新

    有了高远的立意,接着就是考虑如何借鉴和创新。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

下中国横板的发展历程,这其中能决定王励勤的一些东西,决定他走什么路

——
  横板原本是欧洲的传统打法,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欧洲人弃守为攻以后

,差不多过了20年,到70年代初拿冠军开始,欧洲横板进攻型打法掀起它的

一个发展高潮。中国也很早就有了横板,庄则栋、李富荣年代就有个横板生

胶,到7、80年代横板就比较多了,像黄统生、傅永石,成应华……他们的基

本功比较扎实,在国内也属于高水平,虽然在全国比赛中没有拿过什么单打

冠军,但双打曾经登顶,在队内比赛中也能赢主力队员,但在国际比赛中少

有作为。个人分析,大概是因为无论队员还是教练,当时对于中国以这种打

法冲击世界顶峰都没有太多的雄心,而更多地是从陪练或生存需要出发,去

模仿欧洲。因此,这一阶段的中国横板,既没有继承中国的速度、灵敏、变

化,不像中国直板那样特长和前三板特别突出,又没有欧洲人的体能。结果

,与欧洲人交手时,前三板没什么优势,跟人家大同小异,相持中照顾范围

又小,击球质量弱于人家,来回也不及人家,所以显得没什么东西。
  下一个阶段是以陈志斌、许增才等为代表的,我们国家开始研究横板这

种打法了。我觉得他们走的第一步很重要,就是提高正手进攻能力,陈志斌

,许增才的正手进攻能力都非常强,强到什么程度?某种程度上说优于欧洲

任何选手。那会儿不少中国选手觉得阿佩依伦很难打,为什么?你第一板打过

去,阿佩有点踉跄;可你的第二板一下从80公斤减到30公斤了,阿佩就缓过

来有机会反击了。可陈志斌打阿佩却很有数,他还拿过南斯拉夫、瑞典两次

公开赛冠军,团体世界杯对瑞典拿过两分,世界排名最高冲到第七,当时也

是中国横板里面最高的。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有的国内横板正手和你一样

冲,到国外却赢不了球,而你能赢?他说,那个横板慢.就一板,“而我有两

板发力快冲,能连着两下,一般人就招架不住了。”许增才还曾参加过奥运

会,虽然没取得什么成绩,但这至少说明他在一系列比赛中的成绩还是很好

的。不过,这个阶段的中国横板还是有明显的技术漏洞,比如陈志斌正手有

力量。有连续,但反手、台内弱,许增才是反手可以,但台内弱,控制能力

、相持转攻能力不强,就是前面拼命“扛”,“扛”完了全台正手跑位,我

们称为横板的“独角龙”打法。尽管如此,他们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

从中我们得到了启示和鼓励——过去的中国横板是国内能打出去没戏,而现

在出去也能“打一打”了。而且告诉我们,正手比外国人强,这条路能走。

当然,因为反手、台内弱,想要每场球都发挥出很高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

,积极这条路能走,但不全面,不可能长久立足。
  马文革代表了中国横板的又一个新阶段。他的速度比前辈们快,正手同

样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反手也更好,整体而言更为全面一点,但是旋转尚显

不足。与同时代的欧洲选手相比,除了佩尔森力量比他大,马文革的正手比

其他人都未见得下风。我们形容马文革的正手“很纯的”,他能打到今天,

其实也就是“得正手者得天下”。同时,马文革在欧洲的打法与中国的快攻

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既有我们的快速、灵敏,又具备欧洲的实力、旋转

。虽然当时未必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但今天总结起来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而且马文革有赢球的东西,上手比别人快,前三板对欧洲人占点便宜,

他的相持球也能跟欧洲人交交手了,而不像陈志斌他们只能进攻、不能防守

。马文革的防守,虽然还是下风,但已经能“打一打”了。
  孔令辉的贡献在于速度与旋转的结合,代表了中国横板发展的第四个阶

段。他小的时候很难评价,他与刘国梁一拨儿进队,刘国粱的特点很明显,

可记者采访我问到孔令辉时,我说得再看一看。无论速度、力量。旋转,他

在这几个单项上都到不了极限,但也都“沾边”,他的技术非常全面,
没有漏洞,一点没有。那么如今看来,没有弱点算不算优点?或许他那个时候

对自己要走的路是有意识的,但作为我们旁观者,反而意识得稍晚一些。现

在可以总结,能把速度与旋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横板,孔令辉是世界上第一

人。以前,我们谈到速度与旋转时,往往认为这是一对矛盾,甚至徐主任早

年提出在“快、准、狠、变”中加个“转”字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认为

这是对立的。可是孔令辉用自己的实践证明,速度里面要加旋转,旋转也要

有速度。他的单项技术绝对质量不是最高,但是组合得十分合理,各技术环

节之间衔接快,连续性又很强,所以给对方的压力很大,这种威胁不是局部

的,而是整体的。他的身体条件同马文革等前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前三板

争抢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但还是有一点优势,而且相持球有得打,甚至在

刚出道别人不适应的时候一度占据上风,像他对韩国选手这种凶狠型的,不

怕和他们争速度、争空间,反而是对实力超强的。对后发制人的还是有点问

题,在被人适应,尤其是大球以后,威力不像原来那么突出。对于中国横板

的发展,孔令辉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前面这四个阶段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我给王励勤提出过许多得失利

弊的经验教训,对这些他也比较了然于心。我个人希望帮助王励勤建立一种

以实力为主的打法,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徐主任也曾说过,中国乒乓球队

最终还是要从打法上战胜对方。何况,尽管王励勤不像刘国梁、马林那么“

灵”,但他在中国这片训练的土壤上长大,每天面对的训练对手都是像刘国

梁、马林这样灵巧型的运动员,所以他在灵巧细腻变化上可能比不了刘国梁

、马林,但肯定应该比外国人强。这么一分析,就坚定了我们让他走这条路

的信心。
  我自己也对比过外国和中国横板的特点,外国人一般身材比较高,力量

比较大,旋转比较强,发力的力量很大,比较爱打相持,尤其擅长反手的技

术、出台的技术、对攻相持的技术,而中国人的特长就是灵活、细腻。变化

,前三板比较突出,正手比较好。那么,能不能把中国训练直板的方法借鉴

到横板中去?我想完全可以。借鉴它的灵活。积极,变化,再加上外国横板的

快速、力量、相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我觉得王励勤可以做到。俗话说,

鱼和熊掌你不能兼得,这就迫使我们思考,怎样做出正确的取舍?有机的结合

,怎样根据现有的条件,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领先的打法?
  
  不随波逐流

  在设计打法的过程中,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刻意模仿,而要创新,要走

自己的路。我接手王励勤的时候,在国外有两种流派——
  一种“时髦派”,代表人物盖亭。塞弗、罗斯科夫,各具特色,盖亭力

量大、速度快,几乎全台单面,快到什么程度呢?王涛对他,是左手对左手,

王涛用自己反手的生胶压他的反手,他还敢侧身,他还能侧身,侧完身在快

速中还能扑正手,扑完回来还能再侧身,正手威力之大超出常人。塞弗没有

盖亭那么重、那么快,但是连续能力相对较强,准确性较高,尤其对台内球

和半出台球的进攻那是他的一绝,就算到现在也还算领先。罗斯科夫反手力

量大,对中间位来球还用反手回击。那会儿他们刚成名,中国舆论称为“不

讲理打法”,有很多人去模仿。但是他们的漏洞也很明显,比如盖亭台内差

。反手位差,主动进攻好、相持防御差。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现在

比那个时候要全面得多。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完全跟在他们后面走

,尽管王励勤的身体条件允许,但我总觉得昙花一现不好。
  另一派是相对均衡型的打法,那会儿风头没那么强劲,但后来居上了,

比如佩尔森,技术比较全面扎实,老瓦也算,不过变化更多点儿。从王励勤

的身体条件来说,完全打这种打法又有点浪费。所以,我不想让他刻意模仿

任何一派。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暮云叆叇烟雨欢, 寡言菩提意阑珊。 心念八万摩诃萨, 天华法雨罩半山。 古今怨, 上千般, 断简残轶苦作甘。 把酒看花佛心卧, 玄穹六鼎拼搏难!

2条评论

amberfish 楼主 2011-6-1 16:05:00

上期说过,对王励勤的要求是,在“正手优于任何人”的基础上,“反手对

任何人不下风”和“台内够用”。换言之,尽量不让反手和台内球成为王励勤

的“阿喀硫斯之踵”。(阿喀硫斯,希腊神话中的无敌英雄,一出生就被母亲提

着脚踵在冥河中浸过,除了母亲手指捏住的脚踵,他全身刀枪不入。)

反手:不是芝麻,也绝不是西瓜

    像王励勤这样以正手为主的选手,整个站位、意识都是偏重正手的,反手

的使用率、杀伤力自然同以反手为主的人不一样。如果当初训练时片面地追

求反手,其实也不难,比如站位右脚稍前一点,握拍手腕往里扣一点,反手引拍

时往回多收一些,那反手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问题在于,这样做也会带来负面

的影响,两者之间权衡利弊,虽不能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肯定是不合

算的。因此,他的反手必然是在不妨碍正手发挥的前提下加强,是为正手进攻

开路的手段,也是保证两边相对平衡的手段,这需要综合地理解和设计,而不是

一味地加强单一环节。
    我接手带王励勤的时候,考虑到他个子高、动作大,力量先天就特别好,反

手也不会太差,所以首先着力于让他的反手能发出力。这里顺便谈一个观点—

—无论学什么动作,都要先学会发出力来,比如学发球,先把球发转了(能把力

作用到球体上),再发短、发长,正手攻球也是,先找发力的感觉,再考虑弧线、

轻重结合等等。现在回头看,王励勤的反手发力在上旋球里解决得还可以,能

变线、能转攻,但在下旋球中还留了些遗憾,尤其反手第一板;中杀下旋来球的

使用率和质量,与反手特长的人相比有点差距,主要由于握拍还是偏正手多一

点,反手“出不去”,手腕的力量虽然还可以,但发挥不到极致,当时教学也有

点保守,反手出球最后一瞬间摩擦时,他的拍头上扬得不够(因为担心上扬太多

影响到下一板换正手),等后来动作定型了再让他改就很难了。
    接下来是强化反手主动进攻的意识:怎么把下旋来球主动转换成上旋回球

,由慢速转换到快速,由“平球”(不转球)转换成弧圈球,不失时机地,随时随

手能够发力快撕,甚至变直线,真正达到反手为正手开路的目的。这方面的努

力,我自觉比前一项做得成功,因为在这项训练内容里,面对的大都是出台球,

而且是上旋球,是王励勤的“专业”,他比较容易掌握,教练的设想也比较容易

实现。
    反手里的最后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王励勤的相持尤其是防御能力。如

果对方在进攻我方在防御,我的反手只是平挡,对方就可以一板比一板重,一板

比一板快,直至我失分;但如果我防御的质量比较高,对方就打不动我。对王励

勤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这样:我进攻对方肯定扛不住,这不用担心;人家进攻我

能防住,而且防过去还有点质量,对方连续进攻的质量就会降低,这样我还能再

转攻,这球我肯定就能赢。当然,这里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你要是纯

粹追求质量,就会丧失稳定性,那么,球理上,你怎么赢人家?怎么样能立于不败

之地,把稳定性与防御的威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蔡振华同志提出了“攻防一

体化”的理念,把第一板接发球与后面的球连起来考虑,第一板有质量、有角

度、有速度,这样我方的后几板衔接就容易了,给对方增加难度了,自己的防御

也容易了。这其中,我想了一些办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当然,就防御能力而

言,王励勤现在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后来有一段时间,王励勤过于追求控制,太稳了之后,也走了一段弯路。比

如有次全国比赛,输给了徐辉,那段时间王励勤的训练状态不怎么好,杀伤力不

足,一时半会儿的确很难扭转,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节,但其实就临场状况而言,

只要他的反手防御稍微顶一点儿,局面就会有所改观。反手太消极的结果是,

对方一板打不死你,两板也打死你了。反过来说,像上海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

勤像一堵墙,防守质量比较高,马林打不动他,而他老在打马林,这给马林的压

力就非常大了。我承认,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现在的乒乓球,同等高水平的争

抢,你的上手机率能做到5.5对4.5就已经非常好了,不可能总是你在进攻的,因

为对方也在朝着特长突出、积极主动发展,所以,一方面你要提高自己进攻的

比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防御的能力,这是一个体系,不能是进攻的时候生龙活

虎,防守的时候消极保守。

台内:扬“长”避“短”

    对于王励勤的台内短球,设定的目标是“够用为主”,目前来看,这个问题

还是解决得一般,但是这条路又非走不可。因为他不可能像刘国梁、马林那样

,陕速摆短、千变万化、乱中取胜,所以主导思想还是要扬“长”避“短”—

—以长球为主,不管是用挑打、劈长还是晃撇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尽量多形

成出台球,多形成对攻的局面,以这些为主,再配合摆短,简化局面,这样才紧紧

围绕了王励勤的风格主题。当然,在以此为主体的基础上,我并不排除还有进

一步充实丰富的空间,这并不矛盾,但绝不能舍本逐末,假如王励勤什么时候以

控制为主体了,那他就非常吃力了,就算赢都会赢得非常吃力,甚至,说得极端

点,赢了也是一种犯错误。
    王励勤的发球,虽然没有刘国梁、马林那么出众,但相对于他的身高而言,

也属于比较好的了,看起来不起眼,但真算实用,比较飘,令对方不易摆短。缺

憾就是,长球发得太少。其实,如果长球发得快一点、长短变化大一点,对方不

容易站住位,而且发长球以后的衔接是王励勤的强项,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

能让发长球成为他发球抢攻体系中的主要得分手段。
接发球,还是立足于让王励勤在稳定性与威胁性之间找到平衡。即使他的手法

在台内不如出台球,在练习撇、挑这些技术时,我们对他的技术质量还是有一

定的要求,以减少他自己下一板球的压力,利于进入相持,比如他的挑打都加了

假动作,还比较见效。说到这儿,顺便提一下接发球与衔接的关系。以马林为

例,其实他有挑打,在双打中用出来也挺厉害,但为什么单打不太用?单打时,马

林的考虑是,只要接发球加转搓,肯定好赢,因为他搓得特别转,对方要是回搓,

容易反旋转冒高,挑打又容易下网,所以马林有时间抢冲。但如果用挑打接发

球,马林挑完了不知道自己下一板该怎么办,他在这种球的衔接上不及王励勤

。所以,挑完了必须在衔接上有作为,挑打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如果衔接没作

为,即使能挑,这单个技术也是“假”的。对王励勤来说,接发球的调节能力,

这种无形的东西,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动作调节,怎么增加上手的感觉?王

励勤动作幅度较大,手上感觉距离身体比较“远”,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大量的

训练。我给他“补课”最多的,就是练一板接发球加一板衔接,因为如果第一

板(衔接)丢了,后面的一切设想都会落空。这种细腻感觉的建立,只有在实战

中反复印证,在训练中反复修改完善。二是意识调节,比如他跟马林打,因为马

林小球比较好,所以他要有意识地上到台前,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再回到自

己习惯的站位、手位,先短、先近,后长、后退,这跟打孔令辉就刚好相反。

  王励勤以前发挥不够稳定,引发了一些对他心理素质的质疑,但在我个人

看来,他不是心理的不稳定,而是有时技术使用不当导致的状态混乱。对他

来说,关键是如何增强对战局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这些东西看似是虚的概念,其实都得借助实的训练去解决。
  一是技术动作,要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不发力再紧跟发力,或者先

发力一板再连续发力,相应地,站位要先近后远。以前带王涛的时候,我教

这些并不吃力,因为王涛的身高不像王励勤这么高,动作转换的幅度不大,

所以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王励勤就不一样了,他的力臂长,练起来更花工

夫。二是意识上的先防、先控制再转攻,或者说主动防守、快速衔接,几乎

是每天一个多小时,常年坚持,我觉得他现在能力是练到了,但意识还没完

全吃透,这是至今为止困扰他的最大问题。

   与此同时,在王励勤的技术体系里,他还有三种衔接需要解决:
  
  落点衔接
  
    王励勤的判断能力一般,那么他在快速来回中怎么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

举个例子,当年有位日本的单打冠军叫河野满,他是直板,反手不如庄则栋

,但是特别爱侧身,侧完身还能扑正手,扑完正手还能再侧身,经过仔细观

察我发现,他的球路特别清楚,他不会打下旋球,上旋球打起来都是直线,

又急又快又不重,第二下肯定用正手再“捂”你板直线,也是又快又直也不

重,这两板球一使出来,就给你把角度撑得很开,第三下你不得不回他反手

,所以他闭着眼睛就敢侧身,形成了一种套路。我给王励勤的落点衔接也编

成了很多技术套路——反手撕大角、撕完大角侧身、憋住反手变正手、变完

正手带直线、带完直线左半台主动进攻……这些套路要如愿以偿,必须有技

术质量作为保证,那么我就在训练中反复地练他常用的套路。这样,只要他

在比赛中技术质量比较高,把常用的既定战术发挥出来就行,当然,这种战

术要能适应任何打法。
  
  节奏调节
  
    大家可能会说:节奏?王励勤就一个快字!但其实他还是有自己独特之处

的,因为他面对各种打法、各种节奏,都要适应对方,还要能打出自己的节

奏——敌快我要快,敌慢我稍慢一点,但还是要比敌快一点……刘国梁、马

林们可以敌重我轻、敌重我重,或者打点反心理的东西,可以做很多文章,

但王励勤不行,他只用一种方法,做文章的空间小,所以节奏的调节对他也

是一种考验,他需要在训练中不断地变化节奏、变化力量、变换对手。经过

大家的努力,王励勤现在对“点”(找准自己节奏)的能力比原来强不少了,

虽然偶尔还输些不该输的球,但比刚出道的时候已经改善了许多。随着对“

点”能力的加强,他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为人体对力量和速度的适应是有

极限的,而对节奏的适应和调节几乎是没有极限的。
  
  化险为夷
  
    王励勤具有超强的能力,大家在同他对阵时,如果循规蹈矩,该攻就攻

,该搓就搓,用自己习惯的速度力量节奏去打,很难战胜他,因为他的实力

放在那儿,你打不过他。正因为如此,在我们设计王励勤的打法时,就预料

到他以后遭遇的对手,肯定会采取“四超”——超凶(狠)、超快(速)、超(旋

)转、超变(化)的方式,打破常规,置之死地而后生。甚至,不惜前几板“乱

”变、“乱”失误,先打乱他,再寻得机会,刘国梁就赢在这里。又比如马

林,当初他和王励勤都处于在队里创业的阶段,两人争三号的时候,非常有

意思:假设他打王励勤有五招,先用第一招,王励勤适应了,他再用第二招

,再适应了,再出第三招……等五招挨个使遍了,照说王励勤该全能适应了

吧,结果马林再把顺序变变,王励勤又不适应了。后来我告诉王励勤,马林

不可能用出第六招、第七招来,否则他就不是马林,而是王林、张林了。马

林很聪明,看王励勤想变正手,就先等在那里找机会发力拉几板直线,王励

勤就不敢去正手了,我得告诉他,马林这个是“假”的,你下回丢了也别怕

,坚决变正手。又比如给反手,马林挤一下,王励勤拉漏了,我得叮嘱他往

前站……反反复复地,马林就在某个环节上拼命地打乱王励勤,让他形不成

自己的套路。要不然我为什么佩服马林呢?我原来带王涛时,教学方法就是攻

关——在某个单项上把这项特别强的人攻破,如果所有的单项强手你都能攻

破,你就能成为世界冠军。可是,让王励勤攻马林真难,你有矛他马上有盾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段时间挺开心的,特别过瘾,在健康的竞争中,两

人都得到了发展。
  考虑到对手的“四超”,王励勤就必须掌握一些“解扣”的简化手段,

来完成化险为夷的衔接。比方说他与阎森配双打时,阎森的发球轮,王励勤

抢攻,其实优势很大,但轮到王励勤接发球时,“吃”得较多,能打平衡就

不错了。那么,对于下旋球你就先搓,上旋球你就先挑,等你下旋习惯搓了

,上旋习惯挑了,再来试点反心理,下旋挑两个,这时出手的感觉、自信都

会好很多。你不能上来对下旋就挑,对上旋你去搓,那就把局面搞得复杂了

   技术之外的部分,王励勤也有需要改善之处,这主要与他的性格特质有

关。
  
  兴奋与稳定
  
    王励勤很要球,但是个性比较内向,比较抑制自己。所以,我要求他外

在要兴奋,向当年的蔡振华学习。但他兴奋的时候往往缺少理性,理性起来

又容易“发蔫”,比如我告诉他,对方的技术特点、临场表现都会给你一些

“信号”,你凭借这个去想球、去逻辑推理、一个球一算……可他说,“我

一算这个就发蒙了,脑子好像清楚了,但是蔫了,兴奋不起来了。”所以,

如何做到兴奋的同时保持理性,保持控制能力,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矛盾。

在我的设想中,他最终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兴奋得自然,像有的体校小孩子,

也被教练要求在场上喊出来,可内心其实没有那种欲望,只是为了满足教练

要求而喊,就不自然了。
  
  思维方式
  
    王励勤对事业很执着,这是好事,但他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偏于固执、简

单——比方说,赛前本来计划得挺好,最终要以长为主,结果他上场摆短赢

了两局,于是就从头摆到尾,再输三局。这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帐,他

到现在也没完全算清楚。为此,我给他出过一些题目,我俩同时做,做完之

后对答案讨论,其中一个问题是,“观察对方还是以我为主?”我要求他,观

察到对方给你的“信号”了,再以我为主,有的放矢地以我为主。我说,刘

国梁、孔令辉这方面做得好,那你能不能请他们吃饭,跟他们聊聊,向他们

请教他们是怎么做的?要形成一种琢磨人的好习惯,你看看这个事情马林怎么

处理,那个事情刘国梁怎么处理……到了赛场上,每个人的技术打法不完全

一样,但有些东西是共同的,平常就要学会观察别人。
  再比如赛前的心理平衡,他有种不拿大满贯死不暝目的感觉,给自己定

位太高,那次荷兰世乒赛,他上场前对我说,“打世界第二就是失败”——

这样对自己要求过高,心理不平衡,容易造成不扎实。而刘国梁就处理得好

,他说“我先把前面几关过了,力争打到前8再说。进入前8的技术状态都是

最好的,都打‘兴’了,那就看运气、看发挥了。”你真正要追求的,应该

是比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意思,对你而言是一种享受。当初滕义三进三出

国家队,他说:“让我出国家队都行,别让我停比赛”。为什么?他说:“比

赛是跟人斗心计,我能千方百计给他斗赢了,这个过程是我最大的刺激、最

大的享受。”刘国梁他们都是如此,比赛当中有乐趣,他能享受比赛。而有

些“苦大仇深”的选手,一打比赛太痛苦了,老想着结果,难免患得患失,

精力不集中,胜骄败馁。

暮云叆叇烟雨欢, 寡言菩提意阑珊。 心念八万摩诃萨, 天华法雨罩半山。 古今怨, 上千般, 断简残轶苦作甘。 把酒看花佛心卧, 玄穹六鼎拼搏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mberfish 楼主 2011-6-1 16:04:00

知道王励勤的人,都知道他的主教练李晓东。

 1994年,王励勤来到国家队,李晓冬对这个长着一副欧洲人身材、又具有

欧洲人凶狠特点的男孩儿十分喜爱,于是量体裁衣为他设计了一套具有欧洲

人实力强又有中国人灵活多变特点的独特打法,并用了6年时间对他进行细细

雕琢。2000年,王励勤用李晓冬为他创造的打法,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了第

一个世界冠军,之后王励勤又相继8次获得世界冠军,近年来在国际上排名保

持第一。

 李晓东说,其实王励勤的成功,只是国家乒乓球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一

个典型。早在上世纪70年代,蔡振华就开始对欧洲的横板打法进行系统研究

了,后来经过对陈智斌、马文革、孙令辉等三代人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才有

了今天王励勤的成功。他说,中国乒乓几十年长盛不衰的道路,就是这样一

步一个创新走过来的,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创新接力。

 有一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乓坛的100多项创新中,我国占到了

50%%以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李富荣、徐寅生、庄则栋到后来的江嘉良

、王浩、王涛、腾义、丁聪、刘国良、马琳、王励勤等一大批代表世界最高

水平优秀运动员的打法,都是一代又一代教练员,创造出的世界“首次”。

对中国乒乓技术创新历史人物的评介,李晓冬则认为贡献最大的是蔡振华,

因为蔡振华永远能够为教练员开创源源不断的创新思路,使中国乒乓技术永

远处在百花齐放、不断创新的状态。

 李晓东认为,中国乒乓创新的过程中,体育科研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辅助作

用。现在教练员对技术环节的要求越来越细化,如对我国主要对手的发球抢

攻有多少套路、每个套路使用率是多少、有效率是多少、失败率是多少等都

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这种分析用肉眼很难完成。现在国家队

与上海体院和北京体院合作,使用的第二代多媒体分析技术,让教练员的梦

想成为了现实,也对备战奥运,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晓东在北京队当运动员时,亲历了我国乒乓跌进低谷的过程,1988年到

国家队任主教练后,又亲历了我国乒乓保持长久辉煌的过程,这些经历让他

身上永远激荡着不断冲击世界最高峰的激情。对这些年带出近20名国手和世

界冠军的成果他看得很淡,他看重的是带出世界冠军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

也是他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李晓东:1952年出生

  1976年从事教练工作,培养出滕义、杨玉华、王燕生等名将

  1988年上调国家队,带出王涛、王励勤

  2000年调女队,担任女队教研组组长。
 
  施之浩升任女乒主帅 李晓东将担任王励勤新教练
 施之皓调任女乒主教练后,国乒已经给王励勤选定了新任代管教练,原女

队教练组组长李晓东将接手王励勤。

 施之皓出任女队教练已经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巡回赛总决赛和世界杯两个

女单冠军似乎让施之皓的位置非常稳定,但他原来的弟子王励勤却落了单。

王励勤是国家队的绝对主力,也是2008年奥运会的夺金重点,对于施之皓的

接班人,男队从一开始就在商量。目前王励勤暂时由刘国梁带,但刘国梁作

为男队的主教练是不可能专门带王励勤的,因此必须在目前男队教练班子里

寻找一位教练。而王励勤目前主要问题是心态的调整,而并非技术的突破,

因此新教练必须对王励勤格外了解,对他的心理周期,特别是大赛中的心理

变化了解,因此目前看来刚刚调到男队的原女队教练组组长李晓东应该最有

希望成为王励勤的新教练。李晓东在没有去女队之前一直在男队做教练,当

时就是带王励勤,后来去女队出任教练组长,施之皓才接手李晓东的工作。

现在施之皓前往女队,李晓东正好回归男队,重新带王励勤。
 王励勤的技术风格应该是凶狠、快速加实力——能上手的上手,防御中能转

攻,相持中我先发力,千方百计地利用自身的凶、快去杀伤对方,在相持中

掌握主动权,对任何打法郎不落下风。应该说,在同类打法中,他速度的比

重要高于弧圈,即使到不了盖亭那么快也得跟他差不多。
  
  正手优于任何人
  +反手对任何人不下风
  +台内够用
  
  我给他提过一些具体的要求:

  正手

  优于任何人——尤其在速度力量方面,使用率不能低,杀伤率要大,整

体而言正手的威胁要大。

  反手

  对任何人都不下风,不能说完全领先,但至少不下风,要有一定的防守

能力,有一定的转攻能力,有一定的先发动的能力。他的技术也有一个演变

的过程,在大阪的时候就体现得很明显,跟孔令辉决赛,开始站得太近,0比

2落后了,他退后一步,反手的威力才真正发挥出来。

  台内

  因为他的身高较高,肯定打出台的球好,出台的优于台内的,上旋球优

于下旋球,所以,台内练到够用就行。当然,这实现起来并不太容易,难度

比正手、反手都大,因为以他这种综合水平,我们总是对他有较高的期望,

习惯于拿他打出台球的命中率去衡量他的台内球,好像你后面的球有这种实

力,是大学生,台内球怎么能是个小儿科呢?但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你不可能

各项技术都天下第一。
  在这个框架内,再不断地丰富。
  
  设计难点
  
  设计他这样“万人敌”的高水平打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点,我

们也有所预料——
  一是王励勤的身高这么高,又是打中近台为主,肯定会有些风险。因为

他总在快速中进攻,虽然他本人的胆量还可以,但相对来讲还是没有刘国梁

、马林“灵光”,而且他的击球速度只比他们快,不比他们慢,那王励勤怎

么适应?
  二是要从身体上挖掘王励勤的潜力。我担心他以后年纪大了、胆量小了

、体重增加了、身体机能下降了,会影响他技术状态的保持。所以,少年的

时候必须要超前训练。当时我这种意识还不是那么深,而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他因为练得太苦,有一段时间手臂都麻了,一直麻到神经末梢,几乎完

全停练了三个月,前后整个过程接近半年。我们就想让他在伤病稍微缓解的

时候,加强力量训练,因为身体承受能力提高后,对伤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这孩子又挺重形体美,自己也喜欢练身体,自觉性甚至高于教练对他的要

求,胸大肌练得很发达,卧推能到90多甚至100公斤。正是这段意外,对他保

持甚至发展自己的打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给了我一个启示。王励勤

的力量大,主要是绝对力量强,这也是后天需要开发的,尤其是大球、11分

、无遮挡发球实施以后,对力量的要求更高,也需要精力更集中,而体力好

了精力自然更容易集中。开发力量,不完全是手臂的力量,还有腰部的力量

、腿部的力量,我特别想提的是还原,身体素质加强后,还原更有力度,速

度更快。原来身体训练只是防伤防病的手段,现在则是保证你技术发挥的质

量。正是因为王励勤具备了这些身体条件,有些打法设计才敢去想、敢去练

,否则光有想法根本无法实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原来刘国梁、孔令辉

卧推50公斤能举,60公斤“咬牙切齿”,队里很多人不太重视身体训练,而

现在马林、刘国正60公斤根本没问题,能举近90公斤。
  三是衔接。近台与中台的关系,动作大与小的关系,整个打法凶与稳的

关系,长与短的关系,轻与重的关系……这些衔接转换,作为一米八的王励

勤,要“干一米六的活”,怎样实现有机的结合?怎样发挥他的优势,不减弱

他的速度,形成他的特点?这是比较难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举国体制的优势。王励勤的先天条件的确很好,但

开始输球很多,如果像外国选手那样自生自灭,教练水平不高,全看自身天

赋,或者有成绩乒协才给投入,没成绩就不投入,结果就难以想象了。而在

中国的体制下,王励勤得到的是持续的投入,有大量的比赛机会,有一阵全

年公开赛几乎站站参加,包括王皓,可能一年当中参加8站,7站失败了第8站

才成功……这也是一种成功的经验,对于看中的人不遗余力地利用举国体制

的优势去投资,对能成大气的运动员更需如此。
  
  正手体系
  
  培养高层次选手,在设计、训练的过程中,要讲体系,讲系统。以正手

为例,不是单讲正手进攻或者正手技术,而要讲正手系统——台内挑打、台

内控制、打上旋球、打下旋球、主动进攻、快速相持、相持转攻、积极防御

……这是一个系统。反手也是一个系统。正反手结合,又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前三板里面,也是一个系统。认识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高度,运动员通过前

期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个人发展的趋势已经露出了萌芽,那么怎样发现

、归纳、综合? 主体:力量、速度、旋转 正手体系里面,主体是什么?对王

励勤来说,力量、速度、旋转是最重要的。落点属于变化的范畴,弧线与准

确性相关,准确性在任何时候、对任何打法都是要保证的,不然就是无本之

木了,所以这些都不用多谈,真正的主体还是力量、速度、旋转。
  我当时考虑,每个人的打法主体要以他的个人条件为前提。像阎森、王

涛,我就着重于培养他们的摩擦,尤其是王涛,正手拉板加转弧圈当时可以

号称天下第一转,正手反带的时候旋转也特别强。但王励勤不一样,如果他

摩擦过多,旋转是强了,可速度也慢了,身高带来的速度力量优势就会减弱

,更何况他手上的摩擦感觉并不是太好,所以,主体还是速度力量。这样,

他打出台球、上旋球较好,台内第一板争抢的旋转就弱一点,我当时也权衡

了这种利弊,觉得还是先把力量和速度这个主体确定下来,在这个框架内再

不断丰富,丰富到哪儿算哪儿。
  
  解放大臂
  
  宏观上确定了打法主体之后,在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这个微观层面里也

要力争统一。速度与动作大小是有一定矛盾的,要求速度快一般动作就小,

动作小了力量又会受到影响,怎样才能把速度和力量统一起来?我就考虑,利

用他重心交换比较快,在申老师那里基础打得比较好,充分利用重心去还原

,去发力。在此基础上,他还有一个突破——解放大臂:借助重心发力,很

多人都有体会,但说到借助大臂,大家往往谈虎色变,似乎一用大臂,还原

就慢了,动作就慢了,其实不是,如果把重心利用好了,用重心带动大臂,

也就释放了大臂活动的空间,大臂的绝对力量虽然不是太大,但你能用上的

力量比较大。前臂、手腕辅助发力,大家都在做,谈得也比较多,而解放大

臂是王励勤比较突出的。
  
  上升晚期击球
  
  正手进攻,要尽量迎前,这已是共识,但很多书里讲最高点击球,而我

更提倡上升晚期。因为在这个击球点,来球的旋转没完全出来,借力最容易

,动作最稳定,杀伤力最大。很多优秀选手打到最“兴”的时候,都觉得是

球一跳起来就打,其实击球点并没有低于球网,只是相对靠前,而这个点绝

大多数都是来球的上升期,尤其是;中下旋球的时候。
  
  步法高标准
  
  王励勤的打法以中近台为主,正手使用量比较大,还要解决好中近台与

近台的关系,所以对他的步法要求高——对下旋球,侧身抢攻不是问题;对

很快的上旋球,比如人家拉弧圈到他中间或者偏一点反手,他要能拧腰侧身

强攻;或者人家快速变他的正手,他在跑动中要有一定的杀伤能力,扑完正

手回来还能发力,边跑边转动重心。我甚至认为,能强攻的运动员才是最有

威胁的。为此,训练方法上可谓挖空心思,超强要求,即使练的这种球在比

赛中用得不多,11分里面一局用一两个已经了不得,可能只赢一两分,但你

打不了我能打,从整个技术环节上给对方的精神压力就非常非常大。
  
  快速衔接
  
  在王励勤的整个系统里,并不全是大动作的发力,也有快速的衔接——

快冲、快带、反:中、反带,包括发大力后的快速还原,对方快压后近台的

积极保护——籍此解决动作大与小的关系,发力与借力的关系。在这个环节

里,王励勤借鉴了王涛的成功经验——把中国的直板近台快攻、连续进攻糅

和到横板的近台快带里,王涛可说是第一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积极”两

个字,相持中积极,效果肯定不一样,防御中不积极,就造成“抬”球。所

以,我也很注意培养王励勤这种积极的意识,现在回头来看,还是非常有效

的。
  总体而言,王励勤的训练就是以正手为核心,而正手体系又以快为基础

。这其中也有些技术细节,借鉴了中国快攻的精髓,比如最高点与上升点的

关系,对上旋球与下旋球的击球部位的区别,打上旋时的高手与打下旋时的

低手,主动发力与相持防御……最终目的,都是在整个正手体系里充分发挥

他的潜能。

 挑完了必须在衔接上有作为,挑打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如果衔接没作为,即

使能挑,这单个技术也是“假”的。

暮云叆叇烟雨欢, 寡言菩提意阑珊。 心念八万摩诃萨, 天华法雨罩半山。 古今怨, 上千般, 断简残轶苦作甘。 把酒看花佛心卧, 玄穹六鼎拼搏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