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做“前三板”?
什么叫做“前三板”?前三板包含着一些什么因素?是我想说的两个的问题。
1、什么叫做 “前三板”?
“前三板”是指从发球开始计算,双方合起来的第三次击球,称“前三板”。从这里可以看出,前三板主要是针对发球一方的队员而言,对发球一方的队员来说,前三板就是指包括发球和发球后的第一次击球;对接发球一方的队员来说,前三板实际就是指接发球。
2、前三板有哪些内涵与外延呢?
我们知道,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是乒乓球制胜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前三板可以说是迎合了这样一条基本的规律。从当今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一方面,旋转与速度(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力量的反映)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旋转与速度的结合也越来越紧,而前三板正是体现了旋转与速度之间这种对立与统一的特点。
世界上任何隔网对抗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比赛开始总是有主动与被动双方的存在,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主动的一方将会通过各种手段维持继续主动,被动一方也会采取积极的手段来改变被动的局面,力争主动,对抗双方的主动与被动都是通过发球和接发球这一关键环节来实现的,毫无疑义,前三回合自然就成为了争夺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三板虽然是针对发球一方而言,但从主动与被动、从攻防转换的角度来分析,前三板实际上是双方队员之间的较量,这种较量,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前三板之间的争夺。
发球是乒乓球所有技术中唯一不受对方限制和制约的技术,也是最具自主性、空间性、多变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因此,前三板的质量与发球的质量成正比。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发球,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前三板,换句话,要想提高前三板的效率,必须首先提高发球的质量。有效的前三板,是建立在发球的基础上的。我们强调提高发球质量,并不意味忽略上手的技术,如果有好的上手技术,再加上有高质量的发球,那么,你的前三板一定会沐浴春风,如鱼得水。反之,你的进攻将不同程度的受到遏制。
前三板的上手技术富有变化,灵活多样。类型上分析主要是台内与近台,重点是台内技术,因为台内技术难度较大,不好掌握。从打法上分析,各种不同的打法(包含握拍)之间在台内技术上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如,直拍选手正手位的台内小球处理相对横拍选手来说就要灵活得多,而横拍选手在反手位小三角来球的处理上相对直拍选手来说就占有优势。一般情况下,球手的发球与前三板上手技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常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发球,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上手技术,因为上手技术是在长期的训练与比赛中依附发球而形成的。当然,不排除通过专门的上手技术训练可以弥补因发球质量不高而上手困难的缺陷。
对业余球手来说,前三板的进攻难点是在对方回接发球后来球旋转的适应上,现实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球手发球的质量尚可,但在上手的时候总是把握不住机会,或者进攻的失误较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发球与后续进攻的衔接练习太少,自己不太适应对方接发球的旋转,或对旋转的判断失误,如果是这样,就需要加强专门的发球抢攻的练习,来解决发球与进攻之间的脱节问题。
二、前三板之技术与战术是目前世界乒坛主流打法的主要特征
比赛中前三板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比赛的结局,这也毫不奇怪。问题是,长期以来,为什么中国选手的前三板一直都能保持着领先的趋势,而凸显出自己的优势?是不是国外的选手对前三板的认识不如我们,还是我们掌握前三板技术的灵性就一定会比国外选手的要高?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对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进入无机胶水时代后继续保持长盛不衰,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的乒乓球是靠近台快攻起家的,前三板可以说是近台快攻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和传统的看家法宝。几十年来,我们就是靠前三板的优势打开了攀登世界乒坛高峰的通道。发球,可以说是中国对世界乒乓球运动贡献最大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领域。分析我国世界冠军的技术特点,无不都体现了前三板技术的精湛和发球的独到之处,我国第一个连续三次获得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的庄则栋,其反手短球之后的左右开杀;与庄同时连续三次获得单打亚军的李富荣,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后的侧身抢攻与连续的正手搏杀,至今还历历在目。在中国队一代又一代优秀选手中间,发球突出,前三板强悍的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曾几何时,国手的高抛发球、低抛的转与不转,使得国外高手一筹莫展、无所适从。尽管2002年之后比赛实行了无遮挡发球的规则,但我们在发球以及前三板技术上的优势并没有受到预料之外的遏制,相反而有了新的发展。这一点,从最近几年世界重大比赛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窥视。中国从下至上各个层次,历年历届的训练都坚持和继承了传统的打法,以前三板的训练为龙头,用前三板的训练来带动技术的训练,这种传统的训练理念和技术风格以及逐年系统训练所积淀的技术功底,如同“十年磨一剑”,剑出鞘即锋芒毕露,是国外选手无法企及的。客观分析,目前中国乒乓球所保持的优势,仍然很大程度体现在前三板技术上。
可以说,前三板技术运用的程度,已经成为我们衡量国手的技术状态稳不稳定的晴雨表。就我国选手而言,掌握前三板技术直拍比横拍要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一个阶段我国直拍选手的成绩要好于横拍选手。大力以及马龙,就其技术实力而言,早已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但在前三板技术方面,显然要比马琳和王皓逊色,尤其涉及到前三板处理台内小球的能力上,差距更是明显。解决我国横拍前三板技术的瓶颈,显然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一盘棋”的首要任务。不明确这一点,防患于未然,我们终究是会吃亏的。因为马琳、王皓之后,我们还会培养出更新锐的直拍球手吗?目前的状况并不使人乐观。
三、前三板之技术创新
我们知道,中国对世界乒乓球运动的贡献不仅仅是培养了上百名世界级的明星,更重要的是在技术上的创新。而围绕前三板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在整个技术创新中占到的比例是最高的。技术创新是对未来乒乓球运动的一种把握,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前瞻。从60年代起,中国乒乓球界就树立起了强烈的防患意识,能居安思危,锐意进取。针对当时我国横板打法较少的状况,在国内比赛中曾一度制定了所有的参赛队“必须要有1名横拍选手”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注定加速了我国对横拍打法选手的培养,以至后来横拍选手大有取代传统直拍选手的趋向,有鉴于此,在80年代,规程又反过来规定“各队要有1名直拍选手参赛,并在团体赛中占有主力位置”。当时的情况是,传统直拍采用正胶,相对于横拍的反胶,显露出技术上明显的不足,正胶在比赛中的成绩显著下降,直拍打法能否延续和传承下去不容乐观。当时,主管国家队男子训练的教练徐寅生,大胆改革,将原本正胶打法的郗恩庭改为反胶,使其正胶的技术风格与反胶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发球以及前三板的有效配置,成功的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大郗的成功,无疑为当时我国陷入困境的直拍打法寻找到了新的出路。
此后,在全国专业界和业余体校的范围内,围绕怎么样看待传统直拍打法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现在回忆起来,这是自中国乒乓球开展以来迄今为止最具历史意义的大讨论,它的意义,超出了打法本身的探究,实质上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乒乓球界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提倡创新的大讨论和总动员。以徐寅生、李富荣为代表的革新派,对改造中国传统的直拍打法全面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们原来都是传统打法的收益者。作为专业人士的代表,我曾在1986年6月参加过在无锡举行的全国乒乓球工作会议,直接感受到了当时推行改革创新的气息和决心。90年代中期,我还参加了国家体委在北京组织的为期1个月的全国高级教练研讨会,每天上午观摩国家队的训练,下午进行讲座或讨论,徐寅生(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李富荣(时任训练司司长)均出席研讨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家队一、二线教练张燮林等都参与了研讨会的讨论与座谈。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们更加洞悉了世界乒乓球的发展方向,坚定了对技术创新的信心。当时讨论的重心是我国传统打法应不应该继承和发扬,怎么样去继承与发扬;中国直拍在技术上存在哪些问题,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训练观念需不需要更新,怎么样去更新。
改革和创新起步是艰难的,比如直拍正胶改为直拍反胶的问题,开始就有人对此就产生质疑,提出如果这样,那不改变了快攻打法的风格,还能说是传统的直拍打法吗?好像一提及直拍,就界定为正胶,非正胶不正宗、不传统,思想僵化还远远不止于此,涉及到动作的大小、速度与旋转的结合、前三板与相持、快攻与弧圈的关系等,更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记得当时讨论直拍横打问题的时候,观点的碰撞更是激烈,不说业余界了,就是在专业界认为此项技术不伦不类的也大有人在。现在回顾这些争论,具有很大的启迪。实践证明,没有当时的大讨论,就没有全国上下的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乒乓球辉煌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直拍打法而言,更是如此。思想解放的结果,是挽救了中国传统的直拍打法,并使之脱胎换骨、重见了青天。
某一打法的革故鼎新,将带来其它打法的万象更新。中国传统直拍正、反胶的融合以及横打技术的问世,使前三板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创新的活力,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乒乓球运动所勃发的新的气象。
相比之下,韩国、日本直拍选手由于打法缺乏创新,其前三板的水平明显在中国选手之下,反手的被动始终成为他们不能逾越中国城墙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正手不强,而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选手相比,反手太弱。事实证明,谁抢先占领了反手的制高点,谁就会获得先机,取得主动。打法上的落后,已经成为韩、日选手的一块心病。
“得前三板者得天下”,时下还在流行。
四、前三板之抢先上手
到今天,讨论前三板,并不意味全部都是研究如何在发球后抢先上手。要知道,不管是哪一级的选手,要想在每次发球后都能获得抢攻的机会是不现实的。有没有抢攻的机会,要看你发球的质量,更要看对方接发球的水平。如果自己的发球没有什么威胁,而对手接发球的技术掌握较好,你前三板抢攻的几率一定会受到遏制,对于业余球手来说,这样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发球对不同的对手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发球对某些对手起的作用要大,反之亦然。对接发球一方的队员来说,他有可能接不好上旋,或者对转与不转判断不清;有的选手可能对长球接得不是很好,有的可能对接台内的短球不太适应。因此,前三板的发球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要坚持“知己知彼”的方针,加强发球的针对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力求在比赛之前要对自己的对手在接发球技术方面有所了解,并且在比赛中不断去探试,赛前大量的观察和分析能使我们做到心中有数。
主观上,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擅长发球,坚持自己的打法,但客观上,根据场上对手的情况,往往要能随机应变。应变与自变是衡量一个选手临场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他比赛经验的体现,“以不变应万变”和“以万变应不变”看似矛盾,其实是任何选手在比赛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变”是乒乓球运动的精髓和灵魂。
在不能抢攻的情况下怎么办,或者是对方采用接发球抢攻的情况下怎么办,也是前三板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前三板的研究除了重点放在坚持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方面以外,还要有积极防守,应对对手接发球抢攻和进入后续相持对峙的准备。也就是说,前三板的练习不能单纯理解为上手的技术练习,还要进行防反的练习和进入第四板之后的对峙练习。有了这样的思路,前三板练习的内容就得到了扩充,训练计划就会考虑得更加全面。实际上,通过防反练习,反过来又可以加深我们对发球质量提高的认识,以及对发球落点和基本线路的控制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自己前三板技术的整体水平。
五、前三板之接发球
前三板不仅仅只指发球队员一方,当然这是主要的一方,同时也包括接发球一方的队员。接发球队员在前三板中只有一板球,但是这一板球对赛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接发球处理的好,不仅能够钳制对方的进攻,而且还能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由被动转为主动。因此,研究前三板,同样包括研究接发球的技术与技巧。在比赛中,双方在发球与接发球的机会上是均等的,如果任意一方能够在接发球上有所突破,那么,获胜的天枰就会向其倾斜。也就是说,作为同一名选手,在前三板的训练中,既要强化发球情况下的抢攻练习,又要加强接发球情况下接发抢的练习,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前三板主动进攻的技术水平得到整体上的提升。
除了从进攻的角度研究前三板技术外,还要从防守的角度来加强对有效过渡技术的练习。一个优秀选手,在前三板球的处理上总是具备进攻与防守两个方面的能力。控制与反控制、主动与被动、进攻与防守之间应保持相应的均衡,光有进攻而不会过渡,或只能保守而缺乏主动,都会使整个技术体系出现严重的缺陷,一旦被对方抓住,就会从一开始使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点,大家在观摩世乒赛和奥运会上马琳与柳承敏、与大力的比赛中可以得到答案。马琳发球后侧身的大力搏杀,一般可以置对方于死地,同时,马琳在不能上手或接发球上通过各种积极的过渡性技术或技巧,成功的把握了球势,控制住了比赛的局面。世界优秀选手在前三板的争夺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战例,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练习前三板技术的很好的借鉴。
对于业余球手来说,容易忽视接发球抢攻的练习。接发球上往往采取过渡的、保守的手法较多,一般采用搓球回接,而不习惯坚持抢的手段。其实,对于出台或出台不出台的发球,平时要多从抢攻的角度去进行研究,进行练习。对于台内的短球,也要加强摆短的专门练习。问题不在技术能不能掌握,关键是看有没有树立这样的意识。没有意识,就是你已经具备这样的技术,也会因为意识的或缺而不会大胆的在比赛中自觉运用。我们有些打法上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意识不到位有关。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练习,也就决定着你会掌握什么样的技术,而技术的提高又会反过来增强你的意识,深化你的意识,如此循环。因此,业余球手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技术训练一样都同样显得十分重要。
六、前三板之无机胶水时代
从2008年世界杯赛开始,乒乓球运动进入了无机时代。无机时代对前三板技术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前三板在无机时代的比赛中地位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有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面对,怎么样去训练,都是我们应该进行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机胶水与无机胶水之间,除了在毒副作用上的区别之外,对技术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大家都有过一些讨论。在人文光环下废除有机胶水的使用,我想只是一个方面的含义,不能否定它的进步。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同样也存在使用无机胶水来限制速度的因素,能否说这一措施是针对中国,还不能妄下结论。但实际上,有机胶水的确能提高球拍的弹性,从而能极致的发挥装备的最大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
使用无机胶水之后,在速度上与使用有机胶水究竟有什么差别,是显著还是影响不大,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科研对比资料。经过对使用过无机胶水球手的调查和走访,得到的答案是“走球比以前要慢”。通过对2008世界杯比赛的观察发现,使用无机胶水之后,在某些球的处理上,出现了一些小的变化。比如,远台相持球的速度明显降低,球手的发力显著加大,来回也相应增多;再比如,还击对方中近台的发力拉、打,如果按照有机胶水时的节奏和动作回接,下网的频率增多等。由于使用无机胶水的时间不长,很难有更多的相关资料提供给我们参考,我们只能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进行一些主观上的思考。
第一、在无机胶水时代,前三板的作用将会显著增大。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当球的速度普遍下降,突然性的威胁就会增加。前三板之所以成为主要的战术和争夺的主战场,进攻的突然性是主导因素。我们知道,速度是乒乓球运动中一个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力量是通过球速来体现的,同样,摩擦产生旋转也是速度的反映。相对于有机胶水,无机胶水的球拍弹性有所降低,这就意味着将对所有涉及到速度的技术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将随着球运行轨迹的长短而得到凸显。也就是说,球运行的距离越短,影响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无机胶水尽管减低了球拍的弹性,降低了球速,但对前三板的影响最小,可以预料,今后围绕前三板的争夺会更加激烈。
第二、无机胶水时代,前三板台内球的处理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
无机胶水球拍显然对发球也会产生微妙的作用,接发球的质量将会随发球旋转的减弱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对球的控制上。在不能实施接发球抢攻的情形下,接发球一方势必会加大对回球落点的控制,来阻止发球一方的进攻势头。同样,如果采用搓接发球,旋转的作用也会相应减弱,那么,对搓球的技巧要求就会有所提高,尤其是摆短会得到进一步运用,控制与反控制将会更加集中在台内。历年来中国选手在台内技术上明显的高于国外选手,因此,无机时代对我国选手来说,无疑对我们发挥前三板的传统优势大有裨益。
有鉴于此,在今后的训练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前三板的研究,包括对发球技术的创新、强化发球搏杀的技能、丰富台内短打技术和提高对接发球的抢攻与控制能力。通过前三板的快速出击和近台的凶狠搏杀,赢得比赛的主动权。
当然,无机胶水时代对力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球手在体能上的水平也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前三板的争夺与后续对峙技术的衔接与转换、抗衡与搏杀都会显现出新的特点,但由于不属于前三板涉及的范围,在此不予展开讨论。
七、前三板之意识
在乒乓球运动中,意识与技术是始终存在的,也就是说,乒乓球既是意识的世界也是技术的世界,意识与技术的高度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就是说,有意识的技术训练要比单纯的技术训练更富有成效。要练好前三板,首先应强调建立前三板的意识。那么,什么叫前三板的意识呢?
我认为,前三板意识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对前三板在整个实战中的作用和位置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坚定自己练好前三板技术的决心;第二是能完整的把握前三板的概念,明确前三板练习的重点;第三是能从自己的技术状况出发,形成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的前三板技术;第四是能将前三板与后续技术融合,形成自己完整的技术体系。
比较起来,意识比技术重要。意识决定技术,而技术又反过来促进意识。前三板不仅牵涉的只是技术和战术,更重要的是意识。前三板之中所包含的技术,都具有战术的意义,没有清晰的战术,就不会有像样的前三板。由于战术是多元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前三板技术是多样的。前三板体系,就是这多元战术与多样技术的总和,那么,支撑这个体系的显然是意识。
有过专门业余训练经历的球手都清楚,当技术训练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练总是会强调我们要注意意识的培养,当然开始会重点突出抢先上手的意识。为了帮助大家树立意识,教练员往往会设计和安排大量的类似练习,贯穿到训练的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使你自觉或不自觉的树立抢拉抢打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于是就形成了意识。
对于没有通过专门训练过的成年朋友来说,想要打好球,同样也要建立前三板的意识,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前三板作为一个整体的实战单元进行思考,而且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作战单元来思考。这个整体就包括发球、发球后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各种战术套路;包括用前三板体系为龙头来架构自己的技术体系和战术体系,并通过前三板来建立自己的打法和技术风格,这是我们参与练习所应具有的一种理智的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怎么样去练习、需要掌握哪些主要的技术和战术,你就会更清晰、更明确,练习起来也就更加具有目的性。对一个球手来说,前三板可以直接体现出他的技术风格和打法特点,前三板技术的优劣,会成为他能否获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某种程度上说,得“前三板”者将得半个天下,由此可见前三板在乒乓球运动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