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弧圈球技术贴

乒乓百友 2012-3-13 16:06:00
一、弧圈球技术碰撞摩擦的物理分析
分析一下直打、抽打式拉球、摩擦式拉球的物理原理(直打虽然不属于弧圈球技术范畴,但是为了理解球与球拍碰撞原理先分析一下,其他形式的碰撞原理具有相同点)。
1.直打——球在上升期或最高点时,小臂先加速发力,当拍子运行最高速的时候击打球,球碰到拍子立刻弹开。
物理分析:直打是球拍的作用力与球的球心在一条直线上(即使有偏差小可忽略),球拍与球发生正碰撞时,球由于被撞击而陷入球拍胶皮上,球与胶皮同时压缩,碰撞后能完全恢复原状,在恢复阶段中,系统按相反次序经历了压缩阶段中的所有状态,这一过称属于完全弹性碰撞。
在压缩阶段中,球拍与球相互做功,球拍的动能变化,使球发生了弹性形变,从而球增加了弹性势能,结果球拍的动能转变为球的弹性势能。在恢复阶段中,球的弹性势能,通过弹性形变,又使球的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
这碰撞过程,历时极短,重力冲量比球拍与球的相互作用的冲量小得多,可被忽略,所以碰撞过程动量是守恒的。碰撞时总会有热量和声波出现,即能量有所损失,这种损失可被忽略的情况下,把碰撞前后的动能视为守恒。
2.抽打式拉球——小臂先发力加速,在拍子运行最高速的时候摩擦球,因为拍子提高速度后才击球,球碰到拍子立刻弹开,摩擦时间短暂,无法充分摩擦,但是击球速度快。
物理分析:抽打式拉弧圈球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与球的球心不在一条直线上,当球向前滚动与球拍碰撞时,由于球拍的竖直作用力并不通过球心,而是偏于球心的前方,球拍接触点与球心产生了一定的角度,因而产生了一个球的滚动力矩,在这个滚动力矩的作用下,球产生了向前的旋转,这个旋转是偏心碰撞后滚动摩擦产生的,这个力矩的大小是反映球旋转强弱的一个物理量,力矩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M=fd sin¢)。
我们说的拉(打)的厚(前冲弧圈),就是球拍接触点的作用力离球心近(角度小),碰撞滚动力矩小,旋转的慢,前冲速度快。拉(打)的薄(高吊弧圈),就是球拍接触点的作用力离球心远(角度大),碰撞滚动力矩大,旋转的快,弧度高。这两者的不同取决于拍形的变化。
3.摩擦式拉球——手臂先放松,蓄力待发,腿腰发力,以腰带手“迎前”,手控拍子,先对准球而小臂不发力,拍子在接触球的瞬间小臂才收缩发力,这就是发力集中来摩擦球。
物理分析:摩擦式拉弧圈球是球拍与球碰撞在压缩阶段之末,由于手控的作用,达到了速度相等,这时只有形变,没有弹力,不存在恢复阶段,球拍与球连为一体,这一过程我们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
摩擦式拉球由于球与球拍从触板到脱板的时间稍长,转腰瞬间带动小臂收缩产生较大的力量,我们有“甩”的感觉。
二、弧圈球技术用力的物理分析
弧圈球技术的发力原理:
蹬地,是前脚掌对地一个向下的力,地面对腿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是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转腰,是以脚和髋为轴,用腿控制,髋骨转动,带动腰、大臂和小臂的转动,转动过程中产生了转动力矩,也就产生了转动动能,转动动能的大小与转动惯量成正比、与转动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Ek=1/2Iv2),转动惯量的大小与转动质量成正比、与转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I=mr2)
收小臂,这又产生了以肘为中心的圆周运动。小臂加力产生了更大的转动动能。
三、弧圈球技术挥拍轨迹的物理分析
弧圈球挥拍的运动轨迹看似一个大的圆周运动,其实是由两个部分构成。
1.从引拍到击球,球拍作了一次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个圆周运动是以腰的转动引起的,作用半径是手臂长加上球拍到击球点的距离,由于转动动能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球越在球拍的顶端,转动动能就越大。还由于转动动能与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转动速度越快,转动动能就越大(转动动能大小是衡量球运动的一个综合能量,包括速度和旋转)。
2.小臂加速收缩,球拍又作了一个以肘为圆心,以小臂长为半径的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小臂加速收缩,转动角加速度更快,产生的转动动能就越大。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条评论

乒之爱 2012-3-14 18:49:00
有点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