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乒乓球秘籍

爱乒乓SUN 2012-6-6 10:30:00

一、正手发奔球
1、特点:球速急、落点长、冲力大,发至对方右大角或中左位置,对对方威胁较大。
2、要点:①抛球不宜太高;②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③第一落点要靠近本方台面的端线;④击球点与网同高或稍低于网。
二、反手发急球与发急下旋球
1、特点:球速快、弧线低,前冲大,迫使对方后退接球,有利于抢攻,常与发急下旋球配合使用。
2、要点:①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前侧与网同高或比网稍低;②注意手腕的抖动发力;③第一落点在本方台区的端线附近。
三、发短球
1、特点:击球动作小,出手快,球落到对方台面后的第二跳下不出台,使对方不易发力抢拉、冲或抢攻。
2、要点:①抛球不宜太高;②击球时,手腕的力量大于前臂的力量;③发球的第一落点在球台中区,不要离网太近;④发球动作尽可能与发长球相似,使对方不易判断。
四、正手发转与不转球
1、特点:球速较慢,前冲力小,主要用相似的发球动作,制造旋转变化去迷惑对方,造成对方接发球失误或为自己抢攻创造机会。
2、要点:①抛球不宜太高;②发转球时,拍面稍后抑,切球的中下部;越是加转球,越应注意手臂的前送动作;③发不转球时,击球瞬间减小拍面后仰角度,增加前推的力量。
五、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
1、特点:左侧上(下)旋转力较强,对方挡球时向其右侧上(下)方反弹,一般站在中线偏左或侧身发球。
2、要点:①发球时要收腹,击球点不可远离身体;②尽量加大由右向左挥动的幅度和弧线,以增强侧旋强度。③发左侧上旋时,击球瞬间手腕快速内收,球拍从球的正中向左上方摩擦。④发左侧下旋时,拍面稍后仰,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左下方摩擦。
六、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
1、特点:右侧上(下)旋球力强,对方挡球时向其左侧上(下)反弹。发球落点以左方斜线长球配合中右近网短球为佳。
2、要点:
①注意收腹和转腰动作;②充分利用手腕转动配合前臂发力;③发右侧上旋球时,击球瞬间球拍从球的中部向右上方摩擦,手腕有一个上勾动作;④发右侧下旋球时,拍面稍后仰,击球瞬间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右侧下摩擦。
七、下蹲发球
1、特点:下蹲发球属于上手类发球,我国运动员早在50年代就开始使用。横拍选手发下蹲球比直拍选手方便些,直拍选手发球时需变化握拍方法,即将食指移放到球拍的背面。下蹲发球可以发出左侧旋和右侧旋,在对方不适应的情况下,威胁很大,关键时候发出高质量的球,往往能直接得分。
2、要点:①注意抛球和挥拍击球动作的配合,掌握好击球时间。②发球要有质量,发球动作要利落,以防在还未完全站起时已被对方抢攻③发下蹲右侧上、下旋球时,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偏转,挥拍路线为从左后方向右前方。拍触球中部向右侧上摩擦为右侧上旋;从球中下部向右侧下摩擦为右侧下旋。④发下蹲左侧上、下旋球时,站位稍平,身体基本正对球台,挥拍路线为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拍触球右中部向左上方摩擦为左侧上旋;从球中部向左下部摩擦为左侧下旋。⑤发左(右)侧上、下旋球时,要特别注意快速做半圆形摩擦球的动作。
八、正手高抛发球
1、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抛球高,增大了球下降时对拍的正压力,发出的球速度快,冲力大,旋转变化多,着台后拐弯飞行。但高抛发球动作复杂,有一定的难度。
2、要点:①抛球勿离台及身体太远。②击球点与网同高或比网稍低,在近腰的中右处(15厘米)为好。③尽量加大向内摆动的幅度和弧线。④发左侧上、下旋球与低抛发球同。⑤触球后,附加一个向右前方的回收动作,可增加对方的判断(结合发右侧旋球,更有威力)。
如何练好-接发球
在乒乓球比赛中,相对其它的环节,如发球抢攻或相持,接发球的难度最大。因为它完全受发球者的控制,而接发球对发球者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限制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接发球的不可预测性。所以,不断提高接发球的能力,合理的把所掌握的技术运用到接发球中,是迅速提高比赛实践能力的关键。
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是总体战术的技术风格。以此为前提,接发球则是体现比赛中由防转攻,攻防转换的最常用之处。在相对被动的状态中,通过控制,达到相持,再力争转入进攻,争取主动应是接发球中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技术上的操作如下:
一、判断
正确判断是接好发球的首要环节。判断上不出现较大的偏差,才能谈得上更好地运用接发球技术,避免有浑身解数,但由于判断不准而发挥不出来情况的经常发生。
1、对旋转的判断
乒乓球发球中常出现的旋转主要有左、右侧上下旋,转与不转。通过发球者利用各种发球方式,将这些旋转性质表现出来。如正反手,下蹲等。在判断旋转性质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板形:一般情况下,发上旋球时,板形都比较竖,下旋球比较平、斜,这种特点与发球时要接触球的部位直接发生关系,因为发旋转球和不旋转球时,接触点比较靠近球的后中部;而发上旋和下旋时,向中下部和底部摩擦才可能比较转;
(2)动作轨迹:发下旋和不转球时,球与球拍接触的一瞬间,手腕摆动的幅度一般不是很大,并时常与假动作相配合;在发上旋和下旋时,手腕摆动相对大一点,这样容易“吃”住球,动作也比较固定,击球后常有一个停顿,即使加上假动作,也不会像发侧上旋和不转球那样连贯;
(3)弧线:上旋球和不转球的运行一般比较快,常有往前“窜拱”的感觉,发短球时容易出台,弧线低平;下旋球运行比较平稳,弧线略高,短球不易出台;
(4)出手:发上旋球和不转球一般出手比较快,并且突然,动作模糊;下旋球的出手相对要慢一些,因为要给球以足够的摩擦时间,才能使球产生强烈的下旋效果。
(5)分布:在接发球时,不断琢磨发球者发出球的旋转性质的随机分布和习惯也是重要,特别是在判断不清时,如在一轮发球中,发球者一般有几个转的,几个不转的,几个侧上,几个侧下,通常都出现在一轮中,以及开局爱发什么样的球,关键球如何发等等。毫无疑问,面对当今世界乒坛花样翻新,变化莫测的发球技术,接发球者的猜测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想把每一个球都得清清楚楚,就不太实际了。
2、对速度和落点对落点的判断
(1)对长球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发球者如果想把球发得很长,第一落点多在自己本方台面的端线附近。如果力量差不多,球的运动速度,侧上旋和不转球明显要快于侧下旋和下旋,如果是发侧上,下旋斜线长球,要注意球的第二弧线有侧拐特点;如果是直线长球,要特别注意平推过来,或者是略带外拐的球,因为这种球除了有很快的速度外,容易发出线路比较直的球,客观上曾加了球的角度,给接发球者造成较大的难度;
(2)对短球的判断,由于发球者想要把球发短,手上就不能发很大的力量,要收住一点,所以,短球较难发挥速度的优势,比较多是考虑的落点和旋转。在发短球时,第一落点一般距球网较近,可根据这一特点判断来球的长短。在接短球时,要特别注意手不要过早的伸入台内,以免侧上旋短球的第二弧线往前“拱”,顶在板上,使手上失去对球的控制,以及来球可能是“伞三角”位置,球是从靠近球网的边线出台,手来不及拿下来,对不准球。
(3)对半出台球的判断:对半出台球的判断是接发球判断中难度比较大的一项技术。因为这种球往往容易造成接发球者的犹豫,是思路混乱,影响整场比赛的发挥。在判断这种球时,一是视其旋转性质而定,侧上旋和不转球鼻侧下旋和下旋球容易出台;二是根据发球者的特点而定,要仔细研究发球者在发半出台球时,到底哪种容易出台,哪种不容易出台,是正手容易出台还是反手容易出台等,这样就会增加半出台球选择手段的针对性。
另外,在接半出台球,对长短的判断不是很清楚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等”几个长球,并且出手要果断,用接长球的办法回击,哪怕是失误的危险性曾加。这样,可以给发球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她不敢发模糊的半出台球,手上就要适当控制发力的程度,球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从而是接发球从容一些。
直板反胶训练法 (一)怎样加强正手进攻能力
直板反胶打法是我国的传统打法之一,在我国运动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据统计,在近几年的全国锦标赛中,直板反胶打法的运动员约占全体参赛运动员的21—26%。因此,如何面对欧洲弧圈球的巨大冲击,不断探索和创新直板反胶打法的发展方向与训练就成为国家队近年来训练与研究的重点之一。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直板反胶打法的运动员如马林、闫森都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具备了与世界超一流选手抗衡的实力。但由于相持中的攻防转换能力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改变,因而从整个打法上讲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因此,这也是我们今后训练中必须重点解决的课题。
直板反胶打法的特点是积极主动,先发制人。主要以正手的大范围跑动进攻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这种打法的发展方向应摆脱传统的左推右攻和单面拉的模式,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模式。
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正手的大范围跑动进攻是主体技术,也是这种打法员基本的能力。正手进攻的杀伤力尤为重要。
2、反手位是推挡和反面技术相结合,反面技术的使用率要高于推挡。因此,必须掌握反面技术。
3、必须掌握一至两套以上的好发球。实践证明,不管什么打法,没有一至两套好发球很难站住脚。直板打法更是如此。只有在前三板上占优势,才能和横板相抗衡。
总之,这种打法的技术风格是以前三板为中心,以正手进攻为主线,积极主动,先发制人。当然,其不足之处在于相持中攻防转换能力不如横板,而最终的解决办法还必须依靠反面技术来解决。
正手进攻是直板反胶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正手进攻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因此,在训练中应占有很大的比重。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杀伤力的训练:
这是我国直板反胶打法运动员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特别是和韩国运动员相比,我们有很大差距,这与我们的训练方法有关。我们训练中很少进行大发力拉冲的训练,讲究板与板之间的衔接,因而动作的幅度相对较小,影响了力量的发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大发力的训练,并在动作结构上注意用力的合理性。乒乓球是一项圆周运动,它是以身体的重心为圆心,以手臂和腰为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当半径突然缩短时,就获得加速度,使击球力量加大。
因此,动作结构应该是用腰带动手臂向后转,手臂自然下沉,前臂与大臂之间的角度应在130度左右,击球时用腰带动手臂向前,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而发出最大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在击球时前臂与大臂之间一定要有角度的变化。马林刚进国家队时,我们首先着重解决他正手发力问题。在多球训练中,采用中台喂下旋高球,让马林尽量用最大的力量拉冲。每天保持10—15分钟,主要是训练在大动作拉冲时大臀和腰上的协调用力。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马林在拉球力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解决了正手发力的问题。我认为这种训练方法解决正手杀伤力比较有效。
2、抢冲两条底线下旋长球的训练:我国运动员普遍前三板球较好,特别是直板运动员的台内球更优于横板。因此,外国运动员在对付中国直板运动员时都是采用劈两条底线长球的战术。因而抢冲两条底线长球是直板反胶运动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对马林的训练中,主要采用了两种训练方法。一是在单球的发抢训练中,要求对方以劈两条底线长球为主,主要训练全台抢冲下旋球以及下一板球的衔接。在多球训练中采用一长一短的方法训练以侧身抢冲底线长球为主,配合抢冲正手位长球的能力。二是在多球训练时,注意加快长短球之间的衔接,加大训练难度。
3、反拉弧圈球的训练:反拉弧圈球是现代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比赛中被广泛运用。它包括上、下旋的反拉和远、中、近台的反拉、快带。反拉弧圈球的训练既可以在多球训练中单独进行,也可以揉到每个训练计划中去。反拉弧圈球的重点是注意在反拉时接触球的部位。一般的运动员在反拉弧圈球时都是接触球的中上部,容易造成下网或出界。从力学的原理来讲,当弧圈球接触球板时,给球板一个向下的力,同时还有一个通过球心的力,这两个力在接触球扳后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合力就是球的运行方向。
对方拉过来的弧圈球旋转越强,向下的力就越大,通过球心的力就越小,那么球在接触球板后产生的向上的旋转就越强。反之,对方拉过来的球旋转越弱,向下的力就越小,通过球心的力就越大,球在接触球板后产生的向上的旋转就越小。因此,在反拉弧圈球时,只要我们自己的发力超过了球在接触球板后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就比较容易掌握回球的运行方向。所以,反拉弧圈时,我们只要接触球的顶部,在自己发力的同时也借来球本身向前的力,球就能比较稳定的反拉过去。特别是在近台快速反拉弧圈球时,接触球的顶部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球速太快,但球的旋转不强,摩擦不够就容易下网。
反拉弧圈球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必须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首先反拉好对方从下旋球拉起来的球,可采用多球训练的方法进行。其次是近台的快速反拉、反带,可采用一点拉两点和多球的方法进行。再就是中远台的正手对拉。在反拉弧圈球的训练中,反拉从下旋球拉起来的弧圈球是训练的关键,只要这板球练好了,反拉上旋弧圈球就迎刃而解了。ffice:office" />

直板反胶训练法 (二)精雕细琢前三板
一、发球的训练直板反胶由于受到自身打法的限制,主要的得分手段体现在前三板上,而前三板又主要是靠发球抢攻得分。因此,发球尤如直板反胶打法的生命线,没有一至两套好发球就很难立足世界乒坛。从训练的角度看,从小培养运动员对发球的钻研精神和意识很重要,等进入省、市或国家队以后再想练就一手好发球就不容易了。
在国家队,我们已经认识到发球的重要性,在训练中练发球的时间安排也不少,可是收效不大。发球好的运动员会不断地去钻研新的发球,而发球不好的运动员总认为自己对发球没感觉,怎么练也没用。其原因就在于要改变多少年形成的习惯和意识很难。因此,要想练好发球,必须从小抓起。这一点必须引起业余体校教练员的高度重视。发球的种类很多,但近年来由于对发球的创新重视不够,运动员所掌握的发球越来越单调,基本上以左侧上、下旋、转不转为主。而且发球的旋转、落点变化也不够,很容易被对方适应。因此,在发球的训练中要提倡多样化,尽可能掌握与众不同的发球,特别要充分开发直板反面发球。刘国梁的反面发球,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转不转发球:目前欧洲运动员对接侧上、下旋的发球非常适应,但对接转不转发球却很差。因为随着接发球技术的发展,欧洲运动员喜欢采用侧身晃接的方法,侧旋球正好能借上力,而转不转球采用晃接的方法就容易下网或出界。因此,要提倡多练转不转发球。马林、闫森的转不转发球在对欧洲运动员的比赛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发转不转球时,要注意落点的变化,比如正手近网短球、中路近网短球、反手小三角以及长球等等。
2、正手侧身发右侧旋到对手正手近网短球并配合反手底线长球:这两种发球目前被欧洲运动员广泛采用,而国内运动员现在能发这种球的不多,以至在国际比赛中我们的运动员在接这个发球时吃亏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和掌握这种发球。
3、直板反面发球:反面发球有两种方法,一是站在侧身位发对方正手近网短球、反手近网短球和直线长球。发出来的球是侧上、下旋球。二是站在反手位用反面发侧上、下旋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球,外国运动员往往不太适应,效果较好。希望直板运动员都应该去钻研和掌握这种发球。由于发球的种类很多,以上谈的几种发球只是一种补充,使发球更加多样化。
4、右侧旋发球:目前这种发球已被欧洲大多数运动员所掌握,而中国运动员却发得不多,以致在比赛中吃亏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种发球的训练和钻研。在发球训练时,首先在意识上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要想使自己的发球收到好的效果,就必须使对方在接发球时找不到第一时间,尽量使对方在第二时间击球,从而使对方的回球速度减慢,旋转减弱,给自己的抢攻赢得时间。这就要求在练发球时,特别要注意落点的变化。只有将落点和旋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出最有威胁的发球。
二、发球抢攻的训练 发球抢攻的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球后的抢攻二是第三、五板后的衔接。
1、发球后的抢攻训练主要强调落点、线路的变化和抢攻的质量。传统的发抢训练都是围绕着左半台进行,右半台只是起到牵制作用。随着技、战术的变化,比赛中从右半台发起抢攻的使用率越来越大。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1999年45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上马林对瓦尔德内尔第四、五局的比赛中,马林的发球都是从老瓦的正手位突破而取得成功。在1999年日本公开赛决赛萨姆索诺夫对马林的比赛中,萨姆索诺夫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改变战术,发短球到马林正手位,由于马林接发球处理不好,被萨姆索诺夫抢冲得手而连输三局。因此,发抢训练必须加强发正手位短球后抢攻的训练,这是发抢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由于有反手位底线长球和小三角的牵制,接正手位近网短球时身体重心上不去,手在接触球时离身体很远,不好控制回球的落点,容易出机会被对方抢攻。
2、发球后第三、五板球的衔接是发抢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控制与反控制技术的发展,接发球经常采用摆短和晃、撇等方法来控制对方的发球抢攻,因而给发抢带来更大的难度。在对方摆短和晃撇不能上手的情况下,这一板球的处理以及下一板球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使发球抢攻技术更加丰满,不仅能够直接进行发球抢攻,当对方控制时也能通过反控制再进行下一板的抢攻。
三、接发球及接发球抢玫的训练 接发球技术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直板反胶运动员来讲,接发球技术主要体现一个“细”宇,而这个“细”字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内球的处理,主要是摆短和挑。
2、封住半出台球,敢于抢冲。
3、接发球的落点意识。
4、接发球以后与下一板的防守。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就是爱乒乓,需要理由吗?

2条评论

老马MK 2012-6-6 10:34:00
不错不错,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如天 2012-6-9 16:02:00
[em1038]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