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一支难忘的歌

行走的风1 2012-10-15 13:00:00
 
<p><b>&nbsp; </b>曾在秋雨绵绵的下午,一本石化厂苏志勇老师的《在那遥远的村庄》让我读的如痴如醉,作家梁晓声出手担当的知青题材剧《知青》又让我在电视机前激情涌动。</p>
<p align="left">亲切、朴实、有青色的果香、有年轻的冲动、有激情的燃烧、有时代的痕迹,耐人寻味,久久难以释怀,就如苏志勇老师在首页中的感言---谨以此书献给陪伴我度过那段岁月的知青们。于明杰、徐清晨、王维成、张荣清、王娜等是苏老师笔下的主角;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孙曼玲、齐勇等又是梁晓声心目中知青群体的代表。春季为一心想插队夜里偷户口本,搅和着家人睡不踏实;夏季担当生活管理员称面团、整帐簿活像个小会计,三伏天看露天电影掉队了,走夜路,吓得腿肚子发软;秋季因房顶漏雨气冲冲怒闯毕队长家,揪脖子算账;冬季因年轻气盛拿碗砸哭王娜、事后为此举道歉狼狈不堪等等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生活画面,从苏老师的笔端活灵活现地展呈现在眼前;北大荒麦地抢收、袜子变手套、深夜磨镰刀、批斗会等画面有苦、有甜、有浪漫、有执着,是梁晓声作品中夺眼球的焦点。正如80年代热播的电视剧《蹉跎岁月》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中所唱: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汇成歌……</p>
<p align="left">没有知青的经历,但却有过去知青点的模糊记忆,可谓是观电视剧《知青》有倍感亲切的缘故吧。那是1978年的夏季,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大姐真的在回家探亲后同意带我去知青点了。大姐是1977年3月在永昌县南坝公社插队的,总听她讲那里苦,,吃不饱饭,喝不上水,人畜共饮的是涝坝水。只记得因为吃不饱,她探亲还是比较频繁的。那天,好像是在金昌市下的火车,搭大卡车到永昌县的六坝公社时是下午两点多了。六坝公社到南坝公社还有30多里的砂石路,那一段不通车,就靠两条腿走,人是越走越累,天是越走越黑,与我们一行的有3个知青哥哥,一路上经过多处坟圈子,他们总讲坟堆上会冒蓝火呀等等可怕的鬼故事,我害怕极了,闭着眼睛不敢看,紧紧地拽着大姐的衣襟,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往前走……</p>
<p align="left">天黑了,才赶到点上,呼啦地知青们都围了过来,大姐们忙着在分发带来的糖果,我只是好奇地一间接着一间屋子参观……大姐插队的地方是一家农场,点上有20多人,住在一排平房里。早上,队长敲响院子里那颗杨树上的破铁锄后,大姐们就该上工了,割麦子,挖洋芋,出一个工给记八分。吃饭有专人做,一间大厨房,统一吃饭,记得总吃面条。待了五天,多次跟着大姐们去挑水,她们蹲在涝坝水坑前,用搪瓷缸子拨一拨水表面漂浮的绿绒草后,就开始一茶缸、一茶缸地往水桶里舀,挑到点上再倒到一个大缸里,就用这水煮面。我嫌脏,不吃饭,大姐就训我,不吃就饿死算了。我姐在下乡的地方认识了一位叫严菊英的妇女,因家庭出身是地主,在村子里抬不起头,但对大姐特好,听大姐讲在点上吃不上饭就到她家混一顿,我也去过她家两次,确是一位比较和善、朴实、勤劳的妇女,见了我也是非常高兴的。每每谈到下乡那段老姐都会唠唠叨叨聊上许久许久……</p>
<p align="left">“其实我还是爱回忆当年的事情,没经历那个年代,你们无法理解我们这代人……”老姐在电话里谈着《知青》观后感。</p>
<p align="left">那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生活风云多变,就像电视剧中演绎的他们的命运都像一只疾风暴雨中飘荡的小船,忽沉忽浮,不知驶向何方。有抗争、有迷茫、有思索、有挣扎,“上山下乡”磨练了他们的性格,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也验证了苏志勇老师书中所言:“经历了那个岁月,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人活的价值。”</p>
<p align="left">读了《在那遥远的村庄》,看了《知青》就是特想说青春无悔、年轻真好!</p><br/>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