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学习乒乓球初级阶段

wgh手机认证 2012-11-14 10:25:00
 
<div>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学习乒乓球</u></b><b><u>初级阶段</u></b><b><u></u></b></p>
<p align="center"><b><u>要·点·细·析</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b><u>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2011</u></b><b><u>年10月01日</u></b><b><u></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nbsp;</u></b></p>
<p><b><u>&nbsp;</u></b></p>
<p align="center"><b><u>学习乒乓球初级阶段要点细析</u></b></p></div><b><br clear="all"/></b>
<p><b>第一讲:</b></p>
<p><b>握拍法 </b></p>
<p><b>直握:</b><b>直拍的握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u>快攻</u>、<u>弧圈</u>和<u>削球</u>握法。直拍的握法分为<u>深握</u>(拇指与食指距离较大)和<u>浅握</u>(拇指与食指距离较小)。直拍的握法手指运用得较多,所以要比横拍灵活,直握拍在发球变化、处理台内小球和近身球方面较横拍容易。</b></p>
<p><b>正确的方法:是拇指的第一节压住球拍的左肩;食指自然弯曲,以第二指节压住球拍的右肩;拇指与食指之间距离约2厘米;拍柄背面帖靠在食指根部是第三节处下端;中指自然弯曲,第一节侧面顶在球板背面三分之一处,另外二指重叠在中指上。</b><b></b></p>
<p><b>横握:</b><b>横拍的握拍比较稳定,大力击球较为容易,控球范围也较大,特别范围也较大,特别是反手击球的威力大于直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弧圈球、快攻技、战术的发展,直拍握法为了提高回接弧圈球的稳定性,有将球拍握得更深、更紧的趋势,而横拍握法为了提高发球与台内球的灵活变化性,多数运动员都将球拍握得较浅、较松。</b></p>
<p><b>横拍的握法是欧洲的传统握法,70年代以前,防守型(包括攻守结合型)的横拍是主流,他们大多数人采取深握法。如今采用浅握法的进攻型横拍已经成为多数。横拍攻击型打法要求手指能够敏锐地调整用力方向和用力方法,握拍稳定性比直拍好,但是灵活性却不足。横拍的浅握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调节球拍的灵活性,适应了快速攻球的变化。</b></p>
<p>正确的握法:是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地握住拍柄,拇指轻帖在球拍正面的中指旁边,食指自然伸直斜帖在球拍的背面,虎口的食指根部轻微帖靠球拍的边缘。用这种握法,在正手攻球时不仅食指第一关节要用力(也可以将食指略向球拍中部移动,使食指压拍的用力点与球拍正面的击球点离的更近些),而且中指的第二关节也要协助用力,以便及时将击球用力传到球拍正面瞬间击球的部位。反手攻球、拉球或快拨时,拇指要用力(也可以将拇指略向球拍中部移动压拍),使击球用力及时通过拇指端内侧传到球拍反面瞬间击球的部位。</p>
<p><b><u>浅握法的优点</u></b><b>是:握拍较松,手腕灵活,对台内球的处理方法较多,即可用拉,也可用“撇”“摆短”等方法回击。进攻时,对低球起板比较容易。左右结合较灵活协调。缺点是上臂、前臂力量较难全部集中到手腕上,因此,发力略受影响。削球时,因手腕较活,拍形不易固定,特别是削弧圈球较难控制。</b></p>
<p><b>横板防守型握拍法:削球防球型的横板握拍较深,<u>深握法的优点</u>是握拍较紧,拍形比较稳定,进攻时上臂和前臂力量能集中到手腕上,发力比较集中,扣杀球比较有力,削球比较好控制,加转削球有力,旋转强。缺点是由于握法紧,手腕不够灵活。对攻球时左右结合的灵活性稍差一些,处理台内球比较困难,正手贴身球比较难打,削、搓中路靠右的短球比较困难,削转与不转球动作差别较明显,易被对方识破。所以现在许多采用攻削结合的横板运动员,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求一种介于浅握与深握之间的中间握法,以求扬长避短。</b></p>
<p><b>第二讲:</b></p>
<p><b>进攻型预备姿势</b></p>
<p><b>(以右手持拍为例)</b><b>两脚开立,略比肩宽(杈开),</b><b>前脚掌内侧着地,后脚跟稍起,两膝自然弯曲可以感到大腿股四头肌绷紧,</b><b>臀部下坐收腹、含胸,持拍手大小臂放松向下,小臂向上,拍面向内、拍头向上各45度。不拿拍的手叫不持拍手,四指并拢,微弯曲,大拇指第一关节,押在2手食指第二关节上面,自然的放在胸前,头平目视前方。站在离台子50厘米处左右,</b><b>球拍略高于台面。</b><b> 一般站在3-4号位之间。(3-4号位指反手台子的边上)</b><b></b></p>
<p><b>第三讲:</b></p>
<p><b>正手快攻</b><b></b></p>
<p><b>1.</b><b>持拍手大小臂放松,小臂向上 ,拍面向内45度;拍头向上45度。&nbsp; </b></p>
<p><b>2.</b><b>大臂和小臂抬起形成140---110度夹角;</b></p>
<p><b>3.</b><b>大臂与身体形成37度夹角</b></p>
<p><b>4.</b><b>大小臂弧形向上;大臂和小臂形成的夹角不能等于小于90度</b></p>
<p><b>5.</b><b>拍头和自己的头一边高;</b></p>
<p><b>6.</b><b>拍的侧面对准鼻子;</b></p>
<p><b>7.</b><b>拍的侧面离鼻子23--25厘米。&nbsp; </b></p>
<p><b>8.</b><b>引拍身体平行向后,持拍大小臂不能动</b></p>
<p><b>&nbsp;</b><b>正手快攻是近台快攻打法的主要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快”,击球时,可借来球的前进力和上升力,在来球的上升期后段或高点期击球,故动作幅度小、击球节奏速度快,也可称“借力、加力快攻球”</b></p>
<p><b>应该注意的问题</b><b></b></p>
<p><b>引拍时以肘关节为轴,前臂向后引,使球拍与球保持足够的发力距离----※引拍不引肘,才能适度拉长前臂的有关肌肉群,充分发挥肌肉收缩的爆发力。在击球时瞬间抓紧球拍。击球时右腿蹬地,腿、腰(髋关节)和手臂同时向前发力,使身体各部分的力量集中到球拍击球的瞬间----合力击球。击球瞬间手腕迅速前收加力,并通过手指将力传到球拍击球的部位,拍形不要过于前倾或前后翻动。</b></p>
<p><b>第四讲:</b></p>
<p><b>反手快攻</b></p>
<p><b>1.</b><b>持拍手大小臂放松,大臂和小臂抬起向上到台面与身体形成45度夹角;拍面向外45度;拍头向上45度。&nbsp; </b></p>
<p><b>2.</b><b>小臂弧形向上;小臂与肩膀的上外侧齐平。</b><b></b></p>
<p><b>第五讲</b>:<b></b></p>
<p><b>正手发平击球</b><b> </b><b></b></p>
<p><b>持拍手大小臂放松。小臂向上,拍面向内45度。抛球,小臂稍微向上、向前</b><b>用球拍的中部打击球的中上部。</b><b>击球在自身台子的落点不要超过端线的40厘米。(自身台子的落点叫第一落点,对方的落点叫第二落点) </b></p>
<p><b>第六讲:</b><b></b></p>
<p><b>反手发平击球</b><b></b></p>
<p><b>预备姿势是,反手快攻的姿势,球拍与球台45度角左右。球抛起后球拍稍稍向前向上。用球拍的中部打击球的中上部。球的第一落点要在球台的端线的40厘米附近。在击球时小臂和手腕稍稍向前,然后弹回到原处。 </b></p>
<p><b>第七讲:</b></p>
<p><b>反手慢搓球</b><b> </b><b></b></p>
<p><b>首先将持拍手游荡到反面。拍面向后倾斜45度角,拍头向上倾斜45度角,球来后,在球弹起最高点时接球,拍面弧形向下,后平行,向前伸直。&nbsp; </b></p>
<p><b>第八讲:</b></p>
<p><b>正手慢搓球 </b><b></b></p>
<p><b>首先将大小臂放松向下,小臂自然抬起,小臂与身体向外45度角倾斜,手腕向前弧形向下摩擦球的侧下方。身体随球拍顺势稍微旋转。&nbsp; </b></p>
<p><b>第九讲:</b></p>
<p align="left"><b>正手发转与不转球 </b><b></b></p>
<p align="left"><b>转球首先将大小臂放松向下,小臂自然抬起,小臂与身体向外45度角倾斜,球抛起后,手腕向下球拍弧形向下,球拍下部摩擦球的侧下方为转球;</b> </p>
<p><b>不转球首先将大小臂放松向下,小臂自然抬起,小臂与身体向外45度角倾斜,球抛起后,手腕向下球拍斜形向下,球拍中上部摩擦球的中部为不转球。</b></p>
<p><b>第十讲:</b></p>
<p align="left"><b>反手发转与不转球</b><b></b></p>
<p><b>首先将大小臂放松向下至反手位置,小臂自然抬起,可在抛球手的上方或下方小臂与身体向外17度角倾斜,球抛起后,转球:手腕向下甩,球拍弧形向下球拍下部摩擦球的侧下方为转球; 不转球: 手腕向下球拍斜形向下,球拍中上部摩擦球的中部为不转球。</b></p>
<p><b>第十一讲:</b></p>
<p><b>正手拉高吊(加转)弧圈球</b><b></b></p>
<p><b>持拍手大小臂放松于台子下面持拍手大臂下沉30度角,压拍37度大小臂横甩到大小臂之间达到140度角,后弧形向上,过头顶,离眼睛10--15厘米</b><b>&nbsp;</b><b><br/></b><b>拍尽量平大小臂及手和球拍不能有挡住面部的地方</b><b>。</b><b></b></p>
<p><b>正手拉球的注意事项</b><b></b></p>
<p><b>1.</b><b>收前臂:</b></p>
<p><b>  在正手拉球时一定要注意收前臂,大臂和小臂之间的角度一定不能固定,要根据来球来决定摆臂的大小。但要注意一点,收前臂一定要用腰来控制。</b></p>
<p><b>2.</b><b>转腰:</b></p>
<p><b>  由于乒乓球是圆周运动,击球时用腰来控制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击球时球拍的后引不是用手往后拉手,而是用转腰来完成,用腰固定大臂,转腰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拉手。就是说,在击球前的摆臂是先转腰而不是先拉手。而我们好多球迷们在打球时都是先拉手,不知道转腰,因而在击球时经常出现身体不协调导致发力不集中或发不出力。</b></p>
<p><b>3.</b><b>击球点:</b></p>
<p><b>  击球点的最佳位置是在身体的右前方(以右手为例),要保持最佳的击球位置就必须学好步法,保持好身体的重心,重心的高低要根据来球来决定。马林经常使用的侧身倒地爆冲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方搓过来的球又低又长,拉完以后不可能再还原,只有搏杀。马林在拉这种球的时候重心低,但是击球点是球的最高点或下降前期。正手位大角度的球击球点要根据自己步法移动的情况来决定击球点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是在球的下降中期和后期击球。</b></p>
<p><b>4.</b><b>手腕的运用:</b></p>
<p><b>  在拉球时,手腕要相对固定,不能晃动太大,击球瞬间用中指顶住球板发力摩擦球。另外手腕还具有击球瞬间的调节功能,比如在拉球时突然感到球的旋转比自己预想的要转时就*手腕来调节击球的力量大小和摩擦球的部位。在不到位和顶住自己的情况下,就要*腰和手腕来调节击球点。特别是在比赛中,很多球都不是很规则,来球的落点也是你最难受的地方,这时候就要*手腕来调节,手腕的调节主要*大拇指和中指用力来完成。其次拉球时板型的控制也要*手腕来完成,有很多的直板运动员正手拉球时吊腕很厉害,这影响发力,一般情况下,手腕和前臂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球板把与手腕之间的角度在45度左右。</b></p>
<p><b>5.</b><b>吃球:</b></p>
<p><b>  我们看一个运动员拉球的好坏,主要是看他拉球时是否吃球。吃球就是球在球板上的停留时间比较长,而不是球一碰球板就出去了。要做到拉球时吃球,就必须每一板球都主动发力去摩擦球,在平时的训练中尽量少打借力球。拉球吃球的好坏,在平时训练中不是很明显,但在比赛中就有很大的区别。很多球都是在你不到位的情况下要完成拉球的动作,就全*你用手腕主动发力去摩擦球来调节,你习惯了主动发力拉球,就能在比赛中控制拉球时力量和击球部位的调节,拉过去很多高难度的球。</b></p>
<p><b>6.</b><b>抢冲上旋球和下旋球的区别:</b></p>
<p><b>  动作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区别在于抢冲下旋球时击球点在球的中上部,发力的时候根据来球的旋转可带点撞击;抢冲上旋球时击球点在球的顶部,主动发力摩擦球,击球时身体重心也随之向前。特别是在反拉弧圈球时,摩擦薄反而容易过去,摩擦厚或带点撞击就容易失误。</b></p>
<p><b>7.</b><b>微调:</b></p>
<p><b>  正手弧圈球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拉好弧圈球的三个要素就是腿、腰、手;三者要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弧圈球的最大威力。 </b></p>
<p><b>从弧圈球的风格上来讲,目前主要分为欧洲派和亚洲派。欧洲选手拉弧圈球的时候,撞击的成分比较多,因此球在飞行的过程中速度快,力量大,弧线低;亚洲选手拉弧圈球的时候,摩擦的成分比较多,因此球在弹起后的过程中速度快,旋转强,弧线低。随着弧圈球技术的发展,目前各国选手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因此并没有十分明显的风格区别,而是根据不同的球运用不同的技术。 </b></p>
<p><b>正手拉弧圈球</b><b></b></p>
<p><b>拉弧圈球技术是一种融旋转与速度为一体的现代乒乓球的主流进攻技术,其特点是上旋强、速度快、变化丰富、适应广泛。它可以在来球的上升期后段或高点期击球,也可以在下降期击球;它可以与快攻比速度,也可以与削球比旋转;它不仅可以运用速度、旋转的不同节奏变化抑制快攻打法的速度发挥。而且可以运用旋转、速度的不同组合变化使攻、削结合打法处于防守地位。</b><b></b></p>
<p><b>以拉弧圈球为主的人一般使用反贴胶皮的海绵拍。过去人们把在来球的下降期拉出弧线略高、速度略慢、上旋强烈的弧圈球称之为加转弧圈球(也叫高吊弧圈球);把在来球的上升期后段或高点期拉出的弧线低、速度快、上旋强、落台后前冲力强烈的弧圈球称之为前冲弧圈球。其实现代弧圈球已经是一项兼容性很强的进攻技术了。通常采用“复合性:”击球动作</b><b>----</b><b>在基本近似的拉球的动作结构基础上,根据来球稍加调整就可以拉出速度、旋转不同的弧圈球来。事实上人们已经很难清晰地划分加转和前冲弧圈球的界线了。</b><b></b></p>
<p><b>应该注意的问题</b></p>
<p><b>拉弧圈球的引拍与击球动作,一定要注意(膝关节)、腰(髋关节)及手臂的整体协调用力,引拍时手臂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弯曲,防止肘、腕等关节在引拍时甩的太直,以影响触球瞬间前臂、手腕快收摩擦球时的用力。</b><b></b></p>
<p><b>拉弧圈球时,应该注意腿(膝关节)蹬地、腰(髋关节)转动的方向,使击球向前、向上的用力直接从腿、腰部位集中传递到球拍触球部位,避免从肩部传力(俗称背球)或抬上臂拉球(俗称架胳膊)。</b><b></b></p>
<p><b>拉弧圈球摩擦球的技巧主要是运用前臂、手腕用力摩擦球的中上部,应该注意引拍时的拍形,过于前倾的拍形不利于拉球与攻的结合,但是拍形直立,会过多地撞击球的中部而影响击球瞬间的摩擦,造成拉球不转,并且弧线不好。</b><b></b></p>
<p><b>由于拉弧圈球动作幅度较大,击球速度快,被对方堵截回球的速度也快,因此,一定注意拉球后重心的及时还原与步法的迅速再起动,保证进攻连续性。</b><b></b></p>
<p><b>第十二讲:</b></p>
<p align="left"><b>反手拉高吊(加转)弧圈球</b><b></b></p>
<p align="left"><b>持拍手大小臂放松游荡到反面于台子下面持拍手大臂下沉30度角,压拍37度,小臂垂直上甩到与肩膀平行后弧形向后,拇指和食指放松使拍面平行于耳朵附近,胳膊肘子向内收。</b></p>
<p align="left"><b>第十三讲:</b></p>
<p align="left"><b>正手发奔球<br/></b><b>1.</b><b>大小臂自然放松下垂<br/>2.小臂自然向上<br/>3.拍面向内45度<br/>4.拍头向上倾斜45度<br/>5.球抛起后球拍稍稍向前向上<br/>6.用球拍的头部打击球的中上部<br/>7.球的第一落点要在球台的端线的30厘米之内</b></p>
<p align="left"><b>8.</b><b>球抛起后要落到略低于球网时击球<br/>9.小臂用寸劲击球后弹回原处</b></p>
<p align="left"><b>第十四讲:</b></p>
<p align="left"><b>反手发奔球</b><b></b></p>
<p align="left"><b>1.</b><b>预备姿势是,反手快攻的姿势,球拍与球台80度角左右 </b></p>
<p align="left"><b>2.</b><b>球抛起后球拍稍稍向前向上 </b></p>
<p align="left"><b>3.</b><b>用球拍的头部打击球的中上部</b><b> </b></p>
<p align="left"><b>4.</b><b>球的第一落点要在球台的端线的30厘米之内 </b></p>
<p align="left"><b>5.</b><b>球抛起后要落到略低于球网时击球</b></p>
<p align="left"><b>6. </b><b>在击球时手腕稍稍向前,后回到原处</b></p>
<p align="left"><b>7.</b><b>小臂用寸劲击球后弹回原处 </b></p>
<p align="left"><b>容易出现的问题 </b></p>
<p align="left"><b>1.</b><b>手腕向前太多切不回到原处</b></p>
<p align="left"><b>2.</b><b>球拍与球台小于80度角 并比较多</b></p>
<p align="left"><b>第十五讲:</b></p>
<p align="left"><b>常用步伐</b><b></b></p>
<p><b>一、单步: <br/>1.移动方法 以一只脚为轴,另一只脚向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移动,身体重心随之落在移动脚上。 <br/>2.实际运用于:①接近网小球;②削追身球;③单步侧身攻</b><b>棗</b><b>在来球落点位于中线稍偏左或对推中侧身突袭直线或对搓中提拉球时常用。 </b></p>
<p><b>二、跨步: <br/>1.移动方法 一脚蹬地,另一脚向移动方向跨一大步,蹬地脚随后跟上半步或一小步,身体重心即移到跨步脚上。 <br/>2.实际运用于:①近台快攻打法,用来对付离身体稍远的来球;②削球打法,左、右移动击球;③跨步侧身攻,当来球速度较慢,但离身体稍远时,左脚向左前上方跨一大步,右脚随即跟上一小步,同时配合腰部右转动作,完成侧身移动。</b></p>
<p><b>三、并步: <br/>1.移动方法 一脚先向另一脚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脚在并步脚落地后随即向来球方向移动一步。 <br/>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选手在左右移动中攻或拉球;②削球选手正反手削球;③并步侧身攻,多用于拉削球,右脚先向左脚后并一步,以便转体,随之左脚向侧跨一步。 </b></p>
<p><b>四、小碎步: <br/>1.移动方法 以来球异侧脚用力蹬地,两脚同时离地向来球方向托动。 <br/>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选手左右移动击球,常与跨步结合起来使用;②弧圈类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动时常用;③小碎步侧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转腰动作;④削球选手在接突击时常采用,但以小碎步来调整站位用得较多。 </b></p>
<p><b>五、交叉步: <br/>1.移动方法 以靠近来球方向的脚作为支撑脚,该脚的脚尖调整指向移动方向,远离来球方向的脚在体前交叉,向来球方向跨出一大步,身体随之向来球方向转动,支撑脚跟着向来球方向再迈一步,这是前交叉步。后交叉步是在体后完成交叉动作。<br/>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或弧圈打法在侧身攻、拉后扑打右角空档,或从右大角变反手击球;②在走动中拉削球;③削球打法接短球或削突击</b></p>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34条评论

Devil-神祭 2012-11-14 11:42:00
对自己要严格训练,才会出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糖棒棒 2012-11-14 12:20:00
严格要求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2012-11-14 13:44:00
移动方法 一脚先向另一脚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脚在并步脚落地后随即向来球方向移动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姐 2012-11-15 16:35:00
直拍的握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快攻、弧圈和削球握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姐 2012-11-15 16:36:00
两脚开立,略比肩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姐 2012-11-15 16:37:00
直握拍在发球变化、处理台内小球和近身球方面较横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雪儿 2012-11-15 17:04:00
横拍的握拍比较稳定,大力击球较为容易,控球范围也较大,特别范围也较大,特别是反手击球的威力大于直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雪儿 2012-11-15 17:04:00
我是横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雪儿 2012-11-15 17:04:00
没有选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