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胶皮的搭配

Devil-神祭 2012-11-26 18:54:00
这是我前两天偶然看到的帖子,我感觉说的非常到位,里面提到的很多我都有切身体会,因为自己比较懒的写,所以就转贴上来,供版友参考,目的是希望广大球友能够在挑选器材上节省时间,少花冤枉钱。<br/>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90条评论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5:00
如果说底板选择是一个很个性化的过程, 那么胶皮的搭配就更是如此。虽然底板是一块拍子的灵魂, 但作为首先接触球体, 与球有最大作用面积和最长作用时间的胶皮, 它在调节整个拍子的手感和性能上,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块板的优点可能因为不当的胶皮配置而被掩盖, 而另一块板的缺点则可能因为适当的搭配而被淡化。我在挑选底板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眼花撩乱的各种胶皮的试验和取舍, 间中有不少体会, 想跟网友们分享一下。似乎有无穷多的胶皮, 怎么去选? <br/>
<p>&nbs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5:00
首先要了解自己现有的技术及手感程度及对器材特性和打法风格的追求。这应该在挑选底板的时候就有个明确的概念了。然后是为板搭配。其实只要把胶皮分类, 就能大大简化这个过程。 中国的, 德国的, 日本的, 无论是面胶还是海绵, 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中国的现在有代表性的就是狂飚系列配20号或22号海绵。德国造的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市场的, 当然是它的Tensor, 如Revolution Fire, Tango Extrem, Rapid D’Techs,Desto F1, Moristo2000等等。 但即使是德国牌子而由德国或日本制造的非Tensor类, 如Tibhar Rapid 和 Donic JO Waldner, 由于设计理念差异, 手感也与“纯日本”的有明显不同, 尤其是在面胶的elasticity方面。日本的又有“Tension”和“非Tension”之分, 前者如Bryce, BryceFx, Cermet;后者如Sriver, MarkV 等等。瑞典牌子Stiga的胶皮虽然基本上都是Made in Japan, 但因Stiga与中国队的历史渊源, 它的胶皮有些异于日本胶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它们面胶的粘性更强些, 反胶颗粒更短些, 有代表性的就是它的Mendo 系列, 包括MP。而Stiga最近搞出的ACS(Air-Capsule-Sponge)更是一种“怪物”。Innova, Innova UL, 在轻力“搓”,“摆短”时, 制造旋转的能力有限, 而在接发球时对旋转不整么吃, 可以放心挑打,几乎有点“Anti-loop”的味道。在防守弧圈时也有这种感觉, 不论来球有多转, 都会被它迅速消化掉。 <br/>
<p>&nbs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5:00
一. “中国胶”<br/>突出的体会是:中国式的面胶最好配中国海绵。Nittaku日本海绵狂3,Juic999 Elite, 甚至Butterfly Tempest, 都在短球上令人头痛, 特别容易冒高, 而拉前冲有速度缺底劲, 拉加转不易控制弧线的长短,推挡也缺力量。(我最近正手打729英之杰精品日本海绵套胶就是这个感觉,当然也有优点,手感比较柔和,弧线总体比较稳,出球速度比较快(海绵中硬的前提下)。)狂3配中国海绵尤其是20号适应面蛮广的, 在不太硬的七层板及偏软的纤维板上我都能打。但觉得最好是放在象YE这样稍薄的5层板上, 这样吃球更好, 更利于“打磨结合”及制造好的拉球弧线, 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5层板推挡方面的弱点, 尤其是在灌胶之后。狂3带22号海绵则更适合配那些不仅薄而且形变更明显的5层板, 比如, BT555, OC,YAD等, 可以靠底板的形变来弥补22号在蓄能和底劲方面的不足, 也可以用22号在速度方面的优势来改善这些板在借力方面的缺点。(换一个角度说就是,狂飙系列对比较厚,且硬,且不是很重的,击球时形变比较小的底板,可适应性相对其它类型底板来说,是最差的。)<br/>
<p>&nbs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6:00
二. “德国胶”<br/>德国胶皮主要是指上面提到的那些Tensor胶。它们面胶和海绵都很软, 也很有弹性, 出球轻快,中等力量拉球速度和旋转都不错, 但发大力时底劲就有点不足了, 感觉太容易透板了。这在配较硬的碳素或芳碳板时最明显, 比如普碳和TBS,表现在脱板很快, 拉球弧线平直, 旋转很弱, 方向控制很差。而在配软的5层板时, 还是因为太易打透, 会觉得底板变成海绵的一部份, 深不见底的感觉, 影响手感的清晰度和对发力时机的把握, 导致球容易“发飘”, 除了没有底劲, 方向控制同样差。对比之下, 这些Tensor 配略硬的7层板时, 表现却非常不错, 手感, 弧线, 控制都好不少。既能打出Tensor的旋转特性, 又能充分发挥出7层板的那点不多不少的底劲。当然, 偏软的纤维板和略厚略硬的5层板也能有较好的效果。值得特别一提的是Moristo2000这块胶, 顶皮较厚, 磨擦力很好, 在近台时用“纯磨擦”的方式拉球也有相当好的表现, 尤其是在配较硬的板的时候。而在灌胶之后用打磨的方式拉球, 简直就是 “dream come true”;小球方面则有出人意料的控制感, 搓球,摆短很容易能回出又短,又转的球。这些方面实际上有点中国胶的某些特点。而在中台,甚至远台的底劲上, 远远超出其它所有的德制Tensor(不包括3G的Tensor, 因为我没用过, 没法说), 直追灌胶后的传统日制胶皮. 除了有点重及容易“内卷”外, 绝对是Tensor里面我的favorite。(这个Moristo套胶我自己没有用过,但是依据作者所述,应该是德套里面性能比较接近国产套胶的,另外最近听网上许多球友反映Plasma 430和470也很好,性能均衡出众,特点是不灌胶也很好打,以后有机会准备亲自试一试。)<br/>
<p>&nbs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7:00
三. “日本胶”<br/>日本胶的适应范围最广, 与五层板, 七层板 和纤维板都能有很好的搭配。但我的经验,纤维板最好配日本胶,尤其是纯碳素的,其中Tension类的适合配手感更偏软些的板, 厚点也无妨。而那些稍薄稍硬些的板, 则配“Non-Tension”的会有更好的手感。-这类胶里non-tension的我认为有3种(下面的特性都是指在灌胶的情况下):<br/>1.面胶较“脆”的, 以Butterfly的Sriver系列为代表,需要发力才能打透顶皮而发挥海绵的作用,但蓄能效应最好,底劲最强。适合配较硬的7层或碳,芳碳, 能让这些板的固有底劲得到充分发挥。配稍硬的5层也行。<br/>2.面胶较“软”的, 以Yasaka的MarkV系列为代表,更易透到海绵而发挥其作用,但没有上面那种蓄能好,需要一点底板的帮助。适合配5层或不太硬的7层,或软一点的纤维(纯Kevlaror 纯芳基)。用Max的也可以配不太厚的碳,芳碳。 <br/>3.面胶较“韧”的, 以JO, Coppa系列为代表, 德国造的Rapid也属此类, 面胶既吃球弹性又好,容易透到底板,蓄能在3者中相对最弱,所以更适合放在反手。配各种板都不错, 但最好不要太硬太厚的, 否则弧线不好;也不要配太软太薄的板,不然会象Tensor那样“发飘”,只不过没有那么严重罢了。(关于这里提到的“发飘”,大家有兴趣可观看04年雅典奥运会瓦尔德内尔对王励勤和对柳承敏的比赛中老瓦正手防对手正手大力进攻的几个球来体会。)-而Tension类的Bryce, BryceFX, Cermet, 包括 Stiga 的 Mendo MP, 则是:面胶比上述第一种还要“脆”, 而海绵则更软些, 需灌胶以使面胶和海绵的弹性达到更平衡一点, 这样整个套胶有更好的“一体”感。它们的蓄能效应更接近上面第一种,但出球更快些。适合配吃球时间长但弹性又好的板, 板的面层最好不要太硬,我觉得Hinoki, Limba比 Koto更好。这类胶还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灌胶之后发力击球时“音响”效果巨好, 如果你想分散对手的注意力, 或者吸引旁边MM的注意力, 它们绝对是你最好的选择, 只是不要让自己的注意力先被分散了就行了, 哈哈!(关于这里提到的Bryce系列官方网站对此类套胶的描述是“不用快速胶水”也能达到甚至超越Sriver经典套胶的性能。其实专业运动员在打之前还是要刷胶水的,因为是新的套胶,也与球友反映说Bryce新买后要打一段时间把胶面“打开”后才好打,就是这个道理,通俗地讲就是新的Bryce要么多刷一些胶水把胶面涨开一些,要么打一段时间粘过几次等胶面自然张开一些后才会比较好打。)<br/>实际上, Moristo FG 的手感有点跟这类日本Tension胶近似, 尤其是在灌胶之后。我认为它是Moristo系列里的异类,与Moristo, Moristo2000的手感都有明显不同。以上关于国套日套和德套的性能归类及挑选的评述是我见过的比较全面且恰当的了,不过因为作者的发表的日期是在06年,对于一些新的或者不大常见的套胶还未包括在内,像729最新的一系列产品(相关内容本板之前有人发过帖子或者baidu搜),蝴蝶Tackifire系列等,以后有机会再发一些参考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8:00
<p>乒乓器材中底板与技术关系的粗浅体会<br/>一段时间以来,自己及帮同事们买了很多种国产底板及少量进口中低档底板,最近又得到版主及球友们一些进口高档底板的试打机会,这些底板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纯木的、含碳的、芳基的、芳碳再加碳层的、芳碳的、芳碳再加碳层的、兰芳碳的、全桧木夹层的,在不断的试打过程中,我发现随着技术的提高(当然,本人现在的技术还是很菜的,只是一个相对提高的概念),对各个底板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br/>1.开始学打球时喜欢推挡好的.身边的同事也是这样,刚开始入门时,大家都喜欢用硬些、弹性大些的板子,这样容易发力靠速度把对方推死而得分,扣球时也有速度。在这个阶段通常不会拉球,不知道落点的重要性,要么就是发蛮力,希望打的越狠越好。<br/>2.学拉弧圈球时喜欢吃球特别好的.随着基本功的加强,除了一部分人以控制落点为追求目标,很多人开始注意到弧圈球的威力和拉球时容易上台的特点,这样,在选择底板时又以吃球好为自己的目标,而不太注意其它方面,以能拉出非常转的球为目的。那种脱板偏快的底板又不受欢迎了。<br/>3.技术再高点又开始考虑底劲问题了.随着能拉出基本象样的高转速球(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弧圈球),又会发现拉过去的球很容易被对方反击回来,并且因为所用的板偏软,球速不够快,几板都打不死对手,又会开始追求底板的底劲,也就是要那种能把力都用上的底板,有的因脱板太快,球刚一碰上就飞了,有力使不上。还有的就是使多大的劲,球都慢吞吞的,给对手的威胁不大。<br/>4.台内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基本功训练时来回能打上几十甚至几百下了,对练时也能拉出较转的弧圈球了,攻球时也能发上力了,但是一和高手打比赛就在接发球或相持斗小球时出高球,被对手一板拍死,自己所掌握的那么多基本功根本用不上,这时又想要小球控制很好的底板了。<br/>综上所述,似乎应该能描述出一块理想底板的要求了,有底劲、有弹性、有速度、吃球好、控制好。但是,能全面满足这几点的底板是没有的,吃球好一般速度就差点,控制好速度也要差些,弹性大一般控制就差些,底劲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概念,和速度、吃球好象也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技术和手感及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发现高手们用脱板较快的底板也能拉出很转的、很有威胁的弧圈球,而低手是做不到的。高手们用速度快、弹性大的底板一样能控制好台内小球。就是较软的、底劲差些的底板,在训练有素的高手手中也是一柄利剑,他能以充分的力量发挥这种板容易把力发透的特点。所以说,同样的底板在不同水平的人手中发挥的力量是不同的。在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某个底板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往往会有一个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有一些烧板无数的大侠最后反而爱使用一支并不起眼的底板就是最好的佐证。结合本人的体会,针对几个具体的例子谈</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8:00
谈体会:<br/>1.在还没有学拉弧圈球时,买了一块网上很多网友推荐的银河2004,回来贴上套胶一打,感觉手感很怪,发力时不响亮,速度好象也不是很快,扣杀时很不容易打死对方。于是,就将其锁在柜中,很长时间没有用它。直到有一天,拉球有了一些基础后,又把它拿出来再试一试,发现和原来的体会不同了,拉球很顺手,吃球也不错,又觉得是一只可用的底板了。<br/>2.有一位球友新买了一只直板蝴蝶王底板,由于此板比他的原用板偏硬很多,开始非常的不适应,拉弧圈球时经常下网或出界,我试了一下也感觉不好掌握。但过了三十几天后再看他用这个板时,前冲弧圈威力十足,失误也大大减少了,已经有些适应这个板了。他说主要还是从技术动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整体技术水平有了一些提高。<br/>3.身边一些球友为了练好弧圈球,专门买了最能训练这种打法的OC底板,但当练好后又嫌其太弹不好控制,以及要想拉死对方太费体力而改用别的更有底劲的底板了,如CL或红黑碳王。不可不说的是,OC对他们后来能用硬板拉弧圈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板学拉弧圈的话,可能会耗费更长的时间。<br/>4.我在一次按顺序试亚萨卡的YDM十七层、蝴蝶施碳、蝴蝶考弗雷特的过程中,首先感觉YDM非常吃球,也能充分发力,手感很不错,再试施碳,本以为这只称为最暴力的板一定不吃球,结果却是拉球时吃球还可以,攻球时反弹速度快,打球时有一种通透的手感,很省力。接下来马上就试考弗雷特时却感到极不适应,拉球时弧线很低,总是下网或出界,手感也没有那两个板通透。<br/>但过了两天,单独再试考弗雷特时,没有受打上述两板时的手法影响,发现这个板拉球时向上的分量大一些,失误明显减少,而且感到这种桧木和芳碳的组合中蕴藏着很大的底劲,有一种你有多大的力就能打出多暴的球的感觉。通过这次试打,体会到针对不同的底板,采用的技术手法也不能一样,才能充分发挥其长处,克制其短处。正如《十号疯球》版主常给球友解答时说有的板使用时要亮一些,有些却要倾钭一些,有的要向上多用力,有的又要向前多发力,当时看了没什么体会,现在才恍然大悟。象考弗雷特这样底劲特足、手感不通透的底板,以及象施碳、红黑碳王这种速度极快的底板,初、中级球友用起来不会太适应的,但高手用起来却能充分利用它的特长有效地打击对手。而象VIS、科贝尔这样较全面的底板却非常适合广大初、中级的球友。<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9:00
当然,以上的体会只是针对当今比较流行的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而言的,使用传统快攻打法的球友是不会喜欢吃球好的底板的。不同的底板贴上不同的套胶,也会影响到整个拍子的手感和使用效果,但无疑底板本身特性对拍子的整体性能的影响是最大的。随着技术的提高,对底板的要求也会有所变化,在试用别人的兵器时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武器,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球友将底板放到二手版去的原因吧,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名话确实说的很好。但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时,根据自己的打法买上一支经典些的拍子,开始不太适应也没有什么关系,然后用技术去不断地适应它也是可行的办法,也照样能够成为高手的,那些手拿贴着一圈胶布、背后手指头都顶出一个坑的球板的老球友经常打败那些用着进口洋板的就是很好的例子。要想选购适合自己当前技术水平打法的底板,最好的办法就是试用球友的器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如果不具备条件的话就只能多上网学习体会别人的心得,多向身边的高手请教,再到器材店拿看中的底板敲一下声音,称一下重量,和一些大家公认性能的经典底板对比一下。<br/>当然,要想成为顶尖高手的人还是要在器材的配备方面有更多的讲究的。从中国国家队队员的底板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数都采用的是脱板不是特快而都是有底劲的且控制较好的底板,如YE、EG、狂飚王、狂飚皓、CL等,这也说明了到了一定水平后对底板的要求。尤其以CL的使用最多也说明这种底板符合当今乒乓球发展的潮流,以他们的功底用这种板即能拉出有威胁的弧圈,又能不失打击速度和力度。以上只是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了底板和技术之间的一些关系,主要是想说明在不同的技术水平时对底板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技术水平能适应的底板也不相同。有很多球友都提到使用OC练出了一手弧圈后便改换更有攻击力的底板就能说明其中的一些道理。因本人打球水平实在有限,只是在打球的过程中感觉到底板的性能好象不断有新感受,所以写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就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球友指正。<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神祭 楼主 2012-11-26 18:59:00
乒乓球拍修复秘籍<br/>相信大多数球友都曾遇到过花几百元买的心爱的球拍不小心嗑在球台上的尴尬事,轻则球拍的侧面出现一道嗑痕,重则拍子的表皮与大芯揭离,甚者拍柄断裂,好不心疼!本人经过多次实验摸索出一套修复球拍的技术,提供给大家共享.<br/>切割工具:木工锯一把,钢丝锯一把,,壁纸刀一把,木工凿一把.<br/>打磨工具:木工锉刀一把,半圆钢锉一把,粗细纱布各一块.<br/>黏合剂:哥俩好胶一套,502胶水一瓶,白乳胶一瓶.<br/>钻孔工具:小手电钻一把,或木工钻一把,各种直径的钻头若干支.<br/>修补材料:各种装修的下脚料,有三合板,装饰木线条,各种颜色的木皮等.<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