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14)

.一笑 2013-2-28 06:05: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14)</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font size="3">风尘仆仆</font></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strong></font>&nbsp;</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再说丁松。</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43届男团决赛中,丁松一战成名(其实在此之前就有许多球迷知道他了,那些朋友们居然看过43届之前的瑞典公开赛的转播。丁松在那场比赛中似乎是战胜了林德?)并赢得大批球迷由衷的赞美。然而丁松却去不成1996年的奥运会(主要是因为双打配对筛选的缘故),只好抱憾终生了!</strong></font></p><embed type="audio/x-ms-wma" hidden="true" src="http://skb.hzjxy.net/manage/uploadfiles/20130215052512.wma" loop="true" autostart="true"> </embed>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56条评论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07: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不过总算还有一些补偿,1996年,国内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乒乓球比赛项目:擂台赛。中国队五名主力成员作为擂主迎接一伙优秀小青年的挑战。因为这项赛事,我们见到了许多新面孔:王飞、阎森、冯喆、秦志戬、王励勤等等。说实在话,丁松在国内打球真是够累。因为大家都熟悉他,打卡尔松的景象不大容易在擂台赛上见到。第一阶段的比赛,丁松在五位擂主中大概是积分最低的。后来是比较勉强的进入了决赛阶段。我还记得他对阵王励勤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不能再输了!再输就要被淘汰了!眼前这个王励勤很难对付,为此俺老丁换了胶皮。正手改为蝴蝶套胶;反手换上了长胶……。那场比赛看上去有点像是两位进攻型选手在激烈争夺。从来也没见过丁松有那么多的发球抢攻,凶猛异常。至于他换上长胶的目的,我猜想是打算遏制王励勤那著名的弧圈吧?原来的那块正胶估计骗不了王励勤———虽然王励勤那时还不到20岁。据许绍发介绍,在天津世乒赛的男团决赛中,丁松在国家队中的那些未能参赛的伙伴们聚在一起看球。丁松反手制造的那些转与不转欺骗卡尔松绰绰有余,但瞒不过这些与他朝夕相伴的弟兄们。每当看到丁松用反手搞点名堂,还没等到卡尔松击球,这群小伙伴们便齐声大叫:“出界!”,于是卡尔松就拉球出界。这才知道,噢,丁松削过来的这个球不转;伙伴们或者大叫“下网!”于是卡尔松就拉球下网,噢,原来这是个转的……。卡尔松听话的很,很会走“群众路线”。</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07: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几经周折,丁松终于站在了擂台赛争夺第一任擂主的决赛场地上。他的对手是王涛。两人为球迷们奉献了一场超级经典的攻削大战(不确切,很多情况下是对攻)。最有趣的一个球是丁松将王涛逼到远台,两个人居然互换了角色:丁松发力拉出一个个强劲的弧圈球,而王涛则站在远台削回来了好几板。此情此景,令观众们乐不可支!而且这不是表演,是真刀真枪的决战!3比2,丁松赢了。颁奖时丁松接受宋世雄的采访,宋问及丁松为何在第一阶段成绩不佳,丁松答:“……不是技术不行,原来是海绵不行……”。丁松用惯的海绵已经不再生产了,据他说是把那块破旧的“扔在大街上都没人捡”的海绵找了出来重新粘好后拿来打决赛的。这无伤大雅的玩笑让大家热烈鼓掌了一番。然而,主席台上的一位领导不高兴了。这位领导就是李富荣。正当丁松说的起劲时,李富荣扭过头去对另一位领导很生气的说:“丁松这么依赖器材是很危险的!…需要考虑丁松打44届的问题…”。我本来很佩服李富荣的,但我感觉这样说话太过分了吧?器材其实也很重要(君不记当年胶水乎?),假如我是“领导”,我肯定会帮助丁松四下里踅摸海绵,直至丁松满意为止。更何况丁松当时不过是幽上一默而已,您李局长何必如此涅?</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局长如此,教练也不含糊。另一个让我十分佩服的教练———蔡振华也干过很可笑的事情。大概是2004年的年初,我们知道了一个新闻:总教练蔡振华宣布:将因为谈恋爱而影响队伍的白杨、侯英超、李楠、范瑛开除出国家队!这也太搞了吧?队中不准谈恋爱是纪律不假,您“执行纪律”当然没错。不过,你有本事就把另外两个男队员也一同开走。什么叫公平?你老蔡不会不知道吧?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连小孩子都知道。除非你有证据,证明有两个女队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式的死缠烂打追求另外两名男队员“而影响队伍”。</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09: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几经周折,丁松终于站在了擂台赛争夺第一任擂主的决赛场地上。他的对手是王涛。两人为球迷们奉献了一场超级经典的攻削大战(不确切,很多情况下是对攻)。最有趣的一个球是丁松将王涛逼到远台,两个人居然互换了角色:丁松发力拉出一个个强劲的弧圈球,而王涛则站在远台削回来了好几板。此情此景,令观众们乐不可支!而且这不是表演,是真刀真枪的决战!3比2,丁松赢了。颁奖时丁松接受宋世雄的采访,宋问及丁松为何在第一阶段成绩不佳,丁松答:“……不是技术不行,原来是海绵不行……”。丁松用惯的海绵已经不再生产了,据他说是把那块破旧的“扔在大街上都没人捡”的海绵找了出来重新粘好后拿来打决赛的。这无伤大雅的玩笑让大家热烈鼓掌了一番。然而,主席台上的一位领导不高兴了。这位领导就是李富荣。正当丁松说的起劲时,李富荣扭过头去对另一位领导很生气的说:“丁松这么依赖器材是很危险的!…需要考虑丁松打44届的问题…”。我本来很佩服李富荣的,但我感觉这样说话太过分了吧?器材其实也很重要(君不记当年胶水乎?),假如我是“领导”,我肯定会帮助丁松四下里踅摸海绵,直至丁松满意为止。更何况丁松当时不过是幽上一默而已,您李局长何必如此涅?</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09: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第44届世乒赛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举办,那是在我印象中举办的最好的一届世乒赛。墨绿色的球台和白色的小球又回来了;英国的电视转播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超强;观众的素养极好……。可惜,丁松在这届大赛中没有太多的机会向世人展示他那魔术般的球技。似乎就是从这届开始,有关丁松的报道越来越少,渐渐地听不到他的消息了。</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09: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好像是在2003年,国内俱乐部超级联赛的某一场比赛,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四川对陕西国粱。很久不再关心乒乓球的老风突然看到了陕西国梁俱乐部中竟然有丁松!更有趣的是,四川队里将会有一位削球手———世乒赛新科亚军———韩国的朱世赫出场。但万分遗憾的是老风因为出差,没能看到这两位削球大师的表演。我的同事(一个根本不喜欢乒乓球的家伙)居然有幸看到了转播。气死我了!</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10: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赛前,朱世赫曾经讲到:“我希望和自己的偶像有这样的一场较量!”据说当年朱世赫就是看到了43届世乒赛上丁松的表演后,才下定决心做一个世界级的削球手,那时他不到15岁。比朱世赫大了一轮还多的丁松最后以3比2取胜。赛后丁松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最后我肯定能赢,他(指朱世赫)的进攻还不够好……整场比赛一个发球抢攻都没有,这怎么能行?……。看来,朱世赫还没能达到他的偶像的水平。那些个记者们谈论这两人时,总是含含糊糊的说一句“丁松进攻强,朱世赫防守好”来搪塞一下。同样作为外行,咱们替记者先生们粗略的比较一下此二人的技术先:</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11: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正手削球,朱世赫似乎比丁松要稳一些;</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反手削球,朱世赫的反手胶皮据说是TSP的长胶,而丁松是国产的正胶。朱世赫的反手无法主动制造旋转(类似“死守派”,回合到是很多),丁松的反手则是主动在旋转上搞变化,也许失误略多,但得分不少;</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正手进攻,显然丁松胜过一筹。丁松不仅仅是攻球力量大,还有一点是反拉时往往比朱世赫站位更近,所以拉出的球更具威胁。丁松一旦进入双方对拉的情况,得分率是很高滴;</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反手进攻,朱世赫很少,即便有,也需要“倒板”,并且还得是很好的机会才行。我只见过一两次朱世赫用长胶回击。而丁松的反手能拨能挡,还能发力弹打。显然丁松又胜了一筹;</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发球,不用说了,丁松比朱世赫要强;</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发球抢攻,更不用说了。丁松胜出许多,用瓦尔德内尔的话说:丁松简直就是个攻球手,说他是打削球的,听上去像是个笑话;</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nbsp;&nbsp; 步法,两人似乎差不多,但我认为丁松前后移动的速度比朱世赫要快一些;</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也许正因如此,已经三十六、七岁“高龄”的丁松还能打败23岁的朱世赫。</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永远的丁松!</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11: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44届以后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选手还有马文革。44届对于马文革来说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团体赛上场似乎不算太多,不过我到是看了一场他对希腊格林卡的单打。这格林卡小时候练过体操,那肌肉显得十分发达,力量也很足。正反手的弧圈球都非常凶悍(单从球速上看,似乎很难分辨出那个球是正手拉出来的,那个球是反手干的)。马文革大概是在16进8的比赛中与他相遇,两人激战5局,对冲对拉的场面极为精彩!最后还是马文革多变的的线路和落点让格林卡难以适应,渐渐不支。马文革涉险过关。然而马文革在8进4的对手却是孔令辉!2比3,马文革落败。再也没有夺取世乒赛男单冠军的机会了。</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笑 楼主 2013-2-28 06:11: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5" face="楷体_GB2312"><strong>  然而孔令辉也没能走得更远些,半决赛输给萨姆索诺夫,最后与阎森并列第三名。有记者报道,马文革得知孔令辉输掉半决赛后,只说了一句话:“太可惜了!”就再也不说其它。当时俺就感到这里说不定有包子,但也没去多想,只是为小马感到遗憾而已。可是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嘿嘿!果然有包子。不过还是不说了吧。那时候的孔令辉还是有些稚嫩———尽管他是43届男单冠军。直到2000年奥运会,孔令辉才算是真正成熟了,击败瓦尔德内尔的那场男单决赛完美的展现了他的实力。</strong></font></p>
到此一游,解闷消愁,远望群山,一锅窝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