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灌水]退步原来是向前

牧民新歌 2007-6-1 12:18:00
闲时看了一集鲁豫有约-李连杰“我的私家故事”,感觉蛮不错。李连杰讲他非常推崇老子的思想,并临场背了三句诗,还说全诗是四句,但第三句总是想不起来。当我听李连杰念第四句时,真的感觉这首诗是非常有味道,于是上网查了一通,总算见到了全貌。现特将这首诗抄录如下,以飨同好。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 另:据说本诗的作者布袋和尚也就是平常咱们所说的“大肚弥勒佛”,不知是真是假,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 12:23:38编辑过]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快乐乒乓

22条评论

长空银河 2007-6-3 13:12:00
以下是引用lee-1001在2007-6-3 0:13:00的发言: 佛道同源。哈哈,越说我越糊涂了。

首先,佛教起源于印度,道教起源于中国,同源吗? 其次,佛教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不同吧?! 最后,我们还做不了现代的“帛远和王浮”,所以“糊涂”就不要再辩论了,哈哈。我们禅晤“空与色”的关系即可?!

金谷 2007-6-3 07:55:00
记得《南征北战》中有一句台词: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能够大踏步地前进。
长空银河 2007-6-3 19:51:00
我认为个别方面用“殊途同归”较为恰当,儒佛道互为借鉴,但不能引用失误!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 19:59:05编辑过]
南山 2007-6-3 16:17:00

关于佛道同源、佛道一家的说法,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百姓居士,对此一般没有异议,尽管他们的理论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实在南朝时即有儒佛道三教同源的说法,其核心是指儒教和道教同源于佛教。梁武帝萧衍认为:老子、孔子是佛祖释迎牟尼的弟子,释迎牟尼和老子、孔子是师徒关系。他还把最高的佛教比作黑夜里的月亮,把次等的儒教、道教比作众星,彼此既有高下区别,又互相烘托,交相辉映。梁武帝宣扬,儒、道之所以低于佛,是因为只能求世间的善;佛之所以高于儒、道,是因为能使人成为出世间的圣人。儒、道和佛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区别,是凡圣的区别。这样就可以佛为主,把三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互相贯通,在实践上互相补充,即既用儒、道的道理教人在世间行善,又用佛教教义劝人出世成佛。所以,梁武帝又把释巡牟尼、老子、孔子同称为"三圣"。 而《道德经》的一开始就首先阐明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佛语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道家的太极图也早有所述:0(零)——万物皆无,0(零)——包含万物也,(这一八卦理论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最科学的二位制推论方法)。如何正确参悟“空与色”的辨证关系,恰恰也正是中庸之道所追求的君子之道。 以下为转贴 佛道同源的一个例证: 佛法无边==道法无极

从内容看,《正易心法》及其注文有两大特点: 第一,试图跳出前人卦爻辞范围,直接以“心”领悟卦爻象数本义。如第一章云:“羲皇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消息”曰:“落处,谓知卦画实义所在,不盲诵古人语也。”《易》之卦画,以乾坤为天地父母,生“六子”: 震、坎、艮为三男,卦画阴多而性阳;巽、离、兑为三女,卦画阳多而性阴。乾坤与“六子”合为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以象征天下万事万物。《正易心法》不观卦爻 辞,独以心悟,这是道教炼心修性的需要。早在汉代,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便强调了心性修持的重要性,谓:“将欲养性,延年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陈抟继承了魏伯阳的思想,并按修心炼性的需要来领悟卦象。 第二,以“血气”的观念说卦爻象位。为了使其修持有法可依,《正易心法》引入 了医家概念,强调以“心君”控制自我血气之运行。如第二章称:“六画之设,非是曲意,阴阳运动,血气流行。”“消息”曰:“阴阳运动,若一阳为复,至六阳为乾;一阴为姤,至六阴为坤是也。血气流行。”这是以《易》十二消息卦来说明阴阳血气的流转。《易》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为十二消息卦、由 复至乾为阳长阴消,由姤至坤为阴长阳消。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象征天 地的时空变化。《正易心法》之注,以人体十二经脉的元气周行现象来证实阴阳运动, 这是使《易》卦象数学从抽象回到具体之中,为气功实践活动服务。 除上述两点外,《正易心法》及其注文也融合了佛教思想。 诸如第四十一章:“《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其“消息” 云:“《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果得悟焉, 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这一段论述与佛教禅宗的“识心见性”、“即心是佛”论颇为相似。像这种行文在《正易心法》中颇不少,如“心地”、 “圆融”、“假合”等一类词汇皆出自佛教。故朱熹说此书中有“佛者之幻语”。要之,《正易心法》及其注释,乃以道教心学为本,以卦爻象数之心悟为法门,杂 采医卜、佛学之说,以成体系。宋元以来,影响颇大。 陈抟是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在《老》学和《易》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老子》 学说,通过弟子张无梦传于陈景元,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易》学方面造 诣尤深,他打破了儒家传统的《易》学体系,创立了《易》“图书”之学,传有《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等,《〈正易心法〉注》为其《易》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所创立的《易》学体系,不仅在道教内,也在儒家学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砥砺品学 勤修不倦 信义仁勇 精进惟行 QQ:79568360
安居乐业 2007-6-4 11:49:00
南山的学问太大了!能够如此信手拈来地高谈阔论儒、佛、道的高深理论!
佩服啊!
安居乐业者,有公寓住,就不奢望别墅;有乒乓打,就不希罕烟酒;有“天籁”当步,就不追求“奔驰”;有贤妻在,就不拈花惹草。 日常生活,三点一线:居所—单位—球馆,循环往复,悠哉乐哉。
宏岩 2007-6-4 02:53:00
以下是引用南山在2007-6-1 21:00:00的发言: 确实如此!离,大多是为了向前再走一步。

真理,离婚确实是为了向前再走一步而打下了基础。

长空银河 2007-6-2 21:31:00

用两个佛教禅语类比的方法,含蓄指出李连杰先生引用的失误,道教与佛教有根本不同。。。。。。,lee-1001朋友明白了吧!哈哈。

lee-1001 2007-6-3 00:13:00
佛道同源。哈哈,越说我越糊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