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瓦尔德内尔

弧旋 2013-6-5 17:09:00
1982年,当瓦尔德内尔在匈牙利举办的欧洲锦标赛上打入决赛时,才16岁。2000年他在悉尼打奥运决赛时,已35岁了。在将近二十年里,他取得了现代乒乓史上无人可比的辉煌战绩:两次世乒赛冠军,一次奥运冠军,四次世乒赛团体冠军。这期间,他一直在与中国乒坛的众多高手进行着激烈而漫长的抗争。本书介绍了他从乒坛小童星到体坛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六岁的运动员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瓦尔德内尔一家住在斯德哥尔摩郊外小镇上。在那个狭小的地下室里,他和爸爸阿克、妈妈玛丽安娜以及长他两岁的哥哥凯四个人,经常练习打乒乓球。天黑了,爸爸硬要抱他上床睡觉,他常常两脚在空中乱踢,试图挣脱爸爸,好继续打球。第二天清晨,又总是这个小瓦最早起来,一个劲地练习投镖,以便打败家里的其他人。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1972年2月,两兄弟报名参加了斯帕瓦根乒乓球俱乐部,等瓦尔德内尔去练球时,大家才发现他太小了:俱乐部只收七岁以上的,而他才六岁。训练老师约翰请两兄弟打几个球看看,他随即惊讶地问小瓦:“是谁教你的?”小瓦老老实实地说:“我自己学的。”教练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最后破例收下了他。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这个俱乐部的成员瑟塞尔和拉格菲尔德,后来成了瑞典国家队名列第三、第四位的队员。俱乐部里还有一位名叫米基尔·阿佩伊伦——人称“苹果”的队员,他常常在离网很近的地方用手腕来拉弧圈球取胜。瓦家两兄弟将他们视作自己的榜样。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小瓦打乒乓球很有天分,新东西一学就会。七岁时,他能连打75个反手球而不失手。九岁时,能拉出很漂亮的弧圈球。他很相信自己的感觉,总是先试几种打法,然后挑其中感觉最好的一种打下去。但他长得比较矮,为此总喜欢离台放高球。他知道由于够不着台面,离台远一点可以多赢得一点时间。这打法既好玩,又容易得分。在瓦尔德内尔十一二岁时,俱乐部里来了一个很难对付的选手,名叫凯尔·佩尔森,他用的是两面不同的球拍,一面是普通的反胶,另一面却是没有摩擦的防弧胶皮。从防弧胶皮上打回来的球是没有劲的,在空中慢慢地飘过来,通常这些球是不旋的,但有时又会是相当下旋的球。当时哥哥凯没办法对付这种战术,但小瓦对球的旋转很有心得,他能从球在空中经过的路线看出旋转的程度,他也知道如自己打出的是下旋削球,从对方反弧圈拍上打回来的球就会变成了上旋,反之亦然。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俱乐部训练时很重要的一个规矩是球不离桌。对练的两人在很长时间里只重复练一个动作,小瓦很不喜欢这种单调重复的训练。他常常会忽发奇想,来个侧旋球,将原来好好对练的节奏打断了;或者趁教练转身去旁边的房间打电话时,退到很远放个高球。小瓦非常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他老实承认:“我很难长时间重复一样的动作而不分散精神,另一方面我觉得练球感挺重要,你可以练习在各种困难情况下怎样将球打回球桌上。”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1975年他10岁时,参加了11岁男孩组的全国比赛,获得第一名。这引起了瑞典乒乓球界的注意。1979年,瓦尔德内尔被选入国家青年队去罗马打欧洲青年锦标赛,与佩尔森和奥克松一起,为瑞典夺得了团体第二名。他自己还获得了男子单打亚军。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曾在中国接受训练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1980年夏天,瓦尔德内尔与艾里克·林德在领队安德斯·约翰松的带领下,到中国训练了七个星期。这是瑞典选手首次来中国接受训练。领队安德斯后来说:“虽然直到二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仍不知道当时中国人为什么突然打开了自己训练馆的大门。但这次的访问训练,对于瓦尔德内尔、林德,甚至整个瑞典国家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头两个星期,瓦尔德内尔与林德去中国的一些省市打比赛。然后他们在上海的场馆里,面对一千二百多名观众打公开赛。对于这两个当时只有十四五岁的小将来说,这是很宝贵的体验,因为往常他们只习惯于在100至200名观众前打比赛。接着,他们开始接受一天六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再加上体能锻炼。瓦尔德内尔与林德虽然觉得辛苦,但总想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学得越多越好。有一天,忽然来了五个新教练,五个教练在多球训练方面都有特殊的造诣,瓦尔德内尔深为教练们的乒乓球知识所折服。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还有一天,一个训练馆内的看门人问是否可以和我们打一会儿球,”林德回忆说,“我们欣然同意。结果,我和小瓦都被他打得一败涂地。”对瓦尔德内尔来说,这次中国之行给了他无可比拟的宝贵经验。他说:“在中国我们懂得了刻苦训练的重要性,他们的球员打法各式各样,球拍上的材料也是种类繁多。每次上场你都面临新的难题,逼着你每次都要学新的东西。看到中国球员们训练强度那么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第一,必需经过苦练。”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当时小瓦还注意到中国人非常注重发球。他观察,模仿,再自己开发,摸索适合自己的发球方式。比如他学会了“砍式”发球,以及在球拍击球的一刹那如何用身体挡住对方的视线。刚开始与中国球员打训练赛时,他经常输。他慢慢地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努力找对方的弱点打。后来他就胜多输少了。尽管当时中国的最佳选手并没有出来亮相,但中国乒乓球模式的基本状况他们都了解到了。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与此同时,瓦尔德内尔发现瑞典模式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球员很早就学会要为自己的比赛和训练负责,从而自觉发展适合自己的球路。这种有控制的自由,给了瑞典的同龄人更多的自由想象与发挥的空间。瓦尔德内尔与林德还发现,在跑步训练时,他们的体能明显比中国朋友要好。中国之行令瓦尔德内尔对训练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他减少了玩的成分,苦练进攻、反手等战术,并找到他自己的强有力的打法。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我一定会转败为胜!”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中国队自1961年在世锦赛上取得世界冠军后,一直领导着世界乒坛。瓦尔德内尔很想跟中国人对打,因为只有打败中国选手,才能成为世界第一。在1987年新德里举行世乒赛之前,世界乒乓球强手排行榜上的前四名全是中国人:江嘉良、陈龙灿、滕义和陈新华。第五名是瓦尔德内尔。此外名列排行榜前十名的还有另外三名瑞典选手,瑞典人以前从没有在排行榜上如此接近中国人。但在这个锦标赛上,瑞典团体还是以0:5败北于中国队。瓦尔德内尔没有打团体决赛,他当时正拉肚子,还发着40度的高烧。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两天后,单打比赛开始了。瓦尔德内尔不能容忍自己因拉肚子而错过比赛。尽管他在赛前上了十几次厕所,却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他连胜三局,打败了陈龙灿。在半决赛上,他又打败了滕义。决赛在他与江嘉良之间展开。江嘉良赢了——连获两届世界冠军。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赛后几个小时,瓦尔德内尔躺在下榻的酒店房间里,好像一下子老了几岁,双眼一直盯着墙壁发呆。“江嘉良要比其他中国选手意志坚强得多。”瓦尔德内尔想,“他会在占下风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打法,越是关键时刻他打得越出色。但我才21岁。也就是说,下届或再下届世乒赛,我一定会转败为胜!”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在1988年初的欧亚乒乓球赛上,瓦尔德内尔真的打败了陈龙灿和江嘉良,夺得了单打冠军。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中国的直拍选手的反手不能进攻是个缺陷,长期以来,他们都以速度快来弥补这个缺陷。但这时欧洲选手用粘胶球板,令球的反弹速度快多了。由于速度跟上来了,也就有时间抓住中国选手的弱点来打了。1989年的世乒赛,在与瑞典队打决赛时,中国队还是用了上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的老将:江嘉良、陈龙灿与藤义。看到这三张熟悉的面孔,瑞典队松了一口气。他们果然大获全胜,“苹果”打败了江嘉良,瓦尔德内尔拿下了藤义,佩尔松赢了陈龙灿。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瓦尔德内尔把他的打法建立在发球和正手弧圈球的基础之上,这种技术很少让他失望。他的发球也让很多对手感到害怕。瓦尔德内尔14岁到中国进行训练时,他的行李里有了一双新袜子。教练安德斯·约翰逊怎么也搞不明白,在上海呆了六个星期,这双袜子连包装也未拆开,仍躺在他的行李箱里。回国后,他去问瓦尔德内尔的妈妈,回答是:“他要等到世乒赛的决赛时才穿。”当年的瓦尔德内尔就有这样一个信念:有一天,他一定能参加世乒赛的决赛。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环境及性格的因素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乒乓桌边的瓦尔德内尔,显示着他父母性格的优秀组合:来源于母亲的优点,是他有无穷的创造力;同时,即使在一场艰难的比赛中,他也能保持像他父亲那样平和的心境,不让外界的压力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瓦尔德内尔和他的哥哥只差两岁,又有着这样一对喜欢体育竞赛的父母,所以家中经常是各种比赛不断。在圣诞夜,瑞典有一个传统:在给别人的包装精美的礼物上要写一首小诗,而接受礼物的人在打开它之前,会根据小诗的内容猜一下将得到什么礼物。瓦家总是给每首小诗打分,看谁写得好。这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想赢的习惯。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当瓦家两兄弟认为乒乓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时,他们的父母就让家庭的业余时间都围着乒乓球转了。孩子们去参加甲级比赛时,妈妈负责为他们提供咖啡,爸爸则成了俱乐部的物品管理员。后来瓦尔德内尔成了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哥哥凯在一家乒乓球公司当销售员。到了1996年,凯成了瑞典乒乓球少年队的领队,不断地为国家队输送人才。他一直是瓦尔德内尔事业上的知音,两人常在一起观看和分析竞争对手的比赛录像;每次比赛结束的时候,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瓦尔德内尔总会从酒店的房间里拿起电话打给哥哥。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瓦尔德内尔还有个习惯——总爱看自己的比赛录像,这有助于他研究分析各种对手。但有一点,比赛失利的录像从来不看。他认为,首先是从成功之中学到东西,而不是从失败中。积极的想赢的思想会促使大脑不断产生能解决更多问题、并在下一场比赛中奏效的新想法。而研究失败,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提醒自己曾经失败过。爱开玩笑也是瓦尔德内尔的一大嗜好,他的爱捉弄人的“天赋”常常表现在球台上,体现在他的心理战术的运用上。因为对手之间的距离是如此接近,每个人表露出的一点点紧张或是不安的情绪,都能让对方捕捉到,而好的表现就能帮助自己多赢几分。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成功后的瓦尔德内尔喜欢单身生活,他要的是单身的自由和宁静。是不是他认为爱情会分散他的精力,令他不能全力以赴地打好乒乓球呢?对此,他说:“威胁倒不在乎,好的关系对乒乓球事业还会有促进作用,但有了孩子之后就难以不受影响了。我只是觉得,结婚有个成熟与不成熟的问题,而我还不够成熟。我没有心思去考虑爱情这个问题,碰上了就碰上了,说不定今晚就会!”(赵坚摘编)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摘自《跟着感觉走——瓦尔德内尔传》[瑞典]约翰·费格著喻培洁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5月版
<p style="MARGIN-TOP: 6px; MARGIN-LEFT: 3px; 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om: 0">&nbsp;&nbsp;&nbsp;&nbsp;《文汇报》2002年9月4日 </p>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2条评论

弧旋 楼主 2013-6-5 17:22:00
瓦尔德内尔乒坛常青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曾海龙 2014-2-4 19:55:00
用户:俺家机顶盒坏了。
<p></p>客服:先生,请问机顶盒出现什么问题了?
<p></p>用户:现在电视至少有五六个台都放《武林外传》,还有三个台演《西游记》,那么多台放一样的节目,绝对是机顶盒坏了。
<p></p>客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