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我做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小风呼呼 2007-10-10 15:55:00

我做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2005年05月17日 17:01来源:河南报业网—大河报[发表评论]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7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大河网讯

 

  采访时间:2005年5月14日采访地点:郑淑兰家
  倾诉人:郑淑兰女65岁
  采访人:记者李红
  5月14日,我见到了残奥会冠军张岩的母亲郑淑兰。65岁的她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在采访前,郑淑兰一再地强调,自己是个平凡的母亲,只是尽到了母亲的天职而已。
  从孩子得病的那一天起,我还不知道,生活的苦难像个魔鬼,正在一步步向我们逼近。所幸的是,一直有一种信念和意志支撑着我。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1967年7月,张岩出生了。孩子生下来时,有7斤重,白白胖胖的,很惹人怜爱。张岩慢慢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我喜欢体育,从小就打乒乓球。以前在重庆上中学时,是校队队员。上大学时,是成都工学院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在新乡化纤厂工作时,又是新乡市乒乓球代表队的队员。1964年我还获得了新乡市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的第一名。当时,我和刘国梁的父亲在一个代表队。受我的影响,张岩四五岁时,就开始在家里练乒乓球。那时,我并没想把孩子培养成专业运动员,只是想让他有一个爱好。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使人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可没想到,小张岩有这方面的天赋,很快,他显示了超出其他孩子的潜力。8岁时,他被选到了郑州市少年业余体校的乒乓球专业队。
  1977年,张岩10岁那年的夏天,有一次发高烧,一个星期都没退。我和他爸连忙请假,赶到了郑州。住了一个月医院,张岩彻底退烧了,就回了家。但具体病因还是没有查出来,而孩子在医院时,很怕躺下,趴在他爸的背上时,看起来很舒服。这在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我有种不祥的预感,孩子的病因一天不查出来,我就一天不安心。回到家后,虽然张岩和平时一样去上学,但还是经常发高烧。
  我们决定到北京给孩子看病。家里有5岁的小儿子,我还要上班,就由他爸带着张岩去北京看病。
  在北京儿童医院,经过抽血化验,诊断结果竟然是张岩得了类风湿关节炎。
  在北京对症治疗了一个月,张岩能走了。虽然孩子诊断出了病因,可看见孩子经过治疗,能走又能跑了,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病的严重性。


1981年,我们举家迁到了郑州。慢慢地,张岩的病发展得很厉害,髋关节开始严重变形,两条腿已不能正常走路。
  1987年,张岩20岁了,从职高毕业后,由于残疾,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待在家里。看着院子里活蹦乱跳的孩子,我就禁不住要抹眼泪。为了治疗儿子的病,我奔波了近20年,可最后还是天不遂人愿。孩子以后可咋办呀?一生的路还怎样走?我心里苦呀,夜夜辗转反侧……张岩呢,长成大男孩了,可却因为残疾困在家里。他整天闷闷不乐,萎靡不振,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看着窗外,沉默不语。有时很烦躁,乱发脾气,不停地说,这一辈子完了,没有什么希望了。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孩子遭遇到什么不幸,最痛苦的永远是父母,这比拿针来扎我的心还痛苦呀。我想,如果我放弃了,儿子的一生就完了。
  我必须振作起来,帮助儿子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我和老伴就不断地开导儿子:“你才20多岁,生活才刚刚开始,要坚强,有精气神。找不到工作是暂时的,艺多不压身,腿不行了,手还可以多学点东西。”于是,打字、编织、刻章……我统统让儿子去学。学修电器要好几千元,虽然我和老伴的工资加起来不到1000元,我们也咬咬牙,让张岩去学,就是想让张岩将来能自食其力,多一门手艺就多一条出路。怕他在家太闷,又给他买了把吉他,在家自己弹弹唱唱,可以分散精力,有个好心情。
  有一次,因为一直没找到工作,张岩在家里说了一些泄气话。我毫不客气地说:“别人给你什么,帮助你什么,那都是暂时的怜惜。父母也靠不住,父母不可能跟你一辈子。靠自己才是一辈子,自己要振作起来,你要坚强,对自己负责任。有啥需要,妈可以帮你,关键还是你自己!”这番话深深刺痛了张岩,他说他不能做让别人可怜的人。最后,张岩被安排在化纤厂看大门,有了基本工资,自己能养活自己,我们也就稍稍放了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命运的转机往往就在一刹那间。张岩第一次获得全国冠军的消息传来时,郑淑兰跑出了家门,拼命地对每个人说着:“张岩得冠军了,得冠军了。”
  1994年,张岩在家看电视时,看到了残疾人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他动了心思,想到自己小时候练过乒乓球,就跃跃欲试。我很高兴,鼓励他重新拾起球拍。从10岁那年因病中断乒乓球训练,他就没摸过乒乓球拍,十来年了,他还能行吗?我想,只要儿子想干的事,我就大力支持。
  家里虽然只有60多平方米,但专门腾出一间房来供他训练,他腿不能动,关键要练习手腕和小臂的力量,张岩就拿了个两公斤的铁球拍在家苦练。


1996年,张岩打听到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将在大连举行,而河南代表队的名单已定,正在许昌集训。他跟我说要去争取一下,可是别的队员是管吃管住,他要自己负责花销。我二话没说,给了他600元钱,只要儿子认准的事,我什么都可以付出。张岩去了许昌,经过毛遂自荐,现场进行了比试,他把其他队员都打败了,被破格录取,允许参加全国的比赛。说实话,我对儿子能不能获奖没有想太多,他能参加省队,代表河南比赛,我已经很满足了,还真没想到他会获奖。
  张岩获奖的那天晚上,11点多,我正准备休息,突然,电话响了,是张岩。“妈,我得了金牌!”真的,真的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难以抑制地哭出了声,张岩也在电话那边哭了。放下电话,我乐疯了,跑到院子里,我一边哭,一边对每个纳凉的邻居喊道:“张岩得金牌了,得奖了!”大家都为张岩高兴啊,院子里一片笑声和欢呼声!
  从这开始,张岩就开始了他的运动生涯。他去过新西兰、韩国、埃及,参加过多次国内和国际的比赛,得了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光是奖牌就有数十枚。但在成绩面前,张岩没有骄傲,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拿下雅典残奥会冠军。为此,他一直不放松对自己的训练。
  有一次,他在残疾人康复中心训练时,我去看他。当时还是初夏,可张岩穿的背心和短裤已经湿得可以拧出水,我心里一阵疼痛,叫他停会儿,给他擦擦汗。正擦着,我突然看到他的大腿挨着轮椅的那边不停地流着血。张岩连忙说:“没事,都是磨的,过段时间就好。”我心如刀绞,抓住张岩的手说:“儿子,咱不练了,回家去,你已经得了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够了,妈不想看到你这么苦。”张岩一下子甩开我的手,第一次冲我发了火:“这是备战入选国家队,虽然得了那么多奖牌,但我还有个心愿,就是拿奥运会冠军。”看我流泪,张岩又安慰我说:“妈,咱吃了这么多年的苦,不都走过来了,这算什么,我要继续练下去。”我记得,我是一路哭着回到家的,我觉得儿子太难了!
  2001年,张岩入选了国家队。天赐良缘,认识了任桂香。她是安徽姑娘,打一手好球,出道以来先后夺得36块金牌,曾创造过4年没输一场球的奇迹。2003年,张岩把阿香带回了河南,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我的心啊,比吃了蜜还甜!
  在雅典残奥会上,儿子先是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但在男团比赛前,在赛场意外摔伤。我在家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后,心里那个焦急担心啊。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儿子参赛,我才放下了心。
  后来听说,儿子本来应该卧床三天,但他坚持要参加比赛,决不放弃。关键时刻,他强忍着剧痛,咬着牙去拼,为祖国又夺回了一枚铜牌,使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总数由140枚升至141枚。我深深地为我的儿子骄傲!经常有人问我,怎样培养出了这么好的儿子?我觉得,我只是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对张岩很关爱,家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前他出去练球,工厂还一直给他发着工资,工厂倒闭后郑州科技馆又主动接纳了他,还把他送到天津体院学习,我们都很感激。因为儿子是残疾人,可能我们遭受的苦与难比别的家庭多,经过的坎坷也多。但我要说的是,在坎坷中一定要有信念和意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就看你用不用。做母亲的就要发现孩子的潜力,挖掘孩子的潜力,这样可以使孩子上到更高一个台阶。母亲要做孩子一生的精神支柱。
  快要结束采访时,郑淑兰告诉记者,她过得很忙碌,退休后,早上和晚上要到绿城广场去教拉丁舞。现在,还要照顾两个已有身孕的儿媳,张岩的妻子阿香已怀孕7个多月。“现在真是苦尽甘来啊!”郑淑兰幸福地笑了……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淘宝上搜搜‘铁球拍’,造就冠军之选 金臂雄风,天马行空;纵横四海,剑 指苍穹!

0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