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综合 实战交流42、拉球总失误怎么办?不妨审视一下自己引拍的“高度”

zs730712 2017-4-5 09:14:52
弧圈球,作为当今的主流技术是非学不可的。但是,如果你在比赛中拉球总是失误,那就未免大煞风景了:本来是得分的手段,结果成了丢分的原因,导致不少人一直在“反复纠正”动作甚至有人“绝望”之后弃用反胶而改用颗粒胶。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拉球失误”这个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拉球常见失误
无非就是两种:要么拉球出台,要么拉球下网。
至于拉球的力量、速度、旋转、落点及连续性等等则属于更高层次的讨论范畴。
二、拉球失误原因
在我看来,也无法就是两个:盯球和引拍。
盯球,和重心一样应该是贯穿整个击球过程的,没有盯球的话,什么迎前、步伐都容易出问题。
而我今天想说的重点是“引拍”,具体说就是引拍的“高度”。
再具体点说就是:拉上旋球或不转球时的引拍高度不能太低,拉下旋球时的引拍高度不能太高。如果拉上旋球时引拍太低,容易导致拉球出台;如果拉下旋球引拍太高,容易导致拉球下网。
三、拉球大体分为两类
拉球,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拉上旋球或不转球、拉下旋球。
从动作本身来分析,两者有共通之处,但是也存在一定区别,拉球总失误的朋友,很大程度上是没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异,或说是用同一个动作处理所有来球。
四、攻球过关了自然就会弧圈球了?
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但是通过实践我个人不是太认同这个说法。
正如我上面所说,拉球可以笼统地分为拉上旋球和拉下旋球(至于拧拉台内球属于高级技术,在这就暂时不讨论了)。
以我女儿学球为例,她6岁就跟教练学球,正手攻球动作非常标准,那力量和速度让我自己都望尘莫及。但是,直到现在,她的弧圈球技术都没有真正入门,拉冲上旋和不转球问题不大,问题主要出在拉下旋球上面。
所以,标题这句话要严谨点的话应该这样说:攻球过关了,拉上旋球和不转球就自然“会”了(至于拉下旋球还得重新练习)。怎么“会”的呢?在整体动作框架不作大的调整的前提下,无非就是“板型稍压一点”增加击球瞬间的摩擦而已。
这也就同样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前期接受过攻球系统训练的球友在学习弧圈球时总是拉球下网的现象了:他们的引拍高度“偏高”。
五、“野球党”拉球出台居多
我这说的“野球党”指的是打球中存在的现象,并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
和上面所说的情况不同,“野球党”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攻球训练,但是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手感的积累,他们基本都能很好地“摩擦”球,尤其是“野球党”高手大都有一手漂亮的高吊弧圈球。
不过这同样带来一个问题:“野球党”高手不怕下旋球,因为拉下旋本来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但是他们怕的是上旋球或不转球。
因为攻球动作不过关,所以在处理上旋球和不转球时,他们往往不是用拉冲的动作而是采用拉下旋的动作,区别只是在击球瞬间通过翻动手腕来“裹”一下球以控制弧线。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业余高手的弧圈球弧线往往偏高甚至出台的现象了:他们的引拍高度“偏低”。
六、“高度”和“幅度”是两个概念
一直以来就有批评业余球友动作幅度太大的声音,但至于其中是什么原因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拉上旋球和拉下旋球,在动作“幅度”上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击球点大都在高点期之前,讲究“借力中发力”或者说是“合力”,所以更看重迎前和动作紧凑,动作太慢或者幅度太大,容易错过最佳击球点(等到球开始下落再想去拉冲的话难度就太大了);后者的击球点大都选择在下降初期,更强调自身的发力摩擦,所以相比较而言,拉下旋球的动作幅度自然会稍大。
所以,这样一来才真正解释了上述这种现象:很多业余球友拉球时引拍“高度”偏低,不管来球旋转如何,千篇一律采取拉下旋的动作,区别只是在击球瞬间改变手腕的翻动幅度,从外观上看自然显得动作“幅度”偏大,而且手腕还不稳定。
七、引拍高度的三个“标准”
前面旁征博引谈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引拍高度”有了一个的全面认识,下面我就结合实践提出三个引拍高度标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训练中实践体会:
标准一:台面。具体说就是:拉上旋球时引拍高度不能低于台面,拉下旋球时引拍高度要低于台面。
标准二:来球。具体说就是:拉上旋球是引拍高度不能低于来球高度,拉下旋球时引拍高度要低于来球高度。
标准三:身体。具体说就是:正手拉上旋球引拍高度不能低于腰部,拉下旋球时引拍高度要低于腰部位置;反手拉上旋球时向肚子引拍(来球很高的话甚至向胸部引拍),拉下旋球时向左大腿引拍(右手持拍为例)。
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拉球失误,具体到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这说的“对症下药”有两个意思:
一是如果拉球失误以出台居多,审视一下自己的引拍高度是否偏低,尤其是拉上旋球和不转球;如果拉球失误以下网居多,审视一下自己的引拍高度是否偏高,尤其是拉下旋球。
二是我上面提出三个标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标准进行实践,毕竟每个人的感觉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人对静态的“台面”更有感觉,有的人更好把控动态的“来球”,而有的人则对自己的“身体”更容易找到感觉。
最后,再强调一下“盯球”:前面说了这么多,都是建立在盯球和判断的基础之上,如果你连来球的旋转性质都不清楚的话,也就没必要再谈什么“引拍高度”了,因为那本来就是“瞎打一气”的。
版权声明:该文章版权归精英乒乓网独家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都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4条评论

librawill手机认证 2017-6-6 23:01:28
很好的总结。学习了!
YE -> airboy YEO <- lianbin YEO -> xhtian YEO <- fish0082 YEO <- 风雨同路 YEO -> 52angel CL <- 我爱猪头皓 YEO <- eastodin 狂飙皓 -> qk0713 YEO -> xiangzi747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idapingpang手机认证 2017-6-7 15:07:11
谢谢分享,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yt228手机认证 2018-4-9 15:45:49
谢谢分享 很好的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zuser681手机认证 2018-7-17 05:53:36
谢谢,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