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我的单桧配胶之路!!!

古木 2008-3-14 16:39:00
我是从2006年4月初从EG转到单桧的,到现在已经试过十几块套胶了,现在把我自己的感觉写出来,供参考。

sriver 2.1mm
这是我的第一块单桧rorin 9mm配的第一块套胶,当时刚从eg配国套转到单桧配外套,所以说不出什么感觉来。刚开始用的时候我是灌胶的,后来因为懒,就不灌了。

andro cor 2.0mm
受球友hint和家园的影响,我买了这块评价很好的套胶。粘上后第一感觉是“透”,甚至太透板了,拉冲时没发多大力球就打透海绵撞倒了板子上,以至手上传来“强弩之末”的感觉,让习惯了sriver的汹涌澎湃的我大呼不爽。然而,经过几天的比较之后,cor却取代sriver成了我的主打套胶,原因如下:
1、用它冲下旋时手上的方向感极为清晰,比sriver好了一大截,有点指哪打哪的味道,虽然手上感觉力量已经是到了极限,但出球速度却一点都不含糊,只比sriver小那么一点。这速度,已经足够冲死对方,而且落点线路更加灵活。直到现在,我仍认为cor 2.0mm是我试过的套胶里面近台冲下旋最好的。
2、胶面略带粘性,也比sriver更能抓球,所以更容易轻挂下旋。
3、用它搓球时,胶面吃球,出球弧线低平,劈长特别有数。遇到对方的发球吃不准时,用这块套胶可以直接发力吃住球劈长过去。
4、不灌胶的时候实在是比sriver好太多了……
cor 2.0mm很好适应,我很快尝到了它的甜头——战绩上去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
首先是力量不足的问题,有次我和一个喜欢放高球的对手打,用rorin+cor愣是打不死他,cor 2.0mm被打透后,再拼命发力,出球速度就不再怎么上升了,对于退到远台的对手威胁没有sriver大。
其次,是旋转不好。用它拉的高吊不怎么转,经常被对方一板推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用这块cor 2.0mm退到中台拉上旋球时,手上感觉发虚,总是失误。碰到喜欢发上旋奔球进入上旋相持的对手,就会很被动。其实,这个和高吊不够转一样,都是因为吃球不够深的原因造成的。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块套胶在甜区被我打起了一个泡,于是我终于决定换了。

克拉克sp 39度 2.2mm
受kevin大叔的帖子的影响,我买了这块套胶。第一感觉是及其不适应这种粘性套胶,因为粘性胶面太吃转,所以用涩性套胶的手法接发球屡屡失误,拉冲下旋也是,一不小心就下网。好处是高吊的旋转上来了,中台的连续拉上旋手上又有数了。换用套胶后的第二天我输了几个原来从没输过的对手,都是因为从接发球起就吃了亏。
本来我还打算先适应适应再做决定的,结果在第三天,我的rorin磕到台子上飞了出去,摔成了两半,而这块sp套胶也磕坏了……

andro quad 450 max
我用白乳胶将rorin粘好,试了下手感好像没啥变化……但是那块sp是不能用了,于是买下了hint的一块quad 450 max(因为andro的cor给我印象非常好,而quad又是cor的下一代产品,max的厚度应该能弥补2.0的cor拉上旋手上发虚的问题,没理由我不动心)。第一印象是quad更加柔软的胶面使得劈长更加有数,我让别人给我用多球发下旋,我练习劈长,可以轻松送到白线附近的位置;另外就是高吊的旋转出来了,二跳直往下栽;而中台拉上旋时,quad 450很深的吃球感使得手上非常有数。
看似cor 2.0的问题在quad 450身上全消失了,但没打多久,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因为海绵变厚了,所以和cor 2.0mm相比,台内球的控制手感变得较为迟钝;在冲下旋时,也失去了那种清晰的方向感。发全力时,力量是大了,但中等力量时,却失去了透板时手上的爽脆感。可能是max厚海绵的缘故,不灌胶没有cor 2.0mm好打,粘上后大概过了两个星期,冲下旋手感全无,屡屡失误,撕下来重粘了一次(就刷了一遍胶水)手感就立刻回来了。
这块quad 450我打了大概也是一个月,其间我在tiger173兄那买了他的老金。

andro plasma 470 max
这块据说是4g免灌的套胶在家园被炒得火热,我也很感兴趣,在家园二手搞了块,贴在rorin上试了几天(当时还没买老金呢),感觉力量确实很大,但胶面却没有cor和quad那么吃球,脱板速度比这两者都快,所以控制不如它们。几天后,因为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低级失误而放弃,继续打那块quad 450。

donic coppa JO gold max
那时donic的这款据说是完全免灌的套胶刚刚推出,我在cz那搞了一块,贴在老金上打,感觉比quad 450稍硬,拉球需要比quad更多地撞击,胶面没有cor和quad那么吃球但台内控制非常好。练球时对方反应力量要比rorin+quad 450小很多,我自己感觉也是,JO gold的天花板效应太明显,稍稍一发力就感觉到顶了——这个到顶和cor 2.0的还不一样,cor 2.0是因为球撞倒底板而无法再继续上去,而JO gold却是因为套胶本身的原因,明明感觉还没完全透板呢力量却是出不来。打了两个星期左右吧,终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

这之后,我又打了一段时间的sriver 2.1,因为发现rorin配sriver和老金配sriver手感完全不一样,可能是因为老金比rorin更硬更厚的缘故,sriver在老金上面更容易打透。不过不灌胶的sriver实在是难打……

蝴蝶的ekrips 2.1mm
我的教练以前打过老金配这块套胶,据他说ekrips很好打,控制好,二跳很贼。于是我买了块,刚贴上的几天,怎么都不适应,手感和sriver相差很大,拉球失误频频。后来用它练了一次多球,居然一下子适应了。ekrips的胶面很吃球,我感觉比cor和quad还好,这使得它的台内控制超级棒。 ekrips的海绵和sriver是一个硬度,但因为胶面更软的缘故,它要比sriver容易透板。拉球时可以明显感觉到ekrips的胶面紧紧地将球抓住再甩出去,球旋转很强,因此二跳直往下扎。它的力量没有sriver那么大,但稳定性要比sriver好。据蝴蝶官方的介绍,它的海绵对快速胶水的反应是“中等”,事实上确实如此,在不灌胶的时候要比sriver好打很多。
面胶太咬球,即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轻力量的小球控制好;坏处是手上一犹豫就吃转,比如中等力量的搓球,一不小心就下网,非得发力往前劈不可。我以前经常用的晃撇,用了ekrips之后就不敢用了,因为侧向发力太多导致向前力量不够,球一般都下网。
这块套胶我打了很长时间,大概近两个月吧,后来终于因为力量而放弃。但直到现在,我还时不时换上它试打一下,体会下那种感觉。

蝴蝶的catapult 2.1mm
这是蝴蝶唯一推荐不灌胶使用的内建套胶,所以看到二手版有人出售我就买了。第一天刷了胶水后感觉实在太软,太容易透板,而且各方面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等胶水劲没了,一打,完全不是蝴蝶标榜的那种“免灌”效果,直接放弃,继续用ekrips。

andro cor max
终于下定决心在家园买了块cor max。和2.0mm的海绵比,厚海绵解决了最大力量不足和中台拉上旋不够稳定的问题,高吊没有quad 450 max那么转,但比2.0mm的cor好点,比ekrips更是不如。出现的问题和quad 450 max差不多:台内球手感迟钝,近台冲下旋不够爽脆,方向感差。但是不灌胶比quad好打。
我用老金加这块cor max打了一次较大的比赛,进了前16,比较讽刺的是进前16那场球我的主要得分手段是高吊弧圈……

donic sonex X45 2.0mm
偶尔试了一次这块套胶,发现和cor 2.0mm比,冲下旋方向感也是特好,虽然力量不如,但它拉上旋的时候手上也是很有数,于是一下子对它产生了兴趣。对手对这块套胶的评价是速度挺快,但球路很正,好防。我的想法是只要打出落点来,球都够不着,那时谁还管球正不正。
X45的胶面不像cor和quad那么能咬球,需要加一定的力量把球吃进海绵才好控,所以一开始台内球老冒高。但我觉得这只是个习惯问题。

donic sonex XF45 max
因为当时第一次试X45的时候是刷了一层胶水的,后来随着胶水劲的慢慢消失,没有以前那么好打了,所以我决定搞块XF45 max 。
套胶到手后,打了几次,感觉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什么都很中庸:力量不错,台内控制一般,冲下旋因为失去了2.0mm厚度的那种通透感,所以也只能是一般了,拉上旋也一般……
后来,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橡胶变硬,我发现这块max的XF45居然越来越难打透了……后来看了kwong兄的《单桧分析》,里面提到的“海棉延伸效应”让我有顿悟之感,联想到之前用max套胶的种种不如意之处,从此相信2.1或是2.0mm的海绵才和单桧相配。

Bryce 2.1mm
有个球友十分不适应这块大巴,而我曾经帮过他不少忙,所以他把这块大巴送了我。
大巴确实暴力,近台冲下旋的时候几乎只能看到一道白光。而在中台连续拉上旋的时候,其稳定性也非常好。但是,我对它最深刻的印象是老金配大巴的推挡。
这套配置的推挡实在是太舒服了,无论是挡对方的前冲弧圈时,还是加力推高吊或是一般的上旋或不转球,出球很有“喷”的感觉,而且其清晰通透的手感使得稳定性极高,方向性极好,回球速度极快有如炮弹出膛。我以前都是以正手全台拉冲为主,但用了大巴后,居然不自觉地加大了推挡的比例……
大巴的问题在于拉冲的时候对动作的要求太高,动作稍不正确就会失误。在我用它的这段时期里,反手好了不少,正手却失误频频……
网上都说大巴不灌没法打,我偏不信,结果是发现不灌的大巴既打不透,又不吃球,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唯一的优点大概是推挡依然犀利)。于是,我又养成了每打必灌的习惯……

Bryce FX 2.1mm
本以为bryce FX会降低些用Bryce时的失误率的,结果是,正手失误是减小了,但是推挡的感觉完全没了,海绵太软,使得正手拉冲很容易下网。这个结果很对不起它的价位——好在我是在二手版买的。

sriver 2.1mm
之前别人的一块老金+sriver 2.1灌胶的配置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尤其是中台连续拉上旋,那种扎实的手感是我用过的所有德系内能套胶无法相比的,让当时在用JO Gold的我产生了一种怎么拉怎么上台的感觉。正好有个同学要从香港回来了,说要给我带件礼物,我就说“给我带块sriver 2.1吧”……
就这样,我回归了sriver。不过和当时第一次用sriver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对各种外套的了解上我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对sriver有了更深的理解。
sriver近台冲下旋没有bryce暴力,也没有德系内能套胶的那种通透感,手感略显迟钝;它的推挡也没有bryce好,稳定性够了但出球不够“喷”,速度不够,但它的长处就是在中远台的上旋相持上。我觉得,冲上旋球时,sriver的力量不比bryce差,再加上它控制好,稳定,而且我的打法还是以正手弧圈为主,所以,很快我抛弃了手里的大巴。
sriver和bryce一样,台内的控制都是要靠海绵的,但sriver的胶面比bryce稍微吃球点,所以在小力量海绵没法吃住球时它还能靠胶面控制住球,但bryce这时候就控不住了。所以无论什么时候bryce都得发力,越发力手上越有数,手上一犹豫就出问题。
sriver的问题,还是在于灌胶和不灌胶,甚至是灌多和灌少的差别实在太大。灌透的时候,特别吃球,无论控制、推挡,还是正手弧圈,都特别舒服;胶水刷少了,海绵就发硬,吃球差。而且,灌胶后几个小时,胶水劲开始失效,这时的sriver海绵变得非常硬,比不灌胶的时候还硬,几乎不吃球,手上感觉全无。而我在周末的时候往往是一打就半天,中途如果需要把套胶撕下来重新粘一遍的话是很扫兴致的。
这期间,我在家园二手买了块国家队特制的sriver,厚度不明,我感觉和我这块sriver 2.1差不多。怎么刷都刷不软,根本不吃球,打了几次又回到了自己这块普通的sriver,从此相信国家队的东西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用的。
这块sriver陪了我5个星期的时间,之后在一次练习中台连续拉时,胶面被我打起了一道裂缝,再加上甜区部分本来就已经是布满鱼鳞,所以我觉得也该换一块了。
对下一块套胶的特性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sriver比较,控制不能比它差,力量可以小一点,最好不灌胶也能打。我把目标锁定在四款套胶上: donic coppa tagora 2.1mm,yasaka mark v 2.0mm,sriver el 2.1mm,和nittaku hammond pro alpha 2.0mm 。它们都是日系套胶,因为自从回到sriver后,我已经无法忍受大部分德系套胶在拉上旋时发虚的手感了。

donic coppa tagora 2.1mm
买它是因为受了东邪兄的《享受旋转与控制的乐趣――评Donic Coppa tagora》的毒害。这块套胶挺难找的,尤其是2.1mm厚度,幸好我认识一个器材商朋友,他跟北京donic的总代理联系让人家给我进了一块。
买来后一打,我大呼后悔,原因是太软了,轻轻松松就透板,再发大力的话出球就会发飘,力量上不去,而且推挡也肉,所以试用了几天就放弃了。

yasaka mark v 2.0mm
怎么说呢,我觉得它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套胶了,几乎符合我所有的要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一次试打我就被它的手感完全吸引,拉球时候的那种吞吐感太舒服了,有些用sriver拉不上的球用这块mark v手上就有数。近台冲下旋的力量与sriver差不多,但是直接撞击的一板我觉得比sriver还暴力,中远台连续拉上旋的力量则不及sriver,好在稳定性足够,出了机会发全力也足够冲死人。适应了这块套胶后,我的正手位的防守比用sriver时一下子上去了一截,防弧圈很稳,有时候甚至能直接打回头,因为mark v独特的吃球感使得我能利用那一点点时间手上作出微调,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mark v海绵对胶水的反应和ekrips一样,也是“中等”,我现在就是不灌胶使用,我感觉,不灌和灌后的区别确实较小,这方面比sriver要好很多。
根据我前面的描述,可能有人以为mark v和ekrips比较像,其实我觉得它们相差挺大。虽然两者都很吃球,但mark v是海绵吃球,而ekrips是胶面吃球,mark v没有ekrips那么吃转,因此防守或者搓球时手上的调节要容易很多;另外,mark v比ekrips力量大出一截;两者的价格也相差较大。总体上我更喜欢mark v 。
我想我的烧套胶之路暂时就告一段落了,以后的几个月我会一直打mark v 。也许等新的内能套胶出来后我会尝试下,但如果感觉不是我要的手感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到mark v 。

Nittaku Hammond pro alpha 2.2mm

从球友手里抢来借用的(还是圆拍面的呢),第一次试用它就给了我一个惊喜:海绵软但弹性超大,及其吃球,拉球时手上有数,出球暴力;加上面胶不怎么咬球,出射角低,所以推挡相当好,稳定性和速度都是一流(我认为与Bryce在一个水平上),用它可以轻松推死人。
第二次试用,问题开始出现,就是控制。之前用mark v时,我对自己手上控制是比较有数的:台内球的挑打虽然不能做到“暴挑”那种水平,但线路变化和稳定性都有一定保证;摆短虽然不能做到板板二跳不出台,但弧线一般都很低;劈长无法做到每板都奔着白线去,但速度和路线也有保障。但换成Hammond pro alpha,控制就一下子下降了,原因是因为太弹,加上胶面吃球不好。
后来和一个老师打比赛,他和我都是属于那种暴冲型,谁给对方机会球多谁就下风,而他发球不抛,且变化较多,我一直不适应这种节奏,因此处于下风;以前我还能稍稍控制住他,这次我接他的发球则几乎全是出台且弧线较高,然后就被他冲;对搓的回合则全是以我出界结束;不过虽然台内控制全面下风,但因为推挡有所加强,所以我防住了很多他冲过来的球,场面上看回合有所增加,反而更好看了。
之后与另一个球友比赛,他水平较低,以前我是光靠搓就能赢他的,这次居然失误频频,搓球屡屡出界,或者就是冒高被他打死——要知道他攻球的命中率可是不咋的啊,这只能说明我搓过去的球弧线高,还没有速度……
后来换回mark v,那种随心所欲控制的感觉就又回来了,不过,对方反映,用mark v拉过去的球没有Hammond pro alpha顶手,同时推挡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解放前”:要速度没速度,稳定性下来了,还经常冒高……
最后,将mark v和Hammond pro alpha做下对比:
推挡:Hammond pro alphad 远大于 mark v,两者几乎没有可比性……
正手拉冲:两者各有千秋,Hammond pro alphad 胜在力量,Mark v胜在稳定性和变化
控制:Hammond pro alpha 远小于 mark v,两者也是几乎没有可比性……
发球、拉球的旋转:mark v 大于 Hammond pro alpha
吃球感:两者差不多,mark v海绵较硬,但它的胶面比Hammond pro alpha吃球
mark v比较适合那种发台内短球,在控制中寻找机会冲落点的风格;而Hammond pro alpha比较适合发奔球直接进入上旋相持,用推挡调动对方,正手暴冲暴打结束回合的风格——当然,加力推空档也足够推死对方了。用mark v就要在控制上做文章,摆短、劈长、挑打是它的特长;用Hammond pro alpha就一定要少搓,出台球尽量拉起来,台内球尽量挑起来,上旋相持才是它的特长。


简单总结下:
近台冲下旋最好:cor 2.0mm
中远台上旋相持最好(稳定性+力量):sriver 2.1mm
推挡最好:bryce 2.1mm,Hammond pro alpha 2.2mm(2.0mm的没试过)
综合能力最强:sriver 2.1mm 或者 mark v 2.0mm,sriver 稍偏向进攻,mark v 稍偏向控制
不灌胶使用效果最好:cor 2.0mm 和 mark v 2.0mm

补充:从推挡说开去
上面的论述里面,除了bryce,我很少提及各款套胶在推挡上的表现,因为我自身打法是正手全台拉冲为主,推挡为辅的,在买套胶的时候也基本不顾及它在推挡上的表现。后来想想,推挡毕竟是直板反手及其重要的技术,业余里面更有不少人用单桧打两面挡,用单桧的速度调动对手得分,所以,我把自己对各款套胶在推挡上的表现的感觉整理了下,放在下面。

在以下的论述中我要用到一个“出射角”的概念,它是用“高低”来描写的。这个概念的定义我觉得大家稍稍一想就可以明白,不再具体阐述。
我思考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胶面粘性越好、越吃球的套胶,出射角越高;反过来,胶面越不吃球,出射角越低。狂三之类的粘性套胶出射角是最高的;而德系内能套胶胶面微粘,又很吃球,所以出射角也偏高;而大部分日系套胶,像sriver,bryce,mark v胶面都是涩性,吃球也不如德系内能,所以出射角比粘性套胶和德系内能都低。
出射角越低,推挡感觉越好。因为出射角越高,挡同样旋转的弧圈球要求拍形越前倾,而我们在握拍时反手自然的拍形是仰着的,越是前倾就越是需要刻意调整,手上就越不舒服。出射角低的套胶拍形可以比较“立”,我们往往是一抬手就能达到这种拍形,手上自然舒服。
对于出射角相同的套胶,海绵弹性越大,越透板,则推挡越好。灌胶可以改善海绵弹性和套胶透板程度。
比如bryce,在我用过的套胶里胶面最不吃球,因此出射角最低,再加上海绵弹性大,因此推挡感觉最好;sriver次之,它的胶面比bryce吃球,出射角比bryce高;mark v排第三,因为它的胶面比较吃球;bryce fx胶面比bryce吃球,海绵弹性更是不如上述三者,因此更次;接下去是各种德系内能套胶,和ekrips 。我正手拉球的感觉和上面的推论一致:bryce要求拍形最“立”,sriver次之,而我从sriver刚转到mark v时,由于出射角变高了,拉球屡屡出界……
我们在使用加力推这项技术时需要伸直手臂,而手臂伸直的时候拍形是不可能调整到很前倾的,这样一来用出射角高的套胶加力推就容易失误;反过来,用出射角低的套胶加力推时,因为对拍形的前倾程度要求没那么高,所以命中率高。
用出射角高的套胶推挡,要想减少失误,就得将拍子靠近身体,同时收腹含胸,用整个人的“重心”去压拍形——这种推挡方式是不可能发力的,因此多数是借力挡,甚至是减力吸;而对于出射角低的套胶,则无论加力还是减力,可以随心所欲发挥,不必担心失误。

写到这儿,忍不住感叹下,这世界上真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器材,就连控制和推挡,也是此消彼长的——看我们的取舍了……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腕要虚,指要虚,正反无碍两面攻。(握拍) 手放松,臂放松,手臂弹射犹如弓。(发力) 身如礳,腿如簧,脚尖点地有轻功。(步法) 能预判,能抢先,快速还原疾如风。(意识) 有节奏,有变化,应付自如见真功。(控制) 重过程,轻结果,不断修炼成正宗。(心态)

23条评论

lf2oooo 2008-3-14 18:31:00

兄弟啊!!!!!!!!!!!!!

我也是EG换的单桧,刚换了两个星期。我以前也打过单桧,配的是sriver,灌胶非常好,不灌差很多,而且灌胶以后要赶大一圈,不然不行。配F1也行,手感不错,可惜胶皮太脆,经常一个月一张,太废了,受不了。

现在换上39度狂3,感觉还行,跟以前比发球降一分,控球降一分,挂球降一分,冲球涨一分,推挡涨一分。总体感觉差不是很多。

我的EG打坏了以后换了N块板,都没有感觉。

先是换新版EG82克,软。我以前的是老版87克。又换CLWRB,发球,控球,冲球都不错,挂高吊不是很转老是被对手加力顶死,换!!!

又换红黑碳王,手感有点模糊,挂高吊可以,发力冲老是下栽,下网。又死沉。换!!!!!!!!!

全能管王,所有感觉都行,就是太震手,发力稍差。我是全台发力冲结合推挡,横打为搏杀的打法。冲球差一点也不行。换!!!

多尼克黑色力量,品像很好,买了一块。感觉多尼克和斯的卡的板子性能差距挺大的,用不了。换!!!!!

AC,OC都用了,前者软,后者弹,AC偏中庸。OC的发球和搓球太平旋转差一点。要时间来适应。换!!!!!!!!!!

偶然换了块单桧,哈哈哈,进攻爽啊!!!!!!!!就喜欢进攻的感觉。就他了!!!!!!!!!!

[em01][em01][em01][em01][em01]
无天1220 2008-3-14 18:39:00

总感觉单桧属于直板,我横板考虑很久了,也没敢换。

帮助需要帮助的朋友,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帮助你.
jilinribao 2008-3-14 21:17:00
楼主用超强的经济实力,给大家带来这么多感受,好帖!
古木 楼主 2008-3-15 09:58:00
QUOTE:
以下是引用lf2oooo在2008-3-14 18:31:00的发言:

兄弟啊!!!!!!!!!!!!!

我也是EG换的单桧,刚换了两个星期。我以前也打过单桧,配的是sriver,灌胶非常好,不灌差很多,而且灌胶以后要赶大一圈,不然不行。配F1也行,手感不错,可惜胶皮太脆,经常一个月一张,太废了,受不了。

现在换上39度狂3,感觉还行,跟以前比发球降一分,控球降一分,挂球降一分,冲球涨一分,推挡涨一分。总体感觉差不是很多。

我的EG打坏了以后换了N块板,都没有感觉。

先是换新版EG82克,软。我以前的是老版87克。又换CLWRB,发球,控球,冲球都不错,挂高吊不是很转老是被对手加力顶死,换!!!

又换红黑碳王,手感有点模糊,挂高吊可以,发力冲老是下栽,下网。又死沉。换!!!!!!!!!

全能管王,所有感觉都行,就是太震手,发力稍差。我是全台发力冲结合推挡,横打为搏杀的打法。冲球差一点也不行。换!!!

多尼克黑色力量,品像很好,买了一块。感觉多尼克和斯的卡的板子性能差距挺大的,用不了。换!!!!!

AC,OC都用了,前者软,后者弹,AC偏中庸。OC的发球和搓球太平旋转差一点。要时间来适应。换!!!!!!!!!!

偶然换了块单桧,哈哈哈,进攻爽啊!!!!!!!!就喜欢进攻的感觉。就他了!!!!!!!!!!

[em01][em01][em01][em01][em01]

朋友能找到称手的乒器实在是好事情!

腕要虚,指要虚,正反无碍两面攻。(握拍) 手放松,臂放松,手臂弹射犹如弓。(发力) 身如礳,腿如簧,脚尖点地有轻功。(步法) 能预判,能抢先,快速还原疾如风。(意识) 有节奏,有变化,应付自如见真功。(控制) 重过程,轻结果,不断修炼成正宗。(心态)
lsihao手机认证 2008-3-16 23:51:00

写得非常好,写出了自己的心得!

改用马软之后发现又涨球了。。。
playing_ 2008-3-17 14:52:00
呵呵,用了这么多,有机会试试OMEGA I
NITTAKU KASUMI BASIC ST 两面barracuda 交易过的:wxdjobs,长枪,摆短,任天行,ywzywz,吃转…… QQ:1425256 打过这么多板,最终钟情于NITTAKU
古木 楼主 2008-3-24 13:16:00
QUOTE:
以下是引用playing_在2008-3-17 14:52:00的发言:
呵呵,用了这么多,有机会试试OMEGA I

早就听说OMEGA系列的东西不错,有机会一定要试试

腕要虚,指要虚,正反无碍两面攻。(握拍) 手放松,臂放松,手臂弹射犹如弓。(发力) 身如礳,腿如簧,脚尖点地有轻功。(步法) 能预判,能抢先,快速还原疾如风。(意识) 有节奏,有变化,应付自如见真功。(控制) 重过程,轻结果,不断修炼成正宗。(心态)
黑黑 2008-12-8 22:40:00
[em59]写的好 全面生动  顶
一进论坛就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eterpan 2008-12-8 23:34:00

真实感受,写的不错。

这些套胶在夹板上也有很多相同的感受,赞。

希望楼主再多写些内能的新的套胶,毕竟无机时代渐渐开始重视内能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