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讨论]練好弧圈球的七個關鍵

v娜可露露v 2006-5-29 12:40:00

弧圈球的文章很多, 职业级的教练也谈了很多, 但我发现针对业余球友的缺点 写的文章并不多. 我研读了许多文章 看了不少影片视讯, 再自己亲身验证,  得到以下的论点. 也许部分内容被转贴过 , 但是我再做个清楚的整理,以便球友们消化.

1.突破正手攻球三大關卡  2. 引拍觀念與引拍意識   3. 发力的机制 4.收拍的位置  5. 摩擦的关键  6. 擊球點與拉球的节奏 7. 步伐的训练

弧圈球看似复杂 但是如果掌握了几个技术关键来练, 其实可以很快就有成效, 估计 半年时间就可以练的起来.

以下分阶段把文章慢慢整体 贴出....


1. 突破正手攻球三大關卡

我的心得是,腰是乒乓技术中最重要的基础,任何想要增大击球质量的动作,如小臂、手腕,甚至是大臂加力,都应该建立在转腰发力的基础上。就如盖房子,腰就是地基,有了稳固的地基,才能再把墙壁、梁柱一一盖上去。  

  为何大家这么强调从近台快攻来建立腰的基础? 我想原因就是,近台快攻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以暂且把全身肌肉都放松,所以多余的动作(挥大臂、耸肩、抬肘、手后拉、挥拍过左耳、引拍太高、翻拍、乱使腕力、上半身晃动......等)都去除,只用转腰+重心转移的力量就能轻易把球打了过去,小臂只要微调,不需要发力。正确地练习近台快攻基本动作(在此强调“正确”两个字),可以让你养成转腰的习惯,多余的动作就会慢慢去除(无法短期去除),就如倒吃甘蔗般越来越甜美,动作越来越顺畅,发力也就会越来越合理,达到击球快速稳定、发力集中、快速还原、收放自如、四两拨千斤的境界。不过这是慢慢养成的,不是练了一天两天就能成事;要有恒心毅力。

  直接从拉球动作来感觉用腰是比较难的。因为拉球靠腿、腰、肩、大臂、小臂、腕、指力等发力传递,不像近台快攻基本动作那样单纯,很容易一个环节错误,就给练错,不小心就走回头路,或者误解,感觉错误。要理解腰的动作也比较辛苦,容易绕远路......毕竟许多业余球迷都打了好几年的球,要直接从拉球动作去改,真的很难很难。

        三大關卡:  借力擊球 以腰帶手 重心轉移

   2. 正確的引拍觀念

不论是加转 或者前冲弧圈, 脚的发力 是个关键.  想要達到用腿拉球, 引拍意識就更為重要, 引拍時腿沒怎麼動 重心沒事先轉移到右腳, 就很難用腿來發力擊球 !  

脚怎么动? 引拍时 把意识集中在 转动两边髋骨, 髋骨动了 腰自然会被带动.  髋骨要动 脚就得先动.  引拍是个关键, 右脚踏实 左脚虚浮(脚尖往右转 内屈 , 脚跟提起) .  击球时, 以左脚脚尖为转轴, 脚跟踩地踏实, 左脚吃力, 右脚虚浮(脚跟离地),

引拍其实是拉球的第一个关键, 引拍动作不好 后面就难看了 很别扭.  练习时 引拍动作可以越大越好, 引拍的意识要做到越早越好 .


3. 弧圈球的發力的機制

发力顺序: 腿先动 腰跟着动. 腰带动放松的大臂, 大臂相對固定在腰旁, 帶動放松的小臂往上 往前甩动.   小臂不先主动发力, 小臂是被身体带动后才 顺势发力.  

看一下打棒球 打網球 的發力方式.....    是不是棒子后引的时候 右脚支撑發力, 打击时 重心做好转移 让身体前迎  並且用左脚支撑发力擊球 ?  拉弧圈也是類似的發力方式.

许多人拉球身体都只注重往上提拉 重心后坐, 身体忘了前迎, 利用左脚为支点来击球, 是个改善的方法.   至于比赛时, 很多情况下无法让选手运用左腿的力量, 那是步伐跟反应的问题.   很多选手的侧身爆冲, 左腿肯定是要发力的.  情况不同, 用的方法也不同, 个人的运用也不同, 没有说哪种方式最好.    

看看波爾的擊球 注意他的右腳動作(左撇子) , 是不是有踩地動作呢? 雖然他的重心轉移動作很小, 但是他的右腿還是有發力的.   而他的转腰动作到小臂收缩之间, 有那么一点停顿 甩鞭的感觉, 腿腰先动, 小臂后动

練習方式: 建议各位想尝试练习的朋友, 暂时先把手臂挂着不动 只练习徒手的 腿腰动作, 先对 腿腰发力的顺序 重心转移 身体前迎 左脚吃力 转腰带肩 以肩带臂 放松手臂甩臂  等都有了深刻的领悟 , 才加上 手臂发力的动作

一松一紧

一般人来说都是紧绷易 放松难


所以首先您要学习放松.  放松可以先从正手攻球练起 以腿腰发力为主来攻球 手臂只负责微调.  腿腰有了知觉会先发力, 手臂做得到真正的放松, 再来练拉球.


初练拉球 可以先分阶段来练.... 手臂先都不动 不发力, 手臂放松挂在肩膀上, 尽量把意识放在 两脚控制转髋的发力. 先利用转髋带动腰部, 来甩动手臂. 大臂控制在腰旁 位置固定, 腿腰转的快 小臂自然会被甩动 -- 这就是腿腰力量的传递.


养成习惯腿腰先发力之后, 慢慢的再加上小臂收缩的力量-- 引拍松 击球紧 就是这个道理. 不放松 就无法把力量传递给小臂, 小臂太早收缩 力量会不够集中.

看孔令辉 的拉冲弧圈球示范图片 也是以左腿当支撑.

这张 拉下旋球 的动作 , 因为整个人往上提拉的动作很大, 两腿几乎都腾空 身体在空中稍往左转动才落下. 所以不同情况的发力, 有不同的结果.

不过我用这些图片 也只是为了讲解 "发力的顺序" ..  球友们别误会 我并不是特别支持某些职业明星的打法 或者 要你去模仿....   看职业选手动作 要看重点 学精随,  不必刻意模仿.    每个人适合的打法都不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12:41:26编辑过]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6条评论

v娜可露露v 楼主 2006-5-29 12:41:00

4. 收拍位置的影響 (揮拍的終點)

拉球姿势光看 收拍位置在哪 就知道正不正确了.  挥拍过眉心 左耳 肯定是 动了大臂.  

做个很简单的实验,

1. 现在把右手举起 往右伸直 跟地面平行,然后做个敬礼的动作, 也就是收小臂. 这时候手的指尖位置 是否指向 右眉 ? (如果拿拍子, 拍子就會差不多只向眉心 前額的地方) .      

2.  维持敬礼姿势 把指尖往左耳移动 怎么动 ? 就是移动了大臂 !!!  如果拉球动作的收拍位置 停在左耳, 不是大臂发力, 那才有鬼...   

会不知觉的用到大臂 有几个原因 :

1. 引拍动作太小, 无法往前发力, 只好往左发力, 因而动了大臂.

2. 击球点往左前偏了, 只好往左发力 动了大臂.  侧身不够 或者 两脚站位太过平行.

3. 没有以腰带手, 击球力量没有靠腿腰来传递,  为了发力击球, 自然就用了大臂的力量.

4. 拉球习惯都带侧拐, 这种拉球上旋的旋转度比较不足.

再来看, 收拍的高度. 维持刚刚敬礼的姿势, 手指指向右眉. 这时把手往下放 指到胸口. 可以明显发现, 这种收拍位置, 代表小臂往上内收的力量不够,  拉的球一定不够转, 不然就是带侧旋居多.

球友们一定要注意收拍位置, 因为这跟发力方向有很大的关系.


5. 谈腕部微调与咬球 摩擦

咬球基本上就是 增加摩擦时间来加强球的旋转, 这也是弧圈球的基本要求... 前冲弧圈也是需要足够的咬球才能称之 弧圈.     磨擦要好, 必须让球停留在拍子上多那么一点时间 然后充分摩擦.  

击球时 拍子有往前力量跟往上力量 两个分力, 往上力量很好理解 就是往上摩擦. 往前力量就是撞击. 如果撞击太多, 球一碰拍子就马上弹开... 再怎么往上摩擦也无用 这就叫做咬球不够...

咬球的动作 就是 在往上摩擦的过程 顶住球而不让球太早离开拍面. 所以在击球的瞬间, 腕部就必须控制好拍型 先让球拍顶住球而不弹开 而又能同时往上摩擦. 而往上摩擦的过程 又要兼顾前迎顶球,,,,, 所以摩擦的动作不是单纯的往上... 还要让拍子往前顶住球 , 同时往上往前发力. 往上多点 就是高吊, 往前多点 就是前冲.

也有人说, 咬球是要让球吃透拍子... 让球陷入胶皮中来产生正压力..再往上拉动产生强烈摩擦... 这也是说明 咬球就要兼顾往前跟往上两个分力来合作摩擦...   但是真正的关键 就是不能让球 一碰到球拍 就立即弹开....  也有人说这个动作就是包球.....

直拍术语里面的"抽球" ,强调的是快速.. 磨擦只有一瞬间,比较像"撇" .  而拉球的术语,强调的是"磨擦时间"要够长.  

想像击球时, 拍子包着球来转动拍型. 先磨球的中部, 再磨中上部... 包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目的就是要让球 撞击球拍拍面后 不要那么快"脱板".   当然要在击球瞬间做到包球的动作, 并不容易...  小臂跟腕部要合作来发力.  

拉球的"拉" 字, 强调的就是 球碰球拍的时间 要拉长, 不是瞬间撞击.  拍子碰到球之后  要顺着击球方向 顺势 贴着球的中 上 部 再往前迎送, 这才是 拉球.    腕部有调节作用, 但不是拉球的主要力量来源.  过分强调手腕  反而忽略了身体的力量传递, 手腕发太过... 开初阶段 看起来有那么点 弧圈味道 但遇到高手之后 却是不堪一击....

         特别要再提醒, 腕部是为了控制拍型跟微调来咬球 跟 包球 , 并非靠腕部发力来击球

初学者不要在意你的拉球是内弧还是外弧,那不是练成弧圈球的关键.    



6. 拉球的节奏 -- 击球前的停顿感  

快速来回快攻比较难体会 停顿的感觉.

拉球就特别明显. 一个被对手拨回来的球 或者 提拉的球, 预判正确 脚步够快 立刻侧身做好引拍 等球过网 在球弹起到最高点的时候,在往下墜之前 会有个明顯的停顿-- 那时候球往上弹的分力减弱 到停滞, 而球落台后的加速度 由于动能损失 往前弹跳的速度 也会减弱, 这时候球就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停顿感, 这时候正是拉球 最好发力摩擦的最佳时机.

脚步太慢, 没有侧身意识 球来了才引拍 来个追身球 呵呵 那就没机会有 击球前的停顿 感了....

所以, 两个部份来谈这个停顿感

1. 节奏 -- 眼睛要盯球, 击球时机要等, 看清楚弹跳方向  高低,  选择最佳击球时机 跟 击球点 , 还有击球方向.

2. 引拍 -- 预判 脚步 拉球意识 到位 引拍 要快 狠 准,  停顿的感觉就会够久 让你足够时间 充分引拍, 集中发力拉球

[em0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v娜可露露v 楼主 2006-5-30 10:45:00
自己顶。。。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暮骥风 2006-6-3 09:52:00

    理论过于高深,看懂它起码要有高中物理的基础,看来我的弧圈球是学不会了!

    我对学习弧圈球的认识是-----拉吧!拉多了,自然就会了,就好了,就有质量了,就’吊‘’冲‘’真‘假’‘侧’都有了!!

jmj 2006-6-3 10:55:00

看得晕晕的

v娜可露露v 楼主 2006-6-3 12:09:00
QUOTE:
以下是引用jmj在2006-6-3 10:55:01的发言:

看得晕晕的

RPWT........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东方之河 2010-12-11 15:36:00
不错不错  写的很好  针对自己的动作更能感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bcbaccab 2010-12-6 14:21:00
楼主写的很专业,一定是高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ttdc007 2010-12-20 15:28:00

太专业了是不太看得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v娜可露露v 楼主 2011-3-8 13:25:00
慢慢琢磨,嘿嘿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