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直板不死 中国乒乓球的隐患在哪里

我知道 2013-1-13 09:15:00
<font face="Verdana">蔡振华在当选中国乒协新一任主席时说,中国乒乓球工作者不能满足于北京奥远会上取得的成绩,国乒也曾有过从“山顶跌到低谷”的惨痛教训。这番话让我想了很久,也在思考着国乒目前存在的问题。<br/>  现在把认识和看法整理一下,和大家探讨,主要讨论男乒。<br/>  首先我想说,目前国乒中多样化的打法太欠缺,在逐步缩小国乒与对手之间的领先优势。<br/>  目前国乒一队十八人的打法中,直拍是四人,其余十四人均为横板,而王皓虽为直板,但应属于介于直横之间的特殊打法。横板中,侯英超为削球打法,其余均为弧圈球打法。从这个分布来看,以横板居多。这个现象的产生,与乒乓球发展趋势有关。但是,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不太妙的选择。一是它有不太好的示范作用,反映了国乒选才的倾向性,二是暗示了某些技术在国家队的主导地位。没错,通过这么多年乒乓球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进攻为主的弧圈球打法在国家队也形成了垄断的势头,但是这一打法的基础,我感觉欧洲人似乎更厚实些。不是不相信中国式的横板打法,而是从近一些年来的战绩和现象比较分析而得来的。<br/>  早期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作为中国人长期的制胜法宝,在被以瓦尔德内尔为代表的欧洲人破解之后,确实在走下坡路。你看现在还有多少人在打这个。刘国梁作为最后一位典型代表,又让这一打法焕发了青春,也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这之后,就没有了。马琳作为直板弧圈的典型代表,也用这一打法取得了空前的良好战绩。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打法在国际比赛中很少输外国人。当然我不是说这一打法就战无不胜, 要承认,是它的使用人马琳,在这方面作出太多的贡献。但从技术角度分析看,这也有其必然性,一是这一打法的灵活性和前三板是横板不可比的,二是这一打法对欧洲人的不适应性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尽管很多人说直板打法费体力,有软肋,但就是这一打法,在国际赛场上屡屡击退各路欧洲高手。可以这么说,这些年,如果没有马琳的直板在国际大赛上为国家队队友一次又一次扫清障碍,很难说冠军的归属。还有就是王皓,王皓使用他那独树一帜的打法,也让多少外国人望球兴叹,也是因为他这一独具特点的直板打法,淘汰了一个又一个劲敌,每每在关键场次为国家队攻城拔寨。如果没有王皓,也很难说国家队会取得近些年这么些荣誉。所以说,如果没有马琳和王皓的直板,仅凭大力或者马龙,陈圮、郝帅等横板选手,能保持这些年的辉煌吗?<br/>  在这里,不是抬高马琳和王皓,更不是压低大力等横板选手,只是从世界大赛的战绩来看,马琳和王皓他们较少输外国人,尤其是对当前对中国威胁最大的几名国外强手,比如波尔,老萨,他们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胜率。说明这一打法的成功之处和合理性。从国外运动员的认识来看,也是比较怕马、王二人,也说明了这一打法的威胁性。<br/>  而横板打法,由于欧洲人最普遍使用,在认识上可能比我们更全面更深刻一些,或者说他们对这一打法非常了解和熟悉,不惧怕这一打法。这可以从一些国际比赛看出来。比如王励勤,他可以说是中国目前的最好的横板选手,但很多欧洲人似乎并不怕他,即便是一些二流选手竟然也可以在世乒赛、巡回赛上战胜他,这说明欧洲人似乎更喜欢王励勤这样的横板路子。<br/>  回顾历史,中国乒乓球曾经几乎清一色的“大刀”队在世乒赛上取得了历史上最差的战绩,这就是1991年的世乒赛,团体只得了第七名,单打更是全军覆没。这一成绩固然与当时的环境和中国队的状况有关,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刀队也不是那么可靠的。<br/>  当然这里说要打法多样,也不是纯粹地说就是应当大力发展直板,而是说在目前的环境下,有理由发展多样的打法。比如,直板横打,王皓作为这一打法的代表,已经显出这一打法的先进性,但是时过这么些年,国家队中,除了王皓,就没有第二个他那样的打法了,难道这仅仅是王皓的专利?如果王皓退役了,这一打法就要绝迹了吗。一代人苦心发展的直拍横打技术,就这样只沦为直板技术的一个配角了吗?还有象马琳,将直板技术演绎得那样出神入化,一旦他退役了,还有人继承吗?<br/>  当然,打法的多样化不是为了观赏,也不是简单地强制保留几种不同的打法,更多还是为了实战。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明明知道大球和无机胶水对直板快攻打法是个明显的削弱,我们还不合时宜地去发展,这就有点太不切实际了。我说的这种发展,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对直板技术更有利的直拍打法,是想通过这种打法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它的威力和作用,能够在一些比赛上,发挥他奇兵的效果。我们必须承认,以马琳这样为代表的打法,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应当发展下去的。至于王皓的打法,已经证明是可行的,就更不能放弃了。<br/>  <br/>  其实看看其它国家的直板选手,比如韩国的柳承敏,从他的打法上,比中式直板似乎更落后一些,但也一样取得了好的成绩,也证明直板有其独到的地方,它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弥补的。<br/>  说白了,就是不能将横板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即便它现在在国际上是主流,但主流的东西不一定就这么适合中国乒乓球队。这是因为,从今年年初的几站公开赛上来看,发现我们的一些年轻横板小将在欧洲年轻小将面前并不是那么占优,比如马龙,从名气和排名看,远比奥恰洛夫强,但在丹麦公开赛的决赛上,马龙仅以4:3险胜奥恰洛夫,足见欧洲年轻小将对马龙这样的横板未来之星的适应性。再如,还是这个奥恰洛夫,在半决赛上淘汰我们的超新星张继科,可见他对中国式横板根本无所畏惧。仅此二战,也许不足以下结论,但我个人感觉,以张继科、马龙这样的横板选手,承担起将来对抗欧洲军团的重任,似有不放心之处。我不太愿意想象马琳、王皓退役之后的状况,即便王励勤能成为常青树,没有了中国特色的直板,也让我心理感觉有些气短。不过,让我稍稍感到蹋实的是,国乒里有了一个许昕,一个不错的直板新秀,也许他还能支撑起一片天空。但许昕之后呢?<br/>  蔡振华说的危机,当然也不是指这一两年的事,而是更远的将来。而我们要保证更远的将来,则要通过现在的技术力量的保证和后备人才的不断选拔来实现的。<br/>  说到后备人选,我不得不说,值得期待的后备人材有断档趋势,基层人材的培养和选拔制度还存在问题。<br/>  我说的后备人才,当然也是指优秀的直拍选手。现在,不管是哪一级的队伍,横板已成为主流,很少再见到使用直板的年轻小将了,技术出色的就更少了。这固然有直板人才在培养上更费事、在技术提高上难度更大的原因。但这并不是直板本身的问题,只是说,我们的小孩已不太愿意用直板了,我们的基层教练已从心理上轻视了直板。从出成绩的角度来说,横板也比直板来的快。这也反映了部分教练员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教练员来说,这种想法并没有错,谁都想用成绩来证明自己。但问题是,这一短视的培养目标,只会让传统的直板更加快的消亡。直板本身存在弱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教练员认识不到它的优点,自以为是地认为横板是乒乓球发展的绝对主流,过度抬高横板,贬低直板,更不愿在直板技术上进行开拓创新,这在主观上也就宣判了直板技术被逐步淘汰。<br/>  也许国家队选才也有对直板人才的要求,但为什么在国家队中却占这么小的比例,可能是可用的人才不多吧。但作为一个以直板起家的乒乓大国,如今没有了好苗子,也反映了这些年我们在乒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中国是个举国体制办体育的国家,对乒乓球也是这样。但是这一机制的发挥在乒乓球人才的发展上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br/>  实际上,为了改变乒乓球现有的一些技术缺陷,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在对乒乓球的相关器材进行了多样的改革,比如球拍、打法,从技术角度来看,有些似乎是可行的。但遗憾的是,有些技术已经产生了好多年,我们至今也没有见到这些技术在国家队中的实施。我们使用的依然是直横两种拍子,两种打法。我想,不能说因为这两种打法成熟了,就没有必要再搞什么革新了吧?当年的直拍横打,不也是一种创新吗,现在不是也有很好的效果吗?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在这些技术上进行一下创新和运用呢?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我知道,这种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从基层抓起,国家队的使用与否也是通过成绩来体现的。所以这又回到了基层教练身上,如果教练员真有象王皓的启蒙教练那样的执着和认识,也许将来真的在国家队中会出现一个极具威胁的怪拍手呢!<br/>  所以,怎样建立科学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国家队有充分的、多样的可选人才,才是保证国乒不断强大的一个根本基础。如果不能针对国情,有目的地发展乒乓球基础事业,而是随大流,也许才会造成真正的危机。</font>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条评论

我知道 楼主 2013-1-13 09:15:00
现在乒乓球初期启蒙阶段就很轻视直板……而且家长也觉得直板没前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