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速度、控制、底劲、弹性---关于底板的四个名词的讨论

没面目 2005-12-21 17:22:00
在我们刚开始打球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这支拍子弹性大些,好打一些”,或是“这拍子弹性好大,有点不适应啊”。
  当我们的水平已经入门之后,随着周围球友的增多和水平的提高,也许又会有人对着你那支相伴多时的球拍说,“这拍子底劲不行,换一支吧”。
  于是我们跑到球具店里,想换一支兵器,但面对眼花缭乱的东东却又一时不知所措,这时也许你会在商家的柜台里找到一本某厂商的器材目录,翻开里面,花花绿绿的图片下面,往往又标着这样两个指标:“速度”和“控制”。
  速度、控制、底劲、弹性——四个名词纷至沓来,你是不是会有点糊涂了呢?不妨让我们共同来一次讨论,好好的“打破沙锅问到底”。
  要清楚理解这四个名词的含义,先要从乒乓球的击球原理说起。
  乒乓球运动的核心在于碰撞运动,即通过运动员作出技术动作,使球拍与球体发生碰撞,碰撞瞬间球体获得一定的动量(P=MV)。这里的V,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球体沿弧线向前飞行的线速度,二是指球体自身旋转的角速度,相应的,乒乓球运动中就存在了速度与旋转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乒乓球运动的早期,限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器材的制造水平,球拍相当于一个刚性物体,即球拍触球瞬间其形变极其微小,以至于无论在我们的手感上还是在出球的性质上都表现不出来。此时球与球体的碰撞,在击球性质上的外在表现往往是声音清脆、停球时间短、球飞行弧线曲度小、球的飞行速度随飞行距离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的趋势……然而,奥地利那位法律大学生将海绵首次应用于乒乓球拍的灵光一现,为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新纪元微启了一道门缝……不久,日本人弧圈球的发明终于令沉重的闸门徐徐打开,迎来了一片灿烂的新天地……时至今天,乒乓球器材的花样已经多到了有的人恨不能要强制统一的地步,处于这项运动核心地位的球体与球拍之间的碰撞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整体而言,球拍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形变能力——购买海绵时要捏上一捏看其恢复的快不快,底板厚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打球中会觉得“震手”;击球瞬间停球时间显著增加,高水平运动员的球拍更尤如有粘性一般能配合其灵巧的手腕细腻的手感加以千般变化万般微调;击球时只听“哧”的一声闷响球也可以如箭离弦猛串出去,落在台面上还能如脚底抹油一般愣从你眼皮底下滑过;球在空中的轨迹,既可如被盖庭讥讽为“两面放高球”的阿佩依伦们的高吊弧圈,也可似盖庭塞弗一般咄咄逼人;更不用说有时看起来温柔如水的小小银球,晃悠悠来到你的面前,跳起后却突然现出顾大嫂的本性……这一切的一切,就源于你我手中的球拍,已不再似过去的钢板一块,而更像是弹簧。
  从纯理论上来看,过去的碰撞,鉴于球拍形变很小,其动量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可以近似的用 [MV的改变量]=FT来表示(这里我们仅讨论线速度V),其中MV即球体所具有的动量,FT表示击球过程中运动员赋予球体的冲量,其中F即球体的受力,T即球与球拍的接触时间即“停球时间(dwell time)”,来球本身具有一定的线速度因而具有一定的动量,而在冲量作用下其回球的动量发生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改变。过去的技术动作尤其攻球技术以撞击为主,出球的初速度快,底板质硬(国产老底板可都是号称从楼上摔下去都不会摔烂的)而厚(彼时底板多为七层甚至九层)、重(大都在90-100g以上),形变能力小,停球时间短,硬、厚取其容易借来球之力,厚、重因可增大球拍挥动中本身具有的动量。
  而今天的碰撞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球拍更接近于一个弹性体,其形变能力无论在我们自己的手感上还是出球性质上都体现的愈加明显,与来球接触后,柔韧的木质可以保证球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球拍的相对速度趋近于零——即停球时间大大延长……虽然球拍目前——包括在可以预想的未来中——其性质都还不会完全等同于弹簧,但看看弹簧与物体碰撞时的物理公式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今条件下球与球拍碰撞的这一过程:F=KX——即运动物体与弹簧接触并致其形变的过程中,物体所受到的弹簧施加的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弹簧的形变程度之积相等。换言之,对于同样一个弹簧,其形变越大,对向之施压的物体的反作用越大;面对具有同样动量的物体,弹簧弹性系数越大则反作用越大。这就好比拉弓,只要弦还绷的住,你拉的越满,蕴含的力道就越大,射出的箭也就更具威胁。
  那么,今天的球拍,怎样才能算速度快、控制好、底劲足、弹性佳呢?

乒乓球的击球速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来球着台后弹起的第二弧线的飞行时间,二是指球被击出后回球到落到对方台面前的第一弧线的飞行时间。当然,最后的击球效果还与回球在对方台面弹起后的飞行状态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速度,并非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少米/秒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是指球体在一定距离中通过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快。传统的快攻打法,站位近而动作小以缩短来球的第二弧线飞行时间,力争在上升期击球并尽量压低弧线以缩短回球的第一弧线飞行时间,往往使对手感觉自身动作慢了一拍而反应不及;与此相应的,传统底板与球接触的停球时间短(脱板快),从而减少了球在接触瞬间的延搁,有助于提高出球的初速度,通俗的说“一碰即飞”。我们通常说某块老底板,比如老红双喜、老盾牌、老双鱼、老流星、老友谊、金友等等的速度快,主要就是指其出球的初速度快,同时便于借对方来球之力回击。但必须看到的是,一来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球在飞行过程中速度直线下降,结果造成看似来势汹汹的快攻只需适当退台即可从容应付;二来停球时间过短,使得选手来不及作出微调——因为击球过程实质上是手上神经系统本体感受器感受来自球拍的外界刺激再将刺激传导给神经中枢由中枢作出适当的条件反射以指导效应器(如肌肉、骨骼)作出反应的过程,而刺激没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是难于引起神经系统足够的兴奋的——其结果必然是技术发挥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击球质量和战术效果打了折扣。
  随着乒乓球技战术水平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旋转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传统的建立在单纯碰撞反射模型上的速度概念受到了挑战——要制造强烈的旋转尤其是击出高质量的弧圈球,就必须有足够的停球时间,且球拍对球体的作用力线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偏离球心;击球时更注重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力,注重身体重心的运用,动作幅度增大,站位逐渐靠后,相持球日益增多,击球时间趋晚,过去的快攻模式更多的只能用以加快衔接、争取主动而缺乏一板毙命的威力;发接发水涨船高,相持球变化莫测,要求选手处理球的细腻程度更高……凡此种种,使曾经是一代球迷梦寐以求的老红双喜们成为了历史,而继承传统并有所创新的国产底板新生代和伴随改革开放涌入的进口底板则在专业市场取而代之、二分天下。
  现在的底板,相对较软而薄,多为五层,木质较柔韧,借助于这些特性,其触球后能适当延长停球时间并由于来球的冲击力和选手的迎球挥拍而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将球“吃”住使选手有充分的时间摩擦球和进行各种微调,当形变达到最大程度时,形变开始回复并在瞬间将球加速弹出。这种过程在一些进口的ALL+~OFF-底板上体现的尤其明显,甚至有的型号由于板身太薄形变太明显传递到手柄上的震动感太强而产生了所谓“震手”的感觉,比如DONIC WALDNER DICON、YASAKA EXTRA、BTY KORBEL等。由于停球时间的延长,此时球的出手速度看上去并不算很快,显得击球节奏稍慢,但由于球拍回复的过程中将形变所蕴含的一定能量释放出来并传递给球体,故球脱离球拍瞬间的实际速度未必慢于传统“一碰即飞”的硬质底板的脱板速度,而且由于大大增强了旋转的原因,球在飞行过程中受空气阻力而引起的速度衰减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往往在对方台面着台弹起后由于受台面所给磨擦力与反弹力的合力作用而呈加速状态。鉴于此,我们对底板的速度性能的理解似也需要更广义一些。当然,通常来说,我们所谈的底板速度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指的是传统概念。
  对于主要建立在形变基础上的底板而言,其速度性能的表现大致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
  1、来球速度:来球速度越快、动能越大、冲劲越强,则造成底板形变越厉害,相应的反弹也会越强劲。
  2、底板形变后的回复能力:任何碰撞过程都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衰减,就好像一个标准的乒乓球从30cm高处落到一张标准的台面上弹起的高度只会是23cm而不是更多,底板形变中所蓄积的能量也绝非能够百分之百的传递给球体,其回复能力越好则球体回弹时获得的动能也越大。或者说,既要吃的住,又要弹的出。这里就包含了一个矛盾,即底板材质越软,停球时间就会越长形变也可以越大,F=KX中的X也就越大,但此时K也相应下降,极端推论如乒乓球落在一块柔软的浴用海绵上,球会深陷海绵之中,形变是最大了,停球时间更是无限长了,但球也弹不起来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在材质选用和搭配上想办法,尽可能寻找韧性好的材质,以获得最佳的形变和回复能力。于是,当制板专家视线范围内合适的天然材质都被用上之后,合成纤维的引入自然水到渠成——碳纤、芳纤、玻纤等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远非天然木质纤维可比。
  3、选手挥拍的速度:选手挥拍动作越快,球拍触球瞬间球与球拍的相对速度越大,给予球拍拍身的冲击力也越强,相应的形变也越厉害。
  4、触球瞬间来球与球拍所成夹角:夹角越大或说越接近九十度,则来球线速度在垂直于拍面方向上的法向分速度越大,给予底板的撞击力越大,形变亦相应增大。
  由此看来,一块底板在实际击球过程中在速度方面到底能发挥多大威力,并不像厂商们器材目录上标个“速度:X”那么简单。厂商们所标称的数值,大都是以自身系列产品中的某一个型号为参照标准,在相对单纯的条件下测算得出的,既与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又含有相当成分的主观因素,不同厂商的标称值之间更缺乏可比性,因此只能作为大概的参考而不宜盲目地“唯数字论”。

  在厂商的目录上,还有一个指标与速度相伴相生,这就是“控制”——一个更模糊的概念。
  什么是控制?不同风格的选手、不同技术的运用有各自不同的要求:直拍选手希望反手吸弧圈吸的住、加力推的落点能到位;注重台内球控制的选手希望摆短摆的住而不至出台出高球;弧圈选手希望能挂起球来还能冲得出去;防守选手希望削的住那飘忽不定的高吊弧圈和如狼似虎的突击还能时不时来个逼角、转不转……而根据前面已经提过的击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要使我们对来球作出适当的反应或说运动系统表现出适宜的兴奋,外加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一定的作用时间为兴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一定的刺激强度(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也是兴奋产生的必要前提——或者说,一定的停球时间才使我们来得及通过球拍对球作出感知并作出相应动作,一定程度的球感才使我们手上的感觉神经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供运动神经中枢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进而向运动系统发出正确的指令。
  在一定范围内,球拍材质越软,形变程度越大,停球时间越长,则我们对球的控制就更从容,进行各种微调的机会也越大;同样地,底板材质和结构越好,就越能真实、细腻的反映来球的性质并将这些信息准确、及时地通过木纤维(或合成纤维)传递给我们。一块底板,也许其木质较软而停球时间较长,但由于木纤维质量、底板构造、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其球感并不清晰更谈不上敏锐,仅能告诉你来球大致向哪个方向、有多快、大致什么旋转,而对于来球角度、力量、旋转的细微差别则反映不够,控制性能自然不高——整体而言国产底板在这方面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另一块底板,也许其木质坚硬、拍身较厚,因而停球时间短,但其球感却很清晰敏锐,在相当短的瞬间仍然能为使用者提供足够多的来球信息,而回球是否控制的住就要看选手自身的技术熟练程度了——STIGA Clipper Wood便是这种类型的代表;而有的底板,如AVALOX 500、STIGA Allround Classic (AC),则两者兼具,木质柔韧停球时间相对较长且球感细腻毫发毕现,自然成为经典之作。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厂商如Butterfly还在其底板性能指标中加了一项“feeling”,即手感的软硬,往往容易与控制相混淆。通常人们可能会觉得手感较软的底板较易控制,手感较硬者则相反,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将手感软硬程度与控制性能划上等号。典型的例子如Butterfly的Primorac Carbon,加入了碳素纤维,速度快力量足,停球时间较短,更兼由于合成纤维的通病——对球感的反映和传递不如天然木纤维那么自然真实,其控制性能平平,BTY就以桧木作其表层材质,由于桧木的天然特性,使其手感有所改善,但于其控制却无实质性的帮助——类似做法在碳素底板中是很常见的;又如加入了芳基纤维的底板,由于芳基自身的特性,其手感相对较柔和,但由于芳基纤维的韧性很强,其速度很快,停球时间不长,对其控制性能也有所影响。
  再者,对球的控制是以人为主体的,因此球拍的作用毕竟只是处于辅助地位的,随着使用者球龄的增加、技术的熟练、实战经验的丰富,其大脑皮质下的运动条件反射日趋巩固,神经联系更加稳定,神经过程灵活性更高,对球的控制能力自然也日益增强,而对器材的依赖也随之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拿着一支很破的拍子照样可以把一群蝴蝶打的气急败坏的原因。
  最后,还有几点也不妨看看:
  1、触球的是拍身,但“沟通,从拍柄开始”。精明的商家自然也不会忽略这一出彩之处,于是乎,WRB、DICON、SENSO、REFLEX System……虚虚实实层出不穷……炒作成分自然是有的,但对控制性能的影响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到底效果如何,就全看个人喜好了。
  2、拍身厚度和硬度降低到一定限度时,击球过程中震动感明显,这显然不适应传统快攻技术的需要,对在近台打颗粒胶(主要是正胶和生胶)的选手更是致命的,这就是王涛、刘国梁、孙晋、杨影、黄文冠等选手均使用相对较厚而硬的七层板的原因。
  3、若是球拍过重且其重心相对靠前,则挥拍过程中偶尔会有似将脱手之感,虽然严格来讲这并不属于控制性能的范畴,但当你大汗淋漓时确有可能给你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4、国际赛场上刘国梁纵横驰骋,业余乒坛里反面贴块胶的直拍也忽然多了起来,而多出的这面于控球却是有利有弊——利者,增加了整支球拍的厚度,对推挡的稳定性有所裨益;弊者,原先直接贴着木板的手指现在贴在厚厚的胶皮海绵上了,“透板”感也少了些许。利大还是弊大?这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前面谈到“控制”时,我曾说过“在一定范围内,球拍材质越软,形变程度越大,停球时间越长,则我们对球的控制就更从容” 。请注意这句话的开头有一个“在一定范围内”,为何要作出这种限定呢?
  有经验的球友都知道,市面上许多成品拍尤其是那些极廉价的成品拍,在击球时会觉得球似乎出不去一般,明显感到球如同“塌”在球拍上不走了,很容易下网……这时我们会说,这拍子底劲太差。何以如此呢?原因就在于这些拍子所用木质奇差无比,根本不适宜做乒乓球拍,甚至有的还是木渣压制的夹板,球与球拍发生碰撞后,球体原先所具有的动能相当部分都为球拍所吸收而损耗掉,并且对于习惯于使用正规球拍的人而言,很难把握来球的动能和自己所爆发出的力量将在多大程度上为球拍所吸收,自然更谈不上对球的控制了——这就超出了一定的范围。
  然而,上述情形只不过是一种最单纯最明显的表现而已,通常我们可以称之为底劲不足的还有两种可能。
  比较简单的一种,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块相当硬的底板,比如国产老底板,在近台打起快攻来你可能会觉得顺风顺水,急风骤雨一般打得对手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功,但若你退到中台甚至远台想赶趟时髦冲上几个漂亮的弧圈时,就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你冲出的球出手时兴许有如离弦之箭,但眼见着越飞就越慢,落到人家台面上再弹起时已成强驽之末。你也许会叹曰:底劲差了点……关键何在?就在于你的底板形变能力不强或者说“动态能量贮藏”不足(另文中将有解释)。不过,个人以为,此种情形称之为“后劲不足”或“尾劲不足”也许更贴切一些。
  而后一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有的球友比较注重击球力量,觉得Stiga Allround Classic之类“底劲不足” ,而认为只有像Butterfly Primorac Carbon之类的才够力;而注重控制的球友也许会持不同意见,觉得AC就很好打了,碳板太过暴力了……分歧源何而起呢?这就需要我们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底劲”这一概念。
  大家都见过蹦床吧?节日里,小朋友们一个个在上面蹦上蹦下的别提多开心了,那蹦床也仿佛不知疲惫似的任劳任怨由着小家伙们在上面蹦哒。但不知你又是否想过,若是一个大人跳上去,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把大人再换成一只——比如大象,又将如何呢?大人跳上去肯定是无法像小朋友蹦的那么开心的;大象就更不用提了,只怕一只脚刚踏进去就只听“轰”的一声……蹦床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时,承载的负荷与所表现出的反弹能力将不再成正相关,反弹能力的增加将滞后于负荷的增加,负荷继续增大到超过蹦床强度所能承受的程度时,便连蹦床自身都成了过江的泥菩萨。同样,当我们用较轻或中等的力量击球时,底板形变所产生的回复力或许能恰到好处;当我们用大力量击球时,球体对底板的冲击可能已经超过了一定的承受限度,此时底板的发力就会不尽人意了;极限推论,假使一粒子弹迎面射来,你能指望用你的球拍——即使是Primorac Carbon——将其像乒乓球一样打回去吗?
  球体对底板产生的冲击力与底板产生的回复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导致质变的“度”,则是不确定的——视使用者的技术风格、具体击球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来球的性质、离台的远近等种种因素而定。在“度”之内,则“底劲”尚足;超过了“度”,则“底劲”不足。正是构成“度”的多种因素复合叠加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底劲”的相对性。
  “底劲”概念相对性的理解,更明显的体现在40mm大球的使用所带来的变革中。球体直径增大,在给予同等作用力的前提下,其旋转和速度较以前有所下降;要使其仍保持相当的旋转和速度,则必须施以更大的作用力,球体对底板的冲击力相应增大,“度”亦随之而变,使得原有底板的底劲相对减小,也给Oversize们的粉墨登场让出了空间。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4条评论

水平一般 2005-12-22 14:20:00
转帖
不想再烧器材了,练技术^^^^^^^^ 喜欢乒乓球,那就加入我的群吧37099697 我的QQ125930952
tribe29 2005-12-22 12:08:00

请问楼主原作者是谁啊?

写得很专业啊!真不错!

[shadow=255,grey,3][fly]苍劲雄浑,屠龙至尊,OC在手,众板称臣![/fly][/shadow]
没面目 楼主 2005-12-22 15:13:00
挑选球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现在自己到器材店选购乒乓球板、海绵、胶皮的球迷朋友越来越多了,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品牌、性能各异的品种、参差不齐的价位,许多人搞不清楚如何挑选底板、选配海绵胶皮。其实只要把握住自己的主要需求,再掌握一点性能知识和挑选技巧,就一定能找到一直适合自己的可心球拍。 有人认为,由世界冠军作广告的球板就是最好用的球板;甚至还有人认为,用世界冠军使用的那款球板,就能打出世界冠军那样的球。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实事求是地说,由世界冠军作广告的品牌,其公司一定是有实力的企业,在市场开发、经营、管理、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方面有条件做得更好。但世界冠军选用的那款球拍应该最适合他个人的特点,却不一定适合你的需要。世界冠军之所以是“冠军”,他一定具备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身体条件,如:速度、爆发力、协调性、灵活性等等,也一定经历过长期系统的艰苦训练,从而形成了他独到的技战术特长和敏锐的控球手感。再者,世界冠军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也不同于一般人。笔者在全运会上见到一位世界冠军,他赛前准备了许多反贴套胶,根据小组赛和决赛阶段的不同场次和对手,分别选择使用,并一一做好标记。比赛前他用快速胶水将反胶海绵与底板重新粘合,仅海绵一侧他就反复涂抹胶水多达四遍以上,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因为乒乓球专用的快速胶水可以利用胶水中的挥发溶剂为海绵的微孔充气,形成气室效应,使球拍在粘合后的一段时间里弹性明显增加,击球速度明显加快。有这样习惯的运动员如果不用胶水,在训练和比赛中就会找不到击球的用力感觉。据了解,由于快速胶水的作用,海绵的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专业运动员几乎每十天半个月就要更换海绵。这些条件显然是一般人不具备的,更何况是完全模仿世界冠军的打法和技术也未必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记得六十年代初,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徐寅生等世界冠军威震乒坛,为了使中国的乒乓球大业后继有人,领导决定让这些世界冠军带“徒弟”。许多“徒弟”将师傅的样子学的惟妙惟肖,但是其水平却相去甚远,落得了个“形似终归不是”的结果。而后来的世界冠军郗恩庭、许绍发、梁戈亮、李景光,无论是动作姿势还是打法特点都与老世界冠军有较大的区别,但是人们可以在他们那令人头疼的发球中看到徐寅生的聪明智慧,在他们凌厉的台上快速击球中看到庄则栋的弹击技巧,在他们的连珠炮般的进攻中看到李富荣那压倒对手的气势;在他们变化莫测的旋转中看到张燮林“魔术大师”的风范。因此,如果你不是只想做个“模仿秀”的话,大可不必一定要选择世界冠军的那款球拍。还是从自己实际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球拍。 打球的人有很多需要,其实归纳起来就是“多赢、少输”。想“多赢”就要靠特长突出,想“少输”就要靠技术全面。特长之所以是特长,一是因为有威力,二是因为使用频率高。所以选择球拍时首先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发挥。 例如:你的快攻、扣杀有威力,就应该选择较硬的底板,因为底板较硬会使你感到球的脱板速度较快,适合你追求凌厉、突然的风格。虽然这样会影响击球旋转和弧线的制造,也影响远台进攻,但是快攻扣杀的主要活动范围还是在近台,主要击球的上升期和最高点,球点高对弧线的要求就比较低,选择较硬的球板更适合。同时应该搭配较软且厚度适中的海绵和速度较快的胶皮,海绵较软且不太厚,不仅有利于在难度大的快速击球情况下,提高对球的“驾驭”感觉。而且还能在进攻中发挥底板击球的作用,使攻球弧线变得更加快速低平,威力更大。 如果你的弧圈球拉的转、拉得冲,就应该选择较软的底板,因为底板软会使你感到控球时间较长,适合你放心大胆地摩擦球,制造强烈旋转。虽然这样会牺牲一点击球的节奏速度,但是强烈上旋球落台后会突然变速前冲,同样威力很大。更何况拉弧圈球经常是在来球的高点期和下降期击球,变化的节奏同样可以使你驾驭全局,有时球点比球网要低,通过摩擦球制造弧线就十分重要了,再说较软的底板在中远台大力击球时,底板击球变形大、变形储能形成的回弹力也比硬球板好,使击球用力转变为球的自转速度和飞进速度的效率较高,所以弧圈球技术适合选择较软的底板。弧圈球打法需要搭配较硬且较厚的海绵和较粘的反胶,这样在拉球时不仅能充分摩擦球,而且由于海绵硬度高、弹性大还能提高攻击的速度。 如果你的技术更加丰富,追求弧圈结合快攻打法,你就应该选择软硬适中的底板和适宜硬度、厚度的海绵,具体如何选择需要根据你拉球和攻球的使用率有所侧重。当然防守擅长防守的人,常常是以慢制快、靠变化取胜,这就必须选择好控制且弹性适中的底板,海绵的厚度、硬度与弹力有关,因为太硬、太厚的海绵不易控球,所以也要因人而异有所取舍。总之,乒乓球的取胜之道是扬长避短,选择球拍也是一样的道理。 选择适合自己的球拍还应考虑自身全面技术的总体平衡,例如:你的技术特点是控制有余而攻击力不足,为了提高杀伤力,不妨选择更硬、更弹的纤维底板。当年被划为稳健派的克罗地亚选手普里莫拉茨,使用了碳素纤维底板后,击球弧线变得快速低平,使他的反手击球像砸下来一样,后来被誉为“欧洲三虎”,并夺得世界杯单打冠军。也有的人自身击球力量有余,但是控球手感不足,击球失误较多,不妨牺牲一点力量、速度,选择稍软、稍慢的球拍,以减少击球的无谓失误,维持自己的全面技术平衡。因为一场球的胜负无非是自己打得好或是对方打得差,如果自己某些方面失误太多,总是发挥较差,对全局而言几板再有威力的击球也无助于事。 初学者和少年运动员在选择球拍时应该考虑到自己阶段性的任务。例如初学少年儿童,处在学技术阶段,应该选择弹性较小、好控制的球拍,有利于迅速掌握技术。少年运动员在提高技术阶段,不妨大胆选用加纤维的球板,特别是加入芳基、碳素纤维的底板。因为这类底板弹性比木质板大,使用它不仅从小就可以打出青年运动员一样速度的击球,而且从小学习驾驭这类球板的手感,长大或能打出一番新天地。(特别是改打大球以来,击球回合明显增多,提高杀伤力应该是从小训练的目标。) 多数酷爱乒乓球运动的朋友也许没有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或者没有条件使用快速胶水等专业用品,不妨选择加纤维的乒乓球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击球杀伤力,而且有益于学习现代乒乓球技术,如对拉、反撕等。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球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主要需求,在可驾驭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攻击力,才能充分挥洒属于自己的风采。一句话:适合自己的球拍才是最好的球拍。
没面目 楼主 2005-12-22 15:13:00
怎样找底板的“感觉”  王吉生 
 
  高性能底板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按不同底板的性能细分,以适应各种类型技、战术打法的不同需要;二是相同类型底板在重量、厚度、弹性与控球感等方面性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高性能针对性与高性能稳定性是高性能底板的基本要求。

  国际上一直没有界定底板性能的统一模式,欧洲生产的底板有的采取“速度与控制”系数来反映其性能。速度系数高说明该底板的弹性大,控制系数相对较低;反之控制系统高说明底板的弹性低,速度系数也会相对较低,日本生产的底板有的则采用“球感”与“速度”坐标来反映其性能。有些底板的坐标虽然属于“软”球感范畴,但是同样可能是弹性较高的快速底板,而有的坐标虽然属于“硬”球感,但速度未必更高。

  人们对底板的“感觉”是指击球时,神经中枢对球板触球瞬间反射回来的肌肉用力差别感觉,即人们常说的底板“打得透”、“吃球”、“有弹性”、“有底劲”等等,“打得透”是指球板触球瞬间反射回来的肌肉用力差别感是否敏锐,它与底板的层数和材质搭配与工艺有直接影响,所以,通常流行的底板多数都在七层以下,而且高档次的底板特别讲究材质的选择与匹配,并且采用更加科学的精细工艺;“吃球”是底板在击球撞击下产生的微小变形造成的感觉,不同的变形深度与范围会给人不同的触球面积差别感,触球面积较小就会感到底板较硬,反之则较软,因此,过硬的底板就会有“不吃球”的感觉;“弹性”是指变形恢复的速度,恢复得快则球脱板的速度感觉快,恢复得慢则脱板的速度感觉慢;“底劲”是反映击球的力量通过球板作用于球的过程中的损耗程度;底劲好的底板,力量在传递过程中损耗小,感觉用力集中。这些都与底板的材质选择、匹配、工艺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高性能底板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不同技、战术特点相不同打法分类。弧圈型选手适合使用软球感与高速度感的底板;快攻型适合使用硬球感与高速度感的底板;削球选手适合使用软球感与较低速度感的底板;攻、削结合打法的选手则适合使用的底板应该有适当的速度感。

  在选择适合自己主要技、战术特点的底板时还应考虑个人的特殊需要,有的弧圈型选手为了提高弧圈球的速度,会选择球感较硬的底板,这样可以拉出弧线低平的快速弧圈;有的快攻选手为了更好地回击强旋转的攻球,他们也会选择球感较软的底板,这样可以提高在回击中的控球感;有的攻、削结合运动员经常运用突击、扣杀等技术,软硬球感的底板可以加强进攻能力。

  目前乒乓球底板性能有向软球感与高速度感方向发展的趋势,随着弧圈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正胶快攻也最必须有新的发展,在回击“劈长加转下旋球”时要学会拉前冲,因此,对底板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
没面目 楼主 2005-12-22 15:08:00
是从一个叫不迷不悟的收藏 Google 到,为查到作者 再次 Google 发现最早发表的作者是 东方论坛 的 方波
原贴主题是 ★★★器材精品贴★★★ 后面还有: 挑选球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怎样找底板的“感觉”
http://newforum.cnool.net/topic_show.jsp?id=524983&thesisid=138&flag=topic1 还有一篇图文的 是 厦门小鱼社区 魔流剑 发表的 如何选择乒乓球底板 http://www.xmfish.com/archiver/?tid-150835.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2 15:26:07编辑过]
风刀霜剑 2005-12-21 21:49:00
真是不错。
忘掉你的身份,忘掉你的年龄,忘掉你的卑微,忘掉你的显赫,忘掉现实的许许多多——把你和我当作一个小小的音符,让乒乓来组合最美好的音乐.以球交友,共享国球快乐。QQ:328795331
不会打球 2005-12-21 21:28:00
写得真棒!!建议加为精华!
水平一般 2005-12-23 13:38:00
这样的帖子应该多些
不想再烧器材了,练技术^^^^^^^^ 喜欢乒乓球,那就加入我的群吧37099697 我的QQ125930952
★暴冲★ 2005-12-22 21:26:00
好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