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好文分享】最佳击球点、转腰、步伐移动、及重心转移

天海山 2010-1-29 16:13:00
最佳击球点、转腰、步伐移动、及重心转移
------谈谈我探求乒乓球技术的历程

我很小就接触乒乓球了,那时候只是玩,没有什么概念。真正打球时间是从1997年我读研究生开始,那个时候,在我的周围有很多比我水平高很多的业余高手、球油子。我从不会打,到熟悉球感;从只会搓球,到学习弧圈球;从没有头脑型,到主动控制型,经历了整整8年。但是自己有意识地、主动地探求乒乓球技术,是从2001年夏天开始,因为那时候我刚刚发现《乒乓家园bbs》,也就是以前的《小鱼儿乒乓世界》,可惜后来分家了。再就是成立不久的《全乒乓》网站。

自从坠入乒乓网,我就开始对乒乓球技术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从2001年到前段时间,在打球过程中,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我都将重点放在手法上了,包括引拍的位置,挥拍迎球弧线、击球时的挥拍弧线、击球板型控制等方面,虽然有时候觉得感悟是对的,还曾经写了一篇《横板反手格林***》的帖子,让众球友评论,褒贬不一。而随着时间的移,往往感到我的这些感受不是很站住脚,非常不稳定。因为作为一个业余选手,我所追求的乒乓球技术的标准是:击球的稳定性、准确性和连续性。由于稳定性、准确性忽高忽低,时间长了,我就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自己感悟的东西不对?是不是还没有抓住本质东西?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经常和水平较低的选手打球,一是帮助他们提高,二是对于我来说,正好是探讨自己技术动作,寻找技术突破的好时机。

在探讨过程中,也就是帮他们喂球过程中,有一天,我突然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念头:既然从追求手法方面无法突破,拿为什么不从脚法、从重心移动方面寻求突破呢?

首先,我想到了合适的击球位置、最佳击球点这个问题,我有意识的不断寻找最佳击球点,包括看乒乓球技术文章、看乒乓球教学视频,在喂球过程中不断揣摩自己的技术动作,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意识:最佳击球点是在身体平面的正前方,在身体中线上。

第二,接下来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个问题:如何快速到达这个最佳击球点呢?是加强你的挥拍速度吗?是缩短你的挥拍迎球线路吗?是减小你的引拍动作吗?这些答案,我从前都探讨过、实践过、体会过。但是不对,或者说经过我以前的身体力行的体会,这些都不是最佳答案。那应该是什么呢?是转腰!是身体的快速的转动!!从物理学上讲,在完成一个击球动作的过程中,转过相同的角度时,转腰要比挥动手臂需要的时间要小的多。而这一点就是为什么很多乒乓球技术书籍、文章、还有各种帖子中强调的打球时,要转腰!!而他们并没有把转腰的目的讲出来。通过我的实践,或者说,转腰首先具有这么一个作用。
想通了这个道理,我自然而然的在击球过程中,特别是在挥拍迎球过程中,通过转腰来迎球、通过转腰来快速到达最佳击球点、通过转腰来还原动作,再也不会有意识地考虑手臂的挥拍弧线了,因为这时候,你的手臂,包括你的肩膀都是放松的,自然而然地,你手臂的挥拍路线就变得合理了。

第三、知道了要用转腰来到达这个最佳击球点,那么如何选择这个最佳击球点呢?或者说,在转腰迎球之前,如何根据来球的落点及线路选择、判断这个最佳击球点呢?因为每个回球的落点、弧线都很难一样,你几乎不可能站在同一个地点、用同一种方式击球。那么,步伐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如何进行有效的步伐移动呢?这是我进一步认识到的问题。在我的时间过程种,我渐渐清晰地意识到:在你引拍结束后,开始准备挥拍迎球时,你的两脚所在的位置必须要最大接近这个条件:在挥拍迎球时,相对与你身体平面当时的位置来说,来球一定是在你身体平面相对位置的左前方!!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都是如此!!这就要求无论你是侧身用正手、还是扑正手位、还是反手,你的两脚站定的位置,相对于你的身体平面,一定是一前一后的。在这里,位置的参照物,不是球台,而是你身体平面!!
我是右手横板,现在对横板反手的侧身击球就深有体会,特别是在反手击球时两脚相对于身体平面的位置的重要性领会更深,总是不由自主地将左脚向侧后方退一步,然后转腰发力击球。另外,在这之前,我正手侧身拉斜线也不是很好,正手侧身位基本是直线,或者是对方中路。有时候遇到防守好的对手,你侧身回球路线很死的话,对方防守就很轻松。明白这个道理后,我有意识在侧身时,右脚侧得很开,把身体完全侧过来了,两脚连线的方向甚至是指向对方的反手位(相对与对方是右手)。

第四、知道了最佳击球点、转腰迎球、侧身步伐移动,我逐渐开始思考发力和动作还原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发力必须向前,重心必须跟进,而还原时,重心要回来,重心要回到两脚之间,时刻保持两脚能够轻松、灵活地前后移动,前后侧步。

上个星期天我去了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去打球的乒乓球俱乐部,和以前曾经不能战胜、以及很难战胜的对手进行较量,我惊喜地发现,我对上述四点的体会,是比较合理的,对手都感到我的球技涨了很多。

总之,对于我来讲,探讨乒乓球技战术,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因为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时间。这个探讨、实践的过程,充满了艰难、怀疑、晦涩,也充满了希望、快乐、喜悦。我相信,这是每一个真正的乒乓球爱好者都曾经得到的、已经得到的、即将得到的!!

正手位侧身拉球要能自如地拉对方正手斜线、中间直线、反手直线三条线,且不管对方来球旋转强弱,上台率要达80%以上,这样才能在实战中增加杀伤力。我原来上手时也是基本上拉对方正手斜线,久之对方提高了免疫力,防守率明显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拉对方中间直线、反手直线两条线,仅2个月左右的时间,质量提高较快。现在成功率基本上达到了85%以上。
拉对方中间直线、反手直线两条线,两脚平等站位是行不通的,必须持一前一后的站位,即使准备姿势是平行站位,在启动后击球前也要到达这个位置。本人右手横板两面反胶打法,预备站位是左半台略靠中间,便于照顾两边,同时也根据对方站位和打法来略为调整。反手以弹拔、快拉为主,正手高调与前冲结合,短的高调,半出台高球或出台球一般前冲,随后迎前找球打,一板攻球。所有这些技术,步法非常重要。
实战中体会:每一个动作做完,须养成迅速还原到预备姿势的意识,这样才会有相对从容的时间还击来球。业余的刚开始记得,打着打着就忘记了,这是通病。我原来也是这样的,看了技术文章、教学贴,打球前反复告诉自己,但球一开打就忘记了。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习惯过来,现在好多了。技术动作间的连接比原来流畅多了。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虽然我很傻 很笨 但我在努力~ 多多鼓励我哈 bit by bit then to be a fat~

1条评论

huangbochn 2012-2-25 09:18:00
楼主写的很专业,一定是高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