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关于乒乓球横拍正手攻球 及正反手摆速练习的技术要点分析

RoyTT 2014-8-18 10:22:00

    横握拍法在当今乒乓球运动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许多国际一流水准的乒乓球运动员均采用横拍打法。依据每位选手在横拍正反两面所使用胶皮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两面反胶,例如中国的马龙、张继科、德国的波尔、日本的水谷隼、松平健太等)、快攻结合弧圈型打法(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或生胶,例如中国的王涛)、削球型打法(正手反胶、反手长胶,例如韩国的朱世赫)等,其中又以两面反胶的弧快打法为主流。由于弧圈球将乒乓球的力量与旋转两大要素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所以对攻性特别强,并且由于弧圈球的落点范围可覆盖全台,所以对运动员的步法移动以及身体各部位间的协调性要求也颇高,观赏性极强,常常能看到两位运动员在中远台处跑位对拉的神球出现。本文是以横拍两面反胶的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为基础,重点介绍正手位攻球以及正反手摆速练习中所需注意的技术要点,并在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提供四种常见的练习套路。


    在对正手攻球的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之前,很有必要先通过分析一种常见的错误来揭示正手攻球的原理,只有在理解了原理之后,才能更好的体会身体各部位的技术要领。


    许多业余选手在判断对方来球具备正手进攻条件后,在保持腰部不转动或转动不充分的情况下,会立即将持拍手臂向后抡圆,并大力挥拍击球。这种动作的起始发力点位于手臂,且动作做完后终止于手臂,整个攻球动作只有持拍手臂参与,而忽略了身体其它部位的参与。这种击球动作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直观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整套动作做下来上半身动作非常迅速,但同时也非常毛糙,胶皮持球时间超短,以击打为主,难以制造摩擦,时常出现下网或出台的情况;2、力量来源单一,只靠持拍手臂发力,导致出球威胁不大;3、由于手臂外展幅度较大,身体重心在击球前完全落在右腿上,并突然发力,导致在手臂做完击球动作后,重心不能立即回到两腿之间,任然暂时维持在右腿上,从而出现左腿抬起离开地面,并缓慢落下的动作,即手上快脚下慢,无法做到迅速还原为下一拍做准备。


    要克服上述错误动作带来的弊端,就应该有意识地去控制身体重心的转移范围,以及用心体会持拍手鞭状击球的理论。

首先,有意识地把重心控制在左右两肩之间。注意,此处所说的是两肩之间,范围比打开工作面之后的两腿之间来的更小。使用暗力将左右大臂与身体左右两侧保持住一定的角度,并绷住双肩,双臂肘部以下部位应全部放松,包括小臂、手腕、手指,这样一来大臂与身体就通过暗力连成一体,力量传递的通道被联通。并且,由于手指、手腕和小臂此时处于放松状态,这就为后续动作制造了一个理想的鞭状环境。


    其次,力植根于前脚掌、迸发于大腿、传递于腰胯、连动于大臂、点睛于手指和手腕。所以,球拍的加速度与力量均来自蹬腿转腰带动两肩转动的起始动力,而绝非单纯依靠手臂的摆动。在领悟了有这么一个力的传递通道存在的前提下,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打通这个通道,提高能效比,使始于腿部的原动力充分传递到拍头,成为完成最后一击的实际击球力量即可。换句话说,做功半径越长(击球点离身体重心越远),做功弧线越长(引拍位置与击球点的距离越远),出球威胁就越大。在做功半径与做功弧线均达到最佳数值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迅速收小臂的动作来获取更大的瞬时加速度,并充分摩擦来球就只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锦上添花的技巧了。


    鞭状击球的要领是要将从做出击球动作前的引拍,到完成重心转移后做出随击动作的整套挥拍过程期间的主力量团都控制在身体躯干、两肩以及两大臂范围内,不要游移至肘部以外部位。此时肘部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个连接双节棍两部分硬体之间的软体----近持棍手端的主动力棍通过连接铁环将力量传递到远持棍手端的从动力棍,主动的大臂力量通过微曲且富有弹性肘部将力量传递到从动的前臂、手腕、手指以及球拍,从而产生鞭状抽打来球的触球感觉。


    如果引拍时没能将重心和力量团控制在躯干、双肩以及两大臂范围内,而错误地将重心彻底游移至手腕和球拍处,那么就一定会出现手快脚慢的现象,即做完技术动作后,无论持拍手动作有多快,左腿才缓慢落地,期间只能靠右腿孤立站立的尴尬情况。原因很简单,当用右手手指手腕作为初始发力点时,身体重心是纯粹落在右脚上的,由于工作面摊铺的太大不紧凑,击球后重心只能缓慢的回位到两腿之间。而当将发力初始点置于两肩、两大臂之间时,由于工作面短小精悍,身体重心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所以击球后重心可以迅速还原到两腿之间,为下一拍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在理解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开始对正手攻球时应注意的技术要领进行分项分部位的系统阐述了:

A、引拍时:

1、右手: 采取浅握拍的姿势。判断握拍是深还是浅的一个有效的参照物就是观察拇指关节是否扣入了拍柄圆弧的棱边处。如果是深握拍,则拇指的关节处会超出拍柄圆弧的棱边位置。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用自然力度握实球拍拍柄。食指依据个人习惯,可置于胶皮上顶住球拍,也可以置于胶皮端线边缘。手腕自然外展。肘部微曲保持弹性。用暗劲将大臂绷住与身体保持固定夹角,视来球位置可微调,从大臂夹住身体到大臂与身体呈90°展开都行,但以自然展开的45°为最佳。

2、左手: 手指放松,呈划水状。手腕也自然放松。肘部微曲指向对方。用暗劲将肩部绷住并前顶,使其贴近面部;

3、左脚初步定位。

4、右脚微调定位,一般置于左脚之后半步的位置,全脚掌落地,与球台端线平行。

B、进攻时:

1、右手: 靠蹬腿以及身体转动给予初始动力,然后做鞭状发力击球动作,做功半径与做功弧线是两个决定出球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正是这两点决定了击球后的手臂随击动作是大V形、小V形、或是禁止临时停车记号形。再加上一个收小臂摩擦的动作,这是一个使出球质量成几何倍数增加的尖端技术。

2、左手: 配合右肩转动,做撤肘回拉动作,以此增加双肩转动的力量和速度。回拉幅度以左手手腕靠住左侧肋骨为最佳。

3、右脚: 所谓脚为力根,右脚是整个进攻动作的原始发力点。蹬地以后,脚掌与球台端线角度从平行状到垂直状,右膝也从外翻到内扣,完成重心转移。并有时会伴随右脚脚掌离地小腿后勾的动作,勾完之后应立即点地垫步,为下一球的移动做准备。

4、左脚: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完成从内扣到外翻的转换,并有时会伴随全脚掌加力踩地的动作。


    在细细体会并掌握了上述正手位攻球的分解动作技术要点之后,可开始尝试加入反手拨球的动作。通过不断的练习,就能逐渐掌握一套完整的正反手摆速套路。在展开正反手的摆速串联练习之前,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从正手位转到反手位时,持拍手的肘部应从正手位的自然下垂转换成反手位的架起前顶,并伴随着手腕内扣,以增加做功距离,触球宜使用拍头部位,这样可以增加摩擦力量。   

2、非持拍手有两种辅助动作可供选择。当来球具备发力进攻条件时,非持拍手可大胆向前伸直,并伴随持拍手的拨球动作做镜像外扩,使身体在瞬间发力期间达到平衡。当来球速度较快,宜采用防守以过渡时,非持拍手应弯曲后撤贴紧身体,以配合持拍手的平档平推动作,同样也是为了维持运动中的身体平衡。

3、在正反手的摆速移动中,要做到每做完一次击球动作,前脚掌就要放松一次,并使用小碎步调整体态,准备下一板的衔接。从左向右移动的步法以跳步为主,从右向左移动的步法以并步为主。即向左移动,先松右脚,向右移动,也是先松右脚。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正反手摆速技术动作的要领,特针对性地制定下列四种练习模式:

1、坐在沙发上,左右手配合做正反手摆速练习。做正手动作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左右肩膀,右手的手指手腕,肘部与身体的距离上,以及发力瞬间的右手鞭状击球及左手回拉动作上。做反手动作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左手的镜像外扩与右手肘部的前顶动作上。

2、在上述动作熟练定型后,加入脚步动作,做正反手两点摆速练习。上半身动作同前。此时需将注意力集中在左右脚在球台左边半台以及右边半台合理使用步法跑位上。

3、在上述动作熟练定型后,加入脚步动作,做正手两点移动攻球练习。上半身动作同前述正手动作要领。此时需将注意力集中在左右脚在球台中线以及右边半台使用并步与跳步的跑位上。

4、在前面三个练习均熟练掌握之后,进行反手拨球后衔接一拍侧身正手攻球的练习。此时需将注意力集中在侧身时的角度,身体并非平移,而是脚底画半圆,使身体面对球台左角,以及脚底下左右两脚间的重心转移上,努力打通发力通道。可先从找到简单的右脚膝盖处外翻、转脚、内扣到左脚膝盖处内扣外翻踩地的感觉后,再找难一些的小腿后勾接点地垫步的动作。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0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