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反映拉技术首创者

人杰地灵 2011-9-6 17:14:00
反拉技术首创者ffice:office" />

                                 —广州体育学院柳天扬老师专访

        反拉技术乃当今国际乒坛主流技术之一。亿万球迷在国际大赛中亲世界顶级好手使用反拉技术挥洒自如,杀“敌”无数,常常对其精湛球技艺赞叹不已。凡爱好乒乓之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反拉技术的无比威力。倘若有人问你,反拉技术从何而来?谁人首创?即使是超级球迷,恐怕也没几个人能脱口而出。中国乒乓球能保持半个世纪长盛不衰,技术不断创新乃重要原因之一。观众看惯了被鲜花包围、粉丝簇拥、高举奖杯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却往往忽略了科研人员、陪练人员和后勤人员等一大批隐居幕后的无名英雄们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今天在此向大家介绍的是反拉技术的首创者、广州体育学院小球教研室主任、乒乓球导师组组长、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柳天扬。

                                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与柳老师交往不多,认识他源于他当过几次省市大赛的裁判长,几次接触便发现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者。为探究反拉技术的来龙去脉,与柳老师把盏谈“乒”三个小时,一直是他说我记,听不明白时偶尔发问一两句。他的思维极具创造,我感觉有点跟不上。他的记忆力超常,令我暗暗吃惊,因为他手上连一张纸都没带。

话说1993年《乒乓世界》杂志刊登了徐寅生、李富荣《中国男队怎么了?》一文,为低迷的中国男乒把脉,探寻重振军威之良方,继而对症下药,寄望“药到病除”。其时“恐欧症”正困扰着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事实上中国男队深陷低谷,1989年、1991年和1993年连续三届世乒赛团体赛冠军榜上无名,急煞了国人,急坏了分管乒乓球的各级领导。中国男队急欲摆脱困境,走出泥潭。举国上下翘首盼望中国男队翻身有日。

艺高人胆大。当时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的柳天扬大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男队的主要问题是失去了近台优势与主动权。究其原因是欧洲人的前冲弧圈已经成熟,而我们在近台对付前冲弧圈的快带技术明显滞后,在相持中十分被动。如我们退到中远台与对方对拉,常常处于劣势。柳天扬以自己潜心创立的“竞技运动时空相对性原理”为支撑,率先提出了“近台反冲与攻打前冲弧圈”的新理念,突破了人们普遍认为近台不能反拉反冲的“瓶颈”。俗话说,人微言轻,一个在校研究生提出的新理论会不会被人误为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呢?国家队会不会费时误事去冒这个风险?幸好北体大有位著名的“伯乐”慧眼识英雄。柳天扬的导师、我国乒乓球理论主要奠基人之一、曾当过李富荣老师的王家正教授亲自执笔,向李富荣力荐此项新技术。当时对付欧洲弧圈别无良策的中国男队如获至宝,李富荣局长、姚振绪领队和蔡振华主教练坚决支持,不妨一试。1994年初,在尹霄教练的带领下,最先由刘国梁、孔令辉等5名年轻队员投石问路,国家体育科研所生物力学实验室亦参与其中。“竞技运动时空相对性原理” 将竞技运动的时空分为三个时空,即精神时空、物理时空和竞技时空,其中,精神时空是可变的,具有可变性;物理时空是固定的,具有稳定性;而竞技时空则受到精神时空与物理时空的影响与制约,即既具有可变性,又具有稳定性。“精神时空”概念由柳天扬首创并率先提出,其本质是由于精神时空的可变性,使人们关于物质属性、社会属性、运动竞技属性等的认识均具有相对性。根据相对性原理,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打破原有的物理、意识及技术上的各种束缚与制约,从而对运动技能进行新的建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水平。开始试验时先由柳天扬给大家讲解反冲和反打的技术要求。由尹宵教练发多球,另一队员拉弧圈,刘国梁试攻打,孔令辉试反冲。然后柳天扬把试验数据交给国家队。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个令人不起眼的在校研究生萌生忧患意识实属难能可贵,因为它是一种动力,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种智慧和精神。而真正要为国家队建言献计,光有爱国情远远不够,若没有过人的胆识与真才实学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爱祖国、爱乒乓是柳天扬研究反冲和反打新术的强大动力。1995年中国乒乓球队终于在天津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中彻底翻身,囊括七项冠军。孔令辉与刘国梁分获男子单打冠、亚军。孔令辉成为掌握反冲前冲弧圈技术的第一人。刘国梁成为正胶近台攻打前冲弧圈技术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1995年进入了反拉时代,令球速更快,促使国际乒联为提高观赏性,将小球改成大球。孔、刘二人在5年内实现了勇夺世乒赛、奥运会和世界杯三项顶级赛事单打冠军的大满贯。只有经历曲折的人才会理“爆发”的意义。乒乓球是斗技术、斗反应、斗高智商的竞技运动。此技术的试验成功是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战服务的最好诠释,后来被正式命名为现今球迷们耳熟能详的“反拉”技术,它诞生10年后柳天扬才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与《体育学刊》上正式发表。2005年国际乒联在上海召开第9届科学大会,柳天扬在大会上发言,用英语宣读了《竞技运动时空相对性原理》,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发明创造往往发端于偶然

柳天扬生长于河南省洛阳市,父亲柳文钻却是地道的广州人,原在广州商业局工作,1958年大跃进年代支援内地赴洛阳工作,后任肉制品厂厂长,从此在洛阳落地生根。柳天扬小时候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母亲田淑荣在电影院工作并家住电影院,常可看到徐寅生、李富荣、庄则栋等乒乒明星在赛场搏杀时英姿勃发的身影,对神奇的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小球友把标语牌当球台而从此踏入乒门。父母自小对柳天扬严格要求,从不溺爱,经常教诲儿子如何做人。

        在洛阳第一师范附小(国手黄亮的母校)读二年级时正式开始练乒乓球,教练是余振和陆金陵。系统训练一年后进入洛阳地区体校,教练是曾参加过26届世乒赛前集中北京训练的108将之一邵兰芳。1973年柳参加河南省少儿比赛,被曾任国家女队教练的金虎城相中,被招入省集训队,当时的教练是张志杰和姜楷夫。姜楷夫后来当了邓亚萍的启蒙教练,而张志杰是“国家青少年体校训练大纲”的主笔之一。当时柳是两面反胶削球,经常挨打,被调整回地区体校。张志杰也调来该校,加上关伯良、崔建军(女)都当过柳的教练。柳接受教练的意见,改打一面“防弧”,成绩有很大改观,1977年获河南省少年单打冠军。接着报名参军去了河南省军区独立师,三年后复员,翌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柳回忆大学生活时说:“本科教育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我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一是通过汇集各种领域,寻找竞技运动的最高境界以及实现的途径,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此目标,需要涉猎自然科学和哲学,必须博览群书。受影响最深远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的量子理论、古代的老子和庄子的哲学、中国武术经典训练理论、现代美国的数理理论、达尔文传记、自己写的文集(译本)等等。另外两个研究方向是关于人类科学上永生和创立一门有关哲学学说的可行性。”毕业后柳回到洛阳师范学院当老师,还经常泡在图书馆,研究探讨这些问题。 

兴趣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推动力。当了几年老师之后,学而不厌、上进心强的柳天扬仍不满足,毅然重新走进高校殿堂,考进北京体育大学就读研究生,师从中国乒乓球理论专家王家正教授。读研期间实现了两个目标:一是竞技运动的最高境界得到解决,知道了最高境界是什么。二是创立了一个学说,竞技运动时空相对性原理。其核心是将人的精神作为一个要素引入到竞技运动的训练与技能形成过程中来。最根本的特点是揭示了精神时空与物理时空的关系,冲破了训练过程中提高的“瓶颈”问题

谈到目前,柳老师对乒乓球当前的发展趋势着重提出了后三板理论。后三板有两个概念:一是进攻后三板,二是防守后三板,它主要研究第一板上手后的三板连续进攻与防守问题。短兵相接时三板球的处理十分重要。柳老师用后三板理论指导广东省男子乒乓球队长陆嘉豪2011年参加印尼国际邀请赛收效显著,大获全胜,勇摘团体及单打桂冠。而陆在前一年的这个比赛中被阻止在前8名门外。

        这位反拉技术的最先提出者、实验者、原创者还兼任广东省学体联乒乓球协会秘书长。虽然身居高等学府,却乒乓球的大众化不遗余力。近年来主持制订了一套由谷彬等示范、用于乒乓球培训教学的《乒乓球9级训练内容与达标标准》(DVD教学片)在全国发行,已经再版三次,为今后乒乓球业余评级奠定了基础,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套分级教学与评定的标准。

       平时积累,偶而得之。古今中外不少发明创造都是发端于偶然的发现,就看你是否有心之人。但偶然当中又包含必然的因素。 2008年3月,永不停步的柳老师又推出重大科研成果,创立了一项新的运动项目:地乒球(Floor  pingpang)。这项全新的运动结合了网球运动和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一项具有竞技和休闲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像是乒乓球运动的“扩大版”,又像是网球运动的“缩小版”。柳老师说,1990年他在洛阳师范执教时,一次去乒乓球馆打球却没有台,因此他便与同伴在球馆的空地处玩起了乒乓球。“当时觉得挺好玩的,跑动范围比打乒乓球大,对抽更容易发力,回合也比较多”。初步产生创立这项运动的想法是在1993年,当时他在北京体育大学就读研究生,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这这项运动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调研。2007年12月25日,这项运动在广州体育学院被正式命名为“地乒球”。
  “地乒球”赛场与网球场类似,在一块长8米、宽3米(双打宽为3.6米)地上进行,网高为75厘米。比赛规则借鉴了乒乓球与网球的规则,比赛用球拟用42-45毫米的大球并增加球的硬度,球拍将来也拟使用全碳素底板两面加贴高弹力海绵与胶皮,并适当增加拍柄的长度。

         2008年3月18日,为期一天的广州体育学院暨世界首次“地乒球”锦标赛落幕。首届锦标赛约有300名选手参赛,大部分选手认为,“地乒球”相对乒乓球而言,具有易学、易练、易开展的特点;相对网球来说,又具有跑动范围小、旋转变化多、技艺性强等优点。地乒球是诞生不久的新生命,给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运动与健身平台,相信这项全新的运动面世后肯定会大受欢迎。

未来柳天扬老师工作与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乒乓球运动的大众普及与业余培训市场的规范研究,希望通过培训市场的规范化,使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更加顺畅与有利;二是地乒球器材的研制及其在国内外的普及与发展,使地乒球这项由中国人发明的新运动,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可并为大众的健康做出我们中国人的新贡献。

柳老师取得如此成就,既是河南、也是我们广东的骄傲。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来临,预祝柳老师不辱使命,再立新功!

照片说明一:2005年柳天扬在国际乒联第九届科学大会上宣读论文。

照片说明二:柳天扬在矫正学生的击球手法。

                                             朱永贤

                                                2011年8月16日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0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