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关于何智丽的话题

安居乐业 2007-7-15 10:26:00

今年春天,围绕着何智丽让球风波,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叶老把何智丽捧为打假英雄,遭到众多网友强烈谴责,有人因此而法毒誓:再也不看叶老的文章。

其实,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前提下,让球具有它的合理性,而叶老强调让球违背奥林匹克精神,说得也很在理。然而,举何智丽的例子来阐述这样一种观点,显然选错人了。因为何智丽其人真的很滥,说他有人格缺陷那是恭维她,其实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善耍阴谋诡计而又屡屡得逞的小人。

看看她的队友、昔日的乒坛大姐大曹燕华的回忆文章,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何智丽的鲜为人知的一些信息。从而得到我们应有的判断。

以下是转贴:

曹燕华眼中的何智丽 (一)    曹燕华,这个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赢得世乒赛四个项目大满贯的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在她的自传《属虎的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0月出版)中回忆了她与何智丽的一段交往,我们从中摘录片断以飨读者。   何智丽,年龄只小我二岁,但在1982年以前,她还从未在全国比赛中亮过相,连我这个上海乒乓队的大姐大也不知上海队有她这样一个人。   随着老队员黄锡萍、仇晨燕的退役,当时看来颇有发展前途的陈淑萍的昙花一现,上海队的阵容已参差不齐:一个削球手卜启娟、两个近台快攻曹春玲和倪夏莲,一旦遇上如八一队、河北队之类的劲旅,我就有孤掌难鸣的感觉。   那时的团体赛形式,是每队出场两个单打,一对双打,先胜三场为得胜队。在几次全国比赛中,往往我胜了两场,结果还是输掉了整场比赛,责任还在于我,因为我参与的双打输掉了,我感到说不出的委屈,但是,谁叫我已是事实上的中国第一号呢?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何智丽   1982年,随着倪夏莲打法的改变,我们的双打配合上了一个台阶。而此时,何智丽代替了曹春玲,四个打法各异的上海选手组成了最有威力的团体阵容,虽然,那时的何智丽还嫩,有时明明稳拿的球莫名其妙输了,但有时她却也把齐宝香这样的名将拉下马来。我是那样的欣喜,因为有了她这份新鲜血液,给整个队伍注入了生气和希望,排兵布阵上也多了一次机会,不至于毫无选择送上个牺牲品去挨揍了。那一年,上海队包揽了全国锦标赛、全国甲级联赛的团体金牌。   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前夕,国家队队员提前三个月回各省备战全运会,我对这个大伙儿称之为傻大姐的阿何(这是我对她的爱称)多了一些了解。她训练非常刻苦,虽然她算不上是一个有天赋的运动员,凭着她过人的体能优势,靠比别人多一倍的训练时间,她的球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生活上,她是个慢条斯理、不拘小节又不怎么爱干净的女孩子,吃饭总是吃得满嘴满桌都是,大热天老把裙子撩到大腿根,挖完鼻孔看也不看就一指弹出去,弄得大家哭笑不得。傻大姐还真有那么点儿傻。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安居乐业者,有公寓住,就不奢望别墅;有乒乓打,就不希罕烟酒;有“天籁”当步,就不追求“奔驰”;有贤妻在,就不拈花惹草。 日常生活,三点一线:居所—单位—球馆,循环往复,悠哉乐哉。

21条评论

安居乐业 楼主 2007-7-15 10:27:00

曹燕华眼中的何智丽 (二) 我很喜欢她,为别人叫她傻大姐而抱不平,可她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依然我行我素。她对我也很好,总亲热地叫我阿姐,有时我练得实在太累不想吃饭,她会悄悄地把饭菜打上来送到我床边。当运动员的哪有不知其中艰辛的?她也是人,练得比别人更多,哪有不累之理?可她还想着照顾我这个大姐,我从心底里感激她。我不能让别人欺负她,我要好好保护她!我对自己说。   上海队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全运会团体金牌,虽然在决赛中她没能把童玲赢下来,但在前面的比赛中,赢了不少关键性比赛,使我们上海队给外队的感觉不再是只要赢了我们双打就行了,心理上我们已不再处于劣势。最感轻松的还是我,偶尔,我就是失手输掉一场单打,我们队依然还有获胜的机会,这都是因为有了阿何的加盟,她已逐渐走向成熟。   全运会结束后,作为后起之秀的何智丽被选进了国家队,在八十年代初期强手如云的中国乒乓球界,她依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卒。   头一天在国家队的训练,对阿何是个严峻的考验。我是队长,出早操、做训练前准备活动的口令都由我发。那天,准备活动做到第三级,听见有人在交头接耳偷偷地笑,逐渐发展到哄堂大笑。我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脸严肃地叫大伙儿停下来。好一会儿,才有人止住笑,告诉我:你看何智丽做准备活动的姿势。我不解。重新开始做操后我才发现,阿何的动作是顺手顺脚的,这在以前没有先例,难怪大家感到好笑了。我记起了,在上海队做准备活动时是站在原地的,而到了国家队是一面走一面做,她还不适应。我赶紧走过去教她,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她的协调性问题,这个顺手顺脚的姿势很长时间后才纠正过来,慢慢地大伙儿也习以为常了。不过,当全队的人看着她出洋相并哄堂大笑时,她的心情一定糟糕透了。我感到内疚,是我这个大姐没做好,才让她受如此委屈。   1984年底,我们姐妹俩外加耿丽娟在孙梅英带领下出访欧洲。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说那姑娘们在一起永远也说不完的悄悄话,多带劲。   访欧初期,孙老太天天围在小耿身边转,我们姐妹俩只能经常自己互相做临场教练,心中不免有牢骚:我们又不是后娘养的,凭什么这样厚此薄彼。东一句,西一句,把个孙老太说得一无是处。我们约定,一定要争口气打败她的心肝宝贝耿丽娟,让她知道我们也不是吃素的,没有她,我们照样能打好!

安居乐业者,有公寓住,就不奢望别墅;有乒乓打,就不希罕烟酒;有“天籁”当步,就不追求“奔驰”;有贤妻在,就不拈花惹草。 日常生活,三点一线:居所—单位—球馆,循环往复,悠哉乐哉。
安居乐业 楼主 2007-7-15 10:27:00
曹燕华眼中的何智丽 (三)


一件意外事情的发生,突然改变了一切。法国公开赛后,代表团住进了大使馆招待所,等待下一站去莫斯科比赛。那天,代表团全体成员在大使馆安排下去跳蚤市场,并游览巴黎名胜,阿何请假说身体不适,独自一人留在了招待所。等我们晚上回到住地,见使馆领导神色严峻地在向队里领导汇报什么,第二天,全队上下都知道:阿何闯了大祸。原来,在我们外出游玩时,阿何打电话给当地一个留学生(也不知她是怎么认识的),让他帮她在法国找男朋友,而她的话被招待所总机听到并汇报上去。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现在,也许算不了什么大错,二十岁的大姑娘,找对象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最多不该有任务在身时分心他用。可在那年代,又是在国外,发生这样的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叛逃之类的政治问题(那时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时间,整个队笼罩在一片阴沉的气氛中,那几天,阿何好像呆了。


  几天后,到了莫斯科。

  我突然发现阿何变得怪怪的,整天像个影子,孙老太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有她。刚吃完晚饭,却拿几包方便面说怕老太饿了,给她送上去,队里发的水果也全数送进了老太的房间,她看我的眼神怎么也突然变得不自然了?我纳闷。

  小耿突然失宠,老太把她对小耿的热情转到了阿何身上,我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阿何犯了错,就算不兴师动众大动干戈讨伐她,也不会因此而对她备加宠爱吧?我有种预感:此事与我脱不了干系!

  回国第二天,在宿舍走廊里,当我面对面遇到教练甲,叫了一声“×教练你好”而她给我的只是一个后脑勺时,我证实了自己的预感:我的知心好友,小妹阿何把我卖了!

  休息三天后,接下来的三天,停止训练,开声讨会,对象:本该是她,却变成了我。“陪斗”的还有措手不及的张燮林,见证人:何智丽,罪名:挑唆她说教练甲及老太的坏话;教她学抽烟。就这二条,足以置我于死地了。

  果然,半年后的第三十八届世乒赛,上届世乒赛单打冠军的我被我的小妹何智丽取代,外加本不是六个重点队员之一的童玲也报进了团体,这其中的奥妙我至今也没弄明白。谁说阿何是傻大姐?这种平时大智若愚,关键时刻一炮打响的声东击西的战术,别说我做不到,压根连想都想不到,该称傻大姐的,应该是我!
安居乐业者,有公寓住,就不奢望别墅;有乒乓打,就不希罕烟酒;有“天籁”当步,就不追求“奔驰”;有贤妻在,就不拈花惹草。 日常生活,三点一线:居所—单位—球馆,循环往复,悠哉乐哉。
安居乐业 楼主 2007-7-15 10:28:00

曹燕华眼中的何智丽 (四)

三十八届世乒赛女单决赛,我三比一战胜了耿丽娟,成为中国女子第一个蝉联单打冠军的人,这场决赛打得和上届单打冠亚军决赛对南朝鲜梁英子一样的轰轰烈烈。赛后,我思绪万千,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酒店的路上,喜悦的泪水还在不住地掉下来,太难了!   电梯前,遇到了昔日的小妹,如今的陌路人阿何,她在这次大赛中战绩平平,单打输给了匈牙利十六岁小将巴托菲,我心里多少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这时,阿何开口了,是昔日那种温柔的语调:阿姐,还是你行。  顿时,我感到浑身的鸡皮疙瘩一阵接一阵冒出来。我用奇怪的眼神望着眼前的她,仿佛从来就不曾认识她,当初,你为了保全自己而牺牲了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理解你,而且,你这么做的结果证明你成功了。在球技上,你远不如我;但在对人的战术运用上,你远胜于我,孰是孰非,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再则,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若非受此重创,也许我再夺冠军的信念就没那么坚定。受创于你,也得益于你,阿何,谢谢你!   很多年没见过她了,据说她现在叫小山智丽,是不是就是那个小山,1985年我挂拍前最后一次随上海队去日本访问,那个当我们陪同的日本人?记得那次我们全体队员还一起去了大阪他父亲的家,老先生是大阪的桌球会长,很有钱,跛着一条腿。短短十天时间,一根红线在日本与中国之间联起,恭喜你,阿何,你终于如愿以偿了。

安居乐业者,有公寓住,就不奢望别墅;有乒乓打,就不希罕烟酒;有“天籁”当步,就不追求“奔驰”;有贤妻在,就不拈花惹草。 日常生活,三点一线:居所—单位—球馆,循环往复,悠哉乐哉。
安居乐业 楼主 2007-7-15 10:34:00
曹燕华眼中的何智丽 (五)


  后来,我去了国外,断断续续倒也听到不少关于她的消息:三十九届的让球风波直搅得乒乓界乌云翻滚,上上下下不得安宁了好几年;再后来以一个受迫害者的身份代表日本队在广岛亚运会上打败了邓亚萍。

  小妹,如果你还叫我阿姐的话,就听阿姐一句话:千不该,万不该,你实在不该说那番让国人气愤,让日本人耻笑的话。想听听日本人对你的评价吗?“她球打得还不错,其他嘛……”。日本人并没有因为你的胜利而感到自豪,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感到的,只是耻辱,因为,你并不是日本人!

  要知道,你血管里流的,将永远是中国人的血!别站在十几亿中国人的对立面,别抱怨因为你没让球而遭人迫害,扪心自问,别人让过你吗?中国队又有几个人没让过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让球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为了你的成材,从小到大又有多少无名英雄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他们有过怨言吗?

  乒乓球,不会是你一生中的全部内容,以后的路还很长,脚踏实地才是真!也别再怪上海的球迷对着你家的窗户扔石头,更别对训练馆看门的阿姨不让你进去而怀恨在心,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你明白:不管你换了哪国的国籍,你,终究还是个中国人。
安居乐业者,有公寓住,就不奢望别墅;有乒乓打,就不希罕烟酒;有“天籁”当步,就不追求“奔驰”;有贤妻在,就不拈花惹草。 日常生活,三点一线:居所—单位—球馆,循环往复,悠哉乐哉。
牧民新歌 2007-7-16 10:13:00
中国乒乓球队的”让球“世界知名。因为”假打“要想做的和”真打“一样,实在是太不容易。圈内人骗不住,一般观众总应该能”糊弄“过去吧?谁知假戏就是假戏,要想真唱委实比”夺取世界冠军还要难“(某篇文章语)。
    来一段花絮解解闷。话说1981年第36届世乒赛的女单决赛是在中国选手曹燕华和童玲之间展开。论球技应当是曹占优,但“领导”安排曹让球。曹虽然是一肚子不高兴但也没办法。八十年代的年青人,不像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人那么驯服。虽然不直接表示不愿意,但是也不会去竭力掩饰。于是领导们就担心了:万一冠亚军决赛打得稀了咣当,观众都起哄,造成国际影响就很麻烦。于是领导们赛前作了大量工作,要求曹、童必须打得“逼真”,不许三心二意。结果两个人还真配合,决赛时童玲和曹燕华打得全神贯注,攻防有致,还真像回事儿。但您说怎么那么“寸”?百密一疏,还是被诺维萨德的现场观众们看出了破绽。怎么回事?原来,曹、童两个人打得太“入戏”,连记分员在整整一局的过程中一直把两人的比分记反都没有发觉,引起了观众一阵阵的口哨声和嘘声。在经常举办国际比赛的诺维萨德,在世乒赛决赛上,整整一局球,裁判把比分反记,显然不是偶然的失误。如果两个人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无论是童玲还是曹燕华,绝不会一直都不察觉裁判的错误。恰恰因为是事先安排好结局的比赛,双方才会根本不去想比分,因而谁都没有侧上一眼去看一下那个计分牌!您瞧这篓子捅的,哈……[em01][em01]
快乐乒乓
牧民新歌 2007-7-16 09:20:00
关于何智丽的话题其实是三个话题的一个大合集。哪三个话题?一、中国乒乓球界的让球问题;二、何智丽人品高下的问题;三、民族情绪问题。这三个话题本来应该分别谈,才好谈清楚。但很可惜,由于这三个话题集中于何智丽一身,结果是相互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他,怎么也掰持不清楚。 在这三个话题中,第二个话题应该属于比较私人的话题。第一个话题和第三个话题是公众性的话题。其中尤以第一个话题应当是乒乓球爱好者们关注的话题。 安居乐业转发的帖子讲的是第二个话题。凡与何智丽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都会对其有比较私人性的评价,评价也各不相同。各种说法也都有。譬如对于上面这篇转发帖,就有消息说曹燕华此后曾与何智丽就相关问题作了沟通和交谈,据说彼此还“释去了一些误会“,两人又成了好朋友了云云。因此,对于只有当事人知情的私密话题,我们似乎倒不必过于介意。 第三个问题属于敏感话题,譬如,一个抵制日货的乒乓球爱好者和一个偏好蝴蝶板的乒乓球爱好者在对于何智丽喊着“要西”击败邓亚萍那场球的评价上恐怕不会完全一致。感情上估计都是难以接受的,但程度大小恐怕会有明显的不同。对于敏感话题,一般来讲在我们的网上不宜讨论,因此以略去为好。 这样看来只有第一个问题适合于、也值得我们的乒友们思索和分析。那就是莫衷一是的——让球问题。呵呵……[em06][em06][em01][em01]
快乐乒乓
joymzh 2007-7-16 10:54:00
这确实是实事。所以中国乒乓球队的"让球"就是这么的毒,这么邪行。流毒啊,完全背离体育精神。
随心而行、率性而为
大灰熊 2007-7-16 11:00:00
牧民老兄说的事是真的,但是这样绘声绘色的过程大灰熊就不得而知了。这是中国乒乓球的三大让球案之一,另外的还有焦志敏因为恋爱问题让李惠芬;何智丽没让管建华。

一、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女单决赛曹燕华让给童玲。当时进入四强的还有张德英和南朝鲜选手李寿子,曹燕华在半决赛中击败了李寿子,童玲战胜了张德英,以她们两个人的实力相对比,直板反胶弧圈打法的曹燕华对横板削球打法的童玲有绝对优势,队内比赛从未输给过童玲。但是,曹燕华当时被认为是不听话、思想有问题,说白了就是个不讨教练组喜欢的刺儿头,于是,乒乓球队决定,以童玲在团体赛中立下大功为由,让曹燕华让出冠军,曹燕华只有怀着一肚子委屈打了一场假球。曹燕华当时确实有些出格,规定运动员不准吸烟,她偏偏时不常地来上两根,规定运动员不准谈恋爱,她偏偏与施之皓打得火热,他俩还经常与也在谈恋爱的蔡振华、黄胜两人结成小“团体”,这当然会让上层看不顺眼。曹燕华在当打之年的23岁便早早退役,可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她确实是个乒乓球天才,曾连获37届、38届世乒赛女单冠军,这与第36届世乒赛她所受的不公正待遇有关,是一种怨气累积的爆发。1983年的全运会,曹燕华在女团、女单、女双、混双四个项目的比赛中都遇上了童玲,她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对手,尤其是女单决赛,她更是以近乎疯狂的3:0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二、1988年汉城奥运会女单半决赛焦志敏让球给李惠芬。当时,另一场半决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赫拉霍娃和中国队陈静之间进行,而焦志敏与李惠芬的比赛率先开战。教练组认为决赛的对手很可能是赫拉霍娃,而焦志敏曾经输给过赫拉霍娃,李惠芬却赢了赫拉霍娃,因此做出李上焦下的决定。而当时焦志敏是中国队当之无愧的大姐大。此外,焦志敏当时与安宰亨的恋情也是导致教练组安排她让球的原因之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不得不让球,结果陈静出人意料地赢了赫拉霍娃,在决赛中陈静又击败了李惠芬获得了金牌。在颁奖台上,挂着铜牌的焦志敏望着披金戴银的队友,自然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汉城奥运会是乒乓球项目首次列为奥运项目,女单金牌之重自然是不言而喻,这恐怕是焦志敏一生最大的遗憾了。奥运会结束后,焦志敏退役去瑞典留学,一年后远嫁汉城,用婚姻彻底结束了自己的乒乓生涯。她说:“八年的国际比赛,我让了五次球,所以不想再打了。”

三、1987年第38届世乒赛女单半决赛何智丽拒绝让球。这也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大的让球事件。当时,南朝鲜选手梁英子已经闯入决赛,另一场半决赛在中国选手何智丽和管建华之间进行。教练组考虑到,此前何智丽与梁英子胜负各半,而管建华的削球打法对梁英子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决定由何智丽让给管建华。

出人意料的是何智丽临场变卦,击败了毫无心理准备的管建华而杀入决赛,当时教练组既惊慌失措又恼羞成怒,女单决赛时,竟然没有人给何智丽做场外指导。当时杀红了眼的何智丽最终3:1击败了梁英子获得了冠军。这种公然违背领导意图的举动,理所当然地犯了众怒,更重要的是,她极大地动摇了让球的理念基础。事后何智丽负气离队后又远走日本,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她代表日本队,嘴里面喊着“哟西哟西”打败了邓亚萍,也算是出了一口气。但是,何智丽历来做人有些问题,队内队外口碑不佳,她最后没有让给管建华,但在之前的8进4的比赛中却接受了队友陈静的让球,如此前后不一的行事作风是何智丽备受诟病的主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安居乐业 楼主 2007-7-16 10:39:00
有这事儿?不是演义吧?
为了战胜下一轮的外国对手,从提前相遇的中国选手中选择一位取胜几率较低者让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理解。

冠军争夺战在中国选手之间进行的话,就没有必要让球。
这时如果还安排让球,那么就难免掺杂进一些私人感情在里面,对让球人太不公平了!
安居乐业者,有公寓住,就不奢望别墅;有乒乓打,就不希罕烟酒;有“天籁”当步,就不追求“奔驰”;有贤妻在,就不拈花惹草。 日常生活,三点一线:居所—单位—球馆,循环往复,悠哉乐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