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中国大学的校训(大侠和大灰熊整理)

大忽悠 楼主 2005-3-31 11:30:00
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所长 2005-4-2 10:34:00
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清华除保留工学院外,其余系都并入了北大,包括清华曾引以为自豪的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北大仅工学院并入清华。北大也从过去的沙滩搬到了原燕京大学的校址(既北大现在的校址),成为了当时中国第一综合大学,清华则从中国最盛名的综合大学沦落为工科大学。可以说,在政治的统治下,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北大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清华则元气大伤。这段历史大灰熊知道吗???
优秀是一种习惯 生命是一个过程
大灰熊 2005-4-2 01:24:00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梅贻琦担任校长,广聘名师,民主治校,对外加强交流,积极引入世界最新科学技术,使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国内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2月至1966年6月,蒋南翔担任校长,积极创建新兴尖端学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清华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大学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九五”期间,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支持,学校基本完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研究型大学初具规模,开放式办学态势初步形成,总体办学实力、科研实力和全校凝聚力显著增强,为在本世纪初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3个学院、53个系,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余人。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6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4000余名,硕士生7900余名,博士生4200余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025余名,远程教育学员7500余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6个。学校藏书34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4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0余万平方米。学校有3万余台计算机与Internet互联。出版物有《清华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建筑》、《装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九十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清华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探索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和“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崭新姿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已成为今天全体清华人的努力方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必将濡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大灰熊 2005-4-2 01:15:00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出自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所作题为“君子” 的演讲内容。

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于是选了乾坤两卦的卦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所长 2005-4-1 23:24:00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 10:36:03编辑过]
优秀是一种习惯 生命是一个过程
颦儿 2005-4-2 11:57:00
我退休时一定上清华大学读读书,以了平生心愿!
大灰熊 2005-4-2 12:00:00
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
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195
2年秋季,中央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
系调整工作。“调整的原则仍着重改组尚未进行调整之旧的系科庞杂的大学
,以利于加强与增设高等工业学校和适当增设高等师范学校;对政法、财经
院系则采取适当合并集中的做法,以便进行整顿。”据此原则制订的调整方
案于1954年5月29日经政务院第180次政务会议原则上批准10月
11日由政务院正式颁布,立即实施。1952年院系调整前有高校211
所,1952年调整后为201所,经1953年调整后全国高校总数为1
82所。
  学习观念:
  职业教育最受欢迎
  院系调整将相当多的院校转变成为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学校,最大限度
地满足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带动了民间对职业教育的热捧。1
946年,我国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这一比
例达到35.4%,同时,院系调整通过增设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1
2个工业专门学院,以及建成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比较齐全的工科专
业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
  影响:
  理念有待重新探讨
  院系调整一方面吸取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突出政治的经验,另一方面
照搬了苏联培养技术干部的办学模式,而且把他们绝对化,教条化。完整意
义上的大学,自此从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这样总结教
育制度:“作为社会的文化和价值系统,它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有
深刻的影响。因而,今天重新认识这种教育制度的变迁和当年的院系调整,
不能不看到其固有的弱点和失误已发展为严重的弊端。” 院系调整的历史教训向我们证明:把教育同政治完全等同起来,不尊重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是解放数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始终难以高水平发展的根源所在。
    院系调整,这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的重大教育变革,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毋庸质疑的。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大灰熊 2005-4-3 00:50:00
“求是”校训是浙江大学的“校魂”。1897年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建立时,即以“讲求实学(科学)”、“培养人才”为第一要义,倡导“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的学风。
  于1938年11月19日,西迁至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经校务会议讨论正式决定“求是”为校训,并请当时在校任教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撰写校歌,阐述校训精 义,从此,求是精神就成为浙大师生坚强的精神支柱,并通过校歌传唱,延绵至今。1939年2月4日,竺可桢校长在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讲演时,就以“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为题,阐发了“求是”的核心,他还指出,求是的英文是Faith of Truth,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亦意为求是,可谓不约而同。他特别强调,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后来竺可桢校长又多次引用古今中外先哲名言和仁人志士榜样,进一步将求是精神概括为:“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他十分尊崇王阳明的品德与学风,特别赞赏其“君子之学岂有心乎同异,惟其是而已”的思想,竺可桢认为“所谓无心同异,惟求其是,正是阳明的博大不立门户的精神,……阳明先生这样的话正是求是二字的最好注释,我们治学做人之最好指示”。1948年10月28日,竺可 桢在对浙大新生的讲话中,在最后讲到校训以及校歌时说:“校训为‘求是',实事求是,自易了然,然而言易行难,一旦利益冲突,甚难实行‘求是精神'。近世科学始祖首推哥白尼、伽利略以及布鲁诺三氏,除前一人著书外,后二人一秉求是精神,历险如夷,视死如归,以身殉科学。先哲王阳明氏有言‘我心以为是,虽千万人非之而不改;我心以为非,即孔孟是之而不易!'壮哉求是精神!此固非有血气毅力大勇者不足与言”。竺可桢老校长一生倡导求是,实践求是,他的人品学品,嘉言懿行是浙江大学履行“求是”校训最光辉的楷模,这也是他对中国教育界、科学界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大师生继承求是光荣传统,并不断开拓创新,使“求是”精神代代相传,更加发扬光大,深入人心。   
  1979年4月23日,著名物理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院士在就任浙大校长的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特别提出了:要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培养和鼓励“创新”精神。他深情地强调,“求是”是我们浙大的祖传,对我们今天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我们现在的情况和将来的任务出发,要特别提倡在“求是”的基础上"创新”,从现在起养成创新的习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1989年1月,在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被确定为国家教委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后,浙江大学提出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口号,并将其简略概括为"求是创新”。1997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时,新建的学校大门横梁上端,阳刻着浙江大学四个大字,而横梁两端下方,是由16块大理石组成的浮雕,用变体文字书写的“求是”“创新”用阴法雕刻,分列两边,既体现出浙大的百年辉煌,又昭示着更加灿烂的未来,“求是创新”已成为新世纪浙大师生的行动指南。
  100多年来,浙江大学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求是园中群星灿烂。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140位。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就读于遵、湄时期的浙大,他在1988年10月回校访问并受聘任名誉教授时高兴地说:“浙大是我的母校,我非常感谢母校给我的光荣”,还欣然题词:“水流弯曲向东去,浙江母校建大业”。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浙江大学培养的十多万学子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富强,英勇奋斗,代代相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大不愧是我国科技、人文和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我国不少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人,都是从“求是园”里走出来的。1936-1949年担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院士,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开拓者和一代宗师,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他从194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起即任副院长,直到1974年2月逝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主要组织者与领导人之一,在1 979年2月至1982年6月,曾兼任浙江大学校长。1988年2月至1995年4月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求是学子路甬祥院士,1995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并至今一直兼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任。在中国科学院的院长、副院长中,有三位曾担任过浙江大学校长,这既是浙江大学的荣耀,亦是浙大求是创新,群星灿烂的生动体现。

为继承和发扬我校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我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大灰熊 2005-4-3 00:51:00
大学的灵魂是什么?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创新之意识,自由之思想,科学、人文之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缺少了这些,大学就失去了灵魂,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大学”。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如北大之自由民主,南大之诚朴坚毅,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因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百年来,南京大学历经沧桑,校名屡经更迭,校址也一再搬迁,但学校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在一代又一代南大人身上传承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正是这种优良的传统和校风,将南京大学扎根于中国和世界文明的沃土,形成了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南大人诚恳朴实、坚毅自强的品格,使学校在百年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的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能展现南大传统精神的是学校不同时期确立的校训和校风。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先生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南大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南高师时期江谦校长以“诚”字为校训,希望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以诚为本,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校风是“民族、民主、科学的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态度。”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提出了“三育并举”和“四平衡”的办学方针,要求师生树立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在人文与科学、通才与专才、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发展。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提出以“诚朴雄伟”四字为学校的校训和校风,他希望中大学子承担起复兴民族的重任,埋头用功,不计名利,诚心向学,并集中精力,放开眼界,努力做出伟大事业。我认为,“诚朴雄伟”的校训立意高远,气势磅礴,对中央大学及其继承者南京大学的传统和校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南京大学另一个重要源头金陵大学,将“诚真勤仁”作为校训,这个校训与中央大学的传统和校风在本质上有类似之处,都将“诚”作为精神内核。
  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在南京大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1978年,刚刚复职的匡亚明校长针对“文革”时期南大校风、学风遭到破坏的状况,提倡重新整顿校风、学风,提出南京大学的校风、学风应该具有“高度的政治空气、高度的学术空气、高度的文明空气、高度的文娱体育空气”。1991年,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总结南大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曲钦岳校长确定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作为南大校风,体现了学校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可见,南大历史上确定的校训校风,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锐意进取,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之材。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没有确立自己的校训。
  去年学校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在全校开展了“南大传统和大学精神”的讨论,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讨论,或撰写文章,或参加座谈,抒发自己对南大传统精神的感受,许多人在讨论过程中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确立南京大学新的校训。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学校决定在百年校庆前夕进行校训的征集工作。学校对这一工作极为重视,我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训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二是校训要能概括南大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南大特色和个性;三是征集工作要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根据这三条原则,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我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既反映了我校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
  “诚朴”是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色的东西,我校校史上大多数校训、校风中都有这两个字出现。“诚朴”是诚恳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者,真也,“诚”的对立面是“欺”,“真”的对立面是“假”。为人要诚朴,就是要诚心正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诚朴”要求人有独立人格,得势时不要霸道,不要仗势欺人,失意时不要媚俗,不要趋炎附势。“诚”是个人和社会一切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基础,如果个人与社会都不讲究“诚”,那么任何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人信誉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就会动摇。大学绝不仅仅是传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应该是教人诚实端正、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如何做人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正如我校校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学问要“诚朴”,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不把学问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和获取文凭的工具,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所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才能担负振兴中华的重任。
  “雄伟”是雄壮而伟大的意思,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吾浩然之气,要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胸怀宽阔、志存高远的人,才会超越自我,永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从而不断取得进步。实现远大抱负,一定要有大雄无畏、不惧困难、坚毅自强、开拓进取、敢于争先的精神和气慨。一百年来,南京大学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坚毅自强的传统精神。毫无疑问,南京大学在新世纪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更加需要将这种传统精神继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如果说“诚朴雄伟”体现的是办学理念与目标,那么“励学敦行”强调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励”是勉励、激励的意思,“励学”就是勉励师生勤奋求学,要求为学者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注重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思维的创新。“敦”是敦促、勉力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坐而论道、光说不做,只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学者不光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远大抱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实现,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行动并在行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只有将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算是完美意义上的人,才能算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所以,“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既继承和反映了南大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又面向未来,体现了办学理念的更高追求,同时还阐明了实现远大目标的途径。我相信: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学校确定“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对于激励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弘扬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使命感,继续发奋努力,把南京大学早日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大灰熊 2005-4-3 00:44:00
所长知道校训的字是谁写的吗?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