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的乒乓之路(连载之一~之七)

南山 2006-6-22 06:03:00
俺的blog空间可以有偿高价租给二位,具体价格可参考二环以里的商品房流行行情。
砥砺品学 勤修不倦 信义仁勇 精进惟行 QQ:795683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灰熊 2006-6-22 09:59:00
南山大侠要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牧民新歌 楼主 2006-6-26 09:15:00

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的乒乓之路 (连载之七) 乒乓情

(一) 能够以“情”这个字来加以描述的事情,恐怕都是上中学以后的事情。我1963年跨入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校门,编入了初一(4)班。不知是不是因为“距离产生美”,总之我们班虽然有好几位各方面都极为出色的女生,但同窗四年(包括文革的一年),好像都没引起我的特别注意,而曾经一度吸引了我的目光的,全是外班的女生。 大约是在上初二的时候,那时我热衷于打乒乓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周日都想到学校去打乒乓球。记得有一个星期天我在家呆着没事儿,就又拎着拍子上学校了。可周日同学们都放假了找谁打呀?正当我独自一人在学校操场里来回转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的时候,一个活泼矫健的身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她就是我的邻班同学,校女子200米、400米短跑冠军吴彤。当时她是一名住校生,有时周日也不回家。我们两个班由于一直是门对门,因此彼此早就认识,但不算太熟悉。尽管她的乒乓球技艺远不如田径那么棒,但此时此刻也只能将就啦,于是我主动询问她愿不愿意一块儿去打会儿乒乓球?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我就和她在学校的乒乓球室里打起了乒乓球。尽管和她打球我基本上是陪练角色,对于自身技艺的提高很有限,但吴彤可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级人物啊。她的田径项目是超级的棒,不仅是位短跑名将,而且跳远、铅球等项目也都不含糊。初三那年干脆就打破了女子跳远和铅球的两项校纪录。另外她的新疆舞也跳得蛮好。我在全校表演快板的那次联欢会上,她们班出演的节目是新疆舞,其中就有她的身影。再有就是她的性格外向,用现代语汇评价就是“假小子”。豪爽大方,颇有侠义之风。总之当时在我心目中她就是“明星”。能和明星一块儿打球那该多自豪啊!哈…… 那时候乒乓球爱好者太多,想在周末抢到学校里的一台乒乓球案子也殊为不易。记得有一次我们俩约好周日早上的六点多钟就去占案子。北京的冬天就属早上冷。案子倒是占到了,可手却冻得成一个球儿了。无奈之下只好戴着棉手套打球,打了好半天才把手暖和开。随后不久吴彤让旁边一位同学来接着和我打,她就先离开了。等了一会不见她回来,我这边饿得肚子直叫唤,因为还没吃早点呐。于是我就一个人先回家吃早点去了。吃完早饭我又返回了学校,只见吴彤正到处找我。原来她到学校食堂去买我们俩的早点去了,等她端着饭回来却找不到我了。望着人家一片热心端来的早点,我也不能太失礼呀,只好再香喷喷地吃两口吧。好家伙那天早上把我撑得哟!…… 有一次我们一大帮同学一块儿蹬着自行车去工体看乒乓球比赛。一路上我和吴彤边骑边聊。去的时候气温还行,回来的时候天气就比较凉了。握把的手冻得够呛,吴彤恰好带着手套,于是她递给了我一只,这样一只手揣兜里,另一只手戴上手套后去扶把,一下子舒服多了。尤其那是来自一个女孩子的关怀呀,因此心里自然是感觉特别的温暖。 此后彼此就慢慢熟悉了。她周日经常不回家,我有时就会到学校来找她玩儿。那时候我们俩常做的游戏就是扒着学校宿舍楼的墙壁练攀岩,墙壁四周有一圈一拳头宽(大约十公分左右)的砖沿儿。我们用双手抠住头顶上方的墙缝儿,脚下顺着砖沿儿慢慢地横向移动。看谁移动的距离远并且不掉下来。成绩最好的时候能绕宿舍楼的外墙半圈儿。这类的少儿游戏现在恐怕是明令禁止了吧。 那段时间感觉吴彤在学校呆的时间特别长,轻易不回家。甚至逢年过节的时候她也住在学校里。记得有一个节假日的晚上我也干脆没在家呆着,跑到学校来和吴彤在学校甬道旁的小花园里玩儿捉迷藏。 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各班同学到新街口电影院观看新上映的彩色故事片《女跳水队员》,嗬这下子引起轰动了,“风里锻炼,雨里考验,我们是一群展翅高飞的海燕”的电影插曲在校园里到处有人在哼唱。那段时间跳水几乎比乒乓球还吸引我。当然,玩儿高台跳水没那个条件,有那个条件我也不敢上去跳!那时大家伙儿们一般都是因陋就简,就在普通游泳池里玩儿池边跳水(据说现在一般游泳池都严禁池边跳水)!而且还带助跑的,什么燕式啊、镰刀啊,反燕儿啊,花样还挺多,看的人眼花缭乱。这项运动的吸引力太大啦,我迫不及待地约吴彤一同到师大游泳池去比试比试跳水。只可惜我那时候眼高手低,连游泳都游还没游好呢,池边跳水就更不灵了,每次都挨拍,还捎带着呛水。吴彤虽然那时好像也还不太会“燕式”,但至少入水轻盈,几乎没有浪花儿,几轮下来比得我是灰头土脸,但也乐在其中。

电影“女跳水队员”主题曲——青少年运动员之歌 比完跳水比田径。有一次我们俩站在操场的旁边,一边看着操场上跑步锻炼的同学们的身影一边闲聊,她以内行的口气对我讲:跑步除了快慢之分外,也有个姿势优美不优美的差别。我马上起身,抖擞精神,在操场上跑了小半圈儿。然后跑回来问她:我的跑步姿势怎么样?能打多少分?她也真直率:“不及格,一看你就不会跑步”!然后她指着前方正在跑道上跑3000米的朱汝骥说:“你看,人家朱汝骥这跑步姿势,多漂亮”。嘿!我不由得多看了朱汝骥两眼,唉,不服还真不行,人家的跑步姿势还就是漂亮! 65年12月31号的晚上,我和她正在我们班的教室里闲聊神侃,初三(1)班过来俩同学,说他们班今晚要开个新年联欢会,邀请各班的代表去参加联欢会并且还要出节目,于是我和她被邀请到了一班的教室里。嚯,他们班里是欢声笑语,彩带飞扬,好一派节日联欢的欢腾景象。一班在当时是我们年级的优秀班集体,班里的气氛十分融洽。怪不得他们能想出举办新年联欢会的点子。在那个联欢会上吴彤盛情难却,跳了一段新疆舞,而我则吹了两首口琴曲,记得当时我们的表演都获得了满堂的喝彩声。 那段时光感觉非常愉快。只可惜有了上集没下集,也许是因为我内心深处总还是有着某种莫名的自卑感(她由于田径方面极为出色,因此算得上是全年级里的名人。而我那时却没什么特长,因此总是感到自惭形秽),而这种自卑感又异化为超乎寻常的自尊心,凡事特别敏感,甚至可以说有一些神经质。因此后来由于在某个很小的事情上彼此稍有误会,我就主动地疏远她,而她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直蒙在鼓里。还没容得当事者去把谜底揭开,文革就爆发了。滚滚的洪流涌来,荡涤着污泥浊水的同时,也摧毁了人世间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我那刚刚萌生出来的一段对女孩子的朦胧感情也就此嘎然而止了。 文革开始时大讲“出身论”,红五类们扬眉吐气。我当时听说吴彤的出身相当不妙,内心一直为她捏着一把汗。而且挺长一段时间在校园里见不到吴彤的身影,也使我一直牵挂在心。到文革第二年(1967年)的某一天,我才在操场的远处看到了一身军服的吴彤正与她们班的同学们在教学楼下亲密地交谈。听她们班的同学说,她此时已经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军垦战士了。见到她又和阔别多日的老同学们欢乐相聚,我也感到非常的欣慰,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落了地。 同年11月我告别校园奔赴北大荒,从此失去了和吴彤的联系。2003年师大二附中举办50周年校庆,我在时隔36年之后又在校园里见到了吴彤,心情自然是十分的不平静。寒暄过后她随口问我:“那时候你为什么忽然不理我了?”我当时赶紧把话给叉开了。…… 此时此刻,唯一的希望是将来能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向吴彤表示自己内心深深的歉意……

快乐乒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牧民新歌 楼主 2006-6-26 09:16:00

(二) 记得是上初三的某一天,我拿着球拍子到学校的乒乓球室去看有没有机会打乒乓球。到那儿后发现我们班的赵学苏正在同一名一年级的小女生在对练乒乓球,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学校正在从一年级的新生中选拔校乒乓球队的后备力量。和赵学苏对练的女孩子叫陈萍,一看就是个军人的子女,上身穿一件褪色的军服,里面是一件白衬衣,两只袖口都挽了起来,洗得几乎发白了的黄绿色军服衬上两边卷起来的白袖边,显得特帅气。打起球来的风格也是犀利硬朗、泼辣潇洒,特符合我那时候的审美观——“假小子型”。总之,陈萍给我的第一印象蛮深刻。 后来学校组织到郊区农村参加插秧劳动,我由于从小就生活在城市,对于农业劳动非常生疏,低头插起秧来也是笨手笨脚。记得有一次插秧劳动时,我本能地直起身来想歇歇脚儿,一抬头忽然看到陈萍挑着两筐秧苗向他们班的田间快步走去,依然是发白的黄绿旧军服,挽起了袖口和裤腿,肩头的扁担一颠一颠的,身子随着扁担的晃动也自然地摆动,好一副农家女儿的画面,当时我的感受真的可以用“惊艳”两个字来形容! 当年青少年最喜欢的体育运动还得说是足球(现在大概也还是),我们班的赵学苏由于足球踢得棒,因此绝对是全校的知名人物。他又爱交际,因此哥儿们朋友一大帮。陈萍那时也常到我们班上来找赵学苏神侃,于是一来二去也和我认识了。既然认识了,就打乒乓球吧。记得我约她打过几次球,但她的球技也是一般般,所以我那段时间球技下降得厉害。…… 文革爆发后,我和陈萍都隶属于同一个战斗队——“红旗”,那时候人人革命得不行。我也是隔几天就往墙上糊一张大字报,谁对谁错不管,先痛快痛快再说!陈萍比我还革命,有一天对我讲:四川重庆武斗升级,保皇派正对造反派痛下黑手,造反派现在已经死了好多人了。咱们不能坐立不管,应该赶快去声援造反派!于是我们俩当时也不知天高地厚,马上奔北京站,准备乘坐当天的火车去重庆增援造反派。谁知那天北京站几乎完全瘫痪了,什么车都发不出去。我们在北京站等到凌晨两点多,也没扒上一列去重庆的火车。只好愤愤不平地收兵回校。后来得知:就在此后的那几天里,重庆两派的武斗极其惨烈,几乎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包括一些北京过去声援的学生也都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初北京站“趴窝”,否则的话我们俩也很可能就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从“先驱”变成“先烈”了。……

文革期间的热门歌曲,对唱——毛主席啊,我们永远忠于您 那段时间特别时兴访贫问苦。有一天陈萍对我讲:“我们家附近有一位老贫农,孤苦伶仃单身一人。咱们俩带上乐器去慰问慰问贫下中农,给他演几个节目,传颂一下毛泽东思想吧”。于是我带着口琴她带着笛子就奔老贫农家了。她用笛子吹了几首革命歌曲,我用口琴作伴奏。老贫农自然是感动的不行。但后来是否还给老贫农留下了一点盘缠我则完全记不得了。 狠斗私字一闪念是当时的时尚。我和陈萍也不例外,记得她曾问我可不可以把我写的日记拿给她看看,我想那上面全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之类的豪言壮语,应该没问题,于是我就把日记本交给她了。过了几天之后她把日记本还给了我,我打开日记本一看,好家伙,上面许多地方她都用红笔作了批注,差不多全是“私字斗得还不够彻底”、“还是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知识分子的清高”、“贪生怕死的表现”、“小资产阶级思想仍在作祟”等等!嘿,这日记本我还怎么接着往下写呀? 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老图书都成了“四旧”,因此学校的图书馆也当然地被封了。但热爱知识的人们依然还在,被封着的图书馆小院里半掩半合的几扇窗户说明了一切。于是某个月黑天高之夜,我约上陈萍也悄悄地溜进了校图书馆。只可惜那时候太激进、太革命,守着满屋子的中外名著,挑来拣去之后,“顺”出来的图书居然是“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战——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汇编”等“革命读物”!这不没有的事儿吗?当然,既然已经说到了这段儿,那么今天的我确实应当为当年自己的不光彩行为深深地道个歉。如果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也恰好读到了这篇回忆文章,并要求我将那本厚厚的 “汇编”交还给二附中图书馆的话,我愿意无条件地送还。…… 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学校在夏天又组织了一次去顺义的支农劳动。我当时豪情万丈,学校安排好的火车不去坐,居然向解放军学习,打好行李包步行往顺义走。那时候完全不懂得生活的本领,甭说干粮了,连一口水都没带。顶着烈日急行军,又困又渴。快走到顺义的时候,把我渴的呀,嗓子眼都要裂开了。忽然间看到路边有一口井,井口旁有一个水桶,太棒了,天无绝人之路!我三步并作两步抢过去,用手捧起桶里的水就仰脖儿灌,当时觉得那个甜呀,这辈子没喝过这么甘甜的水!灌了个水饱之后,浑身又有劲了,继续开路!等我走出没多远,忽然听到一声动物的呐喊,等我回头一看,一位老大爷正用那只水桶饮驴呢!嘿!…… 在顺义劳动快结束时,陈萍听说我是走着去的顺义,不干了,说什么也要约着和我一同再走回北京城。于是临离开顺义的那天晚上,我收拾停当,背上行装就去找陈萍。谁知陈萍所在的村落虽然离我们村不远,但天黑以后就不大好找了。我顺着乡间的小路绕来绕去,直绕到半夜也没找着她们那个村子。无奈之下只好原路返还了。 1967年的8月份以后,由于说不太清楚的原因,我和陈萍的联系也开始减少了,现在回忆起来,大约也还是和我那对什么事情都特别敏感的神经质有关。我是特情绪化的那种人,好起来蛮招人喜欢,但犯起“葛“来也特另类,总之毛病挺多就是了。因此“降温”的责任大半应该是在我身上。 67年11月份,黑龙江农垦总局到北京来招收知识青年去支援北大荒的建设,我义无反顾地带头报了名。11月19日晚上,也就是我临离开北京的前一晚,我到陈萍的教室里去和她道别。此前我和她已经有两三个月没见面和说话了。记得那个晚上特别的冷,我和她相对而坐,默默无言。最后,陈萍把一本很精致的新日记本送给我作为临别的礼物,也标志着我们俩作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文革风暴的洗礼中相互帮助、共同征战的历程从此告一段落。 我去北大荒以后,陈萍参军到了内蒙。此后我们又保持了几年的通信关系。但随着人生经历的各不相同,可聊的话题似乎也越来越少,再加上天各一方,最终幻化成了一段内心深处的记忆……

快乐乒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牧民新歌 楼主 2006-6-26 09:17:00

(三)

作为一个激进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青年人,我去北大荒的时候带上了满满一箱子的书;而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文艺和体育的小伙子,我还特别带上了两样心爱的装备:乒乓球拍子和口琴。球拍子挺长时间没能派上用场,口琴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70年我调到5连后,在星期天的宿舍里吹口琴成为了我化解一周的疲劳,沐浴音乐阳光的重要手段。那时我们男生宿舍的隔壁就是女生宿舍。土坯墙撒气漏风不太隔音,这边吹口琴那边也能听得到。于是我的口琴声引来了众多的女听众。后来我才得知,这里面有听一两耳朵就过去了的,但也有那么几位逢吹必听的超级粉丝,当然,这其中就有我后来的恋人——晓英。 晓英那时是大田排女生班的班长,兼任着连里的宣传队队长。当时连里的宣传队阴盛阳衰,女生个顶个的能歌善舞,可男演员们却乏善可陈。好容易有一个身怀二胡绝技的好苗子还被抽调到团宣传队去了。此刻晓英作为宣传队的队长正为缺少男队员而发愁,一看5连来了个会吹口琴的,马上约着另一位宣传队的女队员找我谈话,动员我加入宣传队。我本来就喜欢文艺,又有机会和那么多美眉们一块儿排练演出,自然是满口应允,于是我就和另一位男生作为“新鲜血液”补充到连宣传队里去了。 以现在的观点来衡量,北大荒的岁月绝对是寂寞枯燥的。也因此,我们宣传队的每次演出,都会给全连带来难得的快乐和欢畅。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那时我们宣传队里有两位创作骨干,一个是原团宣传队队员白韵,她负责歌舞类的节目创作;另一个是我,负责说唱类的节目创作。当年创作的那些“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的革命文艺节目内容现在绝大部分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一份群口快板表演的节目底稿却被我不经意地压在了箱子底儿。现特将其中的几句词儿摘录如下:

群口快板表演:祖国一片新面貌 …… 甲:铁水流,钢花放,马达机器轰轰响。 乙:抓革命,促生产,工人阶级豪情壮。 丙:自力更生建国家, 丁:五湖四海捷报扬。 …… 甲:青松翠柏一行行,红绿彩旗迎风扬。 乙:纪念碑,真雄伟,天安门,放红光。 丙:左边是革命博物馆, 丁:右边是人民大会堂。 …… 甲:千条江河归大海, 乙:千歌万曲唱北京。 丙:颂歌献给毛主席, 丁:人民首都万年青。 …… 甲:千山万岭换新装,五湖四海翻金浪。 乙:长城内外果满坡,大江南北稻花香。 丙:七亿人民向前进,祖国天天在变样。 丁:高举红旗迈大步,铁打江山万年长。 甲乙:领袖教导记心上, 丙丁:主席思想指航向。 合:祖国边疆干革命,永远冲锋向前方。

由于我在宣传队里表现积极主动,很快就被“民选”为宣传队的副队长,和晓英成了搭档。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关系自然也就越走越近了。 我在北大荒的岁月里一直坚持记日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位叫张一元的老兄的影响。67年刚到北大荒的时候我们俩和其他六名男生同住一间宿舍。他是一到晚上就且不睡呢,干嘛?记日记。我于是也学着他的样子坚持每天晚上写上几笔。那段时间甭管白天干活儿多累,只要一到晚上临睡前,我们俩就并排坐在床边,就着昏暗的小油灯的灯光,写个日记呀,整理个来信呀什么的。于是我知道他有个在云南的女友常常给他来信。由于那段时间我也和陈萍保持着通信关系,因此他也知道一点陈萍的事情。几个月后第二批北京知青到达连队,我们俩就分到了不同的宿舍,没有了天天晚上沟通的机会,我和陈萍的后续发展情况他自然也就不大了解了。谁知后来就因为这件事儿引出了麻烦。当我若干年后在5连向晓英表达爱慕之情时,晓英为了慎重起见征求她的天津同学们的意见,其中一位她的铁杆儿朋友赶紧提醒她:“我以前在团部听16连的张一元讲过,王明明到北大荒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在内蒙的女朋友啦。而且还一直给他写着信呐!”嘿!五年前的事儿张一元比我记得还清楚,这不是添乱吗!害得我一通儿的向晓英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那工夫可就费大啦。 此后我经常约着晓英到连队大食堂里打乒乓球。在我的陪练下,她的乒乓球技艺提高很快,很快就从完全不会打到能抽上个两三板儿了。当然,我也从能抽上个两三板儿到几乎快不会打了,哈! 随着学大寨的深入,连里也开始试行计工分的办法了。每天的劳动量有了定额,干完定额就可以收工。记得冬天挥锹抡镐挖排水渠,每人都给了10天的土方量,大致按照日均男生三方,女生两方半的定额标准来分配,谁早干完谁歇着。按我当时的体力状况,还真得照着十天干。不过别忘了,互助组可是要比单干户强多了。那时晓英在炊事班当班长,轮到她倒休的时候,她准到排水渠工地来帮我干活儿。我抡大镐刨开冻土,她就一块一块地往沟边上搬,总之是分工配合,流水作业,还别说,提前两天完成了全部定额。剩下的那两天她接着回炊事班去做饭,我没事儿啦,就到她的宿舍里给她补衣服。记得她有一件绿色的灯芯绒的外衣领口破了,我就找了一块颜色相近的绿布把领口补上了,补后一看,效果还不错,哈。午饭过后炊事班也没事儿的时候,我们俩也会去打会儿乒乓球。直到现在,无论是和我打过球的人还是看过我打球的人,差不多都会觉得我打得球一点都不凶,没威胁。现在您明白为什么了吧!我那时候要是总和邓亚萍一块儿打球,您看我现在打球是什么成色!开球前我保证向四周一抱拳:“各位,对不住,今儿我可是来真的啊。我这人别的都不灵,就一个字——凶!所以旁边这几位您稍微的往后站站,留神待会儿溅一身血……”,哈! 晓英一到北大荒就是连里的骨干,后来还一直担任着团支部的组织委员。我初到5连时满脑子还都是不屑与世俗为伍的清高,因此群众关系一直不很理想,进步的步伐也就相当的慢。团员的年龄应该是限制到25岁吧?我差不多到了23岁才解决了入团问题(差一点就接着办退团手续了),这还是因为有晓英帮着暗中使劲。随后我有幸被选为了团支部的宣传委员,这样在团支部中我和晓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席位(还有一位是团支部书记)使我忽然感到柳暗花明,差不多可以一抒胸中的块垒了。于是踌躇满志地“四箭齐发”,准备大干一场。首先是带头组织了一个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想通过这种方式在连队里掀起一股看书学习的健康风气。随后是组织了全连的田径运动会和文艺联欢会,甚至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魔术表演,希望用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来革新连队的面貌。再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在连队大食堂搞了一场大型的迎春有奖游戏活动,什么套圈儿啊、夹玻璃球啊、吹蜡烛啊、钓鱼啊、贴鼻子啊、鱼竿儿点爆竹啊、乒乓球投篮啊等等。嗬全连的男女老少玩儿的这叫一个开心呀!最后嘛就是“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连有一位上海女知青叫吴菲,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出大力,流大汗,干起活来不让须眉。但就是因为曾经直言不讳地表白过她心中的一个观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此一直被拒之于共青团的大门之外。我当时认为这对她非常不公平,我应当为她伸张正义。因此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做通了晓英这个团支部组织委员的思想工作,恰好那时候好几个团小组的组长都是晓英的同校同学,平常私交特别好。于是又通过她去做那几个团小组组长的工作。几经努力算是得到了多数团小组的认可。这样吴菲的入团问题历经坎坷,最终得以圆满解决。其实吴菲直到今天也不太清楚当年她一路坎坷,为什么忽然间峰回路转、顺利入团了的缘由。我们03年去上海与荒友聚会时见到吴菲也没提这段事儿,一直都瞒着她,因为那都是她本来就应该得到的…… 在祖国边疆的黑土地上,我和晓英相濡以沫,一路同行。36年过去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样的情意——真真切切,金不换!……

(“我的乒乓之路”全文完)
快乐乒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牧民新歌 楼主 2006-6-26 09:51:00

写完“我的乒乓之路”的最后一个字,肩上的一副担子终于落了地。这其实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重温自己50余年的人生历程。在这尘封的记忆里,有无数的天真和浪漫、有忘却尘烟的开心笑颜。当然也有凝重的沉思、有点点滴滴的苦涩和辛酸。但我青春无悔,信念依然!“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前几年改写过一首小诗“踏夕”,今天依然是我心境的写照。故抄录如下: 我踏着夕阳归去。 赤足迈过田埂的青泥, 轻手拔去路边的荆棘, 仰望晚霞明灭的天际, 回首多少番风风雨雨……

我踏着夕阳归去。 静静倾听窗外的嬉戏, 慢慢品尝咖啡的浓郁, 轻轻编织浪漫的心曲, 缓缓追寻岁月的足迹……

我踏着夕阳归去。 感受着造物主的赐予。 追寻着魂中梦里的希冀, 期盼着真爱无限的沐浴, 憧憬着春华秋实的天与地…… 我踏着夕阳归去……

在此也谢谢所有阅读了我的文章的朋友们!
快乐乒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琴迷美 2006-6-26 12:17:00
我觉得在青年时代经历文革的那一代不是太幸运,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失去了很多。不过,也许波折的经历也留下了很多更值得回忆的东西。展望我自己未来的人生,30年后,我会以什么语言描绘如何的生活呢?
我的体育博客:blog.sina.com.cn/enhakuga 从此博客还可链接到心情博客,生活博客,旧博客,但与乒乓球无关不喜勿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所长 2006-6-26 17:40:00
好一部“乒乓人生”!!!在我等眼里平凡的乒乓球,对牧民兄而言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银球让牧民兄的生活变得如此灿烂,真让人感叹不已!
优秀是一种习惯 生命是一个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所长 2006-6-26 20:32:00

牧民兄诠释的“乒乓球”的特殊功能

优秀是一种习惯 生命是一个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lyxb 2006-7-1 23:23:00
n次的回读....n次的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