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板叟 楼主 2011-9-15 10:01:00
      辨宝路线图5:
      腰与关节----谁在发力中负有全面担当?
     
仅就腰与关节而言----

 

  如果发好了力,这里面一定有腰的功劳,但一定不全是腰的功劳,也一定不是“用腰控制手臂”的功劳,更一定不是以腰为中心的“腰概念”的功劳,而一定是人体自身发力结构全部关节共同参与的功劳。
      如果发力不好,这里面可能有没用好腰的问题,但一定不全是腰的问题,也一定不是没“用腰控制手臂”的问题,而一定是关节的利用问题,一定是某一处、或某几处关节被闲置、利用程序被错位、或者是利用不到位的问题。
      以上观点只是我的认识,不一定能得到您的认同。但是,我们把这两个问题简单化,您就可以很容易给出“对”或者“不对”的判断了。
      1. 发力好,一定有腰的功劳,但不全是腰的功劳。
      2. 发力不好,一定有关节方面的问题,但不一定是腰的问题。
      您认为这两个问题说得对还是不对?我认为多数人都会说对,稍许有一点点知识的人都知道,因为人体关节概念范畴里包括腰,正常的腰概念里不包括人体其它关节。
      好,如果您认为这两个问题都说得对,那就是说您也承认腰是在发力方面只负有部分担当,并不负有全面担当,而真正在发力方面负有全面担当的是关节.信“腰”的朋友请别误会,千万别以为我是在故意绕您,把您往沟里带。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真理常常有点涩”,腰不是全面担当不是谁的错,它就是个事实。


      从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开始,脚要抓地,脚趾就要依靠趾关节的灵活性才能弯曲抓地。有时候地面滑,运动员就会抱怨“这地太滑,抓不住,没法发力!”。别说乒乓技术,就是立定跳高也一样,脚趾不抓地人就觉着浮,就很难蹦高。
      转动转移身体重心要跨步,小腿大腿都各自有不同倾斜角度要求,这就需要依靠踝关节、膝关节的灵活性才能实现腿的转动与倾斜。
      转动转移身体重心的上体继续转动(就是人们常形容的“转腰”、“甩腰”“拧腰”、“拧转”),这就需要依靠腰关节----实际上还包括尾椎关节、骶骨关节、以及髋关节的协同支持----的灵活性才能实现。
      后面大臂、小臂、手、手指,那都一定是要依靠肩、肘、腕、指关节的灵活性才能够执拍挥臂击球。就说手指,如果没有指关节的帮助,那就是五根筷子,五根小棍儿,还咋握拍,咋击球?
      明明从脚趾到手指把发力动作整个儿串起来的全面担当并不是腰,而是关节。可吴先生们硬是要高举“腰”旗,要“以腰为中心”来“协调”全局抓发力,一个局部环节能总揽全面担当吗?显然是错了去了。
      远的先不说,就说前几天9月10日傍晚中央5 套的直播,中国乒超浙商银行队对灞州海润队冠亚军决赛第三场比赛的时候,主持人解说时说击球的时候是胯部力量大,嘉宾紧接着说还是腰部力量大。这个转动身体发力的过程中,胯部的转动是前转动、是上体依靠腰关节灵活性继续转动的基础;上体借助腰关节灵活性的继续转动,是胯部转动的延展并提升。胯部动力大,接下来上体转动的力量无疑也小不了;胯部动力小,接下来上体转动的力量再大也有限。说到底,胯和腰都是人体发力能量体大躯干的构成部分,要说它们谁力量大谁力量小,这个比较本身就不成立。
      一位是有着世界冠军头衔、又经过大学深造的顶级专业主持人,另一位是中国乒乓球队现任领队,这样两位同为高端乒坛达人的发力认识都如此相左,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您说说,这以“腰”为全面担当的危害有多深?以“腰论”为主流论点的现乒乓球发力技术理论乱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这么乱,就是因为他们没搞清发力中谁是全面担当。

 

      腰与关节,究竟谁在发力中负有全面担当?事实清清楚楚----是关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1-9-19 11:59:00

   辨宝路线图4:
      关节----发力神女的珍珠项链

 

      谜一样的发力神女,用矜持的面纱,蛊惑人们的美欲……
      珍珠项链无意掩藏天赐之美,光彩洞穿朦胧,为人们铺就了一条参拜神女的路。

 

      关节是人体行为的条件基点,也是实施乒乓球运动发力击球技术的条件基点。所以,探讨乒乓球运动的发力击球技术,必须要首重关节。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是一二是二的从关节这个基点上展开认知。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节在发力击球技术里有着一些什么作用


      问:关节在发力击球技术里有着一些什么作用?
      答:关节在发力击球技术里的作用,体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 支持各关节所属单元体依序同方向运转(如踝支撑支持小腿、肘支持前臂、腕支持手等)。每一个关节小单元的微幅转动叠加连在一起(如踝关节支持小腿转动N度,膝关节支持大腿与臀部转动N度,腰关节支持上体转动N度,如此类推,最后总共构成人体转动一个大N度),构成整个人体的大幅度转动,拉开作用工具与作用目标的空间距离,满足人实施理想发力击球时,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理想加速距离的需要。
      2. 协调并支持人体各部位依序转动,依照击打球的碰撞需要,转动身体往后引拍;或依照拉打球的摩擦力臂需要,转动身体往后下方引拍。
      3. 获得理想加速距离后,继续支持各关节所属单元体,迅即依序同方向折返运转。每一个关节小单元的微幅转动,前后连贯层层递进,帮助人在不用助跑的情况下,只是在原地依靠若干关节小单元的小转动,串连成人体自身的大转动,利用人体本身的转动形成一个有效加速半径,最终完成一个比较理想的半径加速发力。
      4. 引拍到位折返迎球时,协调并支持人通过转动自己身体的方式进入发力过程,依照其时或击打、或摩擦拉打的特定技术需要,锁定目标,并依序朝目标方向加速运行。
      5. 处于发力近末端、末端的肘、腕、指关节,在发力技术、击球技术两方面都属于是必须精细要求的关键环节,这里是体现发力技术需要和击球技术需要高度协调统一的终端,是发力技术与击球技术必须完美融合、必须极致释放的展示点,是最终实现最佳发力,精准击球的希望和保障。

      以上第1、3点体现在发力技术需要,第2、4点体现在击球技术需要,第5点则将前1、2、3、4点体现的共同需要高度集中,在击球瞬间,精确利用肘、腕、指关节,将发力与击球两方面技术无缝隙完美融合以实施最佳作用。
      人体自身发力结构的全部关节中,或者说该次发力击球相关的全部关节中,其中有一个关节你没利用上,你的发力就会有一分欠缺;有两个关节没利用上,这分欠缺就会相应加大。反过来,所有关节全都利用到位了,你就能获得全力。
      所有关节全都利用到位,还只是提供了一个一路畅通的加速通道。要想获得最大发力,那还必须要再有一个与之匹备的加速度。一个所有关节全都利用到位的加速通道,再加上一个理想的加速度,就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最大发力。

 

      通过以上对人体关节在发力击球技术中的作用的分析,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三点认识:
      1. 怎样才算是完美发力?该次发力,人体发力结构的全部有关关节都依序得到了充分利用。
      2. 怎样才算是有关关节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与该次发力有关的每一个关节,都按照需要上、理论上、本人关节当时健康状况所允许的最大可能实际运转到位。
      3. 怎样才算是最大发力?依序并充分利用了人体发力结构中的全部有关关节,并以本人当时最快摆速能力进行的加速发力。

 

      我们的关节,就是发力神女玉颈上的那条珍珠项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1-9-19 11:50:00

     辨宝路线图6:
      腰与关节----哪个是我们该抓的纲?

 

  一件乱置的长大褂,抓住领、袖一抖搂,衣襟衩襬立即平整妥帖,清清爽爽。这叫什么?这就叫提纲掣领,一顺百顺。
      一个事物系统,都有一条贯穿全程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纲”。每一事物系统一定是由若干个点组成,这些点就是“目”。依据诸多社会实践,人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好经验:无论何事何物,宏观重点抓住抓好纲,微观具体落实务好目,纲举目张,就可能事业顺昌。
      研究乒乓球发力击球技术要不要抓纲呢?决无例外也一定要首先抓纲。那么,在吴先生们推崇的腰与我们的关节二者之间,哪个是我们该抓的纲呢?
      前篇路线图5中已经明确,我们的关节贯穿发力全程、负有全面担当,无可争议关节当然就是纲。腰只负有局部担当,毫无疑义腰就只是目。据此,我们抓纲就应该抓关节,以关节为纲就是正确选择。如果以腰为纲,那就是以目为纲,那就是举错了纲。
      当然,如果我们现在说吴先生们重视腰就是在以目为纲,那肯定不对,因为吴先生们还没有说过他们就是要以目为纲。虽然他们确实一直在宣扬“腰论”,确实营造了一个“以腰为中心”的“腰概念”,但他们确确实实还没有明确宣称过要“以腰为纲”。
      明确地把腰放在发力中心这样一个地位,明确地强调其它各方面都要围绕腰来做协调,却又不明确宣称他们就是要举腰为纲。为什么?关于这一点吴先生没有说,好像其他吴先生们也没有说。为什么没说?我揣测大概有这样几种可能:
      1. 没想过研究乒乓球发力击球技术还需要抓纲;
      2. 还没来得及搞清楚发力击球技术系统里谁是目谁是纲;
      3. 似乎感到腰就是纲,但又不敢确认。所以,虽然宣扬“腰论”,但也不敢明确宣告自己就是举腰为纲。
      4. 已经确认腰就是纲,所以就旗帜鲜明地宣扬“腰论”。之所以没有明确宣示自己举腰就是抓纲,也只是“还没有明确宣示”这样一个小疏忽。
      以上几点似乎都有可能,又好像都不太可能。但无论怎样理解,吴先生们没说过抓发力一定要抓纲,这是一个事实;把“腰”作为发力首要来认识、来宣扬,这也是一个事实。这两个事实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两点:
      1. 在吴先生们的发力认识里,“抓纲”被忽略了。
      2. 在吴先生们的发力认识里,“腰”是首重首要。

 

  我和吴先生们不同,我认为抓发力也一定要抓纲,就是要以关节为纲。

  在我的“一、六自然发力方法”里,我提出的“一条通道、六个要点”,全都是围绕关节这一条发力全程的主线,全都是用关节说话。我认为:紧紧抓住关节、抓好关节的利用,就抓住了发力之纲,就能够让肌肉极致展示一击摧城的力量之美,让人体灵动演绎雄浑曼妙的乒乓舞韵,让乒乓人由此进入一个从必然到自然的、随心所欲的发力自由王国。
                                                                                                                                                             2011/9/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jkpbc 2011-9-20 13:10:00
一个字"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1-9-25 12:15:00
      辨宝路线图7
      抓不抓纲  大不一样----“一、六自然发力方法”的好
  

      抓了全面担当,就是抓对了纲,就抓住了事物的命门,问题的关键,就能够治大国如烹小鲜,举重若轻。
      我们抓住关节,就等于抓起了一把开启发力技术迷宫的金钥匙,就能让我们眼前豁然敞亮,大道通天。


      “一、六自然发力方法”,就是以关节为纲的发力方法。那么,“一、六自然发力方法”有些什么好呢?
      1. 首先,最好的一点就是明确了发力要抓纲,要紧紧抓住贯穿发力全程的纲。这一抓纲思想的明确,让人思路清晰,焦点集中,一提到发力,脑子里立刻就会呈现一条主线,有利于运动员力道清晰,潜心专攻。
      2. 明确认定就是要以关节是纲。“一条通道、六个要点”八个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以关节为纲的发力要素。有序、充分利用了全部有关关节、保障发力通道畅通,就一定能发好力。关节利用错序,或不充分、不到位,就可能导致产生各种发力欠缺。这一明确,有利于提示运动员明白:要想练好发力,就要盯住关节。如果发力有问题,也要去找关节。只要抓好关节,就一定能练好发力、并解决发力欠缺问题。
      3. 明确指出了整个发力动作过程就是“拉大加速空间,制造加速条件,利用加速距离,加速发力作用”这二十四个字的内容。有利于运动员了解并掌握整个发力动作的原理属性,有助于运动员用科学的意识滋养自己的发力技术。
      4. 明确地将发力击球动作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二个字“拉大加速空间,制造加速条件”,这是一个引拍过程,是为发力创造条件、做好前期准备的过程。第二阶段也是十二个字“利用加速距离,加速发力作用”,这是一个利用第一阶段引拍创造的加速距离条件,实施加速发力击球的过程。明确了发力击球动作中两个阶段的作用区别,有利于运动员知道这阶段、这个动作是在干什么,那个阶段、那个动作是在干什么,因而能更好地合理调整、合理用力。
      5. 明确了发力击球技术由两大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发力技术,一方面是击球技术。把发力与击球两种技术分成两块认识,有利于运动员对它们的认识更直接、更细致,学习、使用的时候,就会更明白、更精细、更到位。
      6. 明确提出了“转动转移身体重心”这样一条专用语。为什么要用“转动”一词?因为整个发力击球动作,“增大加速空间,制造加速条件,利用加速距离,加速发力作用”的全过程,基本上都是采用转动转移身体重心、或跨步转动转移身体重心的方式来完成的。因为这一身体重心的转移动作,不是简单地从A点到B点的直线转移,也不是什么所谓的重心交换(因为身体重心只有一个)。这一转移,是在特定的有限时空条件下、在特定项目规则和技术的需求下----既要发力又要让作用标的符合作用企图----必须采用转动的方式让身体重心由A点转移到B点,紧接着又从B点折返往A点的转移。如果不采用转动的方式来转移身体重心,就不可能依照项目的特定需要实施理想的半径加速发力、实施理想的技术方法击球。这一专用语的提出,揭示并圈定了这一发力击球动作的核心要领,有利于人们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发力击球技术动作,可以避免一些为转腰而转腰、为收臂而收臂、为拉手而拉手、为沉肩而沉肩等不必要的、形而上学似是而非的牛角胡同及无用功。

 

      什么叫抓不抓纲,大不一样?以上六个明确点,就是以关节为纲的“一、六自然发力方法”带来的大好。有了这样六个明确点,就能让人在学习发力的过程中明明白白,每个阶段都能知道自己
      1. 这是在干什么;
      2. 这是为了什么;
      3. 怎样做才最好;
      4. 不好又该怎么做。
      这就叫:提纲掣领,纲举目张。抓不抓纲,大不一样。
                                                                                                                                    2011/9/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mcc手机认证 2011-9-23 17:20:00
留名慢慢琢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1-9-27 10:50:00

   辨宝路线图8
       “一、六自然发力方法”之妙1---不提“腰”字,能让您更快、更好的学习发力

 

   “一、六自然发力方法”的妙,妙在哪里呢?我们来举个实例,先来聊聊这个最聚焦、最纠结、最让人心动、又最让人一头雾水的“转腰”吧。


      吴先生说“要用腰控制大臂”,但没告诉我们怎样用腰控制大臂。他还说“是腰上发力”,但也没告诉我们怎样用腰发力。现实中,大家都用一种意会的方式,都认同他说的这个“腰控”、“腰力”就是“转腰”。好,就算都认同吴先生说的就是“转腰”,他有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来“转腰”呢?也没有。
      “腰”既能控臂,又能发力,太神奇了,那就转腰吧!
      虽然吴先生们没告诉我们这个“腰”怎么转,没关系,谁还没有腰、谁还不会转动自己的腰呢!于是,就有了虔诚认真的“转腰”运动。转呀,转呀,还真就转不动。有朋友就晕菜了,“咦!为什么我转来转去总是转屁股?”

  “专家说要“转腰”,可我怎么转不动,我的腰呢?”于是,又有了艰难困惑的“找腰”长征。这可不是我夸张其事,有位球友,他是两个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他打了近三十年的球,一直到前两个月才转动、才用上自己的“腰”。可能他还算个幸运儿,有没有打了一辈子球都还没找到自己的“腰”的朋友?恐怕也不乏其人。
      为什么想转腰的时候,转来转去总是转屁股?为什么非要用N多年N多年才能转动、才能用到自己的腰呢?老天爷!这个“转腰”是不是太玄、太谜了?

  吴先生们的“转腰”,它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我来替他们解读罢----

 
      发力动作第一阶段引拍,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到达大脑设定位置,也就是腰以下肢体基本到位时,上体带动手臂继续转动向后下方引拍。这一上体的继续转动,就是吴先生们所释读的“转腰”。
      第一阶段“增大加速空间,制造加速条件”的引拍到位后,也就是吴先生们所谓的“转腰”到位后,第二阶段“利用加速距离,加速发力作用”启动开始。这时脚又开始启动,折返转动转移身体重心迎球。注意!此时脚的启动是加速启动,用俗话讲就是脚下一使劲儿,用圈里话说就是“蹬腿”、“蹬转”。当这一加速折返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到达大脑设定位置时,注意!此时的上体,借着下体前转动产生的力,并延循下体前转动轨迹,带动手臂再加速继续向前转动迎球。这一上体折返再加速的继续向前转动,就是吴先生们所释读的“转腰”,也就是“腰论”圈里说的“拧腰”、“拧转”。

 

  解析了吴先生们的“转腰”脉络,我们再用“一、六自然发力方法”的思路,再扼要地把它梳理一下,其实,它就是这样两句话:
      1. 第一阶段引拍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到位时,下体基本定位,上体带动手臂继续向后下方转动引拍。
      2. 第二阶段脚加速启动折返,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基本到位时,上体带动手臂再加速继续向前转动迎球。
      我们把它简化一下,那就是这样两句话:
      1. 上体继续转动。
      2. 上体再加速继续转动。
      我们再把它简化一下,那就成了一句话:转动上体。
      最后再浓缩一下,也就是两个字:转体。

 

  明白了道理,了解了真实,您还要坚持去“找腰”吗?您还用得着提那个“腰”字吗?他们强调“收缩前臂”时,强调了那个“肘”字吗?我们说挥臂击球时,一定要先请出那个“肩”字吗?“收臂”可以不提肘字,挥臂可以不提肩字,到了转动上体,为什么就非得特别特别的要高举那个“腰”字?而且还非得深埋“上体”这个真正转动主体的名词?是不是太荒诞了!事实上,只要您想,您就只管去转动您的上体,腰要是不支持、不配合,您直接拨打120送它上医院。

  
      应该说清楚了吧,“一、六自然发力方法”的第一妙,根本不用提“腰”字,就能让每个学发力的朋友都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地学发力、学好发力。
                                                                                                                                  201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1-10-2 16:24:00
      辨宝路线图3:
      真实的腰----认识一下自己身上的腰


       1. 你上体纹丝不动,就是两条腿来回交叉转动,此时的腰会不会跟着下体两边转动?一定会跟着下体两边转动。
      2. 你下体纹丝不动,就是往两边转动上体,此时的腰会不会跟着上体两边转动?一定会跟着上体往两边转动。
      3. 你下体纹丝不动,上体往一侧转动,你的腰会不会跟着向一侧转动?也一定会跟着向一侧转动。
      4. 上体、下体都纹丝不动,此时你用力转转你的腰看看,我认为你转不动,哪怕它明明就是你自己身上的腰,你也转它不动。
      5. 上体、下体同时同向转动,你试试看让你的腰不转,我认为你也做不到,哪怕你揍它掐它恐吓它,它还是一定要跟着上体下体一起转动。
      6. 上体能带动腰,腰不能带动上体;下体也能带动腰,腰也不能带动下体。腰不仅不能带动上下身体,实际上它自己就转不动自己。

      一谈到学发力,教练首先就告诉你要“转腰”,把人的思想引向腰。这个腰它自己怎么能转得动呢?一定是要转动身体发力。在下体转动到位不再转的时候上体继续接着转,这在引拍阶段叫再加大加速距离,在折返迎球中叫加大发力,这就是常用的那个形容词----“拧”。

 

      我们身上的腰在发力击球技术中的作用,就是关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两点:
      1. 能够帮助再加大加速距离、
      2. 能够帮助实现力臂作用需要的引拍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1-10-1 17:36:00

  辨宝路线图9
      “一、六自然发力方法”之妙2----“转动转移身体重心”是发力击球技术的基本法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基本法,“一、六自然发力方法”认为“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就是发力击球技术的基本法。


  谈到发力,教练、专家、对球稍微有一点体会的人都会说:要转腰、要注意身体的协调性。
      怎样转腰?怎样注意身体的协调性呢?脚下要到位,要交换重心。
      怎样子交换重心呢?要跨步,要蹬腿,转腰、沉肩、后拉手、收前臂……
      怎样子跨步、蹬转、转腰、沉肩、后拉手、收前臂呢?往右后跨步、猛地一蹬腿、是腰上发力、肩要沉下去、手臂要拉开、收臂夹角越小力量越大……总之呢,就是要注意身体的协调性。
      怎样注意身体的协调性呢?就是……要……注意身体的协调性……

 

  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正确准确这里暂不探讨,但这些个动作点确实都说到了,一定要各方面都配合好,一定要注意身体的协调性。但是,一个动作怎么做,这一个动作怎么最佳连接到下一个动作,下一个动作又怎么最佳连接到下下一个动作,下下又怎么……?这里一定有一个一气贯通的最佳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转移身体重心。但是,这一转移不是跳跃式、波浪式、或简单的直线式转移,而是转动----一定是一种有轴心、有轨迹的转动转移。

 

  为什么说转移身体重心,一定要是有一种有轴心、有轨迹的的转动转移?这是由乒乓球项目特定需要决定的。


      要想加大发力,就需要加速度。要想加速度,就需要有加速距离,在作用工具球拍至作用目标球之间需要有一段加速距离。当一个人原地不动的时候,他手持的球拍与目标球之间的距离是非常有限的,仅靠这样一个空间距离来加速,是很难发出他想要一击制胜的大力量的。在这样一种来回球速度都非常快、时间空间都非常有限、不可能采用跳跃、助跑等其它方式来制造加速距离的特定情况下,怎样才能获得一个比较合适的加速距离呢?采用原地转动这样一种方式转移身体重心、或大跨步转移身体重心,既保证了加速半径有一个稳定的轴心,又有效拉大了球拍与球的空间距离,这无疑是特定情况下一种最科学、最理想的制造加速距离、加速发力击球的最佳办法。所以就要转动、就要依靠转动----这样一种有有轴心、有轨迹的转动转移身体重心的方式来加大发力、来实施攻球目的。

      这一转动转移身体重心是如何实施的呢?
      这一转动,从脚开始、尤其是小腿、大腿,它们在趾、踝、膝、髋各相关关节的支持下,通过不同幅度的转动,形成不同角度但又相互协调的倾斜,最后,才使得该次转动转移身体重心的动作得以到位,得以完成的。
      发力第一阶段右脚往右后侧跨步,注意,这时的人体不是后退,而是往右后侧转动。此时左脚前掌仍然贴地,但脚后掌一定要稍稍悬起向左外侧转动,以配合变成右腿主支撑的身体重心往右后侧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和着右腿的跨步转动,由原先的双腿支撑改变成为右腿主支撑,这就实现了第一阶段身体重心的转动转移。
      第二阶段折返迎球过程基本一样,所不同的就是手臂有一个半径加速挥动的半径轨迹,还有就是要加速度,每一个环节都在前一环节的动力基础上再加速度。

  发力的时候,小转动符合小发力需要,大转动符合大发力需要。无论是正手发力、反手发力、侧身发力,甚至包括加力推、加力削,那一刹那都是要使用转动转移身体重心的动作来发力的。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做得越好,发力就越大,击球杀伤力就越强。转动转移身体重心做得不好,发力也就好不了,就很难有强大的杀伤力。


      基于以上认识,所以我在“一、六自然发力方法”中明确提出“转动转移身体重心”这样一个专用语。从大的框架方面来说,我认为:要想发好力----
      1. 脚下到位是前提。
      2. 转动转移身体重心是拉大加速距离,加速发力作用的不二选择。
      3. 转动是转移身体重心的生命。
      4. 来回往返转动转移身体重心是乒乓球项目发力击球技术的基本法。
      5. 大跨步转动转移身体重心是击球的极致发力法。
                                                                                                                                         2011/1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5 11:09:3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angsi 2011-10-9 18:11:00
关于自然发力,我认为如同写毛笔字,适当的姿势是必须的,否则,是否应该一把抓住毛笔杆来写字才算自然?
凉思的马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