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讨论]YASAKA YEO的讨论

一把手术刀 楼主 2008-7-8 14:03:00

李剑:希望你有一天告诉我又暴又转的好消息。对于一款新的东西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不要着急。我不赞成经常换器材。有一篇吴进平教练的关于如何训练王浩、马林弧圈球的文章很好,不知道看过没有。另外,你如果使用直拍横打的话,反面有点偏硬了。

 

李剑手机认证 2008-7-8 17:31:00

没有看过啊,在哪里有的看,麻烦介绍一下,今天晚再去打,希望能尽快熟悉这块拍子的性能,请多多指教提高的方法.谢谢啦.

李剑手机认证 2008-7-8 17:34:00
我的暴发力不不错,但打不了多久就很累了,得先加强体质煅炼,这是很有必要的了,唉工作太忙啊打球时间太少了.
sirsday 2008-7-9 08:48:00

你好,李剑

     在专业训练里面 都强调身体迎前发力,以腰带臂,手的动作很单纯,就是向前上收臂,走直线.

     再看弧圈球的理论-- 先要迎前吃住球, 然后收臂二次加速 往前上摩擦. 一个是身体的动作, 一个是手的动作, 分工明细, 因为是两个不同的发力部位, 所以在触球瞬间同时发力是很自然的. 而在专业的攻球训练之中, 迎前发力就已经是必要而且自然的的基本动作.

     大部分的业余朋友 迎前动作较差, 甚至根本没有迎前, 重心没动 腰也没转, 手就发力拉球. 以这样的错误的发力基础就开始学拉弧圈的人大有人在 满满皆是.

     没有身体的迎前参与,只有小臂的摩擦动作,当然会摩擦过薄 容易漏球 而且吃不住球. 为了解决这问题, 手臂就要兼顾 迎前发力 与向前上摩擦 两个动作, 才会有 先打后磨 的 打磨理论. 然而手要兼顾两个截然不同的动作, 动作绝对是较为僵硬的.

     再者, 手的力量就那么大, 硬是分解成 向前 跟 向上 两段式发力, 要不撞击过多 要不就是摩擦过薄; 采中间值各半好了, 那么向前跟向上的力量都只有一半. 爆发力有限. 手同时要兼顾迎前吃球与向上摩擦两个动作, 稳定性当然就差了.

     不清楚这些道理的人, 蒙着头就跟着"打磨论"去学习拉球, 如何知道先打后磨的"打" 是靠身体发力去迎前吃球呢 ? 而不是手上发力呢 ? 这样拉出来的弧圈球 发力会协调 质量会高 击球会稳定吗? 惨一点的 解读成 先击打后摩擦, 怎样也拉不出像样的弧圈 真是冤枉阿.....

     如果攻球的基本动作是正确的, 身体的迎前发力有了,手的动作就变的单纯, 收臂摩擦! 呵呵, 哪需要什么打磨之说 ? 业余朋友们, 好好练练攻球基本动作吧..

     什么是击球前的停顿? 就是身体的迎前发力. 这就是专业训练与业余野球的最大差别.

     总结来说, 先打后磨 只不过是 建立在错误的发力基础之上 所衍生出来的产物. 您如果觉得用 先打后磨 的方式来拉球很顺手, 那可是个严重的警讯.

     对于拉球摩擦过薄容易漏球的业余朋友而言, 初看"先打后磨" 似是一条捷径,殊不知其实後面是条死路, 弧圈之路很快就到了尽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9 8:49:15编辑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吹过、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征红颜知己一名,29岁结婚携子的女性优先!
sirsday 2008-7-9 08:52:00
 

用柳承敏的動畫再解說一次(採自 [推荐]柳承敏正手拉弧圈球动画图解 一文)

触球之前的主要力量来源-- 蹬转迎前 . 此时手臂打开加大迴轉半徑,放松不发力. 这个阶段是 腰臂合一 的迎前. (来自蹬腿挺臗的辅助力量就不在此多谈) . 迎前发力做的好,力量充分传递到拍子上, 自然就能打透海绵.

也许多人没注意到,柳 触球前 蹬转迎前 动作, 拍子移动距离就有 六分之一圓 这么大的幅度. 柳的迎前动作大 加上 大臂打的直, 储蓄了很大的能量, 这就是柳拉球比较爆的原因.


触球后以小臂收縮动作为主,注重的是吃球咬球的摩擦细节 . 迎前速度越快,小臂承接的能量越大收缩就越有力. 触球后的转腰跟大臂移动 属于惯性动作,幅度不大.


可以很明显看出, 大臂 小臂 都必须先放松,不主动发力. 从起拍到触球之间的发力,就是要运用身体重心的力量 結合 转腰的力量 带动手臂先有第一段的加速, 储蓄能量给小臂收缩 进行两段式加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9 8:59:53编辑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吹过、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征红颜知己一名,29岁结婚携子的女性优先!
sirsday 2008-7-9 08:52:00
 

有人说:“在马阎教学片以及张一宁教学片中都有明确提到打磨式弧圈,是否是个人在概念理解上的偏差造成的,另外我体会在中近台对拉时必要的撞击比率还是需要的,能增加速度和稳定性。”

 

"增加撞击" 不一定要有 "打" 动作的 ? (我指的是手的动作)

同一个拍型 往前的身体迎前发力增加 会不会增加撞击? 答案是会的. 手需不需要多一个"打"的动作? 答案是否定的.

增加撞击就是"打" 这是业余球迷普遍容易解读错误的观点.

至于有些教学片 用了打磨弧圈的术语, 我个人仍无法苟同, 因为这样会造成 迎前发力不好的 业余朋友, 步入误区.

如果真的要有"打"的动作, 那就是攻球抽打,跟弧圈拉球的基本动作 截然不同. 另一篇文章也說的很清楚了, 近台技術要看時機來選擇進攻技術,不一定每一球都要拉弧圈,尤其是業餘朋友.

发力好的人,增加拉球球速的方式是加大迎前发力而不是改变手的动作 去增加撞击.

另外, 增加撞击稳定性反而会降低 因为弧线变的低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9 9:00:51编辑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吹过、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征红颜知己一名,29岁结婚携子的女性优先!
sirsday 2008-7-9 08:53:00
 

业余朋友老是拿职业明星的打法来相与比较是不对的. 就算他们真的拉球的动作中 增加"撞击", 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摩擦水平之上 远超过我们业余的能力. 我深信那些球员 不必用什么打磨弧圈, 照样能把我们业余的打的落花流水. ffice:office" />

我在文章也强调了, 身体迎前发力一样可以增加撞击, 但那不是击打. 这跟“打磨论"有违背吗?

呵呵... 相反的,如果在触前之前为了增加撞击而手要先有一个打的动作, 那手臂还能放松吗? 您做得到嗎?

我认识一位半职业高手, 他的弧圈对于我来说已经相当可怕, 有一次波尔来访, 开放给现场球迷上场对战. 那位朋友自愿上去挑战, 他说, 波尔的球 转到不行阿 根本挡不住 !!!

希望朋友們要涉入打磨論來增大弧圈威力之前, 是否能自己分析一下 是自己摩擦力量不足 还是 真的摩擦到了极限 ? 您的加转是否达到了业余高手的水平 ? 您的"摩擦式"前冲弧圈是否达到了业余高手的水平 ? 您的腿腰迎前力量是否已经达到业余高手的的极限 所以才需要增加手上的击打动作 增加球速呢 ?

另外, 在攻球的击打基础加上摩擦, 小臂先加速 击打瞬间 腕型调节来 增加摩擦, 這是快攻抽打的手法, 不是拉球. 以速度取胜 吃球时间很短 弧線要求安全過網即可. 业余朋友要速度很简单, 舍拉球而打快攻就是一条捷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9 9:02:10编辑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吹过、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征红颜知己一名,29岁结婚携子的女性优先!
sirsday 2008-7-9 08:54:00
 

请再仔细看 柳承敏的拉球示范, 击球前 手都没动 哪来的先打后磨 ? 用什么打? 用什么磨? 分析看看.... 如果您觉得 柳承敏的摩擦式弧圈还不够爆??? 那我无话可说...

前冲弧圈定义 绝对不是 单纯的增加撞击 牺牲旋转. 这么简单那弧圈还用这么辛苦的练吗? 波尔的加转是 职业中的职业, 我们确实很难达到. 但业余朋友要练到职业的加转弧圈水平 或者 接近, 就容易的多. 而且我很肯定, 您把加转练好, 腿腰发力练好, 前冲弧圈不必练到职业水平, 在业余界就足以虎虎生风 . 何不先达到这个水平再谈打磨呢?

业余有业余该探讨的问题, 职业有职业要突破的问题, 两者不可混淆!

我真的看不出来 柳承敏的示范视频 有什么先打后磨动作, 也许朋友們 可以提出来您的分析结果,小弟一起学习 .

 

有人说:“要先吃住球,就是一个打的过程(请明确打的性质,而不是将打理解成快攻的一个动作,我的理解是球陷入球拍的过程就是打,是广义上的打),制造旋转就是磨的过程。”

 

吃球 等于 打? 这个打 又不是快攻的打? 这对于初学拉球的人 势必造成混乱的...

攻球应该也要吃球吧 ? 那我可以说 攻球抽打也是打磨结合吗? 呵呵 照着这样的理论 似乎拉攻不分 有点混淆!

攻球一样要把球陷入海绵 只是吃球时间要求要短 跟 拉球完全不同调... 用手的力量去吃球 跟 用腿腰的力量迎前去吃球 结果可是大大不同. 拉球手上的动作只有一个 就是 磨擦 ! 没有先后顺序 从吃球到出球 动作连贯 !

另外,我认为, 太过依赖撞击使弧圈球速度增快的朋友, 有大部分是因為拉球的基本动作 发力机制 出了某些问题, 拉球没力量才会矯枉過正, 变成了抽打而不自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9 9:02:54编辑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吹过、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征红颜知己一名,29岁结婚携子的女性优先!
sirsday 2008-7-9 08:57:00
 

用上"打磨"字眼乃是為了符合业余朋友的用词习惯 ,想依此做出"爆沖"的解釋,据我了解, 黄河教练对于"爆冲"下的定义 其实是"撞摩结合" , 因为根本没有""的动作, 磨擦发力本来就会伴随着撞击, 当爆发力量到一个程度时,这撞击当然随之增加. 黄河教练也是坚持,"爆冲弧圈"绝对不是增加击打动作或者击打的力量就可以练成的.  

业余朋友不要过早去探讨"爆冲"的技术,那不是业余朋友所说的"打磨"那回事. 爆冲的结果势必在磨擦之中增加撞击,但那不是"手法"的技术, 而去全身的爆发力量所致. ffice:office" />

我个人认为 就算黄教练用上"打磨"术语來談"爆沖" ,那也跟业余朋友心中的"打磨"是完全不同概念. 基础水平不同,看的角度 讨论层次 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学习的顺序 在这也给大家一个建议...
1. 先学会以撞击为主的攻球, 撞出速度, 再配上一些摩擦制造安全的必要弧线.
2. 学会以摩擦为主的拉球, 先拉出高质量的加转弧圈.
3. 强调腿腰迎前爆发力量, 学会拉冲. 用摩擦的方式拉出球速跟转速, 到达一个水平之上.
4. 以上三个阶段都达到了, 再谈增加撞击的情况下 保有原来的弧圈旋转水平, 提高到爆冲弧圈的境界.
如果第三关没先过, 只是增加撞击来提高球速 牺牲旋转, 可能会使你的拉球技术退化, 没有强烈旋转的拉球, 威力可能还不如快攻击打.


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 欲速则不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9 9:04:39编辑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吹过、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征红颜知己一名,29岁结婚携子的女性优先!
一把手术刀 楼主 2008-7-9 10:22:00

回李剑:

 

 

 

正手拉球(吴敬平教练)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6日      已经有1534位读者读过此文

 

    《乒乓世界》编辑部给我转来一些读者来信和网上很多直板反胶打法球迷的提问,他们主要是想了解直板反胶正手拉球的基本原理和训练方法,特别是很想学习马林的正手爆冲。很多球迷对正手拉球进行了技术探讨,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且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十分专业。我看了以后十分感动,对此,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些年在训练马林和王皓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球迷朋友们进行交流。由于我们训练的角度不同,对正手拉球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训练的方法手段也不可能一样。因此,我只能从我的角度把我训练的体会和朋友们交流,仅供参考。

 

    乒乓球基本上是一项圆周运动,正手和反手拉球都是以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为轴心、以身体到身体重心的连线为半径进行圆周运动。因此,不管是正手还是反手击球都必须符合这个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手拉球动作的基本原理就是一种力的传递。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

 

    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从力学的原理讲,正手拉球前,小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越小越好,这是加大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使半径变小而获得加速度,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大。击球时,小臂和大臂之间角度的变化要根据来球和击球的需要进行变化。很多运动员在进行正手拉球时往往只注意了收前臂而忽略了转腰,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或者是注意了用腰的发力来带动手臂而忽略了收前臂,前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