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在哪里?

keyuan 楼主 2010-12-6 20:56:00

柯老师讲的很有道理,个人表示赞同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有一点我补充一下,这里讲的专业我觉得应是针对体校的专业在读生和落选省队主力的水平。像到达省队主力这一层还是要有一定的天赋的,业余的你发再多的时间精力也是不可能的。

 

=======================================================================

       天分肯定是要有的,主要是在对球的理解、身体素质和反应时要短。业余中间如果有天分的人如果有训练时间保证,还有国家级退役的高手指导和对抗训练,应当可以达到省队主力水平。但是要达到目前国家队水平就很难了。我个人理解省队主力和国家队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因为我看过一个原广西省男队主力(刚退役)和国家女队一号在国家女队训练基地——广东省中山市的比赛视频,男的输给女的了,而且是0比3负的,主动权一直在对方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檐边水滴 2010-12-11 19:29:00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化骨绵掌 2010-12-16 22:06:00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之悄语在2010-12-4 20:40:00的发言:

引用武夷山兄的精彩点评:

什么是专业和业务的区别?哪有那么复杂。

1、专业的看见球球就想吐;业余的天天打却乐此不疲;

2、专业的输了,要不没灌胶,要不没状态;业余的输了,技不如人,回头再练;

3、专业的打球为生活;业余的为生活打球;

4、专业的装备象业余,业余的装备象专业。”

专业打球是背着氧气瓶训练,断了氧,就是业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nny163 2010-12-20 08:44:00
基本不可比,他们从小训练,几乎时间都在锻炼,等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还是成年后开始的),我们是业余能打个把小时就不错了。从没象他们一个动作练个几百遍。也没有那么好的陪练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见见 2011-2-27 12:33:00
[em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ttdc007 2011-3-1 02:36:00
[em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习云 2011-3-5 15:45:00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218.85.*.*)在2010-12-7 23:17:00的发言:
对球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需要正确的训练动作和正确的技术感受才是真正意义的理解。
至于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就拿作者本身的动作来看,几乎全部打球时间用来训练已经难以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和大的改变。
动作的发力结构几乎被定死,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度能够改变的空间有限,那就是业余矫正到正确的动作的领域跨度几乎无法实现。
这就决定了你的水平永远定格在一个错误不断循环的领域。
很抱歉,不是攻击,我们陈述的是事实。
或许你会认为,有些业余选手能够战胜差不多高一点技术的专业选手,但是只要同等的心态和战略发挥,这里的差距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就比如一个高深的魔术师做一个魔术,他的动作熟练度和专业度是一般水平的魔术师无法达成的,其中的破绽是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
或许这个魔术的原理非常简单。
如果到了一个新手去操作,几乎漏洞百出。
那么一定是需要一个专业的行为下不断的操练,才能达成高级魔术师的表现水平。
玩乒乓如玩魔术差不多。
如果你的动作错误永远存在,那么水平几乎定格,多练几年你会发现水平和当初几乎不会有什么质的飞跃。

===================================================================================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并不是指我个人,我已经老了,而且也没有用几乎全部的时间来打球,前几年一周也就周六到省电大或者外贸和刘校长、邓总等人打一次球,2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上班,上课,指导论文,搞科研,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前一阶段开始有一点空,因此从一周开始打2次到一周打3-4次,每次2-3个小时,也仅此而已,打球对于我们纯粹就是玩和健身。

专业难道不是从业余来的吗?我同意你对球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需要正确的训练动作和正确的技术感受的观点,但是这并不否认训练时间的保证。具有天才能力的专业选手,如果没有训练时间保证,他能够成为专业选手的高手吗?我认为绝对不行。所以就是世界冠军,业余选手也不必害怕,到了老年阶段,专业选手因为训练时间的缩短,体能的下降,水平就越来越和业余选手接近了。这就是黄建疆老人可以在全国业余60岁组战胜梁戈亮的原因,而且梁戈亮还是比较经常训练和比赛的。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我年轻时是北京高校400米与400米栏冠军,战胜了许多北京队、八一队退役的选手,但是现在多年没有训练,加上年龄大了,前不久校运会跑1500米,虽然也战胜了一些40岁左右的人,但是还是输给一位刚好40岁经常锻炼的老师(当然我比他大15岁了)。

单项技术的质量固然重要,但是乒乓球比赛更为重要的是各项技术的结合和衔接,比如发球后的抢攻技术、摆短后的再次摆短或者劈长或者挑打技术、横拉下旋后侧身正手拉扑正手回来横拉等技术的衔接,或者反手围一板前冲再侧挤一板不前进的再...,或者正手挑打接反手横拉等。这些都必须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形成自动化才能够有效,专业选手有陪练和教练专门供球,通过无数次地反复形成了自动化的神经链接,在快速的运动中要临时判断在行动是来不及的。乒乓球因为有多种打法,而且有不同胶皮配置的打法,如果你没有在这样一个乒乓小世界中间适应,你显然也难以打出高水平。为了适应各种打法,你也必须有针对性地战术训练,这样你也要花时间。这些时间都是业余办不到的,只有专业才可能专门做这样枯燥的训练,业余只有打比赛才感到有趣。而且,现在很多业余一讲练球,一讲基本功就简单地和单线训练联系起来,这样当然是不正确的,也难以进步。如果他们将这些细节也一一精炼,怎么会不进步?比如就一项发球,只要能够发出刚过网就立即倒退回网上的球,专业恐怕也很难处理吧?我认为这种发球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和摸索实现的。这就论证了训练时间的重要性。

最后就技术动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技术动作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看国家队以及世界前20名选手,每个人的动作也是不相同的,观点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人赞成波尔的曲臂小臂拉弧圈技术,有人反对小臂而赞成吴进平教练指导马琳的直臂冲弧圈技术,而如果你认真看并且放慢动作,你还会发现柳承敏的弧圈技术在最后有一个抬肘横拉压低弧线的动作,有人认为这是合理和很好的技术,有人就认为是错误的技术。当刘国梁第一次用直拍横打时,很多人认为是不认真打球,开玩笑,欧洲人还有一次不让其比赛,而现在直拍横打是最符合人体生理构造的打法,而风靡全中国。同样20年前我第一次尝试这样打时,新鸿不是也认为是胡闹?所以我放弃了尝试横打而采用了庄则栋的正面反打。早年庄则栋等人的攻球动作,现在很多青年人就认为不正确,在早一点的国家队是抬肘立着球拍攻球的。而且,一项单项技术是否正确最为关键地还是看其是否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这就必须通过高速摄影机以及压力传感器等测试进行分析。我国现在的很多专业队员,早早就开始训练,不读书了,几乎成为文盲,所以他们的动作是否是最优的,是否既符合力学原理又符合人体生物构造的原理还很难说,所以没有必要将他们神秘化。

我认为除了训练时间保证外,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乒乓球运动是对抗性运动,如果你多和高水平选手打球和比赛,你的球就一定会进步,所以我才说国家队刚退役的来指导和训练的观点。福建省队之所以现在水平那么差就是没有了对抗性,在国家队的人太少了,同时没有自己的乒乓小世界。国家队选手如果退回省队,时间一长,基本就废了,原因就是没有了对抗性。

楼主概括得太精辟了,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习云 2011-3-5 15:46:00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218.85.*.*)在2010-12-7 23:17:00的发言:
对球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需要正确的训练动作和正确的技术感受才是真正意义的理解。
至于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就拿作者本身的动作来看,几乎全部打球时间用来训练已经难以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和大的改变。
动作的发力结构几乎被定死,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度能够改变的空间有限,那就是业余矫正到正确的动作的领域跨度几乎无法实现。
这就决定了你的水平永远定格在一个错误不断循环的领域。
很抱歉,不是攻击,我们陈述的是事实。
或许你会认为,有些业余选手能够战胜差不多高一点技术的专业选手,但是只要同等的心态和战略发挥,这里的差距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就比如一个高深的魔术师做一个魔术,他的动作熟练度和专业度是一般水平的魔术师无法达成的,其中的破绽是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
或许这个魔术的原理非常简单。
如果到了一个新手去操作,几乎漏洞百出。
那么一定是需要一个专业的行为下不断的操练,才能达成高级魔术师的表现水平。
玩乒乓如玩魔术差不多。
如果你的动作错误永远存在,那么水平几乎定格,多练几年你会发现水平和当初几乎不会有什么质的飞跃。

===================================================================================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并不是指我个人,我已经老了,而且也没有用几乎全部的时间来打球,前几年一周也就周六到省电大或者外贸和刘校长、邓总等人打一次球,2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上班,上课,指导论文,搞科研,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前一阶段开始有一点空,因此从一周开始打2次到一周打3-4次,每次2-3个小时,也仅此而已,打球对于我们纯粹就是玩和健身。

专业难道不是从业余来的吗?我同意你对球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需要正确的训练动作和正确的技术感受的观点,但是这并不否认训练时间的保证。具有天才能力的专业选手,如果没有训练时间保证,他能够成为专业选手的高手吗?我认为绝对不行。所以就是世界冠军,业余选手也不必害怕,到了老年阶段,专业选手因为训练时间的缩短,体能的下降,水平就越来越和业余选手接近了。这就是黄建疆老人可以在全国业余60岁组战胜梁戈亮的原因,而且梁戈亮还是比较经常训练和比赛的。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我年轻时是北京高校400米与400米栏冠军,战胜了许多北京队、八一队退役的选手,但是现在多年没有训练,加上年龄大了,前不久校运会跑1500米,虽然也战胜了一些40岁左右的人,但是还是输给一位刚好40岁经常锻炼的老师(当然我比他大15岁了)。

单项技术的质量固然重要,但是乒乓球比赛更为重要的是各项技术的结合和衔接,比如发球后的抢攻技术、摆短后的再次摆短或者劈长或者挑打技术、横拉下旋后侧身正手拉扑正手回来横拉等技术的衔接,或者反手围一板前冲再侧挤一板不前进的再...,或者正手挑打接反手横拉等。这些都必须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形成自动化才能够有效,专业选手有陪练和教练专门供球,通过无数次地反复形成了自动化的神经链接,在快速的运动中要临时判断在行动是来不及的。乒乓球因为有多种打法,而且有不同胶皮配置的打法,如果你没有在这样一个乒乓小世界中间适应,你显然也难以打出高水平。为了适应各种打法,你也必须有针对性地战术训练,这样你也要花时间。这些时间都是业余办不到的,只有专业才可能专门做这样枯燥的训练,业余只有打比赛才感到有趣。而且,现在很多业余一讲练球,一讲基本功就简单地和单线训练联系起来,这样当然是不正确的,也难以进步。如果他们将这些细节也一一精炼,怎么会不进步?比如就一项发球,只要能够发出刚过网就立即倒退回网上的球,专业恐怕也很难处理吧?我认为这种发球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和摸索实现的。这就论证了训练时间的重要性。

最后就技术动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技术动作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看国家队以及世界前20名选手,每个人的动作也是不相同的,观点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人赞成波尔的曲臂小臂拉弧圈技术,有人反对小臂而赞成吴进平教练指导马琳的直臂冲弧圈技术,而如果你认真看并且放慢动作,你还会发现柳承敏的弧圈技术在最后有一个抬肘横拉压低弧线的动作,有人认为这是合理和很好的技术,有人就认为是错误的技术。当刘国梁第一次用直拍横打时,很多人认为是不认真打球,开玩笑,欧洲人还有一次不让其比赛,而现在直拍横打是最符合人体生理构造的打法,而风靡全中国。同样20年前我第一次尝试这样打时,新鸿不是也认为是胡闹?所以我放弃了尝试横打而采用了庄则栋的正面反打。早年庄则栋等人的攻球动作,现在很多青年人就认为不正确,在早一点的国家队是抬肘立着球拍攻球的。而且,一项单项技术是否正确最为关键地还是看其是否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这就必须通过高速摄影机以及压力传感器等测试进行分析。我国现在的很多专业队员,早早就开始训练,不读书了,几乎成为文盲,所以他们的动作是否是最优的,是否既符合力学原理又符合人体生物构造的原理还很难说,所以没有必要将他们神秘化。

我认为除了训练时间保证外,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乒乓球运动是对抗性运动,如果你多和高水平选手打球和比赛,你的球就一定会进步,所以我才说国家队刚退役的来指导和训练的观点。福建省队之所以现在水平那么差就是没有了对抗性,在国家队的人太少了,同时没有自己的乒乓小世界。国家队选手如果退回省队,时间一长,基本就废了,原因就是没有了对抗性。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习云 2011-3-5 15:47:00
楼主概括得太精辟了,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