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请教:力量比较大拉球时,球在拍子上的总接触时间有多少毫秒

okwwyy 2005-11-5 22:08:00
讨论经常是谁也改变不了对方的想法,好好练,练到绝大多数业余选手都不是你的对手时,就会不再想讨论了。
kurle手机认证 楼主 2005-11-5 22:59:00
斑竹,我的意思不是说长胶性能如何,是用长胶来讲述人的感觉存在的东西实际可能不存在,它影响的是人的判断习惯。
下边给出一个近似的计算:
假设:球的进板速度10米/秒(对方是打过来的,经过运行撞台后我估计还可以有这个速度),一个乒乓高手(假设是王力勤)在冲拉此球,他拉出的球离板速度60米/秒(现今测试乒乓球手最快可以达到70米/秒还多),球接触拍子,胶皮海面形成的形成弹性变形总为2毫米。
计算结果:球在拍子上总的停留时间为0.5毫秒!
估计要裹球能明显影响到球的运行,至少拍子在接触球的时间内应该有5-10度以上的角度转动,而在0.5毫秒的时间内手腕转动5-10度的角度,不是人的能力能达到的!
那为什么大家感觉触球时转动拍有裹球的感觉啊,我理解原因是来球的运行轨迹不是个直线,而是个弧线,假如拍子开始就以它最终接触球的角度运行,不如在挥拍子的过程中转动角度更容易固定方便的接触上球;另一面,拍子的运行轨迹也是个曲线,要保持它在运行中始终保持最终接触球的角度来运行也是困难的,反不如在运行调整角度到最终合理接触角度来的方便容易。
结论:接触球的过程中转动拍子来裹球是个错觉!但它确实有作用,起的是调整拍子接触球角度的作用,并是人在挥动拍子的过程更容易自然!
推论:普通人全力击球速度是国手的一半,那只要用每秒千祯的摄像机器拍不到3张以上的球与拍子的接触相片,并且在连续的过程中,球保持接触拍子的相片上,拍子角度基本没有变化。---等待实验证实。
gong_chen 2005-11-5 23:32:00
球的进板速度10米每秒,脱板速度60米每秒,这可能么?楼上自己想象一下:这等于说一个球从你这里打出去(60米/秒),到对方台面弹起以后(10米/秒),只剩6分之1的速度???不需要高速摄像机一类的设备,我马上可以说你的这个假设有问题,那么你的结论,嘿嘿。。。。。。

楼主需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得在乒乓球上多下点苦功才是啊。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gong_chen 2005-11-5 21:22:00
我想,楼主一开始说的就是反胶吧,那么我的结论当然也是按这个假设来给的。

长胶(也包括其他颗粒胶)吃球时间短,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反胶,尤其是适合拉弧圈的反胶,吃球时间是比较长的。如果你有一手比较好的弧圈,相信不难体会其中的奥妙。

象楼主这样对物理学比较喜欢的球友,往往容易钻一些牛角尖。其实等你真的练到那个地步,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分析对提高球技的意义不是很大,主要还是靠你自己的体会和感觉。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kurle手机认证 楼主 2005-11-5 11:34:00
实际球旋转的线速度很慢,当前大球好的胡圈在100转/S左右(来自张小蓬的2.1-2.2海面的一个研究报告),球表面线速度大约12米/S,而手挥动拍子的线速度可以达到30M/S上(我测试的:方法是全力扔石头,最快大约出手时从旁观察与时速100-120公里的汽车相当),这说明最理想的情况(球与拍子完全静摩擦,不打滑的情况),拍子运行的速度完全转换成旋转,转速可以在300转/S之上,
kurle手机认证 楼主 2005-11-5 11:13:00
”球再快也是你自己动作作用的结果“,这表述是对的,
但不能理解成球的离拍速度等于那时拍子运行的最大速度,专业球手球脱拍速度在60-80米/S,但拍子的瞬时速度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的。
kurle手机认证 楼主 2005-11-5 11:06:00
激情四射的OK先生:旋转的结果不能单用裹来解释,譬如网球,不用做包的动作,斜着抽一样回产生强烈旋转。
”球的旋转上的线速度不会比你拉球拍运行的线速度快多少“----那是球与拍子相对速度的正相关,不单纯是拉球拍子运行的线速度,譬如,拍子不动,快速用球斜撞击粘性弹性合适的拍子,一样旋转大。
我所有表达的意思是想求的物理实证,感觉的存在的先不讨论。猜想国内外应该有这方面的资料。
okwwyy 2005-11-5 10:42:00
比如用长胶挡过来的胡圈,感觉明显突然下沉,这种感觉是谁都可以体会到的。但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球在离开对方拍子后并没有新的力量改变它的运行规律,我们感觉的沉实际不过是去的球和当回来的球运行节奏变化的结果,这球与平常搓过来的球运行特性并无本质差别(运行快慢不同),即我们是按打去的球的快慢等特性来期望和预判它回来的特性,结果它在触对方的拍子后发生了变化,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它在过网到我们的台子上时有下沉的感觉。
——————————————————————————————————————
长胶的特性一定程序上接近于光滑的镜面。强上旋的球在长胶挡时旋转被稍有削弱后回来。还保持有相当的原方向的旋转,这个旋转对你来说就是中等强度的下旋。所以虽然说没有新的力量来加到球上,但球原有的旋转给反过来给你。不转的球你往上拉的是上旋,但这个球如果原封不动地回来对你来说就是个下旋。

另外,球再快也是你自己动作作用的结果,所以拉球时的磨擦和包球动作会作用到球上。球的旋转上的线速度不会比你拉球拍运行的线速度快多少。而且拍子的包球动作时间也是相当快的。和触球时间也差不了多少。拉球时在球的边缘打磨给球的控制时间比攻球时撞击球的控制时间要长得多。细微动作会作用到球上。不过如果手感不好磨擦得太厚那就另当别论。
kurle手机认证 楼主 2005-11-5 08:35:00
功臣斑竹:单纯体会不足够让人信服,比如用长胶挡过来的胡圈,感觉明显突然下沉,这种感觉是谁都可以体会到的。但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球在离开对方拍子后并没有新的力量改变它的运行规律,我们感觉的沉实际不过是去的球和当回来的球运行节奏变化的结果,这球与平常搓过来的球运行特性并无本质差别(运行快慢不同),即我们是按打去的球的快慢等特性来期望和预判它回来的特性,结果它在触对方的拍子后发生了变化,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它在过网到我们的台子上时有下沉的感觉。
最朝气的OK先生:是的,专门把几个录象的每祯画面抽出来,结果几个录象都只能分离到一个球在拍子接触期间的照片,无法判断其接触期间拍子转动的多少,原因在于得到的录象每秒祯数太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5 9:08:06编辑过]
ZJK 2005-11-17 09:44:00
这个讨论很有意义,虽然显得冗长、复杂些,“枯燥”的数据也许不适用于实战,但从中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迪。我特别赞同以下的论证:

    “估计要裹球能明显影响到球的运行,至少拍子在接触球的时间内应该有5-10度以上的角度转动,而在0.5毫秒的时间内手腕转动5-10度的角度,不是人的能力能达到的!
    那为什么大家感觉触球时转动拍有裹球的感觉啊,我理解原因是来球的运行轨迹不是个直线,而是个弧线,假如拍子开始就以它最终接触球的角度运行,不如在挥拍子的过程中转动角度更容易固定方便的接触上球;另一面,拍子的运行轨迹也是个曲线,要保持它在运行中始终保持最终接触球的角度来运行也是困难的,反不如在运行调整角度到最终合理接触角度来的方便容易。
     结论:接触球的过程中转动拍子来裹球是个错觉!但它确实有作用,起的是调整拍子接触球角度的作用,并是人在挥动拍子的过程更容易自然!”

     再说一点,我觉得无论任何试验条件及能力是有限的,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太多,比如乒乓球自身的弹性性、胶皮的性能、海拔高度、空气湿度、风速等等。我们无法具备上术条件,是否就终止对它有益的探讨及探究呢?有人也许会诘问,这是专家的事,那么专家在哪儿呢?一句话“干干净净,万事大吉”!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