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乒乓球的手感与球感
球感--是指对球在空中前进方式的认识。 手感---是指拍子经过手把球打过去,球在空中运行方式的感觉。 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实践认识;一个是广义,一个狭义;也可以理解为:球感包括手感;手感里含有球感。当对方把球打过来时,你必须清楚地做出判断,球在空中前进方式。球在空中前进方式基本上分六种:一种是球自身上旋转的前进;二是球自身下旋转的前进;三是球自身不旋转的前进;四是球自身侧旋转的前进;五是球自身侧上旋的前进;六是球自身侧下旋的前进。要想打好球,这是每个打球的选手必需首先认识和理解的问题。其次,认识和理解还不够,还要对过来的球,自身的旋转速度、快与慢、力量的大小,作出相应的判断,最后作出决定,采取什么动作把球打过去或接过去。手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我主要讲广义。手感不仅指拍子经过手把球打过去,球在空中运行方式 的感觉;还要感觉到打球的作用力、力的合成、大臂与小臂的夹角、拍子的角度及腰部腿部力量的应用;还要感觉到击球球的位置和拍子的击球位置;还要感觉到造成击球球的位置和拍子的击球位置的不正确是由什么原因引发的,等等。所以这里的手感不是指单纯的手的感觉。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力的传递。把胳膊伸直,手掌放平和握紧拳头或大臂肌肉绷紧,感觉一下力的传递。力的传递和凝聚到拍子上而不是大小臂肌肉的绷紧,在教业余选手时,往往他们的大小臂非常僵硬,就是力的传递和凝聚过程没有感觉。我在教学中一直强调,打乒乓球用的力是四两拨千斤的力,而不是用九牛二虎之力,是巧力而不是蛮力。要有一张一驰、一紧一松。力的合成包括臂力、腰部力量、和腿部力量的合成,也可以说是协调发力、也可以认为是身体的协调能力。这里就不讲臂力、腰部力量、腿部力量的是怎么合成的。下面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手感的问题:有人拉球时,总是拉空,拉不着球;是什么原因呢?感觉不到问题出在那里。拉空主要有三点:一是来球与站位问题;二是拉球的时机问题;三是大臂和小臂的夹角问题。这三个问题感觉不到,谈何手感呢?以上两个例子是告诉大家:手感不仅指拍子经过手把球打过去,还包括球在空中运行方式的感觉。
1-8-2、打球的感觉、错觉和分析
打乒乓球是肌肉感觉很精细的一门运动,所有的动作修正都是通过感觉反馈到大脑来修订的,因此,从感觉到修正,就要有一套分析的方法,感觉如果经不起分析和数据验证的话,只能变成错觉,从而影响到乒乓球技术的提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球拍的吃球时间,根据戴版主提供的日本试验数据表明:正胶持球时间为0.001秒。由于没有做过反胶的试验,也没有做过球拍速度快于球的速度时的试验,故对此试验数据存疑,但可以分析出来,即使有差别,也不会太大。故可以考虑球拍持球时间在0.01~0.001秒之间。这持球时间和我们打球时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有些球友评价球拍持球感觉时,说“球吞进去又吐出来的感觉非常明显”,这样的感觉尤其是五层薄板更明显。实际上,0.01~0.001秒的持球时间,怎么会有这样的长时间的感觉?从这里可以看出,感觉其实靠不住。人的感觉就是神经反应,球撞拍后的压力传递给手上的神经再传递到大脑后,信息会发生变形,就像物体间隔移动时间少于0.4秒,物体看起来就是连续运动似的。信息产生变形的结果就是很难以相信球拍持球时间居然这么短,我自己刚开始看到这个数据都大吃一惊,这和自己平时击球感觉真是天壤之别啊。不过试验数据总是最有说服力的,可以惊讶,却不可以否认真实性。
下面我们来谈谈拉球的打摩结合和先打后摩。打摩结合是大家都承认的感觉,先打后摩这个说法,争议比较多,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我试图从神经反应的速度与人体运动速度来分析,仅供参考。根据科学家研究,人体神经传递速度经测定为每秒66~69米。人体反应速度也经过测试,试验数据如下:最初测得的反应时间可能长达0.5秒,多次测定之后很快会降至0.2~0.25秒,再后可能会降至0.2秒以下,但无论如何练习不能减至0.15秒以下。在经过一定练习之后,对听的简单反应可能到0.12秒,触觉则可能更短些。这是经过大脑的随意运动反应的潜伏期。有些非条件反射,特别是膝跳反射和眨眼反射却特别快,其潜伏期约为0.04秒。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先打后摩是不可能的。当你感觉到拍子持球时再去摩擦球,时间间隔可是0.1~0.04秒之间,而拍子持球时间为0.01~0.001秒,因此先打后摩从时间与人体运动能力来看,肯定做不到。因此打摩结合这个说法更合适,尽管有很多教练员与运动员都有先打后摩的说法,但这样的说法仅仅是感觉,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也有球友从自身的感觉得出:吃住球之后顺势摩擦为先打后摩,但这并不能说明感觉是对的。先打后摩如要成立,球拍持球时间必须大于0.1秒,才能做到。
下面分析“拉球触球瞬间收臂摩擦球”的说法是否合理。吴敬平教练在谈拉球动作时提出:……触球瞬间收缩前臂……这个说法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极力争辩。支持者认为应该触球瞬间,反对者认为应该触球前瞬间。理论上来说,触球瞬间收缩前臂是可以的,但如何理解触球瞬间,就是一个模糊的说法了。从文字来看,不仅仅触球瞬间、触球前瞬间的文字不同,其中包含的时间、空间定义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仅是说触球瞬间是个模糊的时间段,就可以糊弄过去了,未免过于玩弄文字游戏了。搞研究,就是要严谨和准确,不能玩弄文字游戏,也不能凭感觉来说话。教练员说话可能不会那么的严谨,但我们不能把此话当作真理来看待。还得自己分析。根据上面神经反应传递速度为66~69米/每秒,人体反应能力为0.1~0.04秒,手指到大脑的肢体距离为1m,感觉球触拍需要的时间为1/69=0.014s,加上非条件反射的人体反应0.04s,需要耗时0.054s。这里是假设运动员通过长期训练后,把反应能力提高到非条件反射的程度来计算的。球拍持球时间0.01s,当你感觉到球撞拍时,球已经跳离拍子了,不可能再来收臂摩擦球了,故此说触球瞬间收臂是做不到的,只能触球前瞬间收臂。
最后来分析“摩擦是旋转的唯一因素”这个说法。乒乓球的旋转是门深奥的学问,但原理不外乎力矩或力偶。第一个例子,力矩,没有摩擦如何制造旋转。一根木棒,用一个可以旋转的支点支撑,木棒可以绕着支点任意转动。这时,我们可以垂直于木棒的半径方向推一下木棒,木棒就会转动,这时,没有摩擦力的作用,仅仅是不通过支点的力形成力矩而造成木棒旋转起来,第二个例子:力偶,如何制造旋转。一个平动的篮球(我们用篮球来代替乒乓球,更容易观察和分析),接触到地面,球就会旋转起来继续向前滚动前进。球为什么会从平动变成旋转结合平动的运动呢,摩擦力在此起了什么作用?球接触地面时,由于惯性,球向前平动,作用力通过球心,地面给球一个摩擦力,阻止球向前平动,作用力与球面成切线。这时惯性与摩擦力形成力偶,使球旋转起来。但力偶也不能完全使物体旋转,如扁平状的方物体,在地面平动,尽管有摩擦力,但方形物体没有转动。第三个例子,物体的倒下,一个方物体,推动其顶面水平运动,同样有力偶作用,但物体不会转动,顶多是倒下。
现在我们可以分析乒乓球如何旋转起来了。假设一个平动的乒乓球,垂直撞击在一个拍面上,乒乓球肯定不会旋转起来,因为不具备力矩或力偶的作用。假设一个乒乓球,平动地撞在一个拍面向上成一定角度的拍面上,乒乓球跳离拍面时,会有转动吗?当然会转动。分析这个时候的乒乓球的受力:胶皮下陷,乒乓球向前平动,就会受到胶皮变形处的阻碍,球的平动惯性和拍面摩擦力形成力偶,摩擦力的作用是形成力偶,而不是制造旋转。只有力偶不一定就会转动起来的,牵涉到另一个转动惯量的问题,力偶作用超过转动惯量才能转动起来。当然乒乓球的转动惯量是很小的,故很小的力偶也能使乒乓球旋转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摩擦使球旋转起来了,实际上是摩擦力与平动惯性形成力偶,力偶超过乒乓球的转动惯量,乒乓球才能旋转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挥拍速度与旋转关系。有个球友这样说:如果是纯“打”,确实应该明确地在触球前收臂。只有拉球,在触球瞬间收臂。因为“打”要求触球时拍子的速度要尽量达到最大,而拉则不是,如果拉球时拍子触球时速度达到了最大,拍子碰球之后,球就会脱拍,那么收臂的速度就跟不上球。另一个球友这样说:這個想法有點奇怪,以摩擦球來說,應該是揮拍速度越快旋轉越強。會因為碰拍而彈出的話,代表拍型的角度不對,造成"打"的情形,才會因為速度過快而來不及摩擦。
到底谁对?其实很简单,还是以上面平动的篮球来分析,篮球平动的速度会对篮球的旋转产生重要影响吗。我们刚才说力偶是旋转的因素之一,平动惯性和摩擦力形成力偶,在摩擦力不变的时候,速度越快代表平动惯性越大,力偶也会越大,故旋转也越强,因此,当挥拍速度最大时,能制造出的旋转也会最大。
写这么多是想说明,感觉经得起分析才能说明感觉是可靠的,经不起分析的感觉,只是错觉
1-9、击球力量的运用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体育运动,对于力量运用的要求也是如此。除了我们需要爆发力之外,更需要讲究力量的运用,这是提高击球质量,保证击球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1、一般的攻球,如近台快攻、扣球时,均以撞击力为主,用力方面要尽量接近球心。
2、一般的旋转球,如弧圈球、搓球等,则以摩擦为主,用力方面要远离球心些。
1-9-2、二、从击球距离和不同打法来说
1、近网短球以腕发力为主。
2、近台球和以快为主的打法,如近台快攻、推挡等,以前臂发力为主;以力量为主(如扣球)和拉弧圈球的打法,则以大臂发力为主并带动前臂。
3、离台较远的球,如中、远的拉球和攻球,都以大臂发力为主带动前臂。
1-9-3、三、根据战术的需要调节击球力量
最简单的理论去解释乒乓球的发力,那样才应该更接近发力的本质。
要看是不是能正确的发力击球只要看两点:一是所有能发力的部位是否都朝了一个方向发力呢,二是你击球时是不是保证了所有能发力部位都已经用力了。用这两点就可以惊喜的发现可以击球时所有需要注意的要点。比如说要收前臂,比如说大臂要随前臂挥动,而不能抬肘(抬肘了就会发现大臂发力方向不是朝同一方向了),比如说要螺旋式的转腰,再比如脚要蹬转等等。一切看起来就是那么自然的事情。
但是注意一个最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用的这个“力”是什么样的“力”。那些体校训练的小孩肯定也说不上来,但是他们体会得到,用得出来,所以能打拉出比打野球的球友更高力量与质量的球来。其实我们力量肯定不会比他们差,就是没有发出来而已。理论上很难描述这种“力”是什么东西。但是那种发力时感觉可以练出来的。从手腕开始练,让手腕放松,然后弹击球。这时手腕感觉到的“用力”正是我们需要的感觉。下一步就是让前臂也能随着手腕这样发力,我们常用“收前臂”这种说法来描述,然后练大臂,练腰,练腿。
可以想象只用手腕和前臂这样发力,就能使反手弹出令对手猝不及防的球速,如果我们再能协调地加上大臂,腰,腿的发力,力往一处使,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无坚不摧的进攻啊!
手腕,前臂,大臂,腰和腿(有人说还有髋,其实髋和腿是连在一起的,腿用力了髋就相应地用了力),这五个主要发力的部位如果能同时正确发力的话,就会有“甩”出去的感觉,所以为什么很多人用“甩鞭子”来形容了。但是要注意只要其中某个部位发力不正确了,其他发力了的部位就会不自觉的和这个部位一样。相反,只要某个发力部位有“甩”的感觉了,那么其它你已经发力了的部位一定也是“甩”出来的。所以建议还困扰于拉球力量不够的球友,先练出这种感觉吧:用腰“甩”出大臂的同时收起前臂。这时的打拉出的球力量就可以算基本合格了。
简单总结:就是整体协调,同时同向。
1、发力:依靠自己的挥拍加速度,在击球的瞬间发挥出爆发力,使球产生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这是在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得分手段。
2、借力:借对方来球的力量把球回击过去。借力只能回击冲力较强的来球,如弧圈球、扣球等。借力击球要求掌握好拍面角度,击球的时间一般是第一时间,即上升初期。
3、减力:放慢回球速度,如放短球、减力挡等。它能起到变化节奏的作用,尤其是防弧胶拍和长胶拍运用借力时效果最好。
在打乒乓球时,击球力量是增大球的旋转和加快球的速度的基础,因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击球力量的大小,主要是由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决定的.球拍和球接触时,速度越快,击球的力量就越大,反之越小.
1 使球拍从起动位置到击球位置之间有足够大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过小,触球瞬间球拍的挥动速度不可能很快。
2 必须有较快的挥拍加速度.在加速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加速度越大,触球瞬间球拍的速度也越快。
3 必须使击球点离身体远一些,使击球动作的半径长一些.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对于一个转动的物体而言,当转速一定时,半径越长的部分,其线速度越快.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打乒乓球。
1 击球前,迅速移动步法来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时的挥拍速度。这样做还可以充分发挥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的作用.
2 击球前,主动后引拍,使手臂和腰等身体部位的肌肉得到一定的拉长,以利于在击球过程中迅速收缩。
3 击球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击球点,以利于手臂的充分发力.一般而言,正手攻球的击球点在身体的右侧前方,反手攻球的击球点在身体的左侧前方。
4 击球时,充分发挥身体各个关节的作用,有效运用鞭打动作.
5 球击出后,尽快放松还原,以免影响下一次的发力过程.
6 经常进行各种专项力量练习,以提高肌肉力量.
1-10、乒乓力的分析与响应
这个阶段是最难的阶段,也是最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动力定型的阶段,要学会两件事步法、正反手攻球。
首先要学会基本步法——站姿。说说手吧。不论你反手打正手打,打完之后手都要保持在两腿之间,即回到初始状态,好习惯要养成。这时眼睛也不能闲着要看对方等着下一板球。其实腿的问题并不是腿的问题,而是眼睛的问题。每种步法都对应着每种位置的球,动不动关键要看你看不看球了。所谓看球就是你将球击过去后处于初始状态后看对方击球,在对方击球的一瞬间判断球的方向以及纵深度。常犯的毛病是击球后目光并未随着球移到对方,以至于自己接球时总有种来不及的感觉。脚不如手快,感觉来不及了自然手先动。先动脚后动手这也是个好习惯,要培养。
脚步的意识植入脑子后,我们再聊聊正反手攻球。初学时一定不能用脱板过快的配置。过快了则击球时的轻微振动所传递的手感就很模糊,为了取得手感,就会不自觉加大力气吃进底板,而这往往会导致动作变形、球质过强。目前阶段所考虑是动作的顺,而不是力气。球质过强必然回合就少,不适合练球。器材讲完说说动作。其实动作的问题并不是动作的问题,而是节奏的问题。“啪”——对方击球,我们判断、移位;“啪”——球落台,我们找球;“啪”——我们击球。啪啪啪,再快也是这个节奏。第一个节奏已经说得很详细了,简单谈谈第二个节奏。找球也就是将目光渐渐聚焦在球上的过程,拉开架势准备击球的动作也是同时完成的。找球我们可能是在空中完成,也可能是在平移中完成,还可能是在不动中完成。第三个节奏是击球,这个节奏很容易出问题。初学往往太紧张出手太快,以至于吞了这个节奏甚至上一个节奏。结果往往是下网多于出界。放心,我们来得及。球跳起来时,我们的目光已渐渐聚焦在球上,这为我们击球时盯球做了铺垫。击球不盯球,学球一场空。击球在触球前是可以看到弧线的,但是在触球时(由于生理的限制眼睛看不到球)则是要靠先前的判断及手感将球回过去,搓球例外。击球盯球是个好习惯,有助于培养身前击球的好习惯。
想发力?请先碰到球!如果碰不到球所有的一切免谈。初学者往往从快攻学起,这是个很好的开端——从击打开始。这个动作不用很大,拍子较竖直,击球时要培养兜住球的感觉。何谓兜住球呢?这好比是书法,运笔时要求逆势——阻力。运笔宜涩不宜滑,打球也是这个道理。各位向前挥拍时一定要体会这个阻力,这也是你手感的来源。兜得住球也就吃得住球,此时一个好的陪练是很重要的,一个只会发大力的球友不是个好陪练。这个阶段一定要追求板数,力量不用太大,双方落点控制在半台内。这个阶段要把力发顺,把上台的手感培养出来。
等你能攻个4、5十回合没问题并能体会到阻力的时候就可以发大力了。板数的要求可以相对低些。发大力的练习也是有技巧的,应该使用逐渐加力的方法。发力的手感是靠一定的板数累积起来的,你逐渐加力的过程就是手感的累积过程。你的陪练容易适应你的球,增加回合数。这对攻防双方都有益。如果第一阶段的底子打的厚,这个阶段是很容易通过的。
要想进入更高的阶层,首先要在思想上明白这么一句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明白这句话你才能在瞬息变化的球场上如鱼得水。我们做任何动作都是为了把力作用在球身上,这个力的目的就是将球有质量的回到台上。对于对方不紧不慢的球你当然可以摆开架势腰马合一发力狂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球都是这样的。因此我们要动动脑筋,打球并不是要板板发力。打球是靠的一种合力,找个实例讲讲会比较明了。比方说,对方大力狂抽至你中路,球速、力量均不错,你反应慢了一些来不及侧开。这时要怎么办呢?这时你只要明白一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的心就会很定了。对方球重,那么我就轻一点,这不是跟对方球轻我就重一点是一个道理么。这时你只要微微转身以肘为圆心,或撞击,或摩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打个角度就行了。这样往往为下一板赢得了时间。当然对方如果球重,如果你位置好当然可以以暴治暴。打球本无定式,但有定律。这个律就是乒乓的基本规律——发合适的力将球适当的回到球台上。
打球本没有那么难,基本规律就那些,技术无所谓先进与否,关键看功力的深厚。我们可能会在动作上有这样会那样的毛病,这终究是对球的领悟不够。你所用的动作就是你指导思想所认可的动作,因此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掌握律,你会发现乒乓原来有这么多花样,原来有这么多乐趣。
借力的三个步骤:缓冲、球的能量传递到拍、拍的能量反向传递到球。
1、缓冲的手法视击球点的不呈时期各有不同。
2、球拍由后迎前,拍面与来球线路垂直或接近垂直,来球的能量传递到拍才充分,要有心中有一堵墙的意识。
3、来球的能量不足以反弹时,要主动发力,并形成合力。
4、以前冲为主的来球,来球的能量过大,拍要继续向后缓冲;或向侧转化为旋转。确实难以缓冲,可向上转化为高球。
5、以旋转为主的来球,不要把来球的旋转完全抵消。以身体为标志物,逆、顺旋击球可向前内外侧作弧形作击球动作。
有人说:五弓齐备,劲整合一。脊柱就象一扇弹簧门的转轴,转腰屈腿和伸臂引拍同时作用于脊柱,又通过脊柱相互作用,转腰通过脊柱传递给手臂后摆的动能,手腕外展引拍完全打开,不要内扣,臂与躯干成30度以上夹角,带动肩关节完全打开又通过脊柱使转腰和腿部虚实更充分,使腿弓、腰弓、脊弓、臂弓、腕弓,五弓合一,然后力起于足、发于脊、形于手指,五弓齐发,势不可挡。收即是放,放即是收,还原动作正好相反,但原理一样。五弓齐备不但劲足,而且动作小、速度快、还原迅速,是拉球的最高境界。
能如此发力力量无疑是巨大的,但乒乓球是变化万千的,未必收到很好的效果。实战中发力可始于腿、腰、脊、臂、腕,并且必须是鞭打式发力,才是发力的最高境界。
全身发力是动态的,适用鞭打式理论;触球时可认为是静态的,适用杠杆理论。
击球的顺序
准备、判断、移步、引拍、迎球、触球、顺势挥拍、还原
击球动作定型的顺序
腕、前臂、上臂、腰、腿
1-10-3-3、爆发力的源泉来自于放松到紧张,还原速度来自紧张到放松
球的速度和旋转并不取决于你力量的多少,而是挥拍到击球最后击球的一霎你的球拍摆速有多快!摆速有多快取决于你腿和腰和小臂手腕从放松到紧张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引拍的时候身体所有的地方都是放松的,腿部先发力,传导到腰,再从腰到小臂和手腕,这里是个从放松到紧张加速过程,到击球的时候击球点一定是最大的摆速,而手腕最紧张的时候腿部已经放松准备回动了。而腿部蹬地发力的时候手腕是最放松的。
这里是一个力的传导过程,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协调的到放松到紧张再放松的过程。你引拍有多放松,最后击球时手腕多紧张,球就有多快多转。都说鞭击感是拉弧圈的最好发力,我要说其实鞭子很长,因为鞭子从腿部就开始了,球拍是鞭梢,整个身体都是鞭子。
知道放松和紧张的道理,可是没有力的传导感,拉球一瞬全身都是最紧张的,一个是没加速,基本引拍放松,腿蹬地发力后腰,小臂,手立即处于紧张状态,最后的挥拍是个匀速过程,而且击球后身体紧张,放松的慢,连接成问题。找到这个感觉,拉漏和拉拍边的球也少多了。
找到这个感觉后你可以发现,原来打拉球并不需要多大的力量。
1-10-4、四、身体发力、脑力、眼力的竞争性抑制
1,身体发力:手先发力了就锁住了腰,腰先动了就锁住了腿和脚,只有任何来球首先动脚,在运动中击球,才有可能比赛中快速反应。
2,脑力:恐惧了就没有了反应,紧张了就没有了灵活,嚣张了就没有了观察,藐视了就没有了精细。
3,眼力:看到了速度就看不见力度,先看到手动就看不到身动,只看见球就看不见人的因素,看见板子挥动就看不见摩擦深浅。
我们常会觉得这人很凶,或者不怒自威,这些都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有一次比赛我状态十分差,眼看要输了,就横下一条心拼了,明显感到对手因此看不准我了,招数威力大减就被我反败为胜。
比赛中要打出练习的水平,要把握两个字:厉害!无论发球接发球,只要出招,就一定要厉害!光想着到台或者拉弧圈,打不出水平的。
力线古而有之,和来球线路一般不重合,常悬浮在来球线路的下方,代表球本身所带的力的方向与运行轨迹,一般而言,如果能够看到力线并且顺着力线回击,无论多复杂的球都可以随意控制好。这里的关键难点在于:找到并看清力线。
深究一层,力线是由球板对球作用的力点而造出来的,其实许多时候发球的迷惑性完全依赖隐瞒力点,搞清楚力点如何发挥作用,无论多难接的球都会有办法。
空气摩擦力
球在空中飞行,要受到两个方向的空气压力:一个是来自前方的空气阻力:对于力量猛的球作用不大,可是对于软漂球可是作用明显,球突然变短无力就是靠的空气阻力。另外一个就是因为球的旋转而造成的空气侧压力,这个压力会导致侧拐,而向下的弧线的原因是球的重力作用。
在乒乓球的速度、旋转、力量、落点和弧线中,速度是最致命的要素;其它的四个因素都可以适应,唯有速度,超过了对方神经反应的极限就可以直接得分。这里的速度是一个广泛的时间概念,并不仅仅是乒乓球的绝对飞行速度,其中包括四个时间段:
一、球从本方球台弹起到本方球拍触球的第一时段。这一段时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球的运行路程长短,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上升期、高点期和下降期。要缩短路程,就要在上升期击球。二是对方的球的绝对飞行速度,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但我们可以去利用对方的球速。从这两个因素看到,高重心击球,上升期击球是提高乒乓球速度的第一步。
二、球在本方球拍上的停留时间,俗称脱板速度,是第二时段。也有两个因素:一是击球的力量和方式有关,力量大,撞击多,脱板的时间就短。二是与球板、套胶和快速胶水有关;底板越是OFF+,套胶越是硬,快速胶水越是使用,脱板的时间越短。
三、球脱板至落到对方球台的第三时段。同样有两个因素:一是球的运行路程长短,路程越短,所需时间就越少,这就是为什么直线球速度快、威胁大的原因之一。二是乒乓球的绝对飞行速度,这是正宗的“球速”,也与击球的力量和方式有关。
四、球从对方球台弹起到对方球拍触球的第四时段。这一时段有三个因素:一是乒乓球飞行绝对速度的延续。二是旋转球触对方球台后的作用力的加速,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前冲。三是打开落点。
我们简单地来看,乒乓球的速度包括:
1 上升期、高点期和下降期击球;
2 利用对方的球速;
3 击球力量和撞击;
4 合适的底板、套胶和快速胶水;
5 球的运行路程;
6 加强旋转;
7 打开落点。
1 上升期击球。 最主要的关键是步法,尤 其是步伐速度;只有步法到位,才有可能在上升期发力击球;所以说步伐速度在乒乓球的速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打到最后,大家的绝对飞行速度都差不多,谁的步伐速度快,谁的步法到位,就能在上升期击球。
2 利用对方的球速。 对方的球速慢,你可以加大动作,有利于击球力量,同时能保证在上升期击球;对方的球速快,你必须减小动作,保证上升期击球或高点期击球。
3 加大击球力量,撞击和摩擦结合,目的是为了速度。扭转爆发鞭冲技术和打摩式弧圈击球力量大,且将撞击和摩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有速度,还有很强的旋转。
4 缩短球的运行路程,加强直线球。
5 打开落点。
真正的高手是综合运用上述四点的!可同时利用1、2、3和4点,上升期侧身扭转爆冲直线球;可同时利用1、3、4和5点,上升期爆挑空档或直线。
1-12、乒乓球(动力定型)肌肉感觉的三个阶段:
所谓泛化阶段的形成,是由于学生在练习中,击球时用力的肌肉收缩和放松不协调。不该用力的肌肉也参与动作,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部位兴奋点广泛扩散的结果。在练习的最初阶段。正确的肌肉感觉很不清晰。动作与来球不相适应,学生在打球时感到很别扭,特别是那些以前没经过正规训练而形成不正确动力定型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克服掉他们的错误动作更加困难,而从来没有接触过乒乓球的学生,其动作的可塑性就较好,这就是为什么说克服一个旧动作要比学习一个新动作更难的缘故。例如:教学生正确的握拍法,那些从来没拿过球拍的学生就比曾打过球而又握拍错误的学生掌握得快。
从击球效果来检验,在泛化阶段,学生击球的命中率低,不是下网就是出界。而且,下网和出界没有规律,分不出哪一个多或哪一个少。这是因为正确动作的概念尚没有建立,还没有从错误动作中分化出来的缘故。
通过教师深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肌肉感觉和球感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相应部位信息的往返传递和调整,使运动中枢的兴奋点向准确的部位集中,而不该收缩的肌肉支配部位兴奋点受到抑制,形成了分化抑制,这就使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进入分化阶段。
在分化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地击球动作,肌肉感觉清晰了,而且,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球感,肌肉用力和放松协调,动作也不感到别扭了。因此,击球的命中率显著提高,失误减少,但是学生仍然要有意识地记忆动作过程的细节,不能分心。通过记板数的达标测验结合技评观察,可以确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是否已经进入分化阶段。
当皮层的运动中枢兴奋点高度集中,并且,使肌肉用力与来球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的协调。同时,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一感知到来球,运动中枢就立即作出反应,控制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做出准确的击球动作。就说明大脑皮层中,各感觉器官中枢与运动中枢的暂时联系已经建立,运动条件反射已经形成。这时,学生不必去考虑动作技术的要领方法就能将来球准确地还击回去。使动作形成自动化。在自动化阶段,学生感到击球轻松自然、省力。肌肉收缩和放松协调,思维得到解放,开始考虑动作的实用性。由原来的“球打到哪里算哪里”,而处于一种“想打到哪里就打到哪里,想加力就可以加力,想减力就可以减力,想加转就可以加转,想不转就不转”的运用自如境地。只有当击球又出现连续几次失误时,才会再次把思维拉回到考虑击球动作问题方面,来检查失误的原因,并加以校正。
因此,在自动化阶段,教师一方面可以考虑下一步进行战术教学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还应不时提醒学生,注意动作要点,防止由于在不明原因的情况影响下,造成不知不觉的动作变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