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不论你学什么专业,都应该了解这些~(职来职往中的达人常常提到的)

星16 楼主 2013-1-18 15:01:00
<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u>破窗理论:</u>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font></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 “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16 楼主 2013-1-18 15:01:00
<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font></p>
<p><font size="4">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br/></p></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16 楼主 2013-1-18 15:02:00
<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br/></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16 楼主 2013-1-18 15:03:00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4">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br/>&nbsp;&nbsp;&nbsp;&nbsp;&nbsp;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font></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16 楼主 2013-1-18 15:04:00
<p style="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font size="4">【鸟笼逻辑】</font></p>
<p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font></p>
<p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16 楼主 2013-1-18 15:06:00
<p style="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font size="4">【责任分散效应】</font></p>
<p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br/></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moque 2013-1-18 17:32:00
学习了!!!!!
受过教育的人的一大使命是向人们展示一个更加美好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http://limoque.blog.163.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16 楼主 2013-1-19 11:09:00
<p style="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帕金森定律】</p>
<p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a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href="http://b55.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a22680c6f2099614b679bb3e98701a4d615fcc3f31b6a42ef22bc32798bb1d5ab5eb25fee29d4f60dc3b887be82c2f6344648344036db8865c3a025a9931592190cc20bc07deadebee6cce943f8d2516d990e5c4&amp;a=55&amp;b=55" target="_blank" appendurl="1"></a><a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href="http://b55.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a22680c6f2099614b679bb3e98701a4d615fcc3f31b6a42ef22bc32798bb1d5ab5eb25fee29d4f60dc3b887be82c2f6344648344036db8865c3a025a9931592190cc20bc07deadebee6cce943f8d2516d990e5c4&amp;a=55&amp;b=55" target="_blank" appendurl="1"></a><a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href="http://b55.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a22680c6f2099614b679bb3e98701a4d615fcc3f31b6a42ef22bc32798bb1d5ab5eb25fee29d4f60dc3b887be82c2f6344648344036db8865c3a025a9931592190cc20bc07deadebee6cce943f8d2516d990e5c4&amp;a=55&amp;b=55" target="_blank" appendurl="1"></a><a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href="http://b55.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a22680c6f2099614b679bb3e98701a4d615fcc3f31b6a42ef22bc32798bb1d5ab5eb25fee29d4f60dc3b887be82c2f6344648344036db8865c3a025a9931592190cc20bc07deadebee6cce943f8d2516d990e5c4&amp;a=55&amp;b=55" target="_blank" appendurl="1"></a><a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href="http://b55.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a22680c6f2099614b679bb3e98701a4d615fcc3f31b6a42ef22bc32798bb1d5ab5eb25fee29d4f60dc3b887be82c2f6344648344036db8865c3a025a9931592190cc20bc07deadebee6cce943f8d2516d990e5c4&amp;a=55&amp;b=55" target="_blank" appendurl="1"><img style="BORDER-BOTTOM-STYLE: none; 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STYL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WIDTH: 332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STYLE: none; BACKGROUND: none="none"  transparent="transparent"  scroll="scroll"  repeat="repeat"  0% 0%; HEIGHT: 252px; BORDER-LEFT-STYLE: none; PADDING-TOP: 0px" alt="图片" src="http://b55.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a22680c6f2099614b679bb3e98701a4d615fcc3f31b6a42ef22bc32798bb1d5ab5eb25fee29d4f60dc3b887be82c2f6344648344036db8865c3a025a9931592190cc20bc07deadebee6cce943f8d2516d990e5c4&amp;a=55&amp;b=55" width="332" height="252" eventslistuid="e14" appendurl="1" idx="12" loaded="true" quotetimer="124230930"/></a><br/>&nbsp;&nbsp;&nbsp;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16 楼主 2013-1-19 11:10:00
<p style="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晕轮效应】<br/>&nbsp;&nbsp;&nbsp;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br/>&nbsp;&nbsp;&nbsp;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16 楼主 2013-1-19 11:10:00
<p style="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7em;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霍桑效应】<br/>&nbsp;&nbsp;&nbsp;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br/>&nbsp;&nbsp;&nbsp;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br/>&nbsp;&nbsp;&nbsp;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