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M=F×L原理

拍拍不上台 2005-6-30 14:06:00
不愧都是业余球手。原来专业都是物理学家、数学家、、、、[em01][em01]
〓认~认~真~真~学〓
hyc80268 楼主 2005-6-30 23:05:00

1、经过一番论战,我发现版主心胸太狭窄。论坛就是要论、要谈!!!!不要老是说别人这个错那个错,去请专家帮你就诊后再发言。

2、还说自已有错就改?!我能承认分析不全面,你能吗????????不然由你来给大家讲一讲这方面的理论,毕竟你还是技术版主,你也有义务还大家一个明白!

3、是金子总会闪光。

hyc80268 楼主 2005-6-30 11:41:00

黑夜给我明亮的眼睛。

1、摩擦力f=μN,它与二方面都有关,摩擦系数μ和正压力N,不同的胶皮摩擦系数不一样,但对一个拍子来说,它是个常数且会慢慢变小(与保养有关)。因此摩擦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正压力,正压力越大,球会撞得深,但也不是你想多深就有多深,会超过4mm吗?这与胶皮及海绵(特别是海绵)的硬度有关,我想问:你能用玻璃板拉出转球来????

2、的确吃球深一些,力臂L会小点,但摩擦力增大,也就是M=F×L中的F变大,因此F与L是对立的,在简化计算中m=f*l*sinΦ=μN*r*sinΦ,因此m的大小主要由N和sinΦ决定,所以才有打磨式的技术出现。如果全打,N最大,但sinΦ最小为0,m=0,不转。如果全摩,sinΦ最大为1,但N不是理想值,m不是最大值。没其他资料可参考,我估计sinΦ=0.95时,m最大值。

3、球都是从不转到转,它要有一个行程及时间,我所列的公式转动角速度ω=ω0+at是通用的,在哪个时间段都可用它分析。真正让人感到转或不转的不是在对手球脱拍时,而是我们去接球时。

4、物理的理论不是本人总结,否则,今年的诺贝尔奖金会有我一份!本人只会应用。本是一片好心,却引来版主的非议。

5、你的很多贴我都觉得可以,唯你对我回复贴中,确有不少错误的地方,请你找个你所信服的专家就诊。

6、本人坚信理论指导实践,你认为指导不了说明理论有问题或是你所掌握的理论不够深入。

hyc80268 楼主 2005-6-30 11:59:00
以下是引用gong_chen在2005-6-30 8:38:00的发言: 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实战才有价值。光打野路子的球,打再多也没有用的。
gong_chen 2005-6-30 12:15:00

1、你不用去谈不同的胶皮,或者什么玻璃板。我们的讨论,前提就是同一个人,用同一种球拍和胶皮拉弧圈,到底L最大的时候,能不能让球最转?

2、你已经开始修正你的结论了,从F不变到F会变化,从sinΦ=1,到sinΦ=0.95。某种意义上说,你已经完全否定了自己提出的“L最大,球最转”的理论。

3、这个公式没错,但你仍然无法回答我,是否L最大,也能保证T最大,从而让ω最大呢?

4、物理理论没错,错的是你的逻辑判断过程。物理学告诉我们,水导电性能很弱,但现实生活中,河水,湖水,自来水,都是很容易导电的,那么谁错了呢?

5、这个我就不说什么了

6、我认为是你对理论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还有待提高。原因参考第4条。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shipeizhen 2005-6-30 09:40:00
从楼主一提出这个观点来,我就不赞同。我赞同版主的观点,但通过理论之辩,我发现收获不小,我想结局还是很好的嘛!
老何 2005-6-30 10:41:00

呵呵,我来总结一下吧。

吃球不能过浅,但显然也不可能过深。所以,结论就是:吃球的深浅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程度。大家以为然否?

老何才露尖尖角 球逢知己千场少 痴情却被无情恼 是梦是蝶 也笑神仙不逍遥
zhaowuzu 2005-6-29 21:35:00

你动不动就说别人不配当斑竹,很狂妄啊,不知你的乒乓水平如何?

至于说你的物理如何优秀,你应该到物理的专业论坛去牛逼,那才是真牛逼。

这里只有乒乓水平高的人才牛逼。

打个比喻,太监什么事都明白,可就是无能。所以有句话:“皇帝不急太监急”,太监急有鸟用?!

gong_chen 2005-6-29 23:17:00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嘛。我很愿意继续和这位朋友讨论下去。我虽然不是物理专业毕业,但中学和大学的物理课,对我来说也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

1、不错,f=μN,请问这个N是什么?正压力。一个撞入胶皮很深的球,和一个浅浅接触胶皮的球,所受的正压力会相同吗?很显然,撞入深的球受的正压力大,所以其摩擦力也大。而此时,L却是小了。

如果你不能理解这点,那么可以做一个实验。你把你的乒乓球拍平放在桌面上,请人按住。然后你找一个乒乓球来,开个小孔,连一个弹簧秤。然后,你先用非常光滑的玻璃板轻轻把乒乓球压在球拍上,沿水平方向拉动弹簧秤,看看静摩擦力有多大;再然后,你用力压住乒乓球,让球深深陷入胶皮,你再拉弹簧秤,看看静摩擦力有多大?

2、你把时间T理解为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真的让人感觉很遗憾。难道球脱离球拍飞在空中的时候,球拍对它还有加速旋转的作用吗?我说的时间T,是从球接触球拍,到球离开球拍这个过程。这个时间,才是力矩能加速它旋转的过程。这个时间和很多因素有关系,不过如你说的那样,很薄的摩擦一下,这个时间无论如何是不会长的。在吃球比较合理,裹球充分的情况下,摩擦的时间就可以长一些,也就可以使最终的旋转速度更大些。

以上两点,不知这位朋友如何解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30 8:35:29编辑过]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gong_chen 2005-6-30 00:00:00

给其他看这个帖子的朋友:

我之所以很坚持和这位朋友争论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所表现的那种自大,我实在是看不惯;二就是他所总结的理论,我认为其实并不成立。

有些乒友也许会问:我们平时拉弧圈的时候,确实感觉是拉得薄一些球转啊?我们发下旋球的时候,确实也是薄些摩擦转啊?难道这些现象不对吗?

不错,我们在平时打球中,确实会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但这些经验不能随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

先说弧圈球吧,目前上到世界名将,下到少体校小孩,中远台弧圈对抗,普遍采用的是打摩发力,也就是先撞击球,让球深深吃入胶皮,然后再迅速转换进行摩擦。现实的结果,也是证明了这样拉出的球更转。但为什么我们业余球友中,很少有这样拉球的呢?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薄摩擦拉弧圈是中国过去比较普及的技术,所以业余之间互相学习流传下来;另外一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就是薄摩擦发力相对容易学习,而打摩发力对技术和手感的要求很高,一般业余球友难掌握,一旦用不好,还不如薄摩擦发力实战效果好。我们国产的胶皮,以前也是强调表面要比较粘,为的就是在薄摩擦的方式下,提高一些摩擦力。但现在,如果你有幸使用过国家队特制的狂飚3套胶,或者一些新开发的其他套胶,你就会发现,这些套胶不是象以往那么粘,而是更象外国套胶那样有点涩,吃球更深,蓄能更好,弹性更足。这是体现了整个乒乓球技术发展的趋势的。不过,薄摩擦发力并没有消失,它在一些场合还有其使用的必要,比如拉冲台内球,或半出台球,由于受到球台的限制,先打后摩很难,所以很多人还是会采用薄摩擦来处理。

再说发下旋球吧。如果你单纯追求旋转,那么你也适合采用打摩发力。但是,发球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线路要低,要短,不能出台让对方上手,这个时候,如果你控制能力和手感不够到位,打摩发力也许就不合适了,因为它在加强球的旋转的同时,可能会让球跳的比较远,比较高。如果你对面是一个高手,那就是给他进攻的机会了。所以,我们普遍采用的,还是薄摩擦发力的发球,这样更容易兼顾旋转、弧线的高度以及第二落点的位置。用打摩发力方式发球,韩国的柳承敏是比较明显的。事实上,他单桧球拍和bryce套胶的性能特点也决定了他必须用打摩发力来处理发球和弧圈球。

我作为这个技术版的版主之一,我希望来这里的朋友都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一些误导。如果我的文章中,包括这个帖子和其他任何帖子,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指出,确实是我说错了的话,我会公开承认,并向大家表示歉意的。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