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乒乓日记(连载)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16 21:14:00

      (226)赛前训练三

07.09.18      周二    阴有雨

    今天大腿变得疼痛了,就像从前下乡割稻子之后的那种感觉。肯定是练习双打,时刻作下蹲状,准备着移动的缘故。下蹲的动作,就跟割稻子的姿势一样,所以大腿才会疼痛。再加上双打过程中不时地跑动,比起单打的确很不一样。而且,近两三个月,因为和弟弟练习,每天的运动量大不如从前,而此次赛前练习,一打就是两个小时,感觉疲劳也属正常吧。只是不知道21日正式比赛时自己能否调整到最佳状态。

    今天的练习,分两部分进行。上半场,练习男双女双,所以我先和阿华配对,林师傅和阿先师傅配对。朱老师做我们的教练。朱老师是我读初中时参加地区少年比赛时的教练,人生的路恐怕还真是一个圆呢。

    一共打了大约14局,第一轮,我们4:1胜,第二轮,4:3胜。虽然我们胜了,可是我却不开心。起初我自己也弄不明白,现在回想恐怕是两个原因。1、双打过程中,自己的感觉不好,正反手两面起板好像完全用不上。有时自己用了,可是没有命中率。没有命中率,就更不敢起板了,于是成了恶性循环。不要说两面起板,好像连搓球也不行,常常出界,或者冒高,不知毛病出在哪里。2、有一次为了救球,我将拍子向右面伸出去,可是阿华却还站在那里没有动弹,拍子就戳在了她的身上,球没有救成,拍子的胶皮却擦翻卷了起来。我当时的心就一沉,这是我刚买的新拍子啊,好心疼呢。自此,我就总想着拍子,想着阿华不及时让出位子,没了心情,虽然赢了,也不开心。

    不过有一点我很可以肯定自己,就是双打中,我的发球还是很有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球能令对方直接失分,次数不少,而所发球的性质实在没有很大变化,大多不转球,只是落点略有变化。实际上,双打发球的落点变化,很受局限,因为只有半张台子。但就是只有半张台子,落点略变一变,对方还是会出问题的。如果我能参加双打,一定牢记这一点。二是我的发球能为同伴提供绝好的机会。无论对方谁接发球,我发球之后,阿华都有很好的机会进攻。我们输掉的几局,可以说大多都是她进攻失误多了的缘故。当然,一定也是我无谓失误多的时候。

    下半场,练习男女混双。还是我和林师傅配对。这时,我原本心情已经不好。未开打之前,我想和林师傅再把思路强调一下,可是我感觉林师傅不想听我说,那边阿华又使劲催促,结果就没有把昨天的思路强调一下。令我心情再次感觉不好。练习中,接阿华的右侧转球,我想拉过去,但总是拉不好,有一次,拉过去了,但我以为出界,就傻站在那儿没有动,谁知球并没有出界,对方把球回了过来,于是因为我没有动弹,就挡住了林师傅。我只好讪讪地说,哎,我只顾看球有没有出界了。林师傅却接了一句:你总是只顾自己!我的心又一沉:我是只顾自己的吗?而且总是只顾自己吗?以后的球,我更没心思了,基本上是随意打的。怎能不输?

    林师傅当然不知道我的心情,阿先师傅呢,只知道我心疼球拍。实际上我今天的状态真是很不好。如果这样子去比赛,恐怕一定没有戏啦。

    总结:一定放下所有包袱,去杭州向高手学习,就如小时候第一次参加地区比赛一样。糊涂一点,勇敢一点,果断一点,私心少一点!o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6 21:18:15编辑过]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19 20:06:00
谢谢老师关于双打的指点,太及时了。我们这儿后天要举行“建设杯迎奥运老年乒乓球赛”,也采用男女混合团体的形式,所以有一场男女混双。我的大当时陈老师,左手直握拍,我会牢记老师的指点。双打十分重要,我们会努力打好双打。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19 20:12:00

      (227)赛前练习四

07.09.20            周四      阴到多云

    原本今天去杭州的,领队教练会议之后改成了明天去杭州。比赛也是明天,行程就变得匆匆了。幸而我们的第一场比赛是早上9:10,6:30从家里出发,到杭州的赛场上估计八点半左右。我想,可能是其他县市对于我们可以提前一天到杭州有些意见吧,因为其余县市都是当天去当天回的。所以今天继续练习。不过,团体赛不设双打,今天就只练习单打了。

    早上一共打了19局球。先和阿华对练,打满七局,不过3:4输了。战术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技术发挥则有些问题。比如发奔球抢攻,失误较多,发奔球失误也较多,似乎每一局都有失误。长胶弹击也有失误,落点又没有周到地考虑。搓球很不稳,长胶搓球总也冒高。再就是相持中节奏不够快,常常来不及。特别是长胶搓球后被对方推过来,总也来不及。有一点经验,就是凡主动上手时,球就打得比较顺,最明显的是接发球,一味求稳,常常挨打。

    第二个对手是林师傅,打了五局,1:4输了。还是输在节奏上吧,节奏太慢,步步都跟不上,无论发球抢攻还是相持,都有回身不及的感觉。发下转和不转球,抢攻或起板命中率不行,即使打到了,对方打回头自己又来不及了。

    和阿先师傅过招,比较开心,彼此很放松。阿先师傅的球速度慢一些,我的进攻命中率就高一些,打了七局球,3:5输的。但相持球很多,特别是打高球,有一次连续打高球11板呢。

    感觉正手不转和上转球,没有接好,送球时还是没记住打他的右手位,另外就是感觉体力不行。大约在大比分2:2时,已经觉得疲倦,但仍兴奋,就没有停下来。等全部打完后,大腿又开始酸疼。今天一定要保证睡眠。

    总结:加深判断,主动上手,发球抢攻,保证命中,观察对方,抓住弱点,调动对方,伺机猛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9 20:13:13编辑过]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20 22:27:00

   (228)07年杭州市老年人乒乓球赛第一天

07.09.21      周五     多云转阴

    早上六点半,我们一行六人乘民政局的车去杭州。到比赛地点约八点半。阿华是急性子,我们立刻开始练球。

    比赛是杭州市老年人基金会和老龄人委员会举办的:杭州市老年人乒乓球比赛。参赛资格规定男六十周岁以上,女五十五周岁以上。看球场上龙腾虎跃的运动员,大多都富有青春活力,这是乒乓球赠给他们的最佳礼品。

    今天是团体赛,男女混合,三人参赛,几男几女任由自定。参赛队伍共有十二支,分三个小组,取前八名。我们在小组赛中碰到开发区队和拱墅区队。3:0胜开发区,我打第三主力;0:3负拱墅区,我没有上场,阿先师傅打第三主力,但他输给对方的一位女队员了,似乎很不应该。拱墅区的另两位男队员的确打得好,阿华和林师傅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我们是小组第二名,并且也已经进入前八名。接着和另三个小组的第一名抽签后争前四名。但抽签的结果很不好,我们和下城区抽成一对。下城区力量雄厚,两位男队员全是省队退役球员,其中一位还是六十年代省队教练吴小德,想取胜也是无望。但比赛还是要进行,不能逃跑啊,重在参与嘛。

    可是林师傅和阿先师傅以为早上的比赛已经结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场上阿华在和吴小德比赛,我跑到外面去找林师傅,他打第二主力,可是找不到,第二场我们只好放弃。第三场是我打,对方队员打得不太好,我赢得比较轻松。这样,阿华和他们的另一位男队员又打了一场,还是输了,省队退役的,哪里打得过啊,后来这位男生就是本次比赛的男子冠军呢。

    输给上城区,我们就只能去争5——8名了。

    下午第一个对手是江干区,如果胜了就可以争第五名了。这一回,朱老师在排阵时动了脑子。阿华打第一主力,我打第二主力,林师傅打第三主力。意思是要林师傅稳拿第三分,我和阿华则最好各拿一分,如果我失手,阿华拿两分也不是没有可能。

    比赛开始,我先上场,对方个子高大,男性,右手直握拍。擅长正手侧身或正手位起板,力量大路线长,反手很难顶住。但是,我发奔球,特别是发到他正手位的奔球,他失误很多,并且他也不适应我的反手长胶弹击,所以第一局我赢了。可是二三两局我没有打好,主要是自己还不够主动,被动挨打的感觉比较强烈。还有几个奔球失误,机会球失误,结果都以很接近的比分输了。结束时,对方还笑眯眯的说,男的打不过女的了。阿华的对手是个女性,当然是阿华胜了。第三场,林师傅对谢玲,谢玲是我小学时的同学,现在家住杭州,中学时曾和阿华一起在杭州接受集训。新近她也改了横拍。看她打球,样子不错,脚踩地的声音也很响亮,但她起板时拍头朝上,很少摩擦,命中率不高。和林师傅比赛是,林师傅发挥得并不好,但谢玲自杀太多太多,自然输了。这样我们大比分2:1领先。接着阿华和他们的第一主力(就是先前和我过招的高个子男性)过招,也没能胜,0:2输了。2:2,我上场对阵他们那位女性。

    这位女性右手直握拍,左推右攻,基本动作还可以,正手不自然。她不吃我的反手长胶提拉和弹击,但我的命中率还可以,长胶奔球发直线她吃得不少,最后用一纪重扣,2:0,结束战斗。对方的领队对我说,你这一板可是立了大功了。当时我还不明白,事后才知道,我们胜了江干区,就可以去和萧山区争夺第五名了,而江干区却只能去和另一个队争夺第七名了。

    略事休息后,我们对阵萧山队。萧山队本来是强队,不知怎么没打好就和我们争第五了。朱老师仍然排阿华打第一我打第二林师傅打第三。这意思也很明白,希望我们每人拿一分。第一个上场的是阿华,她打得很不错,胜了对方的第二主力,是个男的,有直拍横打一拍很厉害。

    我上场,对手是个瘦高个,大约六十七八快七十的样子,很精干,他站在台子中间,练球时听那球触拍子的声音,磕磕磕的,显然是长胶,并且好像连海绵都没有的那种。他大多都将球磕过来,但出现半高球时,也能狠抽一板,命中率高,极下沉。我试着用长胶提拉将球送到他的反手位,发现他会触网。我心中窃喜,看来我可以用对付长胶老吴的法子对付他。

    比赛开始,我先发球,连续两个长胶奔球到他的反手位和中路,他连吃两个。2:0领先。换发球,他发球动作很小很快,只听磕磕两声,球就到了我的中路,还没弄明白是什么球。不过,反手长胶也发不了旋转球,我就先用长胶嗑过去再说。谁知磕得高了些,被他一板打死。第二个球,我高度集中思想,将球整到他的反手位,开始和他磨球,反手位长胶提拉,正手位反胶轻拉,出现位置合适,高低合适的球,迎上去狠打,注意拍子前送,好,命中了,3:1领先。以后,结合反手奔球同时偷袭他的正手,也能频频得手。就用这法子,我取得了第一局的胜利。

    第二局,他开始频频发起进攻,发他反手位和正手位的长胶奔球,他不再吃了,我打得有点乱。结果就丢了第二局。第三局,我定定心,耐下性子和他磨,小心翼翼的将球提拉到他的反手位,逮着机会再重扣。对方也不放松,不断发起进攻。但是我记得长胶攻过来的球可以打回头,只是自己要发力。所以我在第三局成功打回头好几个。另外,我不在一味用长胶发奔球,而是间或用正手反胶发奔球到他的正手位(这也是我对付长胶老吴的办法),发现他竟然真的吃奔球。不过,我没有多发,只发了一次。虽然如此,比分始终咬得很紧,我只能小比分领先。最后9:7我领先,轮到我发球。这时我想,如果能再得两分,不就结束了吗?怎样才能尽快取胜呢?我想起了反胶奔球,他刚才吃了一次。我可以再发一次,但要有落点变化。于是我先发一个反胶奔球到他的中路,嗑的一声,他将球弹出了界外;再发一个反胶奔球,到他的正手位,嗑的一声,他再次将球弹出了界外,哈,我胜了。真想大笑,可是看到对方啥啥地站着,我忍住了,并且从内心生出一股怜悯,只是友好的对他笑了笑,绝对善意的。其实,这位朋友一看就是很老实憨厚的那种。之后的几天,每次碰到他,我都会以微笑和他打招呼。

    我们都觉得轻松了,因为领先两分,林师傅和对方的一位女性比赛,我们觉得必胜无疑。谁知那位萧山老太太也十分了得,把个林师傅整得木木的,起板打不到,滑板都出界,发球还失误。萧山老太太其实很吃林师傅的右侧转球,但是林师傅自杀太多,最后竟0:2快速败下阵来。我在旁边看得满肚子都是气,一个劲地想,林师傅赢了多好,赢了我和阿华就不用打了。现在输了,我首先没把握能不能赢,阿华也一样啊。不过,阿华曾经说过,她不怕长胶的,她有办法打长胶。

    现在阿华上场了,结果情况很不好,无论搓还是推(她说对付长胶,只要推一板搓一板就可以的),全都出界!攻又攻不到,最后0:2输了。哎,我还得上场!

    可是,不知心情是否有关系,总之我打得不好。第一局输了,第二局领先,在9:7领先时,发球失误一个,半高球打出界一个,换发球,9:11输了!我们只落了个第六名!

    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0 22:28:02编辑过]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21 10:31:00

(229)07年杭州市老年乒乓球赛第二天

07.09.22              周六          阴有小雨

    今天单打,可是我打得一塌糊涂,真正气死人。第一轮,对手临安的,张艳芬(?),比我大几岁的样子。她在练球,我粗看了看,只觉得她球技平平,简直和滴滴波差不多。心里就放松了些。等比赛开始,却大吃一惊。虽然我先发球,但对方回球后,不是下网就是出界,换发球后,接发球仍然出界或触网,真是郁闷。难道她用的是长胶?这一想不要紧,心里可是一紧,没跟裁判打招呼,就跑过去请求看看对方的拍子,现在想起来,我好冒昧的。不过,幸而过去看了看,否则就糊里糊涂输了连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呢。朱老师坐在边上,一定也着急的,等我看清是长胶后,他就让我慢慢打,别发力,和对方磨。我自己也已想好对策,把对方当长胶老吴、长胶小方来打。比较而言,她比老吴小方差得很远呢。

    我开始耐心地磨,长胶提拉,反胶轻拉,打开角度落点,有机会就发力扣杀,发球全都换成不转球,好不容易追平,再连扣几分,才胜了第一局。第二局,比分仍然比较缠绵,拉不开距离,但在末尾时,总算领先两分,最后11:8胜了。虽说2:0,但感觉不轻松,还有些后怕,若稍一放松,输的可能性太大了。

    跑出去看看下一轮的对象,又吓了一跳,杭州市上城区的陈贤娟,一九六五年全省少年乒乓球赛女子单打第一名获得者,去年也来过新安江,我1:3输给她的。印象中,我怵她的左侧上下转,判断有些模糊,而她的侧身一板斜线,十分了得。即使不打斜线,打直线也很准,线路很长,落点几乎就在底线,如果在反手位,似乎没办法顶。现在又要面对她,我真有几分怕。可是,朱老师却说,你怕她也怕的,阿华也说,她怕长胶的。我想起来,去年和她打,起初她的确吃我的长胶,但她很快就适应了,在输了一局后,她连翻了三盘呢。今年,我的奔球比那时发得好了,但反手顶重板还不行,接左侧转球也不行,因为弟弟和老李都发左侧转球,我没有把握。所以心中没底。

    开始比赛,我先发球,当然发长胶奔球,她居然连吃两个,换发球,我接发球没出问题,她回球又没有进攻,就被我狠推一板到她反手,把她推死了,4:0我领先。接着我发球,又连胜两分,6:0领先,我那时就有些晕,不相信自己居然能连胜六分。就在这时,对方开始返扑,我还蒙在鼓里。比分成了2:6,然后2:7。这时有一个半高球,我猛扣一板,谁知出界了。吴小德刚巧从边上经过,轻轻对我说:可惜吧?真是可惜,不光可惜,我知道她开始反扑了。可是我却只会担心,担心自己守不住胜利。我在担心着,她却在发狠猛扑,拼命的打法,还板板都打中了,只觉得自己在挨打,却没能出手打对方。一会儿,7:11我输了。你看,有多气人啊。

    第二局,彼此都打得很主动,也不手软。比分交替上升,直打到九平。我发球,想了想,想发下蹲砍式侧转球,可是既怕自己发不稳会失误,又怕对方不吃这个球,于是就换发直线奔球,结果发出界了,最后一个球,抢攻失误,输掉了。这一局球,有两个球没有接好,就是正手位的右侧转球,拉下网了。另两个,拉成功了,一个她没有对上击球点,另一个她反拉,看看出界了,却又擦边。擦边和擦网球,也有两三个呢。

    现在回想,这一场球,就输在自己信心不足,领先了还在怀疑自己,明明应该对方害怕的,却自己在怕,真是见鬼了。另外,就是接左侧转球,应该用反面长胶直接反抽直线到她的正手位,应该是可以的。这个球可以在平时练习,和弟弟练,和老李练,都可以的。

    陈贤娟胜了我,但在四进二时,输给了萧山的一位老太太。萧山的这位老太太,个子和我差不多高,萧山的球友们称她为萧山的邓亚萍。我只看到他们比赛的一个收尾,陈贤娟被萧山老太收拾得服服帖帖,只会在那儿左右奔波,真像不会打球似的。最后0:2输了。萧山老太接陈的发球,只用快嗑,送直线,那球又低又平又沉。我这才明白,陈贤娟打的都是那种有很好的弧线的那种球,一旦来球没有弧线,她就死了。我可以用嗑球的方式回击林师傅的右侧转球,就应该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回击陈贤娟的左侧转球。

    阿华呢,在进入前四后,就碰到了西湖区的缪献宁。缪献宁在杭州开乒乓俱乐部,带小队员。她右手直握拍,拍子是颗粒胶皮,且颗粒大分布稀疏,就是最早的那种正胶吧。我没有看到他们比赛,因为把地点弄错了。结果阿华输了,也是0:2。

    阿华和陈贤娟决三四名,阿华打得不错,2:1胜了。分析起来,大约有这样几个原因:1、陈贤娟的左侧转球对阿华没有任何威慑,相反,因为阿华是左手握拍,陈发到阿华正手位的左侧转球,被阿华轻打到陈的正手位,陈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样的球有好几个。2、陈的起板,在第三局时,频频失误,比分很快就拉开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失误呢?我现在回想,觉得可能是阿华的球送得不长。陈贤娟起板,站位比较靠后,差不多是中台,如果球短了,她得上来,动作也不如在中台那么舒展,才失误多多了。恩,下次这是个经验。

    这样,萧山老太和缪献宁决冠亚军,缪献宁险胜。

    我忽然有个想法,世上万物都是一物克一物的。陈贤娟和阿华都被长胶击败,但是如果我来对阵长胶,我有信心,感觉自己能胜萧山老太和缪献宁。可惜没有机会。

    我还要努力,争取下一次还能去会会他们这些高手。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24 21:27:00

    (230)接发球总是问题

07.09.25     周二     晴

    昨天弟弟家的电脑出了问题,婆婆的身体也不好,只在交通局的老年活动室玩了半个小时,保持手感而已。

    今天和弟弟练球,最后打了三局。第一局开局非常好,9:3领先,可是一不小心,接发球失误两个,发球抢攻失误两个,就成了9:7,最后被弟弟追平,9:9之后,还落后一分,9:10,如果不是发球得1分,就输了。以后,连着打平,15:13才赢了这一局。第二局,还是输了,6:11。第三局,仍然打到10平才见分晓。虽然我胜了,但自己感觉不好。第一局开局之所以比较好,就是接左侧转球时,加力推向他的正手位,使他难受了。但后来好像不行了,不能推,只能削。当时自己就有思考,好像是弟弟把球发到我的中路了,我却仍然一味地想着要推到他的正手位去,结果就失误了。这和思路的不灵活有关,不知道临时变通。实际上,发到我中路的左侧转球完全可以侧身起板的。只是需要加深判断。

    今天提前结束了练球,为了要去老年大学办事。办完事,又上活动室看看,发现姚大哥和林师傅在过招。我就走了进去,和阿明打了无数局。阿明擅长发左侧上转球,我正可以练习接左侧转球。阿明的左侧转球以上转的为多,并且比较容易与左侧下转球区分,他在发球时有个非常夸张的拍子上挥动作。我试着发各种球,包括下蹲砍式,起初他接发球不行,失误很多,特别是接奔球。所以前面的球全是我胜。大约在倒数第二三局时,发奔球他吃得不厉害了,他的命中率也提高了,我呢,不太发奔球了,而是发转和不转球,他在正手位提啦,又旋转,弧线不错,得了不少分。这样,他胜了两三局。最后的两局,他发右侧上下转到我的正手位,我提拉过去,他对不上击球点,失分很多。可能是不服气故意不断发这个球吧,他就又输了两局。

    今天的收获:左侧转球要用反面长胶推过去,对着对方的中路或正手位。如果是下转,就用长胶提拉,如果在中路,就设法侧身起板。

    姚大哥说全市要举行老年人乒乓球赛,所以他最近会来练球。我想起来了,昨天退教协会还打电话给我呢,要求我代表教育系统参加比赛。可是社区早就约我代表社区了,现在该如何是好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4 21:28:02编辑过]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26 16:38:00

   (231)用长胶“挤”侧转球

07.09.27     周四    晴

    昨天晚上,得凉思老师教诲,感激不尽。当牢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昨天在老年大学讲课,结束后跑到活动室和阿明师傅打了七局。前天完胜阿明师傅,昨天却3:4输了。总结分析的结果,问题有以下几点:1、接侧转球始终没有把握。阿明师傅的侧转球,有左侧转也有右侧转,有侧上转也有侧下转。正是我需要的练球对象。但是判断不准确,主要是上下转判断不准确,导致接发球失误。同时,阿明师傅发球也有变化,他把右侧转球发得很短,令我正手接发球不能上手,或造成拉球失误。大约在第三局开始,我不再拉球,而是看准后就发力扣杀到他的正手位,反而能立刻奏效。可惜我的判断不准,常常扣杀失误。2、自己发球抢攻失误频频。3、形成相持后,当对方发力将我的反手长胶球推回我的台面时,感觉自己力量不够,虽然发力要将球推回去,可是有好几个都触网了,我的认识是自己的力量不够。事后回想,如果将球弹击回去,或许能奏效。另外,此种情况下,还可以用磕球的方式改变局势。但是,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

    晚上,凉思老师发给我黄建疆老师的《长胶打法的几点心得》。立刻仔细阅读,黄老师对长胶打法的阐释,既精炼又通俗,很容易理解。我当时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挤”这种技术。因为它是用来回击侧转球的。另外就是长胶的“抽”球。明天的练球中先试验“挤”。

    今天练球,牢记凉思老师的教诲,分外努力。

    林师傅今天来了。他从杭州回来后,将胶皮换成了生胶。我今天和他打了7局。分两次打的。第一次打了3局,2:1胜;第二次打了四局,3:1胜。

    从心态上讲,我有了拼劲,心中默念着一定要赢他。从技战术上讲,1、我牢记他是用生胶在和我过招,所以进攻时,脑子里闪现的是从前和傅老师练球的情景。傅老师也是用生胶的,凉思老师曾告诉我,对付生胶只要迎前在来球起跳时将拍子抹过去,我的理解,就是撞击球督,向前送球。另外,就是把来球当不转球打。2、因为他用生胶,发球就没了强烈的旋转,我的接发球就简单多了,再加上昨晚刚学的“挤”,对付他的左侧转球还可以。提前判断成功的话,还能侧身起板,效果都很好。3、因为他用生胶,我的发球就不再讲究旋转,以不转和反胶奔球为主,落点不断变化,也帮我得了不少分。最后,就是相持决不放松,有一个球,来回擦网有四次之多,感觉很不错。

    今天还和弟弟打了3局,2:1胜。最大的收获和教训:收获就是练习了用反手长胶将侧转球挤过去,很成功。今天没有一次用削的方式回击侧转球。教训就是领先时仍然放松,第一局9:3领先,被追平,最后还输了。和林师傅打的第一局,也是领先而被反超输掉的。真是惨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6 16:41:08编辑过]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27 21:38:00

     (232)继续练习“挤”

07.09.28     周五    晴

    牢记着老师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练球时就格外认真格外努力。

    今天的练习,重点放在两个方面:1、继续练习用挤的方法回击右侧上转球;2、学习磕球,按照黄老师所说得“两抬一收”的要领去做。

    第一项内容,没法单独进行练习,不好意思要求弟弟专门发右侧转球给我练习挤的手法。所以只能在计分练习中实践。

    第二项练习却是可以在基本功练习中进行的。在推攻练习中,我推直线弟弟打直线,就可以穿插磕球。今天我试用了。从前我也有练习,但那是我瞎捉摸着练的,自己感觉不像,表现在回球并没有急转下旋,而是很像削过去的球,平稳且有一定的弧度,感觉长胶老吴在运用这项技术时,那球又急又向下沉。看来问题出在“两抬一收”和由上向下向后减力触球上。我磕球时,完全没有两抬一收,有由上向下的动作,但没有向后减力的动作。老吴他们则十分明显。今天我也试着两抬一收,试着减力,可是好像没有一次是成功的。看来得用默记口诀的方式来加深印象并不断练习,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学会磕球。

    最后的计分练习只打了两局。但很值得总结。

    两局的比分:19:17、11:8。凉思老师那天提醒我:很少不顾脸面的打法了吧?回想起来,真的是这样。主要是弟弟进步起来了,再用不顾脸面的打法,我就会输球了。其实,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不觉得弟弟有什么明显的弱点,如果一定要说,那就是他的正手进攻命中率还不够稳定。这也是我的问题。我自己呢,倒是有很多的弱点,比如:搓球,不稳,且没有长短变化;长胶推挡,只要多相持几板就会乱了阵脚,被对方推死;反手推、拉、滑直线球命中率很成问题;长胶不会磕球,顶重板很成问题;长胶接反手位侧上转球、正手位接侧上转不转近网短球全是我的瓶颈;还有弧圈球用不到比赛中……等等。这么多的问题,我都觉得来不及学习来不及练习。现在能和弟弟练习,实际上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自己安排系统地进行各项练习。

    所以,今天我就在计分比赛中练习搓球起板。因为搓推这两项基本功,平时练的都是推挡,只在计分时才会用搓球,如果计分时一味发奔球,那就没了练习搓球起板的时间了。但是,如果不发奔球,奔球就会发不好,所以,我在基本功练习时,不再发合力球,而是发奔球,反胶和长胶都发,以此保持发奔球的感觉。

    这样,两局计分练习,我始终发正手反胶转和不转球,以不转球为多,落点有些变化。然后练习正反手起板,有机会,正手就抽杀,没有机会就轻拉一板,也有落点变化。反手呢,基本不搓,而是提拉,正反两个角度拉开。第一局开局,打得不错,我一路领先。但中局以后,被弟弟追上来,最后打到十平。主要原因在于一开始弟弟有些不适应,比如我的接发球提拉,发球抢拉。后来,他知道了,我抢拉到他正手位的球,他就能扑救回击到我的正手位,反手长胶提拉到他反手位的球,他也能发力将球推回我的反手位,而我的正手位回击和反手位推挡相持却都时有失误。最后居然打出17平来了。弟弟输掉,还是应为他最后的两个发球失误。第二局,我咬得紧一些,送直线球更注意拍形,这才11:8胜了。

    比赛中,弟弟有许多次发右侧转球。我将球挤回他的反手位,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只要他将球发到我的反手位,击球成功的概率比较高。如果他将球发到我的中路偏右,就容易将球挤出界。这个球应该侧身起板,或者对准他的中路挤。发现我挤过去的球,抛物线比较高,也没有侧转的感觉,不知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由右向左挤的动作没有做好?是不是也应该有摩擦球的感觉?今天挤过去的球,有一个被他起板打中了。自己还没能防住。明天再练习。

   今天抽空又读了黄建疆老师关于长胶打法的帖子,黄老师是这样说的:

   3、抽:和正胶低球起板打下旋球的动作基本相似,主要是抽击下旋球。技术方法是握拍后仰(亮板),抽球时向后引拍,然后先前发力、甩腕形成鞭打,击打来球的中下部。这样击过去的球是下旋,球又沉又飘,按照中国传统的两面攻一样正反手均可使用。

   7、 拉:拉球主要是对付削球使用,一般是起过渡创造机会的作用,诱使对方犯错误。技术方法是拉球时握拍要后仰,摩擦要充分但不宜太发力,以防对方削不转球,只要是拉住对方就会制造出进攻的机会。由于长胶拉球速度慢应该和其它技术一起使用。一旦伺机发力抽打就会使对方陷于被动。

   我的理解:1、抽和拉都可以用来对付下旋球;2、抽和拉球时握拍都要后仰;3、抽球时须先引拍,且向前发力甩腕形成鞭打,击打来球的中下部;4、拉球需充分摩擦球,但不宜太发力。

   我的问题:1、我的理解对吗?2、抽球时,以击打为主,很少摩擦,还是没有摩擦?3、拉球不需要引拍吗?还是一旦引拍发力就成了抽球?4、我在发力抽球时,球出界的概率很高,不发力轻拉,到台率就高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会在练习中摸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7 21:46:37编辑过]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0-28 21:09:00

     (233)记忆力在衰退

07.09.30     周日     晴

    发现记忆力在衰退,表现在对计分练习的回忆感觉困难了。要想把计分练习的过程在脑海里再演示一遍,竟回想不起来呢。这样的情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有几次的日记,对计分练习只能做模糊的描述。

    今天和弟弟的计分练习,其实有好几个球很精彩的,当时有感觉,现在也还有记忆,但具体的细节竟想不起来了。真是懊恼!

    我们花了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发球和发球抢攻。发球主要是不转和下转,并且连落点也不作调整。我们都立足于起板,无论发球还是接发球。所以到后来,球就越发越短了,为的是不让对方起板。有几次,因为太短,感觉没办法起板,就只好快搓对方正手位大角度,结果也是一个绝好的球,对方完全没有办法。弟弟也立刻模仿,那球飞过来,没有时间给你准备,连碰都碰不到。可惜比赛时却想不到。

    我们今天打了三局。我先输两局,7:11、8:11,第三局11:6。前两局,问题主要出在个方面:1、发转和不转球抢攻,弟弟已经熟悉,我抢攻到他正手位,他等着打回头,而我却没有做好回击的准备。即使回击到他的反手位,他也已准备好,将球又推到我的反手位,而我回身的动作不够快,反手就常常失误。2、弟弟发不转短球到我的正手位,判断不够深,犹豫不决,胆子不够大,似打非打,直接失误,有好几个。3、自己发球失误也有好几个。有两个是想发近网短球,结果球不过网。有两个是想短球结合奔球,结果奔到外面去了。

   收获也有的。对于侧上转球,不再用长胶削过去了,而是挤过去,或者切过去。这两种方法回球,对方都不容易回击。只是还不够熟练,需要不断练习。再就是反手长胶送直线,计分练习中时时提醒自己要练习,今天就由此得了好几分,特别是第三局,失误少,赢得就轻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8 21:10:16编辑过]
小桥流水48 楼主 2007-11-1 09:06:00

     (234)对着旋转逆方向轻擦

07.10.01          周一      晴

    今天打球,重点试验:接侧转球,对准来球的旋转逆方向轻擦;大胆起板,勇往直前。

    接发球试验,在和两个人对练时进行。一是和老曾对练,起初因为试验轻擦,没有经验,屡屡接发球失误,输了一局。第二局,感觉他的侧转球不需要轻擦,可以直接打。于是,只要球到我的正手位,就直接打,他没戏,连续轻松赢他两局。二是和老李对练。老李的侧转球,有落点变活,有上下转之分,有快慢长短的区别。本来,老李在反手位发右侧上下转球到我的反手位,我总是接不好,没有什么法子,只好削过去,尽量控制落点,使他不能起板。但是实际上,能成功控制落点令其不能起板的例子少之又少,大部分时候他都能够起板,我只有挨打的份,运气好时,能顶回去几个,运气不好,就只有被打死了。当老李在反手位将侧转球发到我的正手位时,从前,我只有两种回接的方法,或者拉球,或者搓球。好的情况下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不好的情况,就糟糕了。今天,则很不一样。凡是发到我反手位的侧转球,我就用长胶挤过去,这是黄建疆老师的专利;凡是发到我正手位的侧转球,无论上转还是下转,一律对着来球的旋转逆方向轻擦,这是凉思老师的专利(老师语录)。起初,反手位的球接得较好,因为这个练习已经进行了两天了。正手位的则大有问题,一是判断的问题,上下转判断错误,接不好,不是出界就是下网;二是拍形控制有问题,拍子和桌面的夹角控制不好,还是会出界或下网;三是力量大小的问题。大约输了两局之后,第三局,接发球开始有起色,特别是正手位,能成功有效的将球轻擦过网了,球过网弧线低落点近,老李起板很困难,几乎没有一个能成功起板,全部下网(为什么是下网?难道过去的球变成下转了?还是如老师所言,过去的球完全没有旋转,只是太近网,从而下网?)。再加上我学发下蹲砍式球,不断变化落点和旋转(上下转结合),老李不适应,我便也赢了他几局。

    在和老李的练习中,实践大胆起板,勇往直前,结果来回球增加,打出了许多精彩漂亮的球,阿珍在旁边看我们打球,情不自禁的为我们喝彩,我自己也高兴地为自己喝彩,哪怕那个球是我输了。

    老裴通知我去参加第五届浙江省老年人乒乓球赛,凉思老师送我两个字:大胆!我牢记了,就是啊,输了又怎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