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板叟 楼主 2013-7-1 10:13:00

      辨宝路线图112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30 ----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与发力认知有多大关系?

 

      无奈的题外话 2

 

      这里,我觉得必须要看到的第二个方面是:一定要明确,乒乓球不同于举重,举重项目谁力量大谁称霸,但乒乓球项目远不是这么简单。乒乓球运动的制胜因素相当复杂、特别临场时尤其微妙。虽然必须要肯定,力量----杀伤力,一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制胜因素。但归根结底,它最终还只是众多制胜因素之一。

      乒乓球运动的竞技,第一当然是讲技术。但更确切地说,它主要还是集运动员技能、智能、体能,以及意志品质、比赛能力、临场状态等综合条件所构成的项目整体实力的较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任何一个点,用好了、用对了,都可以实际成为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制胜因素。乒乓球竞技的制胜因素非常广泛。力量----杀伤力因素,作为制胜因素之一,在这综合实力构成里,它只是技能方面的一个构成部分,不代表、也不可能代表全部制胜因素。

 

      单说技术动作方面,比如速度,速度快得让人跟不上你,这就能得分。比如落点,落点刁得让人够不着球,这就能得分。比如旋转,上下旋动作假一点,转与不转、强转弱转动作模糊一点让人判断失误,这就能得分。比如你对对方的球路一点都不熟悉,从来没碰过这类球路打法。而对方对你这种球路又特别熟悉,对付你这种球轻车熟路手到擒来,他就能轻易得分。比如你的水平就是比对方高出一块,你的球拍就会像是如来佛手掌,任那泼猴怎样折腾也都只能是在你手心里边儿瞎蹦跶,这你就能轻易得分。这些都还仅仅是技术方面,有时候,执法裁判的一个误判,临场教练的一个叫停,就可能影响、决定这一局球、一盘球,或这一整场球的胜利,是不是这样?

 


      事实就是这样,在非巅峰对决赛事时,包括我们平常所能看得到的大多数赛事,在其它各方面因素都比较到位、或特别到位的情况下,在双方形势对比存在差距的情况下,综合实力更强者的力量因素方面稍稍欠缺,并不一定会直接影响强者一方的整体实力表现,或影响该场赛事的当然结果。比如
      1. 像巴黎世锦赛,许昕的弧圈球,被松平健太像封小孩一样想给哪儿就给哪儿连续随意拨弄。许昕这样的发力能力,他当时不是还照样拿下了这场球吗?他当时还不正排名世界第一吗?对不对?这是不是可以说明,一些好成绩与发力认知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2. 郝帅的杀伤力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多次在国家队一线门口来来回回进进出出,屡屡被大家寄予厚望最后又遗憾地终归失望,以致留下永远的“郝帅之痛”。这主要不就是因为他少一板杀伤力吗?可就是这样一个郝帅,他在中国乒乓球队这个汇聚世界上绝顶高手最多的地方打队内比赛时,却能多次斩获第一。这又是不是能说明,一些好成绩与发力认知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3. 高宁,去年莫斯科世锦赛团体赛新加坡对白俄罗斯,高宁先胜一削球手,后又力擒萨姆索诺夫,一人独拿两分。解说嘉宾李晓东教练先是评点说高宁“条件差点儿”,后来又回头肯定高宁:“他还是有点儿东西”。2011、12年间,也是在一次国际大赛上,高宁前面1比3落后马琳。后来却反以4比3逆转翻盘拿下马琳。都知道,马琳一直是公认的逆转王,可他反倒被一个“条件差点儿”的高宁给来了个大逆转!高宁不就是在发力方面差点儿吗?他不是照样也能打出好成绩吗?这又是不是能说明,一些好成绩与发力认知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4. 张怡宁苦练出来的最大杀伤力,就是把她手上的球拍练得得比桌面还大,总让你的球打不出她的球拍,总让你最后打出界或打下网自己打死自己。蔡猛解说张怡宁的拉球动作是独特自创的“卷拉”。其实那是因为缺乏引拍,迎球启动点偏高,所以击球瞬间不得已而为之需要特别压板。张怡宁的球能打出多大力量?她不是毫无争议地照当世界一姐吗?这又是不是能说明,一些好成绩与发力认知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辉煌归辉煌,发力认知归发力认知。辉煌再怎么巨大也不等于发力认知正确。反过来说,即使发力认知绝对正确,也保不准就一定辉煌,是不是这样?好成绩都可能与发力有关系,但好成绩与发力认知没有绝对因果关系。中国乒乓的辉煌,根本上是得益于中国乒乓金字塔特殊国情,具体方面是中国乒乓业界在很多很多方面都做得非常好,非常出色。中国乒乓综合实力特强,整体水平太高,即使在发力认知上存在问题,也并不会影响中国乒乓的整体实力,不会影响中国乒乓巨人的国际地位。所以,拿中国乒乓的辉煌说事,因为它光彩熠熠,它的发力认知就不可能有问题,它就从头到脚哪儿哪儿都正确?这明显盲目,有失牵强。

 

      第三方面,虽然中国乒乓业界在发力认知上至今没有找到北,但并不因此落后于国际乒坛。因为国际乒坛在发力认知这个问题上大家彼此彼此,都盲人瞎马谁也不比谁更明白。

 

      (待续)

 

                                                                                                                     2013/7/1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铁丁 2013-7-26 10:30:00
好文章,长了不少见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铁丁 2013-7-26 10:30:00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铁丁 2013-7-26 10:30:00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铁丁 2013-7-26 10:31:00
楼主介绍得很具体,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傲乒乓王 2013-7-27 11:18:00
这些年一直不在意腰不腰的发力,只在意一定要身体先动,臂后动的打球原理。。力大球转,打球稳健。其它不研究[em1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3-7-27 16:02:00

      辨宝路线图113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31 ----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与发力认知有多大关系?

 

      无奈的题外话 3

 

      第三方面,虽然中国乒乓业界在发力认知上至今没有找到北,但并不会因此落后于国际乒坛。因为,各国乒乓业界在发力认知这个问题上,大家都彼此彼此,都盲人瞎马谁也不比谁更明白。

 

      我这观点是不是狂妄?起初,我也并不是很有底。世界这么大,我个人的知识、接触面又毕竟有限,这是不是妄议国际乒坛呢?但是,我心不虚。因为我们中国人有成语,这可是好东西,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无价之宝。我之所以得到国际乒坛在发力认知方面与中国乒乓业界彼此彼此差不多这样一个认识?就是有赖于这样两句成语:一叶知秋,窥斑见豹。就是有这样两个事实,给我提供了察秋之叶、窥豹之斑。
      第一个事实:看众多国际名将的发力状况,发力好者极少。
      第二个事实: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科学大会,竟将“腰论”观点的论文纳为大会论文,

 

      我们先看第一个事实,当前顶级国际名将,如波尔、奥恰、老萨、水谷、松平、高宁、庄志渊,柳承敏、包括中国的张继科、王皓、马龙、许昕、马琳、郝帅等,他们中间发力好的人多不多?都看得到,发力好者极少。
      一定有很多人会说:依据顶级国际名将中发力好者极少这一情况,就认定国际乒坛在发力认知方面都盲人瞎马?这太牵强,简直胡扯!我知道很多专家会对此鄙夷不屑,不过,屑不屑的先搁着,我们讲道理。

 


      1. 代表国家打世界顶级赛事的极少数几名运动员,是不是当时该国本项目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顶尖运动员?
      2. 该国顶尖运动员层面的综合技术状况,是不是源自该国最先进、最优秀的各相关技术认知?
      如果说以上两点基本情况不存疑义,那么,这就是一个共性事实。依据这样一个共性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
      一个国家造就运动员的项目相关技术认知与技术能力,决定着该国运动员的整体技术状况。(这里只谈技术因素,不谈非技术因素。)所以,该国最顶尖运动员层面的技术状况、就基本反映了该国在本项目相关技术认知与技术能力方面的真实状况;同时,该国顶尖运动员层面的发力状况,也就基本反映了该国在本项目发力认知方面的真实状况。这不像学历、政绩、羊肉卷儿什么的,这属于DNA辖区,是没办法掺假的。

 

      可能,认可“一个国家造就运动员的项目相关技术认知与技术能力,决定着该国运动员的整体技术状况”说法,这大概一般都能接受。但要大家认可“该国顶尖运动员层面的发力状况,也就基本反映了该国在本项目发力认知方面的真实状况”这一观点,这可能就不那么一定了。特别是:依据“发力好者极少”这一情况,便断定该国在发力认知方面一定存在问题。这观点可能很多很多人根本不会接受。为什么不会接受?我想,至少有这样几个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回答的疑问:

 

      1. 从理论上讲,一名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永远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之中。即使其时他她已成为该国顶尖运动员,但在许多方面,与教练、与该国最高相关认知对他她的要求,都一定还处在必须要继续努力的过程之中。既然还处在过程之中,还并未完全到位,怎么能就此断言“该国顶尖运动员层面的发力状况,也就基本反映了该国在本项目发力认知方面的真实状况”,因为“发力好者极少”,就认定各国在发力认知方面都处于盲人瞎马状态呢?
      2. 发力好者极少,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有极少就说明还是有,只不过是“极少”而已,对不对?要照你“该国顶尖运动员层面的发力状况,也就基本反映了该国在本项目发力认知方面的真实状况”的观点,这个“极少”也是该国发力认知的产物呀!对不对?要真都是盲人瞎马,那你在这里列举的、现实存在的“极少”这样一个事实,又该怎么认识呢?
      3. 发力好者极少,发力平庸者、较差者居多,这符合一般往往都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常规情况,不足为怪。再说,即使其中发力较差者居多,那里面也应该有着多种原因、情况也一定比较复杂。你为什么就一味认定是发力认知方面存在问题呢?就不会是运动员本身、或其它方面的问题或原因呢?

 

      接下来,我们先就以上这几个疑问点继续聊。

 


      (待续)

 

                                                                                           2013/7/27

 

《辨宝路线图》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乒坛行者0 2013-7-27 16:43:00
[em1002]
荆州刘少西:因直拍横打而步入乒坛。 以专业的标准练功,用业余的心态比赛,厚积薄发,乐在其中。 ...... 右手直拍两面反胶, 快攻结合弧圈。 永远的直拍横打。 广交天下乒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3-8-8 00:10:00

      辨宝路线图114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32 ----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与发力认知有多大关系?

      无奈的题外话 4

 

      第一个疑问,“从理论上讲,一名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永远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之中。即使其时他她已成为该国顶尖运动员,但在许多方面,与教练、与该国最高相关认知对他她的要求,都一定还处在必须要继续努力的过程之中。既然还处在过程之中,还并未完全到位,怎么能就此断言“该国顶尖运动员层面的发力状况,也就基本反映了该国在本项目发力认知方面的真实状况”;因为“发力好者极少”,就认定各国在发力认知方面都处于盲人瞎马状态呢”?

 

      这个疑问有它的道理,顶尖只是比较而言,并不就代表项目终端。乒乓球里的各项技术,五大要素,速度、力量、旋转、落点、弧线等,哪一项是成了顶尖运动员以后就不需要再努力的技术呢?没那事。越是顶尖运动员,教练兜里就越是有一大摞更要他她流大汗喘大气的训练计划等着他她!对不对?所以,说其时顶尖运动员的综合技术状况,一定就代表了该国教练、该国业界的最高相关水平与相关认知。这观点无疑有失牵强,难以成立。但是,我们现在谈的,不是综合技术状况,而是发力问题。谈发力,必然要单聊另说。

 

      乒乓球运动员击球的力量从何而来?我认为可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
      1. 来自本人的先天条件赐予;
      2. 来自后天持续合理营养、与科学训练加锻炼的获得,
      3. 还必须有一个切合乒乓球项目特定技术需要,又顺应人体生理发力原理的正确发力技术动作。

 

      乒乓球运动员击球力量的这三个方面,第一、第二方面对于任何项目的运动员都完全一样,属于共性。而第三方面,切合项目专业技术需要,又顺应人体生理发力原理的正确发力技术动作,才是能让运动员实现理想发力,才真正是决定运动员在需要大力击球时,能够发挥自身最大能量(无论其时该运动员何种先天体质条件)的关键因素。
      乒乓球项目其它各项技术,大都可以是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持续锤炼、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即使运动员成人、成名之后,也还是需要不断继续深化努力的。而发力技术决不是这样,它一定是在运动员小时候基础期伴随项目特定技术动作相融相生、相辅相成的。基础动作正确、到位,成人后自然发力就好。基础动作不正确、不到位,之后的发力自然就不会好,这是一个必然因果关系。如果基础期时教练没能够正确地将切合人体自身发力原理的元素融入小运动员的发力技术动作框架,这就必然埋下隐患。这一隐患,小运动员时不明显。成人之后,他她渐渐就会发现自己不能理想发力,想发100斤力的时候,即使嘶牙咧嘴拼尽全力也只能发出70、80斤力,只能暴冲“棉花弧圈”了。

 

      人体运动系统是相对稳定的,发力原理是恒定不二的。所以,乒乓球运动员在击球力量的第三方面,有两个努力方向点:
      1. 第一个努力方向点是如何发力,如何发好力;
      2. 第二个努力方向点是如何用力、如何用好力。
      发好力,是一定要切合人体生理发力原理的发力动作结构问题;用好力,是合成技术问题,是如何将切合人体生理发力原理的元素融入运动员基础发力技术动作后的实际操作问题。把这两个努力方向点搞清楚了,我们就很容易区分:发力是动作问题,用力是力道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明白,该发力时不发力,不该发力时乱发力,或该发八分力时只发五、六分力,该发五、六分力时却发全力,这属于用力不当、这是力道问题,这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加深理解、稳步提高的技术问题。而如果是运动员发力不好,不能够理想发力,那就不是如何用力的力道问题,而一定是发力动作本身、一定是基础发力动作的问题了,是这样吧?

 

      基础期获得切合人体自身发力原理元素融入的正确发力技术动作之后,运动员成长中、成长后各阶段相关力量方面要做的事,一般就可能只是这样两个方面:
      1. 一个就是体质体能的改善或加强问题、
      2. 另一个就是按不同情况需要、按各项不同技术、技战术需要,如何精到使用力量的力道问题了。

 

      由此我们知道,
      1. 运动员能够理想发力的发力能力,一定决定于他她击球力量的第三方面:切合项目专业技术需要,又顺应人体生理发力原理的正确发力技术动作。
      2. 这个正确发力技术动作,大都决定在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基础期“第一口奶”,而不是成人之后、成名之后。
      3. 教练在他她基础期给与什么样的“第一口奶”,这决定于教练的发力认知。
      4. 无论对错好坏、深浅层次,教练的发力认知,一般都源于该国的主流发力认知。
      5. 像姚彦、丁宁、高宁、郝帅、波尔、水谷、松平,还有许昕等,我相信他她们一直都在、都想找发力。可是,等到现在来找发力,容易吗?

 

      所以,我对本文篇首第一点疑问持否定态度,我坚持认为:“该国顶尖运动员层面的发力状况,也就基本反映了该国在本项目发力认知方面的真实状况”。

     (待续)

 

 

                                                                                                2013/8/7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3-8-25 11:30:00

      辨宝路线图115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33 ----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与发力认知有多大关系?

 

      无奈的题外话 5

 

      疑问二:发力好者极少,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有极少就说明还是有,只不过是“极少”而已,对不对?要照你“该国顶尖运动员层面的发力状况,也就基本反映了该国在本项目发力认知方面的真实状况”的观点,这个“极少”也是该国发力认知的产物呀!对不对?要真都是盲人瞎马,那你在这里列举的、现实存在的“极少”这样一个事实,又该怎么认识呢?这一质疑的支点是:有“极少”这样一个存在事实,就说明该国乒乓业界事实掌握有正确的发力认知,就说明你所说的盲人瞎马是无视事实。

 

      这说法似乎有理有据,其实不然,有这样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看:
      1. 这是一个怎样比例的“极少”?
      2. 这样一个“极少”,是不是恰恰反证了业界不会教正手发力?
      3. 这样一个“极少”,是业界的追求吗?
      4. 这样一个“极少”的可能成因?

 

      先看第一点,这是一个怎样比例的“极少”?以中国乒乓业界为例,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些事实:
      2012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女单4进2曹臻对顾若辰。曹臻是典型的反手强正手弱,顾若辰就是盯着曹臻的正手找了不少便宜。实在是因为年龄小,战术思想的执行不够坚决,场上缺乏把控,才让曹臻侥幸过关。决赛曹臻对杨扬。曹臻的球,虽然正手一面弱,但总归还有一面反手可以逞强。可杨扬,反手既不如曹臻强,正手就更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都不可能想象,号称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打的乒乓赛事中国“全锦赛”的女单决赛,最后竟是由这样两名选手来争夺杀青!当然,一线选手有大赛后疲惫调整期这样一个特定状况。但是,偌大中国这样一个乒乓王国,除去一线那几名尖子后,曹臻、杨扬、顾若辰等,她们就是2012年中国乒乓女线的最高水平吗?人们很难相信,但又确是事实。那 8进4被淘汰的,16进8被淘汰的,还有所有参加全锦赛,还有全国那么多不够资格染指全锦赛的女乒乓球运动员们,你能想象她们的技术水平一定都比曹、杨、顾还更高多少?她们的正手发力一定都比曹、杨、顾还更强多少?不会吧!绝大多数应该是跟她们差不多、甚至还更不如她们吧!
      再说男线,都看得见,无可奈何的“郝帅之痛”已近永远过去时。现在,常常力不从心的许昕杀伤力问题是不是已正在步郝后尘初显端倪了呢?还有,一代新星如闫安、周宇、方博、樊振东等,他们当中又有哪一个人正手比反手强?一水儿全是正手明显弱于反手!已经崭露头角的佼佼者尚且如此,还用得着往下想象吗?那众星捧月般把这些佼佼者衬托起来的、华夏神州浩浩荡荡还正在朝着辉煌乒乓大满贯美梦前赴后继崎岖攀援的男线全体新生代们,他们现时的技术水平还一定会比已木秀于林的闫、周、方、樊等人更高多少?他们的正手发力还一定会比闫、周、方、樊等人更强多少?不会吧!绝大绝大多数应该是跟他们差不多、甚至还更不如他们吧!
      这样一个比例的“极少”,还谈得上有多大实际比较意义吗?

 

      第二点,这样一个“极少”,是不是恰恰反证了业界不会教正手发力?
      业界不可能不懂这道理:乒乓球竞技最终讲的就是杀伤力,而其中最强的就是正手杀伤力,以至于会有“得正手者得天下”一说,对不对?既然都知道正手杀伤力至要,为什么,教练们、而且几乎是全国乒乓业界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地
      1. 坚决不把绝大绝大多数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教好?
      2. 一定要把绝大绝大多数运动员的正手都教得不如反手?!

 

      以这样一个角度提问题,像是在矫情、在抬杠。平心而论,这真不是抬杠。
      1. 绝大绝大多数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不如反手,这是铁的事实。
      2. 正手不如反手的运动员百分百全都是业界培养出来的,不可能外人渗入水货栽赃。

 

      站在尊重客观、寻求进步的角度上看,这一普遍性事实确实属于非正常、属于悖理。但这的的确确又是中国乒乓业界做出来的事,对不对?如果有话要说,如果中国乒乓业界觉得自己委屈,觉得自己决没有要把、想把全国绝大绝大多数运动员的正手都教得不如反手的主观故意。那么,业界可以举证,可以把自己将全国绝大绝大多数运动员的正手都教得不如反手这一事实的正当理由与科学依据摆出来。不过,在举证的时候,希望业界应该不会耍横,不会自欺欺人,也还应该不会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客观原因。

 

      这就是我的感觉:这样一个“极少”,是不是恰恰反证了业界不会教正手?

 

      (待续)

 

                                                                                                             2013/8/25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