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板叟 楼主 2013-10-31 00:17:00

      辨宝路线图121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39----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与发力认知有多大关系?

 

      无奈的题外话11  从李晓东教练评点高宁:“就是条件差了点儿”聊起

 

      2012年世锦赛团体赛,央视5套直播新加坡队与白俄罗斯队的赛事。嘉宾李晓东教练评点新加坡高宁对白俄罗斯削球手的比赛时,李晓东教练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高宁“就是条件差了点儿”。李晓东教练所说的这个“条件”,是指高宁哪一方面的条件?他当时并没有细说。根据评点时高宁被对方削球纠缠得十分艰难几近绝望的情况,人们都能听明白,李晓东教练这是指高宁的发力不好,缺一板杀伤力,就是说高宁的爆发力“条件差了点儿”。

 

 

      高宁,1983年生,河北辛集人,原河北省队主力队员,曾入选国家二队,2006年去新加坡。代表新加坡打球以来,表现优异,战绩卓著。2011年亚洲大赛上高宁对马林1比3落后,最终却反以4比3逆转胜出。2012年世锦赛团体赛新加坡对白俄罗斯,高宁先是在几乎输定了的险况下逆转对方削球死转死转的二单,后又一举拿下老萨,为新加坡战胜白俄罗斯独得两分。2013年入选亚洲5人联队出战欧亚对抗赛高宁两战皆胜。一位技术、打法都并不是很先进的老将,还能在当今国际乒坛如此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李晓东教练评点高宁的发力不好,这观点没有任何问题,都知道,高宁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一板杀伤力。那么,我为什么要用这件事举例呢?我们可以注意到,李晓东教练评点高宁发力不好、杀伤力差时,他并不是直接用本义词“发力不好”,或者“杀伤力差”,而是说高宁“就是条件差了点儿”。这里,就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李晓东教练为什么不直接说高宁“发力不好”,或者“杀伤力差”,而要用这么一个短语“就是条件差了点儿”呢?

      对于我的这一问题,业界一定会有大批的人非常地不屑,甚至鄙夷。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乒乓业界说起运动员发力不好,杀伤力差的情况,一般就是说某某某“先天条件差了点儿”,或者直接就说某某某“没有先天的爆发力条件”。不仅李晓东教练这么说,别的教练也都是这么说,这是行话。例如去年本《辨宝路线图》进行时,有个所谓的“专业教练”也这样说:“谁有先天爆发力条件的就培养她力量型(郭跃),没有先天爆发力条件的就培养速度型(刘诗雯)或旋转型(李晓霞)甚至防守型(丁宁)。……没有先天爆发力条件的运动员,你还要执意去练发力。是费力不讨好之事”。可见,乒乓业界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认识----运动员的发力不好,杀伤力差,是因为他们本身先天条件差,他们没有先天爆发力条件。也正因为他们本身先天条件差,没有先天爆发力条件,当然他们就发力不好,杀伤力差。所以,李晓东教练在说高宁发力不好,杀伤力差的时候,他没用本义词,而是很不经意地用了这么一句业界通用行话:“就是条件差了点儿”,是这样吧?
      (如果李晓东教练所说“就是条件差了点儿”的这句话,并不是指高宁的发力问题,而是另有它意。那么,我希望、并欢迎李晓东教练对此给以明确告示,以利正确探讨。)

 

      对于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业界,甚至还有其他一些接触乒乓较多较深的人,又可能会觉得我这是咬文嚼字、少见多怪、无知之极,甚至还会斥责我这是无事生非:“既然知道这是乒乓业界的一句行话,你还要在这嘚巴嘚,嘚什么呢”!
      不着急。从李晓东教练的这一说法里,我们可以先注意到这样几点:
      1. 当时,李晓东教练纯粹是以一个专家旁观者的身份、以一个平和的心态与语气、以和杨影并观众聊天的形式来表达的这一看法。这看法不含丝毫贬意或轻视。
      2. 从李晓东教练表达这一看法时舒缓闲逸的情况来看,这不像是他观看高宁该场比赛现场的突然新发现,不像是临时产生的观感,而像是在叙述对高宁这一问题早有定论的一个固有看法。
      3. 或许,“就是条件差了点儿”,这也是高宁离去国家二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意到这样几点情况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李晓东教练说高宁发力不好的原因,是因为高宁本身的先天条件差。也就像那个所谓“专业教练”说刘诗雯、李晓霞、丁宁的发力不好一样,也是因为从小就发现她们没有先天爆发力条件,所以没有杀伤力,所以才培养她们去练速度型、旋转型、甚至防守型。归根结底,业界教练这些说法最终都聚焦到一个点----运动员的发力不好,全都因为是他们自己的先天条件差,都只能怨他们自己“没有先天爆发力条件”。是这情况吧?
情况摆明了,问题也就出来了。我要请问李晓东教练:作为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一位资深教练员,您既然如此肯定地说高宁“就是条件差了点儿”,恐怕一定是有依据的吧!
      李晓东教练,请拿出您的依据,好吗?
      (待续)

 

                                                                                                      2013/10/30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3-10-20 12:43:00

      辨宝路线图120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38----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与发力认知有多大关系?

 

      无奈的题外话10  发力不好,只能是发力方法、以及发力认知的问题。

 

      疑问三: 发力好者极少,发力平庸者、较差者居多,这符合一般往往都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常规情况,不足为怪。再说,即使其中发力较差者居多,那里面也应该有着多种原因、情况也一定比较复杂。你为什么就一味认定是发力认知方面存在问题呢?就不会是运动员本身、或其它方面的问题或原因呢?

 

      关于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已经聊得够多的了,就不再絮叨了。至于说情况一定比较复杂,我同意,发力差的问题有多种原因,也一定会有运动员本身的原因。但是,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先搞清楚:我们在探讨的运动员理想发力问题,是如何让运动员能够充分调动、充分利用自身量能做功的问题。比如说,这人本身具有100斤量能条件,而当他需要、他想发出100斤力作用时,他能够发出100斤力作用,这就是能够理想发力。如果,他本身具有100斤量能条件,但是,他无论怎样拼命也只能发出60、70斤力作用,就算撑破天也很难达到80斤,这就是不能理想发力。我们在谈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运动员本身有力,但就是不能全部用得上,这纯粹是就一个人自己对本身而言,而并不是在不同体能的运动员之间作横向比较,让像刘诗雯这样的体能,去发出像王励勤体能那样的力量,那怎么可能呢?完全是两个概念。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菜,一个因材制宜怎样努力把这个菜做到最好的问题。而并不是说摆明了眼前是萝卜青菜,却硬要拿来与燕窝熊掌大鱼翅攀比,硬要胡咧咧什么把萝卜青菜做得和燕窝熊掌大鱼翅一模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两类材质完全不同,不是一回事。所以,在专旨探讨如何让乒乓球运动员,就本身条件把自己的发力做得更好、做得最好的这样一个问题时,却非要强调什么运动员个体间存在肌肉类型区别问题、和什么有没有先天的爆发力问题,这是不是风马牛概念错置?这之间没关系,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一个人只要能活动,就说明他的肌肉能做功,他就有量能。所谓力量肌肉类型、先天条件好的人,他的发力基础就好,发力会更大,这没错。所谓非力量肌肉类型、先天条件较差的人,他的发力基础就相对较差,发力也相应较弱。这也是死道理。但是,如果说因为肌肉条件是人体发力基础,便在发力问题上凡事均以肌肉类型定论,只要是发力较差的人,就一口咬定是因为他本身的肌肉类型问题、是他自己“没有先天的爆发力”,这就肯定不对。因为,肌肉虽然是人体力量基础条件。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条件,那怕是再多么好的条件,或者是再多么差的条件,条件毕竟就只是条件。要产生力作用,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要看人这一主体对该条件的具体认知、掌握与使用情况。

 

      肌肉类型、先天条件,是人体力量的基础条件。
      发力,是一个利用自身基础条件对目标实现做功作用的动作行为及过程。
      发力好、发力差,是这一发力作用的效果比较。
      较好的基础条件,不一定百分百每次都产出好效果。较差的基础条件,也不一定百分百的产出效果都一定就差。基础条件是相对稳定的,但它的产出是一个进行性过程。
      乒乓球项目加大力量击球的发力行为,就是一个肌肉工作的进行性过程。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力行为过程。这一过程包涵有两大空间,一个是对乒乓球特定技术的认识与掌握空间;还有一个是对人体自身发力结构及其程序的认知与利用空间。
      乒乓球项目加大力量击球的发力行为,必须要将乒乓球击球技术特定需要,与人体运动系统发力结构以及发力程序完美相融。两者有机无隙的完美相融,才能构成乒乓球项目加大击球力量特定的正确发力技术方法,才能保障乒乓球运动员获得加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技术动作。
      所谓发力好,发力差,都是这一加大击球力量技术动作的直观效果。这里直接体现了该发力人,及其发力指导者对乒乓球特定发力技术的认识与掌握情况,对人体自身发力结构及其程序的认知与利用情况。
      这一加大击球力量的技术动作,如果对乒乓球特定技术的认识与掌握正确,对人体自身发力结构以及发力程序的认知与利用正确,那么,这一发力无疑就能如人所愿,无疑就好。反过来,如果这一发力不好,无疑,也就说明这一加大击球力量的技术动作过程一定存在问题,所以才不好。其中,或者是在对乒乓球特定技术的认识与掌握方面存在问题,或者是在对人体自身发力结构以及发力程序的认知与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所以,这个发力好、发力差,只能是发力实施者动作方面的问题,只能是该发力者、及其发力指导者的发力认知是否正确、到位,以及多大程度上有对有错的客观反映。

 

      发力不好,说明能发力,只是不好而已。既然能发力,只是不好,那就是“发”字上的问题,那无疑就是发力技术动作上存在问题,对不对?发力技术动作上的问题,是后天获得的问题。一个后天获得问题,你硬要赖到先天条件上,怎么能这么干呢?这当然只能到决定发力技术动作的发力方法、发力认知上去找,是这样吧?

 

      光这儿务虚不易抓挠,咱们还是老办法举例说事。

 

      (待续)

 

                                                                                                2013/10/20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老柯 2013-9-3 10:54:00
[em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3-8-31 11:10:00

      辨宝路线图116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34----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与发力认知有多大关系?

 

      无奈的题外话6

 

      第三点,这样一个“极少”,是业界的追求吗?

 

      我们相信,中国乒乓业界一定愿意让自己大多数运动员都拥有好正手,那才水平更高,那才实力更强,对不对?但是,现实就这么蹊跷,全国绝大绝大多数运动员,竟然全都被教练教得正手不如反手。这就把人给弄糊涂了!难道,这是业界的治军宏略?有意只培养“极少”,有意将绝大绝大多数运动员都安排在“极少”门外?这是业界的追求吗?

 

      我们来梳理一下:

 

      1. 打乒乓球,谁都想有一个随心所欲打球,酣畅淋漓发力的好正手。
      2. 中国乒乓业界一定愿意让自己大多数运动员都拥有好正手。
      3. 都想有好正手,但现实蹊跷诡异,业界教出来的正手几乎全都弱于反手。
      4. 从利弊关系考虑,应该可以排除业界的主观故意。可以将梳理思路圈定在客观范畴。
      5. 从客观上讲,好正手是谁想有就能有得了的?不是。从想有到拥有,一定得有一个正确的方法。
      6. 正确的方法从何而来?一定得先有正确认知,而后才可能有正确的方法。
      7. 想要但够不着,就说明是没有方法,或者说一定是没有正确的方法。
      8. 在方法问题上,运动员依靠教练,教练凭籍自己的发力认知来教导运动员。
      9. 教练的发力认知,大致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源自业界主流发力认知,还有一部分是本人从业后的心得体会。其中,业界主流发力认知是教练发力认知的根本。
      10. 因而,业界主流发力认知正不正确?是这一“极少”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业界主流发力认知究竟正不正确呢?

 

      我们都知道,凡正确认知,一定是准确解读、准确揭示了事物本来面目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认知。正由于它准确解读、揭示了事物本来面目及其内在规律,就为该事物的复制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性。是科学的就一定能复制,不能复制的就不可能是科学,或者就是还没有真正被认知掌握、还处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死道理。所以,中国乒乓业界的主流发力认知科不科学,正不正确?是有客观效果自己会说话的。

 

      1. 想让自己的运动员都有最高水平、最强实力,但一直不能帮助他她们获得好正手。
      2. 同时,并不是主动追求的反手强于正手的情况,却一直在普遍发展并无穷尽复制着。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想追求的一直得不到,不想要的,却不尽长江滚滚来,雨后春笋遍地生!完全不能自控,完全身陷无奈。试想,如果业界掌握有正确发力认知,还会发生、并长期滋养此种尴尬吗?如果业界掌握有正确发力认知,那毫无疑问,这个“极少”,就应该可以得到复制。同理,如果这个“极少”可以复制,就必然可以普遍复制,无穷复制,也就决不至于形成现在这样一个“极少”!对不对?

 

      正确的发力认知干嘛用的?它就应该阳光普照,应该让业界所有运动员都来沐浴这一科学的阳光,都来成为这一正确发力认知的受益者,对不对?可业界为什么要将这么好的、科学的东西只密授给“极少”的人?为什么要对那么庞大的一个运动员主体予以舍弃?掌握了科学、正确的发力认知,却执意不向人间、不向自己赖以生存的乒乓众生普洒甘露,更催繁荣。你相信我们的教练、我们的乒乓世界会做这样子一种给自己拆台毁庙自断香火的傻事吗?不可能的!我坚信,中国乒乓业界对所有学球的人都绝对是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决不会留私房养宠幸藏着掖着正确发力认知这样的好东西对本国乒乓业界生命主体绝大绝大多数运动员实行封锁,这绝不可能!那么,又为什么会发生绝大绝大多数运动员在发力方面都得不到科学的阳光这一非正常现象呢?首先,毫无疑义可以排除业界的主观故意。其次,如果一定要找原因的话,我认为这只可能就是因为正确发力知识这一科学的阳光,还没能照亮业界教练的心扉。
      所以,无论从利弊角度、职业道德角度、还是天地良心角度看,这个“极少”都绝不可能是业界的追求。这一运动员的正手被教得还不如反手的状况,也绝不可能是业界有意为之。最本真的情况应该是,业界确确实实是不知道如何把运动员的正手教得像反手一样好,或是比反手更好,所以才会产生“极少”现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一正手都被教得还不如反手的窘况。此种尴尬,应该是情非得已,所以,莫嗔教练吝玫瑰,确无芳香赐后生。

 

      科学这颗太阳,是确凿存在的。正确发力知识这一抹灿烂的阳光,总也照射不进中国乒乓业界的发力思维天宇,这恐怕才是“极少”现象带给我们的正当思考吧……

 

      (待续)

 

                                                                                                                    2013/8/31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苍狼白鹿 2013-8-31 16:50:00
耐着性子看完,绕来绕去,把“猫”叫了个“咪咪”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南郊真人 2013-9-20 01:16:00
楼主的思路很有意思,很好,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epwater213 2013-9-19 23:17:00
点评一个错误点,许昕,郝帅,波尔,水谷,丹孝羽西都不是天生左手,所以他们大臂以下的速度和力量都很小。。。这个是先天问题,和如何发力无关,练到老死,发力也不会提高了。。应为只有那么点速度和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epwater213 2013-9-19 23:18:00
如果你们不信,就改成左手打球,打个三年,发现很多问题都和这些假左手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epwater213 2013-9-19 23:19:00
这就是左手的大赛冠军到现在就只有刘南奎一人。。。发力好的也就只有陈玘和闫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3-9-15 11:49:00

      辨宝路线图117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35----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与发力认知有多大关系?
      无奈的题外话7  “极少”的可能成因? 
 

 

      第四点,这样一个“极少”的可能成因?

 

      在聊这一问题之前,我有个观点要说在前头:要说全世界数中国乒乓搞得最好,这绝对货真价实,毫无虚妄之嫌。而要说有“极少”,就说明中国乒乓业界一定掌握了正确发力认知,这你把光绪说活了我也不信!我倒要问问:这个正确的发力认知在哪?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乒坛出了一本书,《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作者好像有邱钟惠、庄家富、徐寅生、李富荣等十到十一个人左右。这是中国乒乓第一部系统技术理论研究的标志性划时代大作。这本书的开创性、敏锐性、准确性、深刻性,为中国乒乓长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为中国乒乓万世垂范之师表。在这本书里,有专门章节谈击球力量。到现在我都还记得,书里谈到击球力量方面有三原则,大致是:半径加速距离越长力量越大,击球点离半径轴心越远力量越大,加速度越快力量越大。同时,还谈到了击球的爆发力等等。只可惜,在发力方法方面,像怎样发好力,怎样发出击球的爆发力等问题,这个研究没能继续深入下去。究竟击球的爆发力是怎样产生的呢?看不到,看来看去最后又转回了原点,还是那四个字----加大发力。虽然这方面稍有遗憾。但它对相关击球力量的研究,都已经非常明确地走在了科学认知的正确道路上。

 

      2009年,中国乒坛又出了一本书----《中国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以下简称〈实践〉)。这也不是一般的书,这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乒乓科研成果专著。这本书在乒乓研究的方方面面都更细致、更详尽,甚至许多问题上还给与了原理论证、还给与了数据化。可见,《实践》一书,也像是抱有承前启后,集中国乒乓奥秘大成之志的一部标志性经典佳作。

 

      从《研究》到《实践》,27年了。既然《实践》是一本国字号专事研究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成果巨著,按说,对此前《研究》未及深入的发力方法问题、击球的爆发力问题,到《实践》这里,应该有一个较清晰的科学解读,应该得到正确解决了吧?可是,全书3篇75章节,我们仍然看不到有任何对发力方法,对击球爆发力给与研究或解读的文字。

 

      《研究》一书成于小球时代。那时的球,主要就讲一个“快”字,有速度就有优势,速度要素比力量要素更抢人眼球。谁要能在速度上再加一点力,那球就锦上添花更加出彩。再者,乒乓球项目制胜因素特别丰富多元,力量只是其中因素之一。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小球时代,发力方法问题并不燃眉,所以这本书在发力方法探讨方面的任何欠完美都可以理解。可2009年,大球时代都N年了,现在的顶尖高手相逢巅峰决战时,击球力量的重要性,就像以克为单位的天平上最后那根稻草往哪边放一般陡然凸显。这时的力量什么概念?说力量就是质量一点都不牵强。力量足了你就霸道,你就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该拿下的球就能一板拍死。要是力量不足,这球就缺质量,就疲软,就是给你机会球你也很难打死,而且你该次机会球的进攻,还可能反过来成了给对方创造把你打死的机会。像本月5日鞍山第12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许昕对王皓0比3落败这场球,后面许昕的发抢侧身大斜线,几乎板板都让王皓从容轻松打回头,而且是想回斜线回斜线,想回直线回直线,这许昕还怎么打?当然,这个球有王皓发挥神勇因素,有许昕进攻点太死因素,其中许昕发力能力问题无疑也是一大因素吧?缺力量就难穿透,缺力量就没威胁,就等于给对方送机会,这是死道理。

 

      击球力量,是业界公认的五大制胜要素之一。发力方法,是保障力量要素实现制胜目的基础手段。
      尤其大球时代,缺力量绝对低人一头。
      据传又可能要改打无缝球了,这对力量的要求又该更高了吧?
      或者将来还会有加高球网,加宽桌面等考虑,那无疑更加大对力量要素的倚重吧?
      再考虑到以后乒乓球项目的任何一项改革,都是朝着让人不容易很快把球打死这样一个明确目标而去的必然趋势发展,击球力量要素肩负的担子肯定会越往将来就越重吧?
      这一切都必然要求: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无论自身先天体质条件如何,都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自身全部力量潜能,要能做到理想发力。
      一个人要做到能理想发力,要能打出自己的最大力量,就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力方法。这也是死道理。

 

      对此,端了一辈子乒乓球研究饭碗的吴焕群、张晓蓬二位先生会毫无知觉?

 

      我相信,如果吴焕群先生、张晓蓬先生已经研究、掌握了正确的发力方法,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这一心血结晶编入国字号科研成果专著《实践》。而决不会把私下另取蹊径把这拿去兑房子、兑车子、兑女子、兑票子,对不对?现在,《实践》中对发力问题的不着点墨这一事实,应该可以说明:中国国家体育局资料库里没有,吴焕群、张晓蓬二位先生也没有研究出、也没有掌握到可以经得起科学论证的正确发力认知与正确发力方法。

 

      吴焕群、张晓蓬二位先生,是中国本土相关乒乓理论研究方面的最优势先生。他们有最及时、最丰富地接触并掌握国内,以及国际乒坛已有各种技术资料及相关信息与动态的最优势条件。如果中国国家体育局,吴焕群先生、张晓蓬先生这里都没有乒乓球的正确发力认知与正确发力方法。那,中国乒乓业界哪旮旯还有这劳什子呢?

 

      (待续)

 

                                                                                                   2013/9/15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