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板叟 楼主 2015-1-25 15:02:00

      辨宝路线图154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72----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17

 

      骆正显方法第五、第六条与“教材方法”第五、第六条比较  2
      肌肉 = 爆发力的思想,黑瞎了《教材》本来并不应黑瞎的眼睛

 

      都懂这个道理----本体素质条件弱,肌肉做功能力就弱。本体素质条件强,肌肉做功能力就强。“教材方法”第六条,原本也是与骆正显方法第六条一样,也是依据这样一个道理,告知受众“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要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也就是说,你这样做了,你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强健的肌肉条件。是这意思对吧?可是,“教材方法”却把人们想得到的这一“更强健的肌肉条件”,直接说成是“增强肌肉的爆发力”。我们想想,“肌肉的爆发力”,与“肌肉条件”,二者是一回事吗?

 

      1. 再好、再强健的肌肉条件,也只能说是具备了一个优越的做功能力,也还一定是要通过收缩做功运作才能产生量能、才能产生击球的作用力。
      2. 再强健的肌肉、再优越的做功能力,都只是可能产生量能的条件。都不可能直接就是作用力、直接就是爆发力。肌肉条件、肌肉做功能力≠爆发力
      3.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生物学观点说肌肉收缩做功产生量能。但并没有说肌肉所产生的所有量能都是爆发力。我们都应该明白,能称为爆发力的,一定是因有爆发力方法而生、或具有符合爆发特征的那种力,才能称之为爆发力。
      4. “重视发展力量素质”的诉求,就是强化肌肉条件。你《教材》那怕就在“增强肌肉的爆发力”的“力”字前面,再加上一个“能”字,说成是“增强肌肉的爆发能力”。那也基本上说得过去,不致诟病。自己得过过脑子。
      5.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任何认为肌肉条件、肌肉做功能力=爆发力的看法,都一定是错误发力认知。

 

      当然我们也知道,《教材》的肌肉=爆发力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而是有其基础支撑的。中国乒界的发力认知,非常普遍的,一向都把运动员自身条件与爆发力划等号,虽然他们嘴上常挂着爆发力爆发力的。但你听谁认真提过、或想过----肌肉做功能力、爆发能力与击球的爆发力之间,还一定存在有一个“击球爆发力产生方法”这样一个问题呢?现实里,如果某运动员发力不好,教练就会说是他自己“条件差了点儿”,或直接就说他“没有先天爆发力条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条件=爆发力,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公式,成了中国乒乓业界发力思想方面一致认可并无间道通用的固定概念。

 

      有人会说,既然知道乒乓业界确实普遍存在肌肉=爆发力这样一种认知现实,就那么回事儿嘛!你把这拿出来说事儿,有意思吗?

 

      好,没意思的事儿咱们不做。我可以理解“教材方法”第六条所说的“增强肌肉的爆发力”,它的本意也就是“强化肌肉条件”。也可以站在业内立场上,完全接受“条件=爆发力”这一行业通用公式。然后呢,我们作出这一理解之后,业界上下就都可以哈哈哈哈恭喜发财就没有问题了?那纯粹自欺欺人。老话儿说了:天公不可欺!没道理的事,怎么可能会没问题呢?我们平心静气地想一想:

 

      1. 如果你懂得肌肉并不直接就是爆发力,而你自己又亟需爆发力。那么,你会不会为了自己的亟需去努力寻找爆发力?必须的,对吧?
      2. 寻找爆发力,尽管会经历这也不对,那也不是,种种坎坷或不顺。但种种坎坷与不顺,最终那必然都是你的路标,引领并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击球爆发力的产生,一定是有其爆发力产生方法的。对不对?
      3. 乒乓球击球的爆发力一定是有的,对吧?这一爆发力也一定是产生于我们人体运动系统,对吧?既然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凭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认知水平,找到这一爆发力产生方法,应该是可能性远大于不可能,这没问题对吧?
      4.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这一关键点就在于,首先我们脑子里得有这样一个思想认识----“爆发力的产生,一定是有爆发力产生方法的”,对不对?
      5. 现在,《教材》以及中国乒界上下,已经事实形成、并一直通用这样一个肌肉=爆发力公式----有肌肉,就自然拥有爆发力。
      6. 既然,有肌肉就自然拥有爆发力。那还需要什么鸟爆发力方法?自然就不需要了。
      7. 需求决定追求。没有需求,自然就不会去找什么劳什子方法,当然也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可能会有什么“乒乓球击球爆发力的产生方法”!

 

      击球爆发力的产生,一定是需要有爆发力产生方法的,这是一个死道理。可是,一个专讲增大击球力量的“教材方法”,你能从中看到“击球爆发力的产生,一定是有其爆发力产生方法”这样一个思维痕迹呢?根本看不到。为什么会这样?我看,这就是因为肌肉=爆发力思想,兵不血刃悄无声息地就阻断了《教材》的发力思路,黑瞎了《教材》本来并不应黑瞎的眼睛。我不是妄断。接着瞧,《教材》还会源源不断为我的观点提供依据、说辞。

 

     (待续)
 

 

                                                                                         2015/1/25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qnwbe 2015-1-26 20:23:00
有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s730712 2015-1-26 20:26:00
高大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5-2-3 23:36:00

      辨宝路线图155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73----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18

 

      骆正显方法第五、第六条与“教材方法”第五、第六条比较  3
      什么叫“提高用力的协调性”?

 

      在“增强肌肉的爆发力”之后,《教材》似乎觉得还不足以显示它的黑瞎。它紧接着还又追加这么一句:“提高用力的协调性”。

 

      我要请问:什么叫“提高用力的协调性”?。

 

      1. 这个什么“提高”,与“用力”、与“协调性”是怎么扯到一起的?你第六条讲的“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要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就是一个专讲要重视改善、强化肌肉条件的环节。如果要讲“提高”,也就只是提高本体肌肉做功能力,让肌肉做功能力从原有状况得到一个新的提高。这样一个“提高”,与“用力”、与“协调性”,尤其是和什么“提高用力的谐调性”有什么直接关系?!

 

      2. 这里关“用力”什么事?“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这纯粹就是一个改善、改进量能生产设备条件的问题。根本就还没进入到生产、产出程序,离出产品、离击球作用还且有几里地,最起码还得经过做功发力程序,对吧?怎么就突然穿越、直接就窜到如何使用产品、如何“用力”的环节上去了!一个“发展力量素质”,改善肌肉条件的行为,与“提高用力的协调性”有什么直接关系?

 

      3. 什么叫“用力的协调性”?《辨宝路线图》第147期已经聊过:“多方多点用力、多方先后用力,这类用力确实都该讲协调。而像打乒乓球,只有执拍手这样一个作用端,并且又只是朝着一个球用力。这种一点对一点,而且是一次性用力,这与“协调”有什么关系?不错,尽管乒乓球赛场上,因技术、战术、及形势等不同情况,需要运动员有轻重大小不同程度的用力。但那叫‘协调用力’吗?根本扯不上!那应该叫‘适当用力’,或者叫‘恰到好处地用力’”,对不对?乒乓球赛场上的如何用力问题,属于力道范畴。力道是什么?力道是相关追求理想作用效果时如何用力的讲究,是一个精细技术技法层面上的问题。“发展力量素质”是什么?前面已经都讲过了,就是对本体肌肉强化改善。一个是量能基础条件改善,一个是如何用力的力道,二者能扯到一起吗?量能基础条件的改造,与“提高用力的协调性”有什么直接关系?

 

      4. 什么叫“提高用力的协调性”?增大击球力量,肯定要讲协调。具体哪方面要讲协调?一定是发力方面要讲协调。要增大击球力量,特别是想要增强爆发力,运动员就必须要动用整个人体发力。说句大白话,这时运动员的发力,并不是要整个儿人体去撞人撞墙撞碑撞电线杆子什么的,脚一蹬,整个人猛地往前撞过去就行了。乒乓球运动员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和这完全不一样。乒乓球运动员动用全身发力,并不是一股脑儿用整个儿人体去撞乒乓球。而是先从脚启动,全身各相关肌肉关节依序运作协同发力,最终由执拍手全力挥拍击球实施作用。像这样动用全身,但人体各部位又必须要有先有后、有序运作,最终由手这样一个作用端持械击球作用的全身系统发力动作,这就必须要讲究协调。这个协调性越高,对该次整个儿发力的贡献就越大。这个协调性越差,该次发力也就必然会越差。这就是个死道理,对吧?可说千道万,这个协调完全是围绕发力而言。这与“用力”、与“提高用力的协调性”有什么直接关系?

 

      5. 什么叫“协调性”?《教材》嘴里讲“协调性”,但《教材》真认识、真关注过什么是协调性吗?《辨宝路线图》第148期也已聊过:“什么叫协调?一般都应该知道。相关各方、多方奔着一个目标努力时,谁主谁辅,谁先谁后,谁快谁慢、谁重谁轻,这一切均须依作用体本身结构条件之序,以及对作用目标的理想效果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最佳运作办法,这就叫协调。要做到这一协调,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那就是“有序”。有序就有协调,失序就不协调。一旦乱序,那直接就是自毁协调。所以,要协调第一就是要有序,第二也是要有序,第三还是要有序。有序,相关各方严格守序,并且老老实实地依序而行,这是一切协调的前提与保障”。《教材》对“要协调必须要依序”是怎样一个认知、怎样一种态度呢?前面的事实已经告诉大家了----骆正显方法第四条将依序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可是《教材》却断然将其一脚踢开,并执意编入一个乱序内容。这一铁的事实说明,《教材》不仅没有依序概念,它直接就在否定依序概念。照说,你《教材》已经都在鼓捣乱序了,你还谈什么协调,你还有什么资格来讲协调呢,对吧?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教材方法”一方面明目张胆地主张乱序、破坏协调,同时,还又大言不惭地在这宣讲着“提高协调性”!这感觉,像不像百家讲坛听西门庆讲礼义廉耻?
   

 

      我认为,“教材方法”这一“提高用力的协调性”,实在是太不着调了!如果要说我的看法不对,好!你《教材》自己说说,你这个“提高用力的协调性”,能着上什么调儿?

 

      (待续)

 

                                                                                              2015/2/3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bdzyd 2015-2-6 18:15:00

一年多没有来了.才上来就看到如此大帖.全部看完明白了LZ的用意.

其实大家立即站起来转动下腰带动手臂做几次明白了.当然不是从神经系统意义上的"以腰控臂".我的感觉是以腿腰带大小臂.当然所有教练员都是这种说法和教法,但不一定是错的.因为教练员在教授过程中会详细告诉受训员每一步的感受,当然所有运动员都能懂得教练说的就是那种综合联动式的发力方法.使用起来自然也会得心应手.这与叫什么不矛盾.

电源的正极负极开始是凭科学想象定义的,但后来发现电子流动方向与人的定义是反的,我们早就发现但我们仍然标识着从正极流向负极.为什么不会出现使用问题和理论颠覆呢?

关键在于:实际早就知道怎么使用了,如何称呼都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wmxm手机认证 2015-2-8 10:17: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敬天手机认证 2015-2-10 16:31:00
好技术文章,拜读了。 绝对支持你,正确就是正确的,真理只有一个。不能以偏盖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逍摇手机认证 2015-2-11 17:11:00
不错不错,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5-2-14 16:48:00

      辨宝路线图156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74----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19

      骆正显方法第五、第六条与“教材方法”第五、第六条比较  4
      “教材方法”第六条,是个啥玩儿?

 

      骆正显方法第六条,前半句 “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这是提出办法;后半句“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这是明确诉求。整个儿意思就是:经常进行各种辅助练习,发展身体素质,就可以使击球力量得到加强。这观点应该说基本正确,而且简明扼要,对吧?“教材方法”第六条,照抄了骆正显方法第六条前半句“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对于“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这后半句,“教材方法”就不抄了。而是来了一个大改造。

 

      我们再看“教材方法”第六条:“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主要是速度力量,即身体各部位的爆发力。要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增强肌肉的爆发力,提高用力的协调性“。

 

      一眼看去,“教材方法”第六条的内容,比骆正显方法第六条丰富多了。力量素质、速度力量、快速力量、身体各部位的爆发力、肌肉的爆发力、用力的协调性等等,各种各样相关力量的词汇,好像讲得很细致、很周到。但是,缓缓神,再仔细瞧瞧,你能瞧出来这讲的是什么运动项目吗?

 

 

       “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
       “主要是速度力量,即身体各部位的爆发力”。
       “要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
       “增强肌肉的爆发力”,
      “提高用力的协调性“。

 

      这讲的是什么项目?其中有一点点直接体现乒乓球项目特征的信息吗?一点都没有。专讲乒乓球运动增大击球力量方法的具体章节,竟然可以完全抛开本项目特征!这还可能是在讲乒乓球运动的发力方法吗?

 

 

      我们可以看得到,整个儿骆正显方法六条,全都明确阐述是围绕击球、击球力量。你“教材方法”前五条,也都明确指出是围绕击球、击球力量。怎么到了第六条,你突然就不讲击球、击球力量,就改讲速度力量了呢?人家后半句明确说了,就是追求“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你“教材方法”干嘛就照抄人家前半句,砍去人家后半句。并且,呼啦啦地堆积大量前几条已经讲过的、与第六条改善肌肉基础条件毫无直接联系的力相关词汇,把这第六条原本确切的乒乓项目属性抹得干干净净。不知道你《教材》这样做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想过:我这个“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到底要表达神马诉求?

 

      不是说前人的东西神圣不可侵犯,不是说骆正显方法不能改动,如果,你能比骆正显方法把这事儿讲得更科学、更清楚,那是大好事,那是你对乒乓历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哪怕你讲得跟骆正显差不多,或者差一点,那都没什么。只要你是在认真做事,这观点也确确实实是用你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铸而成,那都应该得到尊敬。至少,也决不会被人瞧不起。可是,你《教材》看看自己干的这事儿----你把骆正显方法第六条后半句“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拿掉之后,只是马马虎虎从力相关词汇、短语中,随意划拉一些所有运动都笼统适用的套话凑在一起,揉巴揉巴凑出来这么一个云山雾罩似是而非好像啥玩儿都有但实际上又啥玩儿都不靠的“教材方法”第六条。你《教材》自己们扪心,你这个第六条走心了吗?过脑子了吗?你《教材》再揉揉眼看看,你这第六条哇啦哇啦讲的,是不是像在讲棒球、垒球、橄榄球?是不是也适用网球、羽球、足球、篮球、排球;还包括马球、水球、铅球、藤球、曲棍球、高尔夫球;甚至游泳、跳水,田径、体操、拳击、武术、滑冰、滑雪、皮划艇、赛龙舟等等等等,是不是把所有体育运动项目全都给适用遍了?纯粹大忽悠嘛!第六条“发展身体素质”,就是为了改善肌肉做功能力,加强击球力量嘛!人家骆正显方法第六条讲的哪一点不对,你《教材》非要把它糟践成这样?你《教材》自己瞅瞅,你整的这个“教材方法”第六条,算个啥玩儿!?

 

      人家说得对的、科学的东西容不得。对受众有益、对发展乒乓球事业有利的好东西一脚踢开。自己的发力认知远离科学、一塌糊涂,还非得把它编入中国乒乓行业最高权威《教材》惑乱受众。本《辨宝路线图》从157期开始,将对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作整体比较分析,对“教材方法”这样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新的深入探讨。大致这样两个探讨思路:

 

      1. 这仅仅是客观上的缺乏科学发力认知,还是从主观上就漠视科学、排斥科学?
      2. 这仅仅是工作上、过程中的问题,还是确有指导思想、确有动机的故意行为?

 

      (待续)

 

                                                                                                 2015/2/14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5-3-7 14:47:00

      辨宝路线图157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75----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20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1 

      骆正显方法,在专业上有什么问题吗?

 

      本《辨宝路线图》从本期开始,将对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作整体比较探讨,看看“教材方法”中的问题,

     

      1. 仅仅是客观上的缺乏科学发力认知,还是从主观上就漠视科学、排斥科学?
      2. 仅仅是工作上、过程中的问题,还是确有指导思想、确有动机的故意行为?

 

      首先,我们再来学习、认识一下骆正显方法。

 

      骆正显方法全文:
      1. 击球前,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2. 击球前,必须把球拍后引,使手臂和腰等各个部分的肌肉得到拉长,以利击球过程中进行快速收缩。
      3. 击球时,选择正确的击球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击球点,有利于手臂的充分发力,使挥拍速度增加得快。正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右侧前方;反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侧前方(以右手握拍为例)。
      4. 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是进行猛烈攻球所采用的方法。如进行一般攻球或拉球,则应以手臂发力为主,腰、腿只起辅助作用),使身体重心的移动不致过大。
      5. 球击出后,必须把参与工作的各部分肌肉尽快放松,使身体迅速恢复准备状态,以免减弱或影响下一次击球的速度或力量。
      6. 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骆正显提出增大击球力量方法的六条要点是:
      1. 第一条主要是强调:击球前,必须要调整、要找好击球位置。
      2. 第二条主要是强调:击球前,必须要引拍。
      3. 第三条主要是强调:击球时,选择好正确的击球点十分重要。
      4. 第四条主要是强调:击球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应利用好人体各部位依序发力。
      5. 第五条主要是强调:球击出后,必须要尽快让肌肉放松。
      6. 第六条主要是强调: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能力的基础辅助练习。

 

      这六条要点中,
      第一、二、三条是讲发力前期,运动员必须要做好的相关铺垫、构建。
      第四条是该增大击球力量方法的精髓----运动员实施这一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动作时,人体各相关部位应该要依序运作、协调发力。
      第五条是强调,运动员每一次发力之后,都必须要让肌肉快速放松、要尽快让身体从击球状态还原为准备状态,以利于下一板球的连接质量。
      第六条是指在比赛实战发力击球以外、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应该为提高自己的发力能力,改善自己的体能基础条件所要做的种种努力。

 

      大家看看,骆正显方法的这些表述,在专业方面有什么问题吗?击球前、临击球时、正确的击球点击球、击球后,以及实战击球外相关有利于增大击球力量的种种因素,骆正显方法是不是差不多都讲到了,是不是还讲得有条有理?

 

      当然,这讲得再有条理,还都大致体现在专业方面。像这样一个完全立足于行业角度的专业方法论述,是不是一定、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科学原理呢?这也是一个必须要切实考量的问题。因为,只有既符合专业实际需要,又符合科学原理的方法、事物,才具有可复制性,才具有实用价值,才具有生命力,对不对?那么,骆正显方法,是不是在反映了行业实际需要的同时,还又符合我们生理学相关人体运动系统的理论,符合科学发力原理呢?无疑,这应该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实质问题。

 

      下期,我们再接着了解一下骆正显方法的科学性。

 


     (待续)

                                                                                           2015/3/7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