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wbdzyd 2015-2-6 18:15:00

一年多没有来了.才上来就看到如此大帖.全部看完明白了LZ的用意.

其实大家立即站起来转动下腰带动手臂做几次明白了.当然不是从神经系统意义上的"以腰控臂".我的感觉是以腿腰带大小臂.当然所有教练员都是这种说法和教法,但不一定是错的.因为教练员在教授过程中会详细告诉受训员每一步的感受,当然所有运动员都能懂得教练说的就是那种综合联动式的发力方法.使用起来自然也会得心应手.这与叫什么不矛盾.

电源的正极负极开始是凭科学想象定义的,但后来发现电子流动方向与人的定义是反的,我们早就发现但我们仍然标识着从正极流向负极.为什么不会出现使用问题和理论颠覆呢?

关键在于:实际早就知道怎么使用了,如何称呼都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5-3-7 14:47:00

      辨宝路线图157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75----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20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1 

      骆正显方法,在专业上有什么问题吗?

 

      本《辨宝路线图》从本期开始,将对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作整体比较探讨,看看“教材方法”中的问题,

     

      1. 仅仅是客观上的缺乏科学发力认知,还是从主观上就漠视科学、排斥科学?
      2. 仅仅是工作上、过程中的问题,还是确有指导思想、确有动机的故意行为?

 

      首先,我们再来学习、认识一下骆正显方法。

 

      骆正显方法全文:
      1. 击球前,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2. 击球前,必须把球拍后引,使手臂和腰等各个部分的肌肉得到拉长,以利击球过程中进行快速收缩。
      3. 击球时,选择正确的击球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击球点,有利于手臂的充分发力,使挥拍速度增加得快。正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右侧前方;反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侧前方(以右手握拍为例)。
      4. 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是进行猛烈攻球所采用的方法。如进行一般攻球或拉球,则应以手臂发力为主,腰、腿只起辅助作用),使身体重心的移动不致过大。
      5. 球击出后,必须把参与工作的各部分肌肉尽快放松,使身体迅速恢复准备状态,以免减弱或影响下一次击球的速度或力量。
      6. 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骆正显提出增大击球力量方法的六条要点是:
      1. 第一条主要是强调:击球前,必须要调整、要找好击球位置。
      2. 第二条主要是强调:击球前,必须要引拍。
      3. 第三条主要是强调:击球时,选择好正确的击球点十分重要。
      4. 第四条主要是强调:击球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应利用好人体各部位依序发力。
      5. 第五条主要是强调:球击出后,必须要尽快让肌肉放松。
      6. 第六条主要是强调: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能力的基础辅助练习。

 

      这六条要点中,
      第一、二、三条是讲发力前期,运动员必须要做好的相关铺垫、构建。
      第四条是该增大击球力量方法的精髓----运动员实施这一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动作时,人体各相关部位应该要依序运作、协调发力。
      第五条是强调,运动员每一次发力之后,都必须要让肌肉快速放松、要尽快让身体从击球状态还原为准备状态,以利于下一板球的连接质量。
      第六条是指在比赛实战发力击球以外、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应该为提高自己的发力能力,改善自己的体能基础条件所要做的种种努力。

 

      大家看看,骆正显方法的这些表述,在专业方面有什么问题吗?击球前、临击球时、正确的击球点击球、击球后,以及实战击球外相关有利于增大击球力量的种种因素,骆正显方法是不是差不多都讲到了,是不是还讲得有条有理?

 

      当然,这讲得再有条理,还都大致体现在专业方面。像这样一个完全立足于行业角度的专业方法论述,是不是一定、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科学原理呢?这也是一个必须要切实考量的问题。因为,只有既符合专业实际需要,又符合科学原理的方法、事物,才具有可复制性,才具有实用价值,才具有生命力,对不对?那么,骆正显方法,是不是在反映了行业实际需要的同时,还又符合我们生理学相关人体运动系统的理论,符合科学发力原理呢?无疑,这应该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实质问题。

 

      下期,我们再接着了解一下骆正显方法的科学性。

 


     (待续)

                                                                                           2015/3/7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神棍手机认证 2015-3-7 22:30:00
[em1012]
神棍语录1  谋功者为愚,谋名者为虚;谋小利者为奸,谋大利者为贪;谋天下者为王

神棍语录2  忠诚是棋手给棋子做的局

神棍语录3  可以没有前进的路,但是绝对不能没有退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敬天手机认证 2015-2-10 16:31:00
好技术文章,拜读了。 绝对支持你,正确就是正确的,真理只有一个。不能以偏盖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逍摇手机认证 2015-2-11 17:11:00
不错不错,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wmxm手机认证 2015-2-8 10:17: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5-2-14 16:48:00

      辨宝路线图156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74----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19

      骆正显方法第五、第六条与“教材方法”第五、第六条比较  4
      “教材方法”第六条,是个啥玩儿?

 

      骆正显方法第六条,前半句 “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这是提出办法;后半句“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这是明确诉求。整个儿意思就是:经常进行各种辅助练习,发展身体素质,就可以使击球力量得到加强。这观点应该说基本正确,而且简明扼要,对吧?“教材方法”第六条,照抄了骆正显方法第六条前半句“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对于“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这后半句,“教材方法”就不抄了。而是来了一个大改造。

 

      我们再看“教材方法”第六条:“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主要是速度力量,即身体各部位的爆发力。要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增强肌肉的爆发力,提高用力的协调性“。

 

      一眼看去,“教材方法”第六条的内容,比骆正显方法第六条丰富多了。力量素质、速度力量、快速力量、身体各部位的爆发力、肌肉的爆发力、用力的协调性等等,各种各样相关力量的词汇,好像讲得很细致、很周到。但是,缓缓神,再仔细瞧瞧,你能瞧出来这讲的是什么运动项目吗?

 

 

       “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
       “主要是速度力量,即身体各部位的爆发力”。
       “要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
       “增强肌肉的爆发力”,
      “提高用力的协调性“。

 

      这讲的是什么项目?其中有一点点直接体现乒乓球项目特征的信息吗?一点都没有。专讲乒乓球运动增大击球力量方法的具体章节,竟然可以完全抛开本项目特征!这还可能是在讲乒乓球运动的发力方法吗?

 

 

      我们可以看得到,整个儿骆正显方法六条,全都明确阐述是围绕击球、击球力量。你“教材方法”前五条,也都明确指出是围绕击球、击球力量。怎么到了第六条,你突然就不讲击球、击球力量,就改讲速度力量了呢?人家后半句明确说了,就是追求“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你“教材方法”干嘛就照抄人家前半句,砍去人家后半句。并且,呼啦啦地堆积大量前几条已经讲过的、与第六条改善肌肉基础条件毫无直接联系的力相关词汇,把这第六条原本确切的乒乓项目属性抹得干干净净。不知道你《教材》这样做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想过:我这个“要重视发展力量素质“,到底要表达神马诉求?

 

      不是说前人的东西神圣不可侵犯,不是说骆正显方法不能改动,如果,你能比骆正显方法把这事儿讲得更科学、更清楚,那是大好事,那是你对乒乓历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哪怕你讲得跟骆正显差不多,或者差一点,那都没什么。只要你是在认真做事,这观点也确确实实是用你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铸而成,那都应该得到尊敬。至少,也决不会被人瞧不起。可是,你《教材》看看自己干的这事儿----你把骆正显方法第六条后半句“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拿掉之后,只是马马虎虎从力相关词汇、短语中,随意划拉一些所有运动都笼统适用的套话凑在一起,揉巴揉巴凑出来这么一个云山雾罩似是而非好像啥玩儿都有但实际上又啥玩儿都不靠的“教材方法”第六条。你《教材》自己们扪心,你这个第六条走心了吗?过脑子了吗?你《教材》再揉揉眼看看,你这第六条哇啦哇啦讲的,是不是像在讲棒球、垒球、橄榄球?是不是也适用网球、羽球、足球、篮球、排球;还包括马球、水球、铅球、藤球、曲棍球、高尔夫球;甚至游泳、跳水,田径、体操、拳击、武术、滑冰、滑雪、皮划艇、赛龙舟等等等等,是不是把所有体育运动项目全都给适用遍了?纯粹大忽悠嘛!第六条“发展身体素质”,就是为了改善肌肉做功能力,加强击球力量嘛!人家骆正显方法第六条讲的哪一点不对,你《教材》非要把它糟践成这样?你《教材》自己瞅瞅,你整的这个“教材方法”第六条,算个啥玩儿!?

 

      人家说得对的、科学的东西容不得。对受众有益、对发展乒乓球事业有利的好东西一脚踢开。自己的发力认知远离科学、一塌糊涂,还非得把它编入中国乒乓行业最高权威《教材》惑乱受众。本《辨宝路线图》从157期开始,将对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作整体比较分析,对“教材方法”这样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新的深入探讨。大致这样两个探讨思路:

 

      1. 这仅仅是客观上的缺乏科学发力认知,还是从主观上就漠视科学、排斥科学?
      2. 这仅仅是工作上、过程中的问题,还是确有指导思想、确有动机的故意行为?

 

      (待续)

 

                                                                                                 2015/2/14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5-3-14 15:59:00

      辨宝路线图158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76----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21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2
      骆正显方法,在科学上有什么问题吗?

 

      先看骆正显方法第一条:“击球前,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以利于加快击球的挥拍速度。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这个第一条强调的必须调整击球位置,是为了拉开加速距离,在执拍迎球启动点至发力击球作用点之间,创造出一个更大的半径加速距离。因为,“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毫无疑问,这一观点完全符合加速半径越大,击球力量就越大的科学道理。只是,在这个旨在强调要改变、要扩大加速距离空间的地方,骆正显方法却说:“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都应该知道,“保持”是维持原状抵制改变的意思。本意要增大距离,但用词却是“保持”。“保持”怎么能增大加速距离呢?必须得是“拉开”一类用词,只有“拉开”,才能改变你觉得的、现加速距离不够理想的状况,才能帮你创造出一个“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的,更大、更理想的半径加速距离,对吧?所以我认为,这里用“保持”是一个瑕疵。但瑕不掩瑜,除去“保持”用词不当外,骆正显方法第一条在科学理论上没有问题。

 

      骆正显方法第二条:“击球前,必须把球拍后引,使手臂和腰等各个部分的肌肉得到拉长,以利击球过程中进行快速收缩“。

 

      这个第二条讲的是肌肉收缩。通过引拍将手臂拉开,能够让肌肉更好的进行快速收缩,这依据的就是生理学。可以肯定,这在科学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骆正显方法第三条:“击球时,选择正确的击球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击球点,有利于手臂的充分发力,使挥拍速度增加得快。正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右侧前方;反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侧前方(以右手握拍为例)”。

 

      对这第三条“正确的击球点,有利于手臂的充分发力,使挥拍速度增加得快”一说,我是这样看的:

 

      1. 击球点选择的正确与否,与手臂发力充不充分,与挥拍速度增加得快或不快,可以说有关系,但又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在你决定用何种技术去击球,在你设想要取得一个什么样的击球效果,在你引拍折返转移身体重心、挥臂向球迎去的时候,这支箭已经离弦了。离弦之箭的速度,还会受到前方击球点正不正确的影响吗?不可能对吧?此时加速情况如何,就得看你本人基础体能条件、看你发力技术能力,看你对自己内在主观条件与外部客观条件的利用充不充分、到不到位了。对吧?

 

      2. 我同意,正确的击球点非常重要。但我更认为,击球点选择问题,与对来球的判断,并决定用何种技术去击球的关系更大。比如快带、击打、扣杀、爆冲、高吊、侧拧、挂、拔、撩、放等各种进攻球、主动球的技术动作,分别对引拍多大距离、引拍向正后方,或偏上、偏下,更上、更下?对球拍的拍形、球拍运行轨迹、球拍入球角度,该用何种力道?等等等等,每一种技术以及适配力道的设定,都一定有着各自不同的最佳击球点。因此可以说,只要决定了正确应对技术及实施力道,那个正确的、应该也是唯一的最佳击球点,毋庸置疑必然地就已经定在那个位置点上了。这时的真正问题是:发力早了对不到点,发力晚了会被球顶死。你的动作能不能及时赶到这个点?能不能掐准了就在这一时空点上精准击球?这才是能否取得理想击球效果的正确击球点概念关键所在。

 

      3. 所以我觉得,这个“正确的击球点”,主要还是与技术层面的关系更直接、更大一些。因为,正确的击球点概念,只能产生于你决定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力道去迎击来球的时间节点之后。在这何种技术、何种力道问题已经决定、已在实施之时。还可能存在因为击球点正不正确、而影响手臂发力充不充分、影响速度增加得快还是不快的问题吗?决不可能了,对吧?因此,我认为这个所谓的“正确的击球点,有利于手臂的充分发力,使挥拍速度增加得快”一说,不是很有依据。

 

      我们也看到,骆正显方法第三条虽然提出要“选择正确的击球点”,但并没有像其它几条那样强调“必须”,而是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似乎可以显示,骆正显方法对此也还是有一定感觉的。不过,这个“正确的击球点”问题的提出,虽然与科学发力原理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击球力量有因果关系。因为,击球点是整个儿该次发力,于最终对目标作用的契合端点。从加大发力就是为了追求击球作用效果这一角度来看,在增大击球力量方法中,把这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应该说确实“也是十分重要的”。由此,我觉得可以理解。

 

      (待续)

 

                                                                                                  2015/3/14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白瓦特城手机认证 2015-3-15 18:26:00
[em1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5-3-24 10:59:00

      辨宝路线图159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77----聊聊中国乒乓球权威教科书里的发力认知 22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3
      骆正显方法,在科学上有什么问题吗? 2

 

      骆正显方法第四条:“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是进行猛烈攻球所采用的方法。如进行一般攻球或拉球,则应以手臂发力为主,腰、腿只起辅助作用),使身体重心的移动不致过大”。

 

      骆正显方法第四条所讲的这些,正是乒乓球运动员加大发力击球动作方面,最最需要确切认知、最最需要确切掌握的一些个关键要点。当然,也正是最最需要用生物学、用人体运动系统科学来释读的关键要点。骆正显方法所说:

 

      1. “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强调了增大击球力量发力动作应遵行的,人体自有量能结构依序协调运作的基本规律。
      2.  “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体现了人体运动系统关于骨与骨连接作用的基本理论。
      3.  “躯干”一词的使用,确切秉承了人体生理学关于人体构成,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的理论观点。

 

      骆正显方法第四条相关生理学、相关人体运动系统科学的的这样几个点,我认为讲得很好。我觉得这个第四条最能表明:骆正显方法,确确实实是努力在用科学思想释读、用科学理论构建乒乓球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特别正能量。

 

      骆正显方法第五条:“球击出后,必须把参与工作的各部分肌肉尽快放松,使身体迅速恢复准备状态,以免减弱或影响下一次击球的速度或力量”。

 

      我们人体肌肉做功的基本方式就是收缩放松。骆正显方法第五条不仅体现了这一科学原理,而且还把这一科学原理与实际专业需要----把收缩放松与击球、还原,与技术质量、击球效果等关系,都给于了清晰的阐述,非常好。

 

      骆正显方法第六条:“经常进行各种提高专项快速力量的辅助练习,使击球爆发力得到不断的加强”。

 

      骆正显方法第六条非常重要。这就是依据力量=质量*加速度的原理,强调改善运动员本体条件,强化运动员本体“质量”。运动员本体“质量”得到强化了,这个人的基础绝对力量就自然更大了。在加速度相等的情况下,当然高强“质量”所产生的量能就更大。为什么有“功夫在诗外”一说?一个诗人想作出好诗,首先,他一定要努力学习好作诗的各种相关技巧。同时,他还必须要在诗外的日常中处处留心、潜心积累,以不断丰富、强化自己这个诗人的“质量”。这与骆正显方法第六条所强调的“经常进行各种……辅助练习”,完全是一个道理。诗人在诗外的种种积累、修为,可以提高自己作诗的能力及诗作的水平;运动员注意努力改善本体质量,可以强化提高自己的量能基础,有效增大击球力量。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个第六条,也完全符合科学原理,毫无问题。

 

      综合来看,

 

      主观上,骆正显方法确实是在努力用科学思想释读运动员的发力动作,努力用科学原理来构建乒乓球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所以,整个儿方法的表述,洋溢着浓郁、鲜活的科学气息。让人信服,又令人起敬。

 

      客观上,这一诞生于1977年的骆正显方法,无论其深度、高度,当之无愧都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中国乒乓业界科学发力理论研究方面的巅峰。1982年被中国乒坛划时代理论巨著《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引用,2005年又被国家体育总局编撰的权威专业教科书《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乒乓球》扭曲引用,这两个事例足以证明,骆正显方法具有不容否认的科学价值,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不过,骆正显方法,毕竟是三十多年前问世的方法了。在那个年代,它确实代表着新思想,代表着先进。可我们知道,任何先进都只是比较而言,并不代表极致,更不就是终端,只是在那个时代走在了前面而已。其实,若真正用科学眼光来看,不说现在,即便就是当时,骆正显方法在所相关科学理论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待续)

 

 

                                                                                           2015/3/24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