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板叟 楼主 2016-7-12 23:01:28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6-8-21 17:26 编辑

       辨宝路线图191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09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35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12


       10条指标比照下,“教材方法”第一条的尾巴…… 9

       骆正显方法第1条中的可继续探讨空间  1

       辨宝路线图第186期聊过:“不是说因为骆正显方法经典,它就是金科玉律须臾不可改动,不是这意思。要改,你往好里改,往对乒乓球运动事业发展有利、对乒乓后人有利,往更好的方向改呀!对不对?瞧你“教学方法”干的这事儿,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瞎改!”
       骆正显方法问世于1977年,至2005年已过去了28年。这时看骆正显方法第一条,确实也存在一些有待继续探讨的地方。

       例1、
       像“尽可能使身体与击球点保持一定的加速距离”,这里的“保持”一词就有得探讨。
       你前面为什么强调“击球前,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就是因为你觉得当时自己的执拍距可能的击球点之间,这一距离空间不够理想,不足以支持你实现增大击球力量的诉求。所以,你考虑“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积极谋求改变现状。
       改变什么现状?改变现加速距离不够理想的现状;
       改变现状,就必然突破原状;
       突破原状,依诉求需要创建一个新状态、构建一个新的理想加速距离空间,这一做法能称为保持吗?这不恰恰说反了吗?在这,动作上是拉开,在意义上叫制造、创造。
       如果说,这里一定要用保持、要保持原状。那你这里还强调要“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干嘛!你直接原地不动立定稍息得了。是不是这道理?
       所以可以认定,这里原本应该是“拉开”的意思,用“保持”就是一个错误。
       你“教材方法”既然要对人家的东西动刀动斧,这“保持”是不是就该动动?

       例2、
       像“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这里的“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一说,显然也有得商榷。
       首先,“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把它的前后句都联系起来看,这话的本意应该是告诉你要拉开加速距离,对不对?但我们想想,要让运动员去做、去落实这个“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这该怎么做动作,该怎么操作呢?来球是对方给的,而且是蓄意让你不好接、或直接就想让你接不到的;这球径直向你飞来,你说,你怎么来推动、怎么来做到让这个“击球点”离开你的“身体远一些”呢?恐怕只有超人超能力才能办得到,对吧?
       再从专业角度讲,这个“击球点”,也不是可以任谁想让它“离开身体远一些”,就能随意让它“离开”你的“身体远一些”的。这一击球点的设定,是与你准备以何种技术、何种力道回击这板球的择定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你决定以何种技术、以何种力道回击这板球的时候,这个“击球点”就基本同步确定了。因为,运动员用任何一种技术回击这板球,你要挑、拧、推、弹、摆、带、搓、削、撇、挂、爆冲、爆打,这一触击球的最佳击球点,都一定是处在一个与你该次击球技术、力道相辅相成的、相对精确的特定位置;而并不存在于一个可容偏差的较宽泛区域。你早了,对不上点儿;你晚了,球就飞了。

       在这里,
       击球点因你选择使用的击球技术、力道而同步确定位置。
       没有择定以何种技术、何种力道击球,自然亦就不存在所谓击球点位置。
       决定了以何种技术、何种力道回击球,这个击球点也就基本确定。再想选择、设定让这个击球点离身体远一些、或近一些,都已经没有任何可能。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这话都乌有依据、难以成立。
       因此我认为,骆正显方法“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这话正好说反了。它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可能就是“使身体离开击球点远一些”。因为,
       “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不可操作,
       “使身体离开击球点远一些”可供操作。
       前面为什么说“必须以脚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这个“调整击球位置”,自然就是为了拉开加速距离,使身体重心调至一个理想的半径中心点位置,“使身体离开击球点远一些”。接着的“动作半径大一些”,就是指再加大挥臂引拍动作,把加速半径继续做大。
       照这理解,无论理论上、技术上,这句话前言后语就基本上都说得通了。
       是这意思吧?

       如果都能认同这一理解,那我们是不是还能更进一步,继续沿着骆正显方法原有的科学方向,努力把它的这层意思表述得更到位一些呢?比如,
       将原来的“使身体离开击球点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这样一个意思,
       大体改成“使作为半径中心点的身体重心离开击球点远一些,执拍手挥臂半径大一些”。
       1977年至2005年过去28年了,历史多少也该有些进步了。这样一个大体改动,不仅基本完整表达了原作的意思,而且多少还能体现出一点历史的进步,体现出一点业界发力认知的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表述,其动作思想、动作要领更趋向清晰。无疑也就更易于被领会、接受,也更可能获得作为教科书希冀获得的授受效果。
       是不是这样一个意思?

       例3、“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待续)
                                                                                                                 2016/7/12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8-21 17:25:07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6-8-21 17:27 编辑

      辨宝路线图192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0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36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13


      10条指标比照下,“教材方法”第一条的尾巴…… 10
      骆正显方法第1条中的可继续探讨空间 2


      骆正显方法第一条还存在的一个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
      例3、“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句话,是不是说到位了?


      首先可以肯定,利用全身整体发力,当然要让人体“手臂以及腰、腿”等各部位都来各显其能。从这一意义上讲,这里提出“手臂以及腰、腿”是属正常,没有问题。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让手臂部分发挥手臂部分的作用,腰部分发挥腰部分的作用,腿部分发挥腿部分的作用,总之各个部分都要发挥作用。从这一角度理解,这话的后半部分当然就更没问题。
      所以可以说,从字面上看,整句“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这话没毛病。


      这可能就有人会说了:既如此,你“辨宝”为什么还要把这句话作为问题例3提出来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大家可以看到,我在这说的是“有待继续探讨”。
      我认为,这整句话语言表达完整,科学方向对头。我提出的问题只是:作为一个发力认知观点,它在理论上还有探讨空间,还可以更深入、更到位。
      骆正显方法在这把腰与腿、与手臂排列在一起,说让它们“都能发挥它的作用”。可是,又并没有讲述让“手臂以及腰、腿”这“各个部分”各自发挥什么作用。
      这里,就“有待继续探讨”。


      叙述行文,一般像说让“什么什么”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这些排列在一起的“什么什么”,应该都是具有同样功能作用的主体,这才能放在一起,对吧?
      如果出于需要,把并不属于同样功能作用、但却是与本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些“什么什么”主体排列在一起,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这里还必须要跟进,还要对这些不同功能作用的主体,这什么是发挥什么作用、那什么是发挥什么作用,须一一分别详述作用说明。这样,才能保证你所阐述、所主张的观点取得正确的授受效果;才能避免逻辑错乱,才能确切让受众受益、而不至于受害。是这样吧?
      “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这话,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语焉不详----大面儿上似乎说得不错,但实际上没说清楚。


      当然,一个整体发力动作,需要“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来“发挥它的作用”。可在这里,“手臂以及腰、腿”发挥的是不是同样的作用呢?
      如果是,你这个并列阐述就没有问题;
      如果不是,你这个并列阐述就是问题。
      是不是这道理?


      我们知道,
      腿、手臂都是人体相对独立的动能主体部分,在这发挥的都是相同的动能主体作用。
      腰,是人体躯干胸、背、腰、腹四部分构成之一,腰在人体中并不具有动能主体地位。
      所以,腰不可能撇开躯干,不可能撇开胸、背、腹,单独在这担纲动能主体作用;
      更不可能替代胸、背、腹,甚至直接取代躯干,单独在这发挥动能主体的作用。

      按腿、手臂与腰的本真功能区分,
      腿、手臂与躯干同为人体运动系统中的动能主体部分。所以,这里只有躯干适合与腿、与手臂放在一起排列并述。
      腰,依据它担当连接、支撑,支持人体躯干灵活转向的支点作用,在这只适合排入踝、膝、腰、肩、肘、腕行列。
      踝、膝在腿脚中发挥它支持腿脚灵活运动的关节、支点作用;
      肘、腕在手臂中发挥它支持手臂灵活运动的关节、支点作用;
      腰在躯干中发挥什么作用呢?主要就是承担上下体连接、支撑,并最大化支持人体躯干灵活转向的关节、支点功能作用。
      是不是这意思?


      要想充分发挥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作用,首先你必须得清晰明确这各个部分它们各是干什么的,这是基本前提,对吧?你说要让它发挥什么什么作用,而实际上你连它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连它的天职使命功能都没有一个正确认知,那还怎么谈得上发挥它的作用、还怎么可能让它发挥出你想得到的作用呢?完全没有依据,对吧?

      (待续)
                                                                                                                      2016/8/21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弧圈小球 2016-8-23 21:45:45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弧圈小球 2016-8-23 21:45:49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9-2 10:46:24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6-9-2 10:52 编辑

       辨宝路线图193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1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37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14
       10条指标比照下,“教材方法”第一条的尾巴…… 11
       骆正显方法第1条中的可继续探讨空间 3

       一面说人体动能源自肌肉收缩,同时又说腰是人体重要动能主体,自相矛盾了吧?

       要讲肌肉收缩与人体运动、与乒乓球运动员整体大幅度发力动作的关系,这必须得有人体运动系统科学意义上的肌肉相关知识作依托,对不对?
       首先我们知道,肌肉是一种能收缩的人体组织;
       肌肉收缩产生运动的作用力;
       人体的任何运动,即使是最简单的运动,都要由相关肌肉收缩来完成;
       这全都是不存在第二种解释的死道理。对吧?

       按人体运动系统科学理论----
       人体骨骼肌按部位区分,全身肌肉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部分。
       人体骨骼肌按功能区分,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
       (1)长肌多分布在四肢,收缩时会引起大幅度关节运动。
       (2)短肌多分布在躯干深部,收缩时运动幅度较小。
       (3)阔肌分布在胸、腹壁及背部深层,除收缩完成躯干的运动外,还对内脏起保护支持作用。
       (4)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关闭孔裂。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各种括约肌等等。
       依据肌肉收缩与人体运动关系的这样一些相关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大幅度运动动能,主要来自人体四肢的长肌,还有胸、腹壁及背部深层的阔肌,而决非其它。

       要讲肌肉与力量的关系,本“辨宝”162、163期也已经聊过了这个问题。一个人肌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这样“六个因素:
       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
       2肌肉中的肌纤维的数量;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4中枢神经系统的肌能状态;
       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6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这六个因素中,第1、4、5点是相关肌肉做功能力方面的肌理因素;第2、3、 6点是讲肌肉的体量、质量因素。尤其第2、3、6点,这讲的是肌肉做功的基础硬件。
       简单地说,肌肉与力量的关系,就是一种体量与质量的关系。一个人肌力的大小,就看你肌腱有多长、肌腹有多大,你这肌肉是不是发达?
       同等条件下的肌肉做功,你这肌肉越发达、体量越大,质量越高,做功能力就越强,所产生的力量就越大”。
       要论肌肉与力量的关系,这些也都是死道理,对吧?

       了解了肌肉与人体运动的关系,了解了肌肉与力量的关系。我们就应该非常明确:像乒乓球运动员增大击球力量这样的大幅度动作,一定主要是由分布在人体四肢的长肌,与分布在胸、腹壁及背部深层的阔肌等诸多大肌肉群来驱动进行的,也决非其它。
       关于腰,前面“辨宝”已多次聊过、确认过生理学层面的腰的定义:
       按生理学人体构成理论,人体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头部有口、鼻、眼、耳等器官。
       颈部把头部和躯干部连接起来。
       躯干部的前面分为胸部和腹部,后面分为背部和腰部。
       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各一对,上肢分为上臂、前臂、手三部分,上臂和前臂合称为胳膊,下肢分为大腿、小腿、足,大腿上方与腰部相连的部分叫臀。

       这样一个腰,具有四肢具有的长肌,具有胸、腹壁及背部深层具有的阔肌吗?没有。
       既然什嘛长肌、阔肌都没有,没有发达的大肌肉群,这个腰能凭什么与四肢比肩、与躯干争锋,担纲人体动能主体?
       很简单,
       既然认同人体动能源自肌肉收缩理论,那不应该奉腰为人体动能主体?
       既然一定要奉“腰”为人体动能主体,那就别在这提什么“肌肉收缩”?
       说人体动能源自肌肉收缩,又说腰是人体动能主体。像这样子的自说自毁,是不是自我矛盾?这是不是又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

       (待续)
                           
                                                                                                                           2016/9/2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瞎搞 2016-9-2 18:33:41
艾玛,本人不懂,只能打赢二级运动员,国家队让你去教好了,还用腰是错的,我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9-27 18:09:18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6-9-27 18:10 编辑

      辨宝路线图194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2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38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15

      “教材方法”究竟在干些什么?

      骆正显方法第1条确实存在改进空间,这是客观事实。但“教材方法”对骆正显方法第1条的删改行为则完全相反,不但不是追求改进、不是追求更好,而完全就是在开倒车。“教材方法”在这的所作所为,真真实实地给我这样一个感觉:
      骆正显方法第1条当中哪儿跟科学挨边儿,哪儿可能让受众更明白、对受众更有利,“教材方法”就专挑那儿下手,坚决对那儿进行删改!
      我这些话是不是言过其实?是不是太荒唐?或者根本就完全错误?
      不着急,“教材方法”的倒行逆施远不止于此。我们再一条一条接着往下聊。

      又如第2条,骆正显方法第2条起首开宗明义讲的是“击球前”。不客气,“教学方法”拿过来就特别改成:“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的理论来源于肌肉的收缩”。
      奇了大怪了!谈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你讲发力,讲发力理论就行了,对吧?怎么还扯上“人体的理论来源”了!人体怎么来的,与乒乓球运动发力方法有直接关系吗?难道,学       乒乓的人还一定要从小就特别学习人类繁殖知识,特别学习怎样怀孕生孩子?
      乒乓球专业《教材》,传道“人体的理论来源”。是不是太不专注,太乱了?

      再看第3条,骆正显方法主要讲击球点的选择。而“教材方法”这里,则对骆正显方法第3条完全弃之不取。难道,选择正确的击球点问题,对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不重要吗?
      纯从技术上讲,
      无论以何种技术、何种力度去击球,这都关系到执拍手挥臂的轨迹,是不是?
      无论以何种技术、何种力度去击球,这都关系到执拍手控制拍形角度,对不对?
      好,就算你挥臂轨迹完全正确,拍形角度极为合适,加速度也十分到位,各个方面一切的一切都做得非常完美了,是不是就一定能得到最大理想击球力量呢?
      可以肯定地说,还不能。因为这里还有一个环节----你前面各环节所作的全部加速度努力,必须还要不早不晚恰好就在最可能实现你发力诉求的那个点上精准迸发,要在那个点上以最大加速度集中释放作用于球。这样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击球点。
      你前期各环节加速全都OK了,你这里还有一个击球时机的把握点问题。这个击球时机的把握点,就是你想获得理想击球效果的最佳击球点。
      你以最大加速度击球,正好精准抓到了那个最佳击球点集中迸发作用于球,你就可以实现你的最佳理想击球诉求。而如果,你在击球点把握上出现任何一丝丝偏差,你对不到点,你没能够实现在那个最佳击球点精准击球。没商量,那你的理想发力诉求就必将功亏一篑。即便你之前蹬腿、甩胯、转腰、挥大臂、收前臂,甚至你手腕、手指,各环节全都做得一等一顶级好,管P用!顷刻间全都会化成无用功,瞎忙乎!是不是这样?
      对于如此重要的“选择正确的击球点”观点,“教材方法”却刀斧相向,坚决将其从发力方法中彻底铲除。

      不错,骆正显方法第3条在选择击球点问题上的表达并非十全十美。其“正确的击球点……正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右侧前方;反手攻球(削球)时,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侧前方(以右手握拍为例)”这一阐述也实在太糙。
      一般都知道,窄义的击球点选择,主要应该在来球方向,因为你要迎击的是来球。
      来球从桌上弹起后有弧线、有轨迹。回球的击球点选择,必然就在这一弧线、轨迹上,在球的上升前点、上升期、最高点、下降期、下降后期的某一位置点上(实际击球点,应视技术需要、视可能性具体细化)。骆正显方法“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右侧前方……左侧前方”,只强调在以自己身体为坐标的某处方向选择击球点,这显然脱离实际。选择是因事制宜,必然要视客体情况择定应对点。在这里,运动员要紧紧盯住的必然是来球的弧线、轨迹,以从中选择正确的击球点。是不是这样?无视客观,脱离来球弧线、轨迹,你还到哪里去选择、去抓那个正确的最佳击球点呢?所以,骆正显方法“正确的击球点……右侧……左侧前方”这说的,确实跟没说差不多少。
      尽管如此,但怎么说也只是个对击球点“如何选择”的认知问题,丝毫无碍“选择正确的击球点”这一重要观点本身的正能量光辉。是不是这道理?这样一个骆正显方法第3条,再有什么其它认知问题、表达问题,那都只能是白玉微瑕,罪不当诛。你“教材方法”怎么就干净决绝地把它给砍杀除去掉呢?

      或者我这观点、说法确实完全错误。但恐怕你“教材方法”一定得拿出这样一个理由:在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中提出“选择正确的击球点”,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否则,你只能让人们往坏处想……
      “教材方法”坚决不想让人知道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中,还一定要懂得“选择正确的击球点”这一极为重要的方法要点。这也就说明,你“教材方法”就是在对发力方法使坏,对全国基层乒乓球教练员、对乒乓后人使坏。
      你说说,还能让人怎么想呢?

      (待续)

                                                                                     2016/9/27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10-12 11:31:25
       辨宝路线图195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3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39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16


       “教材方法”究竟在干些什么? 2

       骆正显方法有6条,“教材方法”也是6条。
      “教材方法”把骆正显方法“选择正确的击球点”第3条砍掉了,怎么还有6条呢?
      “教材方法”又弄出了一个什么更好的东东,好到可以取代骆正显方法第3条?
       非常遗憾,你以为“教材方法”会为搞好发力方法动脑子?那就白瞎你的善良了!把骆正显方法第3条砍掉后,又为了像骆正显方法一样也凑足6条,它捎带手儿的把骆正显方法第4条一分为二,放放腰抻抻肩改成两条,变戏法儿似的“教材方法”第3条就不缺了,第4条还照有。
       这算盘珠子抠的,够精的吧?


       我们来看看骆正显方法第4条原文:
       “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是进行猛烈攻球所采用的方法。如进行一般攻球或拉球,则应以手臂发力为主,腰、腿只起辅助作用),使身体重心的移动不致过大”。
       我们可以看到,骆正显方法第4条第一自然句,是提出本条方法主题任务诉求。第2自然句是第1自然句的跟进,是在讲授如何具体操作,如何理想实现本方法主题任务诉求。
       很明显,这第1、第2两个自然句,前者是认知,后者是行动,二者是属于:因此而所以有彼,是前后承启依偎相生关系,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方法内容。
       可是,“教材方法”却在这里下刀,把一个方法要点中的两个环节,切割成两条方法。

       变两条就变两条吧!只要你心存善念,确实追求向上、向好。那别说1条变2条,你就变10条8条,变多少条都不是问题。但是,
       打球的都可以扪扪心,大家是不是都在追求、都想拥有击球的爆发力?乒乓球运动员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所作的全部加速努力,最终是不是为了“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以实现最大爆发力作用击球效果?骆正显方法第4条第一自然句提出:“击球时……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这话是不是直指发力击球动作最终关键点的核心要点?这话是不是特别明确、清晰、简练,特别易于沁人心脑?
       “教材方法”第3条,却在这儿把“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一整句彻底删去。硬给改成“击球时……除注意保持有足够的加速距离外,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1、都到击球时了,又倒回去扯加速距离,还又重复那原本就已经错误的什么“注意保持”加速距离。
       2、用“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取代“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使得一个对运动员发力动作极其重要、原本必须要让运动员特别重点认知的这一经典发力方法要点蚀骨化水,毁于无形。
       3、临了临了,最终还把这“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又解释成“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你“教材方法”自己说说,这叫啥玩儿……

       特别强调说明“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 即”字是什么意思?“也就是”的意思,对吧?所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这个“击球时……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也就是指像击球前全程一样的挥拍加速度。该这么理解吧?
       强调整个儿“击球时”、击球瞬间”与“击球前”挥拍加速度全都一样,也就等于是在强调:要全程常规均匀加速直至击球。是这么个意思吧?
       既然是全程常规均匀加速直至击球,那干嘛非绕这么大弯儿,还特别煞有介事的在这儿得吧得、得吧得什么“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
       这不纯扯蛋吗?


       都知道讲爆发力,要用爆发力击球。那么,
       “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击球时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除注意保持有足够的加速距离外,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这两个说法,那个更相近于真实的“爆发力击球”?
       一个悉数为当代中国乒界泰斗、权威、大佬、大咖、以及诸多全国著名乒乓学者组成的团队,一部无疑可以代表中国乒乓顶级专业知识、顶级专业力量打造的国部级乒乓球运动专业《教材》,你们敢说你们完全不清楚、完全不能区分这两个说法的区别?或者,你们还敢说你们心里什么都清清楚楚,但就是要这么干----
       就是要让乒乓后人不可能接触并掌握最最接近爆发力击球的发力方法认知要点?
       就是要让乒乓后人只能接触、只能学习全程常规均匀加速直至击球的发力方法?
       你们脑子里,不会真是这样想的吧??


       (待续)

                                                                                                              2016/10/12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10-30 08:32:47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6-10-30 08:34 编辑

      辨宝路线图196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4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40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17

      “教材方法”究竟在干些什么? 3

      骆正显方法第4条第一自然句,提出本条方法主题任务诉求后。紧接着第2自然句就明确提示:“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是在讲授本主题方法的具体操作。
      我认为,该第2自然句有两个突出重大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个重要的未及到位。

      第1个重大贡献:“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这揭示了人体整体发力时,各部位先后依序运作的动作协调问题。
      谓之为重大贡献,是因为协调运作问题,攸关乒乓球运动员发力技术动作,是乒乓球运动员能不能学习到、能不能掌握好理想发力技术动作的命门要点。
      因此,要利用人体各部位整体参与发力,首先一定要解决好相关有序协调的正确认知,这是前提。把各环节相互关系搞清楚了,把先后有序,协调运作这八个字丝毫不打折扣地完全落实到位了,运动员理想增大击球力量诉求的实现,才可能途坦路平,只在续步。
      我们可以看到,骆正显方法这里阐述的协调,已经不再是乒乓业界虽宝贵、但纯系个人的经验体会,与人云亦云的坊间传言。骆正显方法在这已返璞归真,已经是在启用“躯干”一类清晰科学定义的生理学名词来释读这一专业发力技术动作。语言简洁、语境可见,非常直观地就让人对这一发力动作各相关环节间必须要依序协调的大致关系一目了然。
      所以必须要肯定:走向科学、依托科学,用人体运动系统科学理论来揭示运动员整体发力,捋清楚人体各部位动作依序协调的相互关系,是该第2自然句的第1个重大贡献,也是中国乒乓业界发力理论研究史上,由主观唯心状态走向客观唯物世界的一个重大图腾点。

      第2个重大贡献:“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辨宝路线图181期,比照两个发力方法的10项参考指标第2条:“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和舒张,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这是人体运动系统科学,是我们认知一切相关人体运动、以及相关发力问题时,绝不可须臾偏离的、最最基础的依托点。
      骆正显方法“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就是在用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来释读乒乓球运动员增大击球力量的整体发力动作。“躯干带动手臂”,即以执拍手一侧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执拍手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即以肘关节为支点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即以腕关节为支点带动手腕。
      为什么业界有“蹬腿、甩胯、转腰、收臂”这样一些“秘笈”、“宝典”般的术语要诀?其内要奥秘就在这里----对各部位的发挥作用,一个重要认知方面是肌肉收缩,还有一个重要认知方面就是利用各相关关节。“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这才有“蹬腿、甩胯、转腰、收臂”的各部位发挥作用,这才可能成功进行理想加速发力。
      大家是不是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通常一谈到加速度、谈到发力,业界的视点就盯在人体胳膊腰腿各具体部位。再往理论上靠一点、深一点的,就是带一句、或反复几句肌肉收缩之类,似乎这就穷尽了全部发力真要,就到位、就完事了,是这样吧?
      骆正显方法这里就不是讲了肌肉收缩、讲了躯干胳膊腿,就觉得讲到位了,骆正显方法不是这样。在揭示了“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后,并没有在这里划句号陶醉喝茶小憩打个盹再另起一行。它认为这讲的只是一个层面,还远不是全部。所以,之后又特别跟进强调:按照这样一个“发力次序进行加速”,可以“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就特别明确地告诉你----人体各部位的依序加速,一定要有意识地主动利用好、发挥好“以关节为支点”的加速作用。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认知细化、到位了,运动员的发力运作,是不是就可能进入一个由认知到动作全都在科学正确道路上的良性循环?是不是就可能会更主动、更合理地利用各部位、各关节支点,更充分、更好地实施发力?应该是完全可能,一片光明,对吧?

      不错,“蹬腿、甩胯、转腰、收臂”确实在运动员发力动作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练在工作中强调这些并没什么错。可我们还必须要明白,所有这些个强调点都还只是局部。这么些个局部,你每个局部都可能成为击球作用端吗?不可能吧?击球作用端只有一个,就是执拍手。在整体发力动作中,实打实让各部位全都动起来、并让各环节的全部加速努力都能攒集到一个作用端执拍手部位,于最终击球瞬间爆发作用。这么大一个重任落在哪里?就落在“以关节为支点”。
      本《辨宝路线图》第4期就已经讲过,关节,是发力神女的珍珠项链。
      是关节,为“蹬腿、甩胯、转腰、收臂”每一个部位的成功加速,发挥了“舍我其谁”、“没我就不行”的“支点”重要作用。
      还是关节,一个点一个点的把各部位的加速运作串连起来集中于执拍手作用端实施作用,这更是一个无争的事实。
      所以还必须要肯定:明确提出“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使得发力认知深层面的“以关节为支点”要法作为焦点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该第2自然句的第2个重大贡献。
   
      下面我们再聊聊该第2自然句一个重要的、尚未及到位的问题。

      (待续)
                                                                                                               2016/10/30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11-17 08:20:50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6-11-17 08:22 编辑

      辨宝路线图197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5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41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18

      “教材方法”究竟在干些什么? 4

      “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这揭示了运动员全身整体发力这一协调发力动作的大致框架构建,给了你一个照着画瓢儿的葫芦样儿。
      “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突出强调了关节支点在乒乓球运动员全身整体发力动作中的重要性----各相关部位依次协调加速,可以更好地发挥以关节为支点的加速作用。
      骆正显方法第4条第2自然句讲到这里,像是就把这条方法给讲完了。
      讲过了大致框架构建,讲过了关节支点着眼点,是不是这一条发力方法就真的讲全乎了?
      我们应该明白:
      大致框架构建,只是画出了这一发力动作的运行轨迹;
      发挥关节支点的加速作用,只是告诉了你这一发力动作运行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的纲领性要点。
      当然必须要肯定,这都是该条发力方法的重要构成部分。
      但是,
      大致框架构建,是不是要做动作?这动作是不是你还得要去做?
      把握关节支点,是不是得要把握?这把握是不是你还得要去做?
      这是不是就必然有这么个事儿:这个“做”,你怎么做??

      可以想象一下:大楼图纸有了,相关施工计划、建筑材料也啥都有了,大楼就自然矗立于世了?没这事儿,对吧?
      要见楼,得建楼,具体还一定得经过个技术活儿,还必须得去施工、建造,而后才可能见得着楼。是不是这样?
      为什么讲术业有专攻?是事儿都一定有特性,要想把事儿做好的话,都一定还得有切合它特性需要的专项办法,这是通理,对不对?要想照葫芦把瓢儿画好,要把握、利用各关节支点发挥作用,这同样必须得有一个能把瓢儿画好,必须得有一个正确对路的、能让各关节支点全都发挥作用的上好专业技术方法。对不对?
      “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动作怎么做,怎么把它做好?
      “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发挥怎么做,怎么把它做好?
      把这一定得“做”、还一定非得“做”好的事儿都“做”好了,这个发力才可能好;要是“做”得不好,这个发力就肯定不好。是不是这样?
      这样一个“做”什么意思?就是你怎么去加这个速、怎么去发这个力。
      什么叫发力方法?就是这个发力你“怎么做”,发力方法就是告诉人“怎么做”。
      这样一个当口,是不是就来到了增大击球力量发力动作的专业技术核心认知点,就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本发力方法主题所在----你“怎么做”?
      就在这该告诉人“怎么做”的关键当口,骆正显方法滞步了……

      可以相信,照着“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这一发力动作的整体协调性可以得到保障。
      也可以相信,“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各关节支点都被充分调动、使用了,这一发力动作的幅度与流畅性也可以得到保障。
      可是,具体“怎么做”?怎么来照着这一“发力次序进行加速”?怎么来“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骆正显方法对此未作明确阐述。

      我们再回到原点----
      肌肉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动部分,是人体的动能主体。要谈加速,怎么着都一定主要还是肌肉的天职活儿。这不存疑义,对吧?
      照术业专攻通理,乒乓球运动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动作,一定有符合本专业特定技术需要的肌肉收缩做工方式要求。这也不存疑义,对吧?
      讲了“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
      讲了“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是不是紧接着就得继续跟进,就得讲讲此时的肌肉收缩该咋干活儿、该“怎么做”?因为这统统都要靠肌肉收缩做工干活儿提供动能,对不对?
      此时,我们的肌肉收缩运作应该怎么做?这里就得有一个正确、对路的“怎么做”方法,对不对?只有在这里把这样一个该“怎么做”的事儿也整明白了,该第4条方法才算齐活儿,才可能得以成立。是不是这样?

      十分明确,这个“怎么做”,真真儿的是该第4条方法的法眼所在。都到眼面前儿了,骆正显方法未能继续往前走,画了龙不点睛。所以我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到位。

(待续)
                                                                                                                2016/11/17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