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乒乓球转动的

乒论 楼主 2010-5-5 08:45:00
QUOTE:
以下是引用庄周迷蝶在2010-5-4 23:19:00的发言:

这个时候,球和接触的胶皮是没有相对运动的。有相对运动就产生滑动,就不能制造旋转了。尽管胶皮本身在变形,但是球是和胶皮一齐跟随着变形,球和拍接触点的位置没有变化。简单一点,用手指尖去推球,就知道手指尖和球之间不能有滑动的,只能是肌肉在变形。

我在乒乓球上画了三个区域,如下图,每段距离1cm,三段正好相当于四分之一的球弧长,1区代表中部,2区代表中下部,3区代表底部。大家可以试试,一手拿球,一手拿拍。怎么样做才可以从1点转动到3点的,就是我所说的从中部磨擦到底部,到底可不可以仅是凭借胶皮的变形就能从1变到3这段3cm的距离,还是只能通过滑动才能到达。这样的试验又简单又容易理解,一做就明白,无需要多说。

     我和庄板最初讨论这个问题的起点,就是庄板的一张写真,是一张球拍的写真,上面有发球时球在胶皮上留下的印记,庄板说明了这些印记是发下旋球的痕迹,而且并未有特意想让球接触到球拍的哪一个部位。其后,风刀总版也上载了他拍照的发下旋球时的球拍的照片,留在球拍上的球的痕迹也差不多是直径1厘米左右的点。我们讨论时,对象是球拍,而不是球。

如果讨论球的话,那么我们知道球被撞击后就开始转动,如果我们在撞击开始的某一个时刻,在庄版的球写真上的1的部分取一个质点,那么,在过了一霎那的某个时间之后,这个质点一定会运动到原来处于3的位置(这是在只讨论旋转的情况下),这时这个质点是可以位移大概3厘米的。

     那么这个大约3厘米的位移是否可以在球拍的胶皮上留下痕迹呢?[em1017]

    这取决于在位移3厘米的过程时间里,乒乓球是否始终同乒乓球拍的胶皮接触着?

换句话说,也就是乒乓球拍能否抓得住(或咬住)受到套胶的弹性碰撞而飞出的乒乓球?

为了简单易懂,我们抛开套胶在变形过程中受力变化对时间的积分及瞬间受力大小和方向的微分方程,只采用乒乓球理论上公认的球运动速度和转速来求证。

    运动员大力扣杀时的挥拍速度大概35公里/小时,9.7/秒。乒乓球最高转速120/秒,线速度为120x3.14x0.04=15/秒,乒乓球运动的最高速度是17/秒。

9.7/秒的挥拍速度,能否抓住(或咬住)以17/秒的速度飞去的乒乓球?

或, 9.7/秒的挥拍速度斜切向乒乓球的表面,而由胶粒的变形向球表面施加斜向的推力而使球以 15/秒的线速度(这个速度也是胶粒从最大变形开始恢复原形状的速度)开始转动时,球拍的胶粒能否咬住这个球,并且使球在胶粒上留下一道痕迹呢?

    我们说,“咬”住球,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也经常跟一些初学者讲,当初学者回击下旋球下网时,我会告诉他们说,你应该“咬”或“拿”或“抓”住球等等。这些比喻,提示,象征等教学方法具有提高球技的科学道理。但是无论如何试验和讲解,也不可能在胶粒上留下明显超过1厘米的痕迹。除非套胶的变形及回弹速度小于运动员的挥拍速度,也就是小于9.7/秒,这种套胶应该成为“面包”或“豆腐渣”套胶,5060年代可能有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vanping 2010-5-6 05:54:00

对了,曾经有教练说过,“打下璇球时,应该有一种“咬”住球的感觉”,应该说的就是楼主讲的这个现象。请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9 8:05:0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风刀霜剑 2010-5-6 14:51:00

 

强烈支持62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那么这个大约3厘米的位移是否可以在球拍的胶皮上留下痕迹呢?
    这取决于在位移3厘米的过程时间里,乒乓球是否始终同乒乓球拍的胶皮接触着?
换句话说,也就是乒乓球拍能否抓得住(或咬住)受到套胶的弹性碰撞而飞出的乒乓球?
为了简单易懂,我们抛开套胶在变形过程中受力变化对时间的积分及瞬间受力大小和方向的微分方程,只采用乒乓球理论上公认的球运动速度和转速来求证。
    运动员大力扣杀时的挥拍速度大概35公里/小时,9.7米/秒。乒乓球最高转速120转/秒,线速度为120x3.14x0.04=15米/秒,乒乓球运动的最高速度是17米/秒。
以9.7米/秒的挥拍速度,能否抓住(或咬住)以17米/秒的速度飞去的乒乓球?
或, 以9.7米/秒的挥拍速度斜切向乒乓球的表面,而由胶粒的变形向球表面施加斜向的推力而使球以 15米/秒的线速度(这个速度也是胶粒从最大变形开始恢复原形状的速度)开始转动时,球拍的胶粒能否咬住这个球,并且使球在胶粒上留下一道痕迹呢?
    我们说,“咬”住球,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也经常跟一些初学者讲,当初学者回击下旋球下网时,我会告诉他们说,你应该“咬”或“拿”或“抓”住球等等。这些比喻,提示,象征等教学方法具有提高球技的科学道理。但是无论如何试验和讲解,也不可能在胶粒上留下明显超过1厘米的痕迹。除非套胶的变形及回弹速度小于运动员的挥拍速度,也就是小于9.7米/秒,这种套胶应该成为“面包”或“豆腐渣”套胶,50,60年代可能有过。


乒论版主的上述推论非常明确的表明:我们在发下旋球的时候,尽管你主观上能实现拍面触球的轨迹走的是一个弧面(从后中部到底部)但其得到的结果是不能随己所愿的!事实是,只有拍面触球的瞬间拍面与球体完成了有效的接触,而后的瞬间球已经脱离拍面飞出去了哟。所以,球在拍面上留下的痕迹只能是一个点(这个点的面积大小跟球吃入套胶的深度成正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6 15:05:23编辑过]
忘掉你的身份,忘掉你的年龄,忘掉你的卑微,忘掉你的显赫,忘掉现实的许许多多——把你和我当作一个小小的音符,让乒乓来组合最美好的音乐.以球交友,共享国球快乐。QQ:3287953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庄周迷蝶 2010-5-6 17:01:00
很多人会把感觉当作真实的事实,却不知错得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洋人 2010-5-6 17:16:00

呵呵,庄版和乒版的观点只能说是"形而上学"的,还是S版说的更有道理!

 

不过, 有讨论甚至争论是好事,至少我们越辩越明哈

主板: 银河U1 狂III40+狂III39 副板: 三维碳中王 狂III39+CJ8000C 废板: 红黑7.6 狂III 39+E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njlxg 2010-5-6 17:22:00
  强烈支持64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njlxg 2010-5-6 17:40:00
  强烈支持65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飞锤 2010-5-7 15:50:00
QUOTE:
以下是引用sun979在2010-4-28 9:12:00的发言:

楼主找来的这张图很有说服力,感谢。

 

首先,庄版所说胶面不能错动的理论被楼主推翻了,然后庄版说如果真存在摩擦到底时至少要三厘米痕迹也被楼主推翻了,实际上按照楼主的理论,乒乓球发下旋是可以摩擦到底的,因为你已经证明了我的观点,胶面错动咬住球然后做的摩擦动作,发下旋是可以从中下部摩擦到底的。

 

实际上真相已经大白了。

 

我要说的是,一个点,并不能说明球碰到球拍就立刻弹飞了,这里并不是向庄版想象的那样如果有摩擦就会有三厘米的痕迹。

 

首先你们俩把发球的动作僵化在直线挥拍的挥砍,这样平直的挥砍发球,的确是只有一个摩擦点,没有圆弧的摩擦动作,只能说摩擦系数更少,相对其他发球而言脱板最快。

 

其次,庄版与乒版做发下旋不能摩擦到底这样的论断,源自于一个固化的印象,而这个印象是假设球不随着球拍的挥动产生位移才成立的。实际上这种假设根本不存在,从根本上就存在着原则性错误。

 

实际上球是随着球拍的摩擦产生位移的,那么两位这个恒定不变的参照物就失去了空间坐标,你们所假设的理论是球拍触球后只能是一个点,而这个点是不动的,所以不存在向下摩擦,这样说是不合乎逻辑的。实际上,这个点随着挥拍摩擦向发力的方向移动,是这个触球点跟随着球拍从中下部到了底部然后旋转着飞出去。

 

而且根据楼主提供的这张受力情况图,可以很好的说明了套胶与球摩擦的情况,咬住球的一个点,然后做的摩擦动作,两位不会以为球是不动的然后这个点也不会随着摩擦面旋转吧?

 

如果你们认为球会随着摩擦产生位移,这个触球点会被套胶咬住向下方旋转,那么两位的观点不攻自破。

非常赞同!!![em1002]

发球的过程不是僵化不动在某一点的,在这个过程中球拍是可以沿着出球的方向追加发力的。

手及手腕的运动多种多样,一言实不足以概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顶sun版!

一手国货,涨球基本靠输了然后自己悟的精英er在此出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vanping 2010-5-7 16:20:00

那么这个大约3厘米的位移是否可以在球拍的胶皮上留下痕迹呢?

这取决于在位移3厘米的过程时间里,乒乓球是否始终同乒乓球拍的胶皮接触着?

换句话说,也就是乒乓球拍能否抓得住(或咬住)受到套胶的弹性碰撞而飞出的乒乓球?

为了简单易懂,我们抛开套胶在变形过程中受力变化对时间的积分及瞬间受力大小和方向的微分方程,只采用乒乓球理论上公认的球运动速度和转速来求证。

运动员大力扣杀时的挥拍速度大概35公里/小时,9.7米/秒。

乒乓球最高转速120转/秒,线速度为120x3.14x0.04=15米/秒,乒乓球运动的最高速度是17米/秒。

以9.7米/秒的挥拍速度,能否抓住(或咬住)以17米/秒的速度飞去的乒乓球?

或, 以9.7米/秒的挥拍速度斜切向乒乓球的表面,而由胶粒的变形向球表面施加斜向的推力而使球以 15米/秒的线速度(这个速度也是胶粒从最大变形开始恢复原形状的速度)开始转动时,球拍的胶粒能否咬住这个球,并且使球在胶粒上留下一道痕迹呢? 我们说,“咬”住球,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我也经常跟一些初学者讲,当初学者回击下旋球下网时,我会告诉他们说,你应该“咬”或“拿”或“抓”住球等等。这些比喻,提示,象征等教学方法具有提高球技的科学道理。但是无论如何试验和讲解,也不可能在胶粒上留下明显超过1厘米的痕迹。

 

以下是引用飞锤在2010-5-7 15:50:00的发言:

非常赞同!!! 发球的过程不是僵化不动在某一点的,在这个过程中球拍是可以沿着出球的方向追加发力的。 手及手腕的运动多种多样,一言实不足以概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样组合更合适,因为说的是那样的对。乒版的前提就是拍是挥动的,球是比挥拍更快地运动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9 8:10:3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vanping 2010-5-7 16:21:00
乒版的前提就是拍是挥动的,球是比挥拍更快地运动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9 8:11:4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