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 “以腰控臂”论是一个谬误 应该摒弃—— 诚呈一个新思维“自然发力方法”

板叟 楼主 2016-11-30 23:28:32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6-11-30 23:33 编辑

       辨宝路线图198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6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42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19

       “教材方法”究竟在干些什么? 5

       骆正显方法第4条,无论是科学角度,还是专业技术层面,都堪称为整个儿骆正显方法最经典的华彩篇章。虽稍有不到位,但以其所在时代而论,甚至相对于当代中国乒乓理论高层,都已经是相当超前、无人企及的先进科学理论思想了。满满的正能量,足以令每一位真爱乒乓的人心生敬意。

       反观“教材方法”第4条,它对骆正显方法第4条却采取这样一个立场----你讲科学,我就删你、改你;你讲技术,我就把你搅浑、搞乱。
       骆正显方法第4条: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教材方法”把人家一分为二改变成
       第3条:“击球时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除注意保持有足够的加速距离外,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第4条:“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并使重心前移。要使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你“教材方法”明晃晃举着的旗号不就是讲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吗?
       你“除注意保持有足够的加速距离外,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这一阐述,比“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更接近真实、科学意义上的击球爆发力吗?
       你这“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说来说去,不是还又把“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又倒回去说成“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了吗?
       你这不是明明白白在强调,整个过程都还是要匀速用力击球吗?
       一面装腔作势扯什么“提高击球力量”的方法,而实际上却在叫大家匀速用力击球。
       这是不是蓄意坑人?

       骆正显方法第4条第2自然句:“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你“教材方法”第4条把这儿改变成----
       “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并使重心前移。要使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难道,“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不协调?
       难道,用“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这样一个乱套错序加速还更协调?
       这是不是表面上讲协调,而实际上变着法儿让人没法儿协调?

       “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这样一个人体运动系统的基础科学观点也敢抹掉!
       肩关节脱臼了,你胳膊能动吗?肘关节脱臼了,你前臂还动得了?
       离开关节支点的支持,你人体任一部位再多肌肉又能怎么样?你怎么来生发运动,你还拿什么来谈让“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要是人家骆正显方法没说,你也从没见过、没听过这话,你还可以强辩说你不懂,不知道。可人家已经白纸黑字都说得明明白白的了,你还硬要把这么重要的科学观点删除掉。你这眼睛里也真是没谁没谁的了!

       尤其荒诞的是什么:“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
       无疑许多运动项目的转体都会用到腰,乒乓球运动自然也一样。但这一转体的用腰,是人体躯干利用腰环节增大转体幅度、增大加速发力。这样一个用腰,你只管直接用、直接转就是了。这怎么还冒出来“要使用腰力”来“配合转体”一说呢?
       人体动能来自肌肉收缩,大肌肉群产生大动能。
       到乒乓球运动这里,拥有最丰富、最硕大肌肉群的人体躯干竟然转不动自己、转不好自己?还需要特别“使用腰力”来“配合”转动人体?
       股四头肌、臀大肌、胸大肌、背阔肌这么多大肌肉群加起来还不如你一个乒乓腰肉多,还不如你一个乒乓“腰力”大?这不是腰,这应该是“妖” !
       如此高深道行的“乒乓妖”,该找姜子牙封神了。

       (本《辨宝》在第146期至152期,第168期至179期,前后共对“骆正显方法第4条与“教材方法”第3、第4条比较” 作了19期专聊,具体内容可请参阅 )

       (待续)

                                                                                                         2016/11/30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gjdhb手机认证 2016-12-1 14:54:57
执著的板叟!!我很佩服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12-20 17:39:34
      辨宝路线图199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7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43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20

      “教材方法”的劣行综述

      之所以谓其劣行,是货真价实的乒乓人,货真价实的做着坑害乒乓后人、祸害乒乓基业的坏事。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均为6条。其中实实在在要贯彻到运动员一个发力击球动作中去的要点,基本上都集中在前4条。
      骆正显方法前4条讲的是:1 击球前、2  击球前、3 击球时、4 击球时。
     “教材方法”前4条也是讲:1 击球前、2 击球前、3 击球时、4 击球时。
      第5条是讲击球后之还原相关,第6条是讲击球外之日常基础训练、锻炼相关。当然,这两条也都属于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的重要有机构成。但直接体现在运动员发力击球时的动作上,主要还是体现在前4条。
      我们现在就来归总一下,“教材方法”在前4条当中干的这些个事儿。

      第1条,
      在专业技术方面
      把骆正显方法“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缩改成这么一句----“以及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
      把“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这一观点删除掉,这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教材方法”反对乒乓球运动员本该得到的----应该依这一板击球的发力需要,来规划自己这一引拍的加速距离----这一发力认知。
      而从专业实际需要,这是一个蕴含在每一板球技术当中的力道讲究,是一个基本决定这一板球质量、以至最后得不得分的关键要素。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要让每一位乒乓球运动员得到、并融化入血液中去的发力认知。
      “教材方法”用“以及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这样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空头表述,来取代骆正显方法“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这一明显具有极重大技术含量的观点表述。
      绝对的、极致专业的团队做这种事,这还能怎么读?只能读之为劣行。

      在科学原理方面
      骆正显方法“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各个部分”的表述,完整包含了肌肉、骨和关节。
      “教材方法”的“以及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这一表述专强调肌肉,避开了骨与关节。
      本《辨宝》第181期,依照人体运动系统科学原理制定的10条比照指标第1、2条已经讲过:
      1、人体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大部分共同构成。
      2、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和舒张,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
      比较科学原理,无疑骆正显方法的表述符合科学,“教材方法”的表述完全背离科学。
      可在“教材方法”这里,符合科学的观点如临大限死,背离科学的观点如沐春风生。
      必须应该看到的是,骆正显方法“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这一科学观点已经成立在前。“教材方法”是于28年后、打着权威教科书教义的旗号,用一个完全背离科学的“以及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观点,来推翻、并取代骆正显方法这一正确的科学观点。
      对于中国乒乓理论,科学过时了?科学不宜?

      肌肉是人体动能三大构成条件之一,但仅仅也只是条件。肌肉在这里只是收缩作用干活儿,通过以关节为支点收缩作用牵引骨移动位置,由肌肉、骨与关节共同构成的人体腿、躯干、手臂各部位协同进行加速生发动能,产生力量。
      从肌肉到力量,这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加速制造过程。特定项目,还一定需要用特定的科学、专业方法来完成这一过程。
      击球前的全部加速过程,人体各部位都是在加速,加速,加速!都只是在起着加速的作用。只有击球瞬间,于手作用端集中迸发挥拍击球发生作用的,那才叫力量。
      骆正显方法“以利于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整个手臂以及腰、腿等各个部分”,是包含肌肉、骨与关节的。这表述如此完整,人家都没说“发挥它的力量”,人家都还只是说“发挥它的作用”。
      “教材方法”反对骆正显方法人体各部位协同发挥加速作用的观点,提出光凭“身体各部分肌肉”,直接就让人去发挥“肌肉的力量”。
      用一个无比荒唐的谬论,取代一个完全符合科学原理、并且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正确理论观点。
      绝对的、极致专业的团队做这种事!这还能怎么读?只能读之为劣行。

      (待续)

                                                                                                            2016/12/20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12-31 11:31:27
fgjdhb 发表于 2016-12-1 14:54
执著的板叟!!我很佩服你

谢谢版主的勉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6-12-31 11:38:39
       辨宝路线图200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8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44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21
   
       “教材方法”的劣行综述  2

       骆正显方法第4条,是整个发力方法的最精要部分。
       “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这里提出的是,整个发力动作最最需要认真做到、最最需要切实做好的关键要点就是----触击球瞬间要“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这里跟进告知:要实现理想发力,要想获得理想的击球效果,就应该要依照人体运动系统原理,让全身各部位依序运作,以充分发挥各关节支点的作用协调加速。

       “教材方法”在这里将骆正显方法第4条一分为二变成了两条,改变成了自己的第3条和第4条。
       第3条,将骆正显方法“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改成了“击球时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除注意保持有足够的加速距离外,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我们先来聊聊这个“教材方法”第3条。

       大家都知道,
       为什么要寻求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就是要追求击球的杀伤力。
       最强、最高层次的击球杀伤力,就是最大化的击球爆发力。
       所以,所谓寻求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就是追求最大化击球爆发力的发力方法。
       我们看看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的这两个表述,
       一个是“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一个是“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这两个表述,哪一个表述更接近真实的击球爆发力?
       毫无疑问,谁都能看出来是骆正显方法的表述更接近真实的击球爆发力,对吧?

       事实上,“还要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即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这一表述与骆正显方法观点比较,根本就不只是好一点差一点的问题,而完全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天壤之别。
       骆正显方法强调的是击球“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教材方法”,则直接叫人回到“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
       “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是什么速度?那是起步,是初速度。再大点儿胆子说,至多也就是匀速、常规速度。
       击球瞬间,反对用“最快的速度”,教人用“加速击球前的挥拍加速度”。这是教人增大击球力量,还是教人没法儿增大击球力量?!
       绝对的、极致专业的团队做这种事!这让人怎么读?只能读之为劣行。

       骆正显方法第4条的主题跟进部分:
       “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这告诉你,想“达到最快的速度”,就要发挥好人体各部位关节“支点的加速作用”,各部位依序运作,协调加速。
       “教材方法”第4条,对这部分又是怎么改的呢?
       “击球时要充分发挥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协调用力。 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并使重心前移。要使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等动作在挥拍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集中地用在击球上”。
       “教材方法”在这里,也打了个要“协调”的旗号。
       但是,是“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协调?
       还是“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这样一个排序协调?
       协调的前提就是要有序、依序。人体运动系统,不可能按照“上臂、前臂、手腕和腰部、腿部”这样一个排序,来进行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运作。
       乱序、失序了,这协调还从何谈起?
       没有协调,运动员还怎么发得出来击球的爆发力?

       将依序协调的正确方法删除不让传播,教人用乱序、用不可能协调、不可能发得好力的错误方法发力。
       绝对的、极致专业的团队做这种事!这让人怎么读?只能读之为劣行。

       (待续)

                                                                                                                        2016/12/31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7-1-19 23:21:54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7-1-23 09:27 编辑

      辨宝路线图201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19
      骆正显方法与“教材方法”整体比较 45 “教材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22

      “教材方法”的劣行综述  3

      第2条、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系统范畴的原理问题。“教材方法”却在这扯生物学、扯“人体的理论来源”。学习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还非得先学人类两性孕育、人体是怎么来的?这哪儿跟哪儿!是不是?当然,即使基层乒乓教练员真按“教材方法”所说,教导乒乓后人先学“人体的理论来源”。那也并不直接就能破坏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所以,虽然这事儿让人很无语,但还并不构成是存心坑人害人,因而还不能将其列为劣行。

      第3条、击球点问题。击球点那个点,确实与运动员发力动作本身无关。但是,运动员所设定的应对来球实施,需要在挥拍轨迹、触球角度、擦击厚薄等所用技术、速度,恰好与来球,在那样一个正确的瞬间点上集中全力迸发精准击球,才可能获得最佳击球效果。而如果不能把握在那个“正确的击球点”上精准击球,自然这击球效果就两否难说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骆正显方法第3条,“教材方法”却整个儿把它给删了,把“正确的击球点”这一概念,从乒乓球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中给完全抹掉了。
      其实,“教材方法”第4条自己也基本照抄了骆正显方法的:“击球时,还要掌握好发力的时机”。
      那么,这个所谓击球时要掌握好的发力“时机”,是不是要落实到一个“点”上?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击球点的设定,这一所谓“时机”存在于何处?如果没有击球点,“时机”一说,是不是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由此可见,在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中提出“正确的击球点”概念,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由此也可以认定,删去骆正显方法“选择正确的击球点”的第3条,显然是一个错误。
      考虑到“教材方法”有可能确实认为“正确的击球点”并不重要。真是这样的话,那可能就只是一个不同看法问题,就属于认知问题,就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所以,对“教材方法”抹去“正确的击球点”概念这一做法,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斥之为劣行。

      第4条、骆正显方法提出“躯干带动手臂”。
      “躯干”是人体运动系统科学给与人体相应部位的定义叫法,是专义科学名词。“教材方法”把整个儿“躯干”句给拿掉,另用“配合转体要使用腰力”来表达同一主题内容。
      躯干与腰同义吗?能通用吗?
      躯干与腰,类似楼与墙的关系。楼体含墙,墙不含楼;同理,躯干含腰,腰不含躯干。“教材方法”抹去“躯干”句,突出强调“腰力”。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说法问题,与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似乎没有实质性厉害关系。而实际上,其中所反映的问题相当复杂。所以,我不会在这里简单地称之为劣行。

      但是,
      “越是要增大击球的爆发力,就越要使击球点离开身体远一些,动作半径大一些”。
      “要在拍与球接触的一瞬间使挥臂达到最快的速度”。
      “为此,应按照以躯干带动手臂,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发力次序进行加速,以利更好地发挥各个支点的加速作用”。
      这三点,无论谁怎么挑刺儿,最终还必须得承认,这都是乒乓球运动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的核心认知要点。没有这三点,就不可能称之为乒乓球运动增大击球力量的发力方法!
      “教材方法”,却把发力方法的这三大核心要点,一个不留全都给干干净净地去除了。
      《教材》团队里的人,都不懂乒乓球吗?
      
      请看由国家体育总局编著,于2005年1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乒乓球》一书前面的这样一个名单:
      编审委员会
      主      任:徐寅生 李富荣 杨树安
      副  主 任:蔡振华 刘凤岩 姚振绪 张燮林 朱佩兰
      编审委员:李玉环 戴启军 张晓蓬 郭仲熙 吴焕群 徐增琪 苏丕仁 王家正 庄家富 曾传强 刘雅玲 段翔
     
      编写委员会
      主      编:徐增琪
      副  主 编:刘雅玲 郭仲熙
      参编成员:刘  杰 王人卫 吴家多 左  群 凌群立 刘丰德 王  蒲 唐建军 李振彪
                      程云峰 张  博 刘建和 张晓蓬 李晓东 尹  霄 韩  华 陆志清 闻纯正
                      李志林 王福文 俞  仁 关  俨 厉彦虎 夏东香 柯元昕
      
      这样一个《教材》团队,就算瞎眼,也没谁敢说他们都是不懂球的胖子,对吧?

      乒乓业界方方面面卓越人士构成的《教材》团队,明面儿上教导增大击球力量发力方法,实质上却将已有发力方法中正确的、最最重要的三大核心认知要点完全去除,用一个不可能发得好力的伪劣发力方法推向乒乓基层、塞给乒乓后人。
      像这种打着《教材》旗号,暗暗地白蚁般戕噬弱化我国球基业的恶劣行径,似乎应该只可能是安倍的、特高课的、悄悄的摸进村的,祸祸的干活……
      不敢想象,这竟然是今日顶端中国乒乓前辈团队做下的事!

      (待续)

                                                                                           2017/1/19

《辨宝路线图》 第1至第100篇总目录位于第30页第299楼,2011/9/1----2012/10/19。第1篇位于第14页第137楼2011/9/1。
《辨宝路线图》 第101至第110篇总目录位于第49页第482楼,2012/10/19----2013/6/16。第101篇位于第45页第446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7-2-4 16:41:28


       曹红宇恭祝各位鸡年大吉,万事如意,健康快乐,阖家幸福!
       自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本帖在本技术版被关注点击7007次。
       再过几期,本《辨宝路线图》将进入最后“辨宝”环节。届时,我们来聊一聊、辨一辨,努力探寻一个能切实帮助乒乓球运动员学好发力技术、有效增大击球力量的真正上好发力方法。
       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更热诚欢迎挚爱乒乓的朋友参与探讨。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二大 2017-3-24 13:37:50
这文章适合初学者,不过字太多,扯的太多,没必要。不过再怎么说也不能忽视腰部的中枢作用,要不然是打不好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inyinchen手机认证 2017-3-25 15:17:51
好文,可以写成书发表,真的,最近看了老子的道德经,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叟 楼主 2017-3-31 19:37:06
本帖最后由 板叟 于 2017-3-31 19:44 编辑

       辨宝路线图202 直面中国乒坛发力认知现状120
       郑重更正:此前《辨宝》各期所称“骆正显方法”,实为“研究—方法”

       最近终于找到了1977年第20期《中国体育科技》期刊,找到了骆正显先生“怎样提高打乒乓球的击球爆发力”原文。经过对比,我认识到先前将《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中“增大击球力量(爆发力)的一般方法”称作“骆正显方法”是一个错误。
       骆正显先生原文的内容,主要注重在增大击球力量理论上的分析,并在发力方法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论点。
      《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中“增大击球力量(爆发力)的一般方法”,一如《研究》编注所说,只是“本段部分论点摘自‘怎样提高打乒乓球的击球爆发力’”,而并非六条方法全盘照搬自骆正显文章。
      《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六条全文,完完全全是由《研究》团队倾注心血编写而成。
       所以,我现在郑重更正:
       1、本《辨宝》此前各期所说的“骆正显方法”,事实上完全是《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团队创编的发力方法。
       2、《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中“增大击球力量(爆发力)的一般方法”,本《辨宝》此后将简称为“研究—方法”。
       3、对于将《研究》团队的原创称作“骆正显方法”这一错误,特向《研究》团队深表歉意!

       特此

                                                                                                                                 2017/3/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