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解读碳纤维底板!

liuxin665001 2009-4-14 14:21:00
 

更快、更高、更强,是每个体育人和体育爱好者共同的梦想。可是,面对仿鲨鱼皮的泳衣、装了智能芯片的球鞋、镁合金的自行车、气凝胶减震的网球拍、贴地飞行的F1……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人自身在挑战极限,还是科技在变革体育?

当羽毛球拍和网球拍早已告别木质年代,保守的乒乓球板仍在夹缝中徘徊:根据国际乒联的规定,“球板厚度至少应有85%的天然木料。加强球板的粘合层可用诸如碳纤维、玻璃纤维或压缩纸等纤维材料,每层粘合层不超过球板总厚度的7.5%或0.35毫米。”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仅有的15%,从侧面看不过几条细线而已,却足以让各品牌绞尽脑汁大做文章。科技,还是噱头?精品,还是鸡肋?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15%的世界。

(一)编制碳纤维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传统意义上的碳纤维球板,使用纵横垂直交错编织的碳纤维布,提供了两维的高弹性和强度,不像木材那样需要考虑各层的纤维走向。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国人接触蝴蝶的碳素板最早,印象也最深。当时的碳板都是天价,而货真价实的编织碳纤维,其成本也确实远远高于普通木材。以蝴蝶最著名的TAMCA 5000编织碳系列球板为例,几乎全部是3+2结构,桧木(或类似桧木)面材+纤维层+桐木大芯,从早期的暴力代表Gergely、Sardius,到巅峰时期的明星主打普里莫拉茨碳素、施拉格碳素,都是如此。虽然暴力程度和厚度略有差别,但全是刚猛路线暴力美学,几乎成为人们心中碳素板的标准形象,就好像说起硬汉必提施瓦辛格。由于碳纤维位于次外层,紧贴表面,碳味浓重,就搭配较为软弹持球的面材以平衡球感,规则拼接的桐木大芯也可适当降低重量。由于碳纤维振动衰减性很强,球板毫不振手,加上纯木球板中少见的桐木芯材,振动性也很独特,整体手感发空,很难让人一见钟情。但如果用上了瘾,那种快感也是令人难舍难分。

斯帝卡曾经的Graphite Wood和老版本Super Carbon,都是3+2结构的编织碳板。由于斯帝卡处理木材有独到之处,加之阿尤斯(Ayous)的大芯,这两款重型碳板的手感更具有亲和力。遗憾的是,它们早已停产,即使5+2结构并更换了纤维层的“新版“Super Carbon也已下市。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挺拔也喜欢重型武器,多采用其最擅长的非大芯结构。如8+3结构的锤霸三碳皇,纤维位于次外层与中心层,其余各层木材厚度相近,纵向纤维比例高,中间两层为柔和的巴沙木(Balsa)。中心层纤维使用了极少见的1K编织碳,厚度略薄,约为0.15-0.2mm,但编织密度大增,成本更高。也许是1K碳层的作用,也许是多层的木材搭配均衡了振动传递,没有让某层材质比例太高而主导手感,球板的整体通透性明显胜于一般编织碳板,也比桐木大芯碳板的手感更实在,更容易上手。风格近似的魔鬼碳皇是6+3结构,可视为三碳皇的简化版。5+2结构的萨姆碳皇极为坚挺扎实,虽然碳纤维就在次外层,但厚厚的面材遮蔽了碳味,整体不太容易打透。新品炫碳皇,则基于萨姆碳皇结构,中心层加厚,并与三碳皇一样使用了巴沙木,糅合了二者特点。

由于纤维层的强力支撑,编织碳纤维板的反弹速度很快,在出球速度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傲视群碳。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为了改善手感,让这些重型武器更易驾驭,设计者也动了不少脑筋。蝴蝶早期的Kumpuru就是一例,而它最拿手的还是将纤维板减薄、轻量化推出Light版,典型如施拉格轻碳等3+2球板。近期,更是引入芳碳系列的5+2结构,推出仅厚5.5mm的TIMO BOLL T5000。TIBHAR的弧快碳王与轻快碳王则是把纤维放在了第三层,夹在芯材两侧,这样深埋纤维层,也大大淡化了碳味。特别是后者,芯材很薄,也使两层纤维间距变小,甚至有了一些整体形变。试想极限情况,假若两层纤维越靠越近,直至在中间合二为一,就极少再限制整体形变了。
在这些重型碳板上,往往胶皮容易打透,而球板不易打透。所以,太过个性的胶皮未必是好选择,太硬或太软的胶皮,要么配成钢板,要么板胶脱节,性能均衡而手感稍柔的胶皮比较合适。在无机胶水时代,日系或近似风格的内能胶皮会是编织碳纤维板理想的搭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4 16:16:42编辑过]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沧浪水清,可为碧波渔夫。 沧浪水浊,扁舟浮于江湖。

49条评论

liuxin665001 楼主 2009-4-14 14:25:00

(二)排列碳纤维

顾名思义,把一根根的碳纤维细丝同向排列,就是排列碳纤维,又叫单向碳或单轴碳。球板中使用的排列碳纤维,常常是经过树脂固化的,有的则是固化在用透明细纤维稀疏编织成的衬底上,称作“碳片”。由于树脂的作用,碳片看上去较厚,可以顺着纤维方向轻易撕开,而垂直于纤维的方向则很坚韧。从球板侧面看,类似编织碳的效果,也是一条较粗的黑线,只是更直,不呈束状。这种同向的长纤维,只能在单一方向提供强度,运用时要像对木材一样,注意方向搭配。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银河的5+2结构单轴碳新品DL-3,纤维层贴近桐木大芯,芯材与面材纵向排列,纤维层与略厚的次外层都为横向。科技碳EC-11,搭配科技木面材,结构相近,但次外层为纵向排列。两款都是碳味十足,后者虽然纵向纤维比例更高,但也更厚,所以更为暴力。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优拉的新款暴力板Rosskopf Force,表面看也是平平无奇的3+2,内里却颇具新意。纤维层从侧面看很厚,解剖开来,每“一层”碳纤维居然是由两层方向交错的碳片共同构成,且纤维方向各与手柄成45°角。再搭配均为纵向的桧木面材与桐木大芯,打起来颇有3+2编织碳板的味道。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世奥得Carbon-SEC30,类似蝴蝶的3+2结构,但横向大芯,纵向纤维。NM CORE-CO8用三层木结构替换了前者的大芯,木质也以横向为主,而碳纤维纵向,厚度只有6.0mm,确实是轻薄化的重口味碳板。
沧浪水清,可为碧波渔夫。 沧浪水浊,扁舟浮于江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uxin665001 楼主 2009-4-14 14:35:00

(四)颗粒碳纤维

颗粒炭纤维的真身很难见到,体积太小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能现形。颗粒层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同胶水混合才能粘进球板夹层,所以又叫做碳素胶水。碳多加点少加点,颜色深点浅点,没有固定标准。有的若隐若现,瞪大了眼睛也看不出有颜色,拆开球板看也无济于事,一片混沌。而某些使用染色胶水粘合的球板,侧面黑线看上去容易与碳纤维球板混淆,但仔细辨认,会看到深色胶水渗入木材孔隙中,黑线边缘并非整齐划一(如图中这支优拉Rossi Fire纯木七夹板)。所以,这是“李鬼”们浑水摸鱼的温床。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细小颗粒,可以随着胶水少量渗透到木材层表面结构的孔隙中,形成过渡,对于天然材料同人造材料的叠加而言,这样的方式是最自然的。理论上可以像水泥砂浆中的沙粒作用,提升粘合层硬度。可也正由于颗粒体积小、用量少,对球板性能带来的改变很微弱。相临的两层木材之间,几乎没什么阻隔,完全相当于纯木手感。不少球友常常为此类球板到底算不算碳板而争论不休,甚至有球友买回此类球板觉得上当,花碳板的钱却买了块“木板”。这种感觉完全正常,颗粒碳本就碳味虚无缥缈,是否严格意义的碳板见仁见智,要看作木板也无可厚非。不管是碳非碳,是否适合自己才是最主要的,所以选择之前一定做好心理准备,木材结构才最终决定着这类“碳板”的性能。
也许是因为斯帝卡特别钟爱纯木球板的手感与性能,重型碳板都已停产,其它纤维的球板也寥寥无几,便对使用颗粒碳改良经典纯木结构关爱有加,碳胶水产品很丰富。红黑碳王就拿类似CL的七夹结构动起了手,Carbo 5.4、Tube Carbo、水晶碳更是不厌其烦地调整着阿尤斯厚力材的看家五夹结构。这些球板的粘合层中都添加了碳粉,可非常稀薄,从侧面看,与纯木板几无分别,解剖后也难以辨认。尼斯碳王结构有所变化,大芯减薄至接近力材厚度,并在其两侧加入较厚的碳粉,侧面能够看见两条细黑线,但性能仍然几乎就是木板,比前面的一系列都软。到了最新的纳米碳王,改变更明显了,9层木8层粘合,号称使用了最坚硬的颗粒——碳纳米管,又重又实,为了减重手柄内空,板面不得已都缩小了。可它不振手,力量足,虽然仍是木味,搭配最新内能套胶的效果很不错。
长纤维与短纤维、颗粒碳的差异如此之大,那有没有介于它们之间的纤维材料呢?此为后话。

谢谢!

沧浪水清,可为碧波渔夫。 沧浪水浊,扁舟浮于江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uxin665001 楼主 2009-4-14 14:29:00

(三)短切碳纤维

既然长的碳纤维如此桀骜,就试试短的吧。近年来,添加薄碳、软碳、碳毡的球板越来越多,这类纤维层,几乎都属于短切碳纤维,相当于把长纤维切成随机长度的小段,无方向性随机平铺成薄薄一层(其实是借助纤维间的静电作用自然形成近于各向同性的排列),排列较疏,更为透明,每根纤维也有一定程度的弯曲,密度和强度远远小于规则排布的长纤维。有的,像一层极薄的棉花,细小的无序纤维间还有关联,片状的可以像纸一样拿起来,轻轻拉扯后才会散掉,从球板侧面看仅是一条淡细黑线的存在。也有的,经过树脂固化,像硬纸片。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亚萨卡的马琳碳与马琳软碳(前身分别是YCA与YSC)就是杰出代表,使用未经树脂固化的短切碳纤维层,前者稍厚,纤维也稍长。结构同为5+2,纤维层在阿尤斯(Ayous)大芯两侧,面材与次外层都非常薄,薄脆的手感很好,一贯的瑞典式风格,有一定的形变与底劲,碳味较弱,是传统纯木五夹弧圈板的加强型,实用性更胜厚七夹。尤其对于直板的制作理念,亚萨卡确有用心之处。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多尼克的经典瓦尔德内尔碳板,与马琳碳如出一辙。佩尔森碳板Persson Power Carbon,则是在Persson Power Play的次外层下添加了两层薄碳,7+2的结构较少见,重量也不轻,木结构的强硬作用远胜于那两层薄碳。JOOLA的Markovic同为类似5+2结构,表面两层稍厚,次外层还用了硬挺的Koto木,不同于瑞典式的层层薄脆手感,整体刚性更强了些。可见,薄碳球板若要走刚猛路线,木材结构的影响更大于薄碳。

 

解读碳纤维底板!

解读碳纤维底板!

三维率先在国产球板中引入了短切碳纤维,尤其擅长使用未经固化的碳毡,一用就是不少层,系列产品选择多多。三维提出“碳多反而柔”的概念,是专指其多层碳毡球板而言的,因为碳毡的性质本来就是柔和的,层数多,并不等于纤维总量就多,合计未必超过一层编织碳的含碳量。比如同是三维出品,仅其两层芳碳混编的芳碳王硬度,就远超十木九碳和碳中王,长短纤维的性能差异可见一斑。若是编织碳或者排列碳多了,怎么设计也不可能柔。银河也有类似纤维的薄碳TC系列。
沧浪水清,可为碧波渔夫。 沧浪水浊,扁舟浮于江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angguanlong 2009-4-14 14:50:00
乒乓世界的文章   转载来最好表明转载  很容易误会产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4 14:51:53编辑过]
狂飙王追随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杀手豪 2009-4-14 14:47:00
  强烈支持2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杀手豪 2009-4-14 14:48:00
  强烈支持3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强烈支持4楼观点,送鲜花一朵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q2000 2009-4-14 14:49:00
写的太好了!支持一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老婆:蝴蝶 波尔限量FL+T05+T64 小蜜:蝴蝶 波尔ZLC ST+T05+T64FX 藏品:波尔限量FL+张怡宁限量FL+蝴蝶60周年限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bb2888193手机认证 2009-4-14 16:55:00
学习老!!
B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uxin665001 楼主 2009-4-14 16:16:00
QUOTE:
以下是引用yangguanlong在2009-4-14 14:50:00的发言:
乒乓世界的文章   转载来最好表明转载  很容易误会产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4 14:51:53编辑过]

谢谢提醒!

沧浪水清,可为碧波渔夫。 沧浪水浊,扁舟浮于江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