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转帖]从大局观出发,乱弹一下现今个别技术观点

superli 2004-12-11 22:22:00
从大局观出发,乱弹一下现今个别技术观点 不好意思,各位,球棍我一时手痒,又想发贴胡说八道了。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多批评,多指导,集众家之长,谈些实用的东西。 引子:先说大局观 什么叫大局观,听起来好象是个很严肃、很政治的话题,不过大家不用怕,我们这里只是谈乒乓球,不谈其他。——乒乓球,一项体育运动,对于职业运动员可以意味着国家荣誉、个人前程,甚至是国内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这么多东西堆在一起,让我们不得不同情国家队的运动员们还有教练组,大家想想,他们容易吗!?可惜的是,最近几年,大家看到一些代表当代乒乓球技术发展的运动员,大多出现在中国,但成绩最不稳定的高手,又基本上都是这几个人!听起来很意外,但事实上就这么回事,这可就让人不解了。——技术肯定是非常先进的,这点连中国的对手都承认,但技术的先进性和运动员的实际成绩之间,事实上不是成正比,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在大型的国际比赛里,我们的乒协领导、总教练、领队们,应该说一直都比较有大局观,他们很清楚国家队尖子运动员的每一个细节,所以在大比赛前夜往往开战备会到深夜。这种做法是对的,一直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战前战术都部署好了,为什么我们的顶尖国手还是会在不经意输掉原来胜面比较大的比赛呢?——事实上,如果将乒协领导、总教练、领队这些人比作是中国国家队的主帅,那么在上场之时,运动员就是他自己的主帅,教练可以临场指导,但不能代替他打球,胜负其实在运动员自已的手中。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瑞典的老瓦和刘国梁的近十次的“直横高峰大决战” 为什么刘连压老瓦数年之久,最后几次交手却以刘的惨败收场呢?——事实上,回看老瓦和刘之间的交峰,除了92年老瓦对刘不熟悉因而轻敌,又有刘的直板横打新技术的出现而不得不败的必然之外,其余几次刘均是险胜老瓦。老瓦输在那里?是技术不行吗!?不,97年前老瓦正是他一生中的顶峰时期,97世乒赛他到了个人技术的顶点并逐步下降。而他反败为胜、狙杀刘国梁于拍下,却是从97年后才开始的,这又是何故呢? 老瓦喜欢用考虑整场比赛的结果,代替考虑一两个球、甚至是一局球的胜负,所以很多正在壮年的顶尖选手往往不清不楚地在他手中“阴沟翻船”,而老瓦更乐于将对方变成他狼爪下的猎物,玩弄几番后才突然猛下杀手,灭其斗志,取得胜利。但在与刘的前几次交峰中,他没有按这个习惯打球,或者说他面对刘,带着一种错误的心态,这应该是他早期的真正败因。——老瓦曾经输给刘的比赛,说白了是输在他的性格上,当时老瓦已经破解了中国几乎所有高手的主要技术,只有刘的发球和前三板是当时仅能与其平分秋色的“独苗”。对于老瓦而言,中国人的秘密基本上都被他打开了,还打败了,突然出来一个刘国梁,激起了他“玩弄猎物”的欲望: 1、刘国梁的正手不如江嘉良,弧圈只能拉一板,步法不过硬,做为中国直板快攻手他基础并不扎实——所以老瓦并不在乎他的实力球。 2、同时,刘的发球和前三板却是当时公认的中国第一,和老瓦平起平坐。这一点应该是当时老瓦最希望“破解”的技术。只要老瓦破了刘的前三板和发球,中国人的一切都将被其踏在脚下,老瓦将真正成为一代“球神”,一个人可以打败一个庞大的乒乓球王朝,还不是神仙么!? 听起来很狂,不可思议。但从瓦的个性分析,这完全是正常的。瓦平时会在小比赛乱打球,但在大赛就一定要令所有对手“为之一震”,不但要在比分上赢球,还要在心理上给对方留下永远的阴影,使自己在大赛中不断保持对所有对手的心理威摄力和战术上的优势。他只要破了刘的“保命招数”,中国再也无人敢面对他的心理和技术“双重优势”。在刘身上冒点小危险,换来一个神话的诞生,何乐而不为!?何况他当时确实有这样的能力。 ——但问题就出在这点上,回看录象,刘赢老瓦的比赛全是赢在前三板的斗争上,老瓦虽然也有其他方面的控制,但重点也是在不断地突出自己的前三板。这几场比赛的局面就是在向观众表演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前三板对抗赛。从技术总体来评价,老瓦在任何时候的实力均比刘高出一筹,但当他将精力放在如何在“前三板上压倒刘”时,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下: A、老瓦所设想的理想局面:前三板上压住刘,或平分秋色;再以瓦过硬的攻防结合能力,将刘不扎实的“实力球”全面攻破,实现完胜刘的总终目标;——总的来说,是以实力为后盾的硬对抗。 B、小刘所设想的理想局面:争取在前三板上与老瓦纠缠,斗得越激烈,刘越主动。因为在这种局面下,横板的攻防转换难度加大,刘突破老瓦防线的机会大大上升。刘的最终目标是争取险胜(没有实力球的人,险胜是唯一的目标。) 老瓦的想法很可能,也有这样的能力来实现。但过度纠缠前三板,最终影响了他自己的实力球的发挥,纠缠的结果是自身的实力反而“免费给刘国梁打折”。——而老瓦的纠缠则正中刘的下怀,老瓦实力球的下降让刘在强攻中的得分率高了。这几场比赛如果按双方的小算盘算下来,老瓦“亏本”而刘“小赚”,最终结果是刘连续险胜!!! ——这种局面从98年开始结束了,老瓦输多了,人也清醒了。将自己的小算盘重新算算,前三板打了个“九折”,反而实力球因此发挥了“十成”!于是情况倒过来了,刘终于尝试到了“惜败”的味道,同时刘曾经拥有的对瓦心理优势“如同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此刘再也没能问老瓦要一个“赢”字! 这几场是二十世纪乒坛的经典交锋,大家都看过很多回,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就没多少人认真地想过。 第二部分 对当前几种技术观点的分析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分析了老瓦和刘的几场交锋的戏剧性变化。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呢,因为这就是顶尖选手在赛场斗智斗勇的经典范例。总的来说,就是作为运动员,你了不了解自己,你了不了解对手,你想怎么打,在赛场上你想走什么路子。这几点,任何一点没有想透,赛场上没有坚定地实施,都可能导致惨败,尤其是绝顶高手间的斗争,水平本就相差无几,勇气固然要斗,智更是决定胜败的最终因素。 论当前热门的技术观点 当前最热的观点,主要有这么几个,我们一一列出来,平心静气地,认真地和冷静地讨论一下吧: 1、 发扬正手,立足正手全台进攻,以前三板技术作为依托; 这种论调,主要存在于国内的直拍单面弧圈手圈子里,因为反手的长年积弱和先天性的排斥反手,故不断提出这种观点,特别是王皓近期成绩不稳定时,此论尤其热烈得很。 在这里,我要对王皓这种打法能在国内直拍“独角兽”广为存在的情况下能出现并成为国家队主力,表示欣慰和骄傲,谁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直拍两面弧圈不就成形了吗!?但同时又不得不对国内单面打法派系的的顽固缰化思想,感到全身发冷!!!因为这种已经不是技术保守,而是已经越出技术范围的门派之见,意气之争!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要想突出正手,反手就不能太弱,否则永远会被对手咬着那条“瘸腿”不放,你可能一时冲顶,但必然难以长期地稳操胜算。我们可以将这种打法的如意算盘这样模拟一下: 以前三板争取发抢或接发抢攻压制对手 + 正手全台连续冲杀,争取实施主动相持(其立足点为压制和干扰对方的两面实力的发挥,争取险胜或小胜。但必须避免对方对其反手位的干扰或压制性进攻。) 韩国的柳承敏,还有当年的金泽珠,就是这种打法目前的最佳代表。其能立足,无非靠两样技术:高水平的前三板和强劲的发抢/接发抢 + 过硬的正手全台弧圈 这两样少了任何一点或不过硬,他们就无法立足于当今乒坛! 所以我们可以在赛场上看到,柳虽然经常被对手压着反手打,但仍然坚定不移地利用正手,毫不犹豫,在所不惜,一如继往地发挥自己的正手攻击力,哪怕连输几分或被对手连续偷袭其反手得逞,仍然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奥运会上柳赢王皓和欧洲选手,靠的就是不顾反手被压制的小失利,力争总体上正手的有效发挥!——正手,极其过硬的正手和步法,是这种打法的核心,否则免谈。 ——国内不少直板“独角兽”一直坚持我们要突出正手的攻击力度,却忘记了自己本身的正手却不过硬,步法更是越来越差,你突出了质量不高的东西,又会有何用!? 老瓦敢用调正手,压反手,将马琳变成拍下猎物,就是因为中国人从郭跃华和吕林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打出过硬的正手弧圈,步法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回看奥运会比赛录象,老瓦的战术的成功率也就在六成左右,马琳硬拼也不是被老瓦一压就会死。但问题在于,面对老瓦的压制,马琳只能在出手的第一板或第二板有机会冲死他,老瓦要是还能防住,马就再也无能为力。老瓦的算盘如下: 封堵马正手第一板(50%或更高的成功率) + 全面调动马,攻破其反手区或正手空档区(还有一点,瓦的前三板总体优于马,因此无须在前三板上保守。) 从比赛结果来看,老瓦全面地成功了!马琳虽也在第一板上有一些突破,但成功率不到50%,而老瓦防住第一板后,马琳第二板的成功率大幅下降(不足30%),第三板基本已经拉不出来了,所以可以忽略不计。而老瓦在防住第一板后,只要一调动其反手空档或正手空档,马琳则完全被动。马琳没有过硬的步法,决定了他冲杀不能过两板,防守不能护全台,因此面对严防死守他第一板的老瓦,可以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空有一番挣扎仍难逃一死。 但同样是在这次奥运会上,短短两天之内,柳承敏以和马琳极其类似的打法,成功地冲破了老瓦的防线,并成功登顶。为什么!?老瓦的战术没有错,但是就错在他居然算错了马琳和柳承敏两人之间的技术质量的分别。我们将柳的“小算盘”模拟一下吧: 充分发挥正手第一板的冲击力,并在对方防住后继续全台跑动冲杀 + 以全台跑动,有效将对方调动球实行过渡,力争在防守中全台正手反冲并实施突破 (老瓦的前三板同样优于柳,但柳的冲杀仍能在前三板中有机会发挥。) 这个公式算下来,柳的总体目标仍然只能是险胜或小胜。但韩国人过硬的步法决定了他在被老瓦全台调动中,仍有机会反拉甚至连续暴冲,因此老瓦的如意算盘在对方“防不完”的弧圈洪流面前,慢慢地打了折。而且老瓦毕竟年事已高,步法不如当年。柳顶住他的防守和调动后,和柳进行“硬碰硬”的中台对冲无法避免,而此时的老瓦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在前三板不断下功夫,但有机会进攻时的杀伤力有限,难以将柳一板打死,仍然要进行强相持。所以场上可以看到老瓦在防守了一段时间后,又尝试和柳打相持,后来又实施了一定的前三板抢攻,但步法和杀伤力的下降,终究在几番折腾之后,仍然未能使老瓦在全局上保持相对稳定的优势,因此老瓦最终难免一败。 对这两场球的分析,是想提醒国内众多的“独角兽”顽固分子们:如果你的步法和正手能和韩国人平分秋色,请您继续“单面打天下”;如果您做不到这两点,那就请你们老老实实地练好反手,练好步法,把那条瘸腿治好再说吧! (如果你们还带着门派之见,那就让这种可怕的旧思维模式继续带着你们错下去吧!) 2、 小动作弧圈,立足近台、中近台,将两面快攻演变为横板两面快弧; (这种论点,应该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发展,现在已经开花结果,国内的陈杞、台湾庄智渊、德国的波尔,全都是这种打法的顶尖代表。) 首先,我认为这种打法非常的先进!因为波尔已经登了顶,陈杞又开始冒尖,庄智渊只是因为经验和胆量不够,要冲顶还差一点运气而已。这种打法绝对是先进的,不能否认。我要谈的是:这种打法不能简单限制在近台和中近台,必须要同时具备有过硬的中台两面相持能力。 我们看看王励勤、王皓和其他人打赢庄的比赛,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庄凶狠的前三板两面抢攻和近台两面快弧的“轻机关枪”面前,进入中远台或远台的相持不可避免,而且要主动进入,方可占据主动。 庄的打法,是他从小在国内学球,并在观摩国内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和实践锻炼出来的,其先进之处在于前三板拼得狠,连台内短球都主动去挑、去弹,直接逼对手和他在近台和中近台打高速相持;而此人在近台和中近台的相持速度和节奏可以说快得让人耳目一新,可简评为四字:“快、狠、毒、准”。他唯一的弱点在于没有过硬的中台相持能力,而且此人个子矮,力量小,一旦对方逼其退到了中台实行正手相持,其跑动能力和拉冲能力就大大地下降。 所以庄输掉的比赛,大多是对手在前三板斗争中采取半攻半防的“进攻性防守”,然后不停地调动其正,逼其退台打长弧线的中台相持。庄也很清楚一旦退台后的危险,但是对手不停地调动他的正手位,使他的速度节奏优势无法保持。因为任何人的反手动作均比正手的动作要小一些,发力进攻时差别更大,反手可以将弹球、快拨、快撕、前冲等动作幅度大小不一的动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保持非常快的节奏,但正手就做不到这么复杂的动作组合。正手一旦动作小了,力量小且速度慢,对手用快节奏连续地压自己的正手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拉开架势与对手进行“硬碰硬”,但庄在中远台和远台的欠缺,使其一进入中远台相持就难以为继。 两面快弧打法,实际上快的部分就只有反手,正手只是两面摆速时到正手位的第一板快一些,正手拉到第二板或第三板,动作必然变大,离台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因此对付这种打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过硬中台两面相持能力的人,将这种对手调正手并逼其在中远台和远台打相持。 我看王励勤和庄的比赛,王的胜面明显要高很多,为什么?庄在近台实行两面大角度地快冲和突击,王如果过渡不到中远台的话,确实是非常被动。但说到中远台的强相持,天下又有几个人敢和“大力王”来上一个“硬碰硬”,所以王只要防住庄的前面两、三板快节奏冲击,主动过渡到中台相持,庄就“只有挨宰的份儿”了! 所以,我提出一个想法:两面快弧虽然很先进,但中台相持不能丢!国内近台能两面快到庄哪种水平的选手,目前还没有,说明庄在近台技术上比国内选手还要先进!但庄的打法国内的实力选手同样可以破解,说明这种打法一旦变得过份依赖近台和中近台的节奏和速度,哪它的生命力就不强了。什么东西,过了就会出问题,适当的才是最好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家队的孔令辉和王励勤,都是以中台和远台为主的实力派,如果他们能借鉴庄的技术,加强自己在近台的节奏和速度(当然他们不可能达到庄同样的水平,但可以认为这样在近台形成了一种进攻性的高节奏防守,进而与两面快弧打法实现动态上的技术平衡),再和过硬的中台两面冲结合起来(其他人都将精力放在了近台技术,中台也就只有他们比较强了,所以他们的胜算在于过渡到中远台之后。),他们仍然是世界乒坛的王者。 我这种想法对还是不对,希望大家都能试一试,因为国家队现在面临着“新技术不够成熟,老技术的运用又不尽如人意”的技术青黄不接时期。旧技术中的精华部分如果全部放弃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甚至是败家子的做法!但新的技术如果仍然以秘密武器和宣传口号而自居,不扎扎实实地提高它们的实战应用水平,任何一种新技术的生命力都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已经提前死在了“假、大、虚、空”这几个字上面了,还能活多久呢。。。。。。 第三部分 论直拍的存亡问题 正胶是否应继续发展,我的想法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想法从二十多年前自己刚开始打球时就有。 为什么中国的正胶每况俞下,就是因为自己放弃了其中的核心部分“快、狠”二字。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内的正胶主力,如江嘉良,正手的攻击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反手的积弱也表现得很突出。但: 1、江为何能多次登顶,为什么,过硬的进攻能力是其立足的根本,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2、老瓦当年为何能击败江于其后,因为江反手没有提高,仍过度依赖正手,技术未降而漏洞依然。中国人保守,而欧洲人进步,所以不得不败。 那为什么到了八十年代后,中国就只有刘国梁一个正胶,现在还绝种了呢?那是因为“突出前三板”这种投机取巧的思想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实在太盛行。 文革十年,全国没有人钻研过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倒是“假、大、虚、空”成了当权之人的习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有政策,下面就有对策,上面说一句话,下面就做出“十样东西”,整个乒乓球圈子的风气就开始败坏。同时,这一时期欧洲人除了老瓦,前三板仍十分粗糙,所以中国人即使是实力球不行的选手,只要靠发球(21分,发五个球甚至可以直接得5分)和小球(搓球摆短,然后再突击一板就搞定)也能混碗饭吃。 于是“投机取巧”的思想有了生存的空间,并得到了“畸形的大发展”,真是“特殊朝代就有特殊的怪胎”,可笑,又可悲啊。。。。。。 强调前三板没有错,但应该是辅助之路,而不是正途。然而当年走得太过了,过到什么程度:基层教练没人愿意多在进攻技术上“下血本”,正胶进攻难学更难精嘛,所以钻研发球,狠练搓球似乎就够了。江嘉良这一批人是文革中所剩不多的优秀苗子,基本功还是有的,但八十年代才培养的正胶,基本功就已经开始一批不如一批了。 ——89年后,欧洲人的前三板全面提高,同时其中、远台优势依然。而此时的中国人,正胶就只有两、三个国家队主力还有抽几板,地方队已经快“无人能抽”了。江嘉良和陈龙汕、韦精光同时“批量”退役,可能是当时输球的“政治性”结果,几个直板正胶出身的元老甚至公开说“正胶不行了”(可以理解,当时国内有质量的正胶苗子基本没有,也是无奈。)但是,却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全国乒坛因此就“误认为正胶快攻从此完了”! 新时代要不要正胶,要,必须要。反胶可以打出两面快弧,但快只能快在反手区,反胶正手无法靠借力打出速度,因此反胶的正手与“快”字无缘!近台正手小动作发力打速度,只能是正胶!想借力打速度,还是正胶!正胶要复活,必须要狠抓“快、狠、变”三个字,正反手的小动作连续进攻技术,近台快速相持时的步法,是新一代正胶的核心内容,前三板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实实在在地把整套技术钻研出来了,正胶才会有明天。 如果还是玩“虚、假”二字,正胶可能就真的从此绝种了。。。。。。。 --------------------------------------------------------------------------------------------------------------------------- 大家有话就讲,有骂就来,可千万不要客气哦。技术的坛子里面没有了吵闹,技术的真伪就难以论明,大家就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感。各路乒乓圈子里的人马,放马过来啊!!! 转帖自小鱼儿
[此贴子已经被风刀霜剑于2009-9-22 9:29:51编辑过]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4条评论

直板爱好者 2004-12-13 13:11:00
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部分值得商榷。
96年世界杯刘国梁一路斩欧洲横板进决赛,老瓦非常想赢为欧横正名,但接发不好,相持中对刘反手多样推准备不足,输的不冤枉,并非什么“玩弄猎物”。
正胶的很多论述不敢苟同-如“近台正手小动作发力打速度,只能是正胶!”呵呵,难道现在绝种了?直板正胶对应用人素质要求太高,回旋余地又小,且球已加大,沙拉拉改革借口(或说方向)是吸引更多观众,降低速度、看的清楚、回合多,这对直板正胶不利。当然不排除再出刘国梁式的天才选手。
直板倒板,喜欢所有的中国乒乓队员,还有老瓦、还有波尔、还有小萨、还有……最喜欢马琳。
不怕输 2004-12-13 13:03:00
这位仁兄真大手笔,大智慧也,分析的如此透彻,关键一条就是很客观,极冷静,要想我国的乒乓事业再上一层楼,就得这样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我支持您。建议将此稿发各体育杂志,让更多的读者阅读品味和思考。

[em05][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3 13:06:22编辑过]
gong_chen 2004-12-13 09:23:00
我感觉此贴有“事后诸葛”的嫌疑,大道理谁都会讲,但实践如何体现不是那么简单。比如足球比赛,大家可以看看媒体上的一些文章,或者体育解说员的解说,似乎谁都是专家,分析的头头是道。但你真让他们去带队去?
好的器材只能给你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能代替你发挥。
xiaok 2004-12-13 09:23:00
好贴
鬼火妖 2004-12-13 07:56: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armstrong 2004-12-12 23:30:00
楼主经过缜密独立思考的佳作让在下佩服之至
大局观的确高于一切,地位应凌驾于技战术之上,老瓦就是杰出代表
以前的前三板也好,现在先进的近台快弧也好,正手正胶的快速也好,介于大局观和技战术之间的层面。其精神实质就是强调进攻的杀伤力,如快速,凶狠,节奏变化,加快衔接等等,如施拉格反手的突然,格林卡反手柳成敏正手的冲击力,老瓦的游击战,波尔的衔接。。。
体育界的浮躁也只是社会现阶段状况的一个映射,甚至理应较纯洁的学术界也在所难免,这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付出代价只是迟早的问题
但是也有默默耕耘的人。。。正胶问题真有创义,反手反胶正手正胶凭什么不可以?!两面都“快”应有很大的杀伤力。以前有人提出四面攻,我再提出在一面正胶、另一面反胶的基础上,再加上朱世赫的削攻打法,变成六面攻守打法,岂不妙哉
wlv2 2004-12-20 15:13:00
写的好。很切合主题:从大局观出发。建议加精。
我打球,我郁闷~~~~~~我能!
金羽 2004-12-19 13:26:00
一派胡言,无实战意义!打起来就没那么简单啦
大灰熊 2004-12-17 23:35:00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原创帖子,美中不足的是技术的前瞻性不够。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QQ:365506367 大灰熊诊所: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525&page=1 大灰熊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35694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