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技术概要
重点:正手弧圈要稳、反手弧圈要准、正手劈长要快、反手滑搓要熟、
正反摆短要平、防守能力要强、台内挑球突然、反拉反攻要好、
控球怕劈正长、快攻怕下旋强、借力者怕飘球、前冲者怕不转、
高吊怕快带打、长胶怕吊打撇、调角怕反手快、慢节奏怕大角、
步法好则力顺、防守好则气平、变化好则道诡、速度快者势强。
横拍进攻型打法之我见
加入时间:2001-11-06
作 者:蔡振华
欧洲运动员经过多年的摸索,把旋转和速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们的技术特点是:正手弧圈球旋转强、速度快,而且连续拉冲范围大,拉出的弧圈球力度大,不易防守;正、反手能进攻,都能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特别是反手拉球速度明显加快,威胁很大,因此,在发球抢攻的使用上,比较喜欢采用发近网上旋和不转球,迫使对方不能摆短,用轻挑回接,然后用正、反手快撕挑过来的球;相持能力强,攻防转换的速度快,反拉弧圈球的意识强,既使你在进攻,只要力量、落点、旋转稍有减弱,马上和你形成对拉或反拉,也可由被动转为相持或主动。但是他们正反手进攻的落点变化不大,基本上是两条斜线为主,侧身有一板直线;正手拉冲下旋底线长球较差,前冲少,高吊多,容易被对方反冲。
我国横拍打法,从第40届世乒赛以前处于陪练地位走到现在以横拍打法为主、承担主力任务,经过了比较漫长的道路,在过去的十多届世乒赛上能够承担主力任务的横拍不是削球,就是怪板和生胶,其中的削球和怪板成绩最为突出。但随着乒乓球规则的修改,必须使用两面不同颜色的胶皮,因而限制了削球和怪板的发展。生胶打法由于多次参加大赛,都未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也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第41届世乒赛我国派出了三员横拍大将(陈志斌、马文革、张雷)参赛,结果在第二阶段的淘汰赛中输给了捷克队。团体赛成绩第7,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的横拍打法是否无力与欧洲选手在大赛中抗衡?出路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我国是一个乒乓球强国,我们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直拍选手,就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横拍选手,只要我们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精心设计,大胆创新,是有能力与欧洲运动员抗衡的。孔令辉、王励勤在当今世界乒坛所处的地位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世界乒乓球技术不断发展,我国的传统直拍快攻打法暴露出许多弱点,要想重新建立领先的优势还需要大胆创新,花相当大的努力才有可能。
与此同时,如何培养新一代的横拍选手也是当务之急的问题。
一、我国横拍打法技术上的主要难点 1、正手弧圈球的杀伤力 我国弧圈球运动员正手拉球普遍杀伤力不够,主要是受我国快攻打法的影响。几十年来,快攻一直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整个训练的指导思想和体系是围绕快攻进行的,在动作的结构上讲究动作小,出手快,不大注意腰、腿间力量的协调。因而我国的弧圈打法运动员适宜近台作战,擅长第一、二板的拉冲,一旦形成相持或到了中、远台,正手拉球就发挥不出应有的威力,同欧洲、韩国、朝鲜运动员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必须高度重视弧圈球打法运动员的动作结构。首先注意动作的舒展性,手臂、腰、腿间的发力一定要协调。同时注意前臂的快速收缩。这是动作发力的关键环节。在动作结构上要注意两个倾向,一是动作大小,主要是依赖前臂和大臂发力,与腰、腿间的协调不够;二是动作过大,注意了手臂、腰、腿间力量的协调,而忽略了前臂的快速收缩,造成力量不集中。
2、反拉弧圈球技术 反拉弧圈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影响到前三板的争抢,影响攻防转换,是弧圈球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我国弧圈球打法的运动员(除几个尖子运动员外),大多数仅限于中台的对拉和正手近台快带,而发抢中主动发半出台球,让对方拉起来后再反拉和发长球后主动侧身反拉意识和能力,以及接发球控制对方后第四板的反拉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差,因而发抢只敢发短球,不敢发长球,局限性很大。另外训练相持球形成对拉的能力,国家队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有很大收获,而省市队运动员对拉的能力却非常薄弱。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反拉弧圈球的训练。首先抓好反拉对方第一板从下旋球拉起来的弧圈球,这是反拉弧圈球的关键环节,这项技术掌握了,其它的反拉技术就迎刃而解。反拉弧圈球技术的掌握,必须从少年运动员抓起,从小培养反拉的意识和能力。
3、反手的上手能力和相持能力 由于欧洲选手过多地采用侧身正手晃接发球,正手发抢十分困难,有时根本侧不开身,因而反手的上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只要用反手推或搓回接,马上就被对方正手抢攻,陷入被动。虽然目前国家队大多数直拍弧圈选手都采用了直拍横打的办法,但毕竟反面的拉球力度不够,线路变化不大。由于受拍形的影响,不易拉直线,虽然对欧洲选手造成了不适应,但并没有多大的威胁,反面拉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在相持球中使用推挡毕竟是被动防御,转攻较困难,除非强行侧身。那么,把推挡和反面的快带如何结合起来是这种打法的一种创新,特别是扑正手回反手时,是用反手攻呢?还是用反面拉?如何使推挡和反面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这种打法的一个新课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加以解决。 而我国的横拍弧圈选手在中台和中远台的反手相持球是个难点,在中、远台相持中被对方拉住反手位后很难转攻,相持的能力和反手拉球的力度都不够,这跟平时的训练有关,我们比较注意正手在中、远台的对拉能力,反手中、远台的对拉练得不多,只要训练中加以重视,还是可以解决的。
二、设想与对策 我国横拍打法的发展,应该突出“特长突出,技术全面,无明显漏洞”的方针,坚持“百花齐放,以我为主,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当前,世界乒坛的技术打法已发展到又一个新的阶段,各种打法和技术都互相渗透,达到兼容并蓄,取诸家之长的境地。以瓦尔德内尔为代表的瑞典队成功地把弧圈球与速度融为一体。既有旋转又有速度,反手技术变化多样;盖亭吸收了中国人的短打技术,正手动作小,出手快,他的前三拍则以擅长抢拉上旋球为特色;塞弗则吸收了中国人的短球技术,擅长拉冲半出台球,成功地运用了欧洲人人高身长的特点,以全面正手抢冲而著称。这不难看出任何一个优秀运动员都是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中国运动员在身体、力量方面都不如欧洲选手,但有自己速度快、机智灵活的特点,因此,中国横拍运动员今后一要恢复我国的传统优势前三板技术,在这基础上加强第四、五板的控制与反控制,使之前几板球力争主动,抢先上手;注重在前五板上狠下功夫,追求“三快”的境界,即:战术变化快,上手速度快,攻防转换快;二要弥补特短,过好弧圈关,这是提高相持能力的关键。
这是一个总的设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开拓创新思路 谈到创新,人们自然会想到发明新技术、新打法。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创新不仅包括发明新技术、新打法,同时还应该包括把先进的技术同运动员自身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制胜手段。欧洲运动员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才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路,就是把日本的弧圈球同中国的前三拍技术和近台快攻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经过多年的磨炼,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80年代未、90年代初达到了他们的鼎盛时期,他们的技术特点和风格,代表了当今世界乒坛横拍打法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已经明显领先于我国和亚洲诸强。在这种世界乒坛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再不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意识和技术,大胆创新,改革我们的训练方法,我们就将长时间地落后于世界潮流。尽管这几年来,我们做了不少努力,缩小了与欧洲运动员的差距,但还很不够,队伍的断档局面远远没有解决。因此,锐意创新改革,苦练基本功,迅速培养优秀的后备力量是摆在全国教练前的当务之急。
1、意识的更新 当前,乒乓球技术朝着快速、凶狠的方向发展,比赛中战术多变,双方的较量已从局部到全方位的对抗,从主体技术如正、反手,近台、中台、远台以及到细小技术的较量,如台内球的摆、挑、撇,争抢十分激烈,所以战术变化往往在一局球中多次更换,世界超一流选手比赛往往几分球一个变化战术,从发球到接发球,以及相持球都能体现双方攻防转换较快,而战术的变化都将围绕抢先上手,力争主动进攻,因此加快进攻速度,加大进攻的使用率,提高进攻的击球质量是制胜的决定因素。显然,过去的乒乓球意识,已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所以意识的更新,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跟不上世界的潮流,技术自然落后。
(1)前三板意识 现在把我们和欧洲诸强相比,在前三板的争抢上已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过去在前三板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表现在发球单调;上手手段少、意识差;发球只敢发短球,不敢发长球;抢攻只能抢攻下旋球,不能抢攻上旋球和弧圈球;只用侧身,不用反手;发球一出台被对方拉起来,马上就被动进入防守状态;接发球趋于保守,反手位来球以摆、搓为主,很少有挑打和半推半搓的进攻意识;对出台球以拉高吊居多,然后进入相持。 现代的前三板意识是发球长、短配合,不但能抢冲下旋球,而且能抢攻对方拉起来的弧圈球,不但侧身抢攻,正反手都能上手。发球有意识发近网球,使你无法摆短,迫使你轻挑,然后两面快撕,并敢于发长球抢冲(或反拉)和直接进入相持。接发球强调积极主动,加强上手能力,以挑打结合劈长、晃腰等手段为主,配合摆短,出台球改变只拉高吊,不能抢冲的意识,只要对方的发球一出台,就敢于抢冲(这要在判断清楚旋转的情况下)。前三板再加上两板,也就是第四、第五板的争抢,这几年对第四、五板的研究、训练,提高了控制与反控制的能力,为进攻创造条件和时间,前三板是第四、五板相持球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相持球的主、被动局面。
(2)反拉弧圈球意识 过去对付弧圈球,特别是对付对方从下旋球抢拉的弧圈球,基本上是消极防御,反拉弧圈球的意识和能力不够是影响前三板的直接原因。只有提高了反拉弧圈球的意识和能力,前三板才更具有威胁性和灵活性,这也是我们的技术落后于欧洲的关键所在。
(3)建立侧身以正手接发球为主的意识 在我国传统的训练方法中,接发球趋于保守,无论是直拍还是横拍,都以反手快摆短球后再伺机抢冲,出台球设法拉起来进入相持。而现在以瓦尔德内尔为代表的欧洲选手开创了以侧身正手接发球的先河。以侧身正手晃接、挑、拉为主要手段,配合侧身正手摆短,有效地抑制了发球一方的第三板抢攻、而接发球一方当接完发球后,身体已处于侧身位置,只要对方的回球质量不高就可以全台用正手抢攻或反拉,在这一环节上,瓦尔德内尔运用得尤为突出。侧身正手接发球的优点在于,当接发球一方侧身用正手接时,发球一方很自然要防备对方的进攻,站位就会稍往中间靠一点,当发现对方用晃接或劈长时再侧身抢攻就失去了最佳时间,往往都是被动抢拉,而给的对方反拉有可乘之机。所以侧身正手接发球是接发球技术的创新,是现代横拍打法运动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4)相持中快速攻防转换的意识 历史上中国横板进攻型打法借鉴并沿用了直板快攻打法的技术风格与特点,对台内球和前三板技术研究得多,形成了以前三板为中心的技术风格。在70--80年代我们的特点是非常奏效的,可以说领导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潮流,处于主导地位。比赛中能够攻破欧洲的加转弧圈,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再加上我国横板在世界大赛中采用了一些怪板及生胶等打法。由于技术上本身固有的特点,把相持中攻防转换的作用给掩盖了。使我们忽略了对相持技术的研究。进入80年代后,欧洲人越来越适应前三板技术,相持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多,较量越来越激烈,逐渐露出了我们相持中的薄弱环节,造成只能进攻,不精于防守;只能近台,不能中远台;只能快,不能慢;只能一个节奏,缺少多种节奏的变化运用,在快速的攻防转换中难以取得主动。同时,对欧洲的弧圈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我们称之为“恐惧症”。在这种情况下,比赛中我们在对付弧圈球时,经常出现走两种极端的局面:一是清一色的被动防守,见弧圈就“架”,左“挡”右“捂”,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相持;二是采取“搏杀”的办法,拼命发力,缺乏准确性。为此,我们研究相持中的攻防转换意识,其根本目的就是把“恐弧”变为“制弧”。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相持分为三种情况:
(1)进攻性相持:指的是在相持当中处于主动地位(连续进攻)。
(2)对攻性相持:指的是在相持中难以分出谁主动与被动,处于一种僵持不下的状态(对攻、对推、对搓、对拉等)。
(3)被动相持:指的是在相持中处于被动挨打。只有招架,难以进攻的状态(兜、挡、放高球等)。
在这三种相持状态中,我们要力求的是进攻性相持,这样才能发挥我们的积极快速的特点,在相持中的攻防转换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那么进攻与防守之间的转换应具备什么条件呢?我个人归纳出以下三点:
(1)击球速度快,球在空中运行时间短,直至对方没有时间引拍进攻时,就意味着进攻的机会来到了。
(2)落点控制刁钻,最后超出了对方的可进攻范围,就意味着自己可主动进攻了。
(3)使对方的击球点低于球网时,就是自己进攻之时。
这里需特别指出的,能否形成积极主动的进攻性相持,前三板以及其后的第四、五板技术运用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实践中除在特定条件下分开来研究,一般情况下,还是应当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现在乒乓球比赛是全方位的较量,立体作战,不论近台、中台、远台,没有不能转攻的球,关键是意识能否跟得上。反拉、反带已成为相持阶段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盖亭尤为突出,盖亭打法凶狠、令人生畏的地方正是在于他解决了反拉上旋和一般弧圈球的技术难点,使抢攻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人,他能经常在被动的情况下突然侧身用正手反拉弧圈球(即使你在发力抢冲时也是如此),出其不意,使对方措手不及,攻防转换的速度之快,令人不可思议,称之为“不讲道理”。而过去对付弧圈球的左挡右挡技术已被事实证明过时了,不更新攻防快速转换的意识,是不可能在当今乒坛上有立足之地。这除了要求运动员有攻防快速转换的意识外,还必须具有近台快带、反拉、中、远台对拉弧圈的能力,但意识是第一位的,没有意识,就不可能有目的地去运用所掌握的技术。
(4)抢冲半出台球的意识 在当今激烈的乒乓球比赛中,控制与反控制贯穿比赛全过程,特别是在前三板的争抢中,谁敢于大胆抢冲半出台球,谁就会掌握场上主动权,在这一点上,塞弗和韩国选手尤为突出,不管是接发球,还是发抢对方摆短,或者是互相摆短的控制中,只要对方回球稍一出台,或半出台,他们都能发力抢冲,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反拉弧圈球技术运用普遍,已为大多数欧洲运动员所掌握,高吊弧圈经常被对方反拉而逐渐被前冲弧圈所代替,而我国运动员在处理抢拉半出台球上大多数是等球出台在下降期拉高吊,不敢主动迎上前抢冲,这关键在于意识跟不上。而我国大多数运动员反拉弧圈球技术不过关,比赛中对方拉高吊经常得分,也是造成意识落后的原因。
2、技术的更新
(1)接发球技术 欧洲选手用正手侧身接发球,代表了接发球技术的发展方向,使接发球技术更具有进攻性。因此,使我们的年轻运动员从小掌握先进的接发球技术,跟上世界乒乓球技术发展的形势,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里面还要处理好一种关系,强调正手侧身接发球并不是不要反手接发球,是在正、反手都具备接发球能力的情况下,更多地使用正手侧身接发球,是为了使接发球更具进攻性,为下一板的进攻创造更好的机会。
侧身正手接发球技术有似下几种:
①晃接:用身体的动作做掩护,用半推半搓的方法把球送到对方反手位大角,使其来不及侧身抢攻或即使侧身发攻也不能发大力,只能过渡性抢拉。这样就为反拉创造了有力时机,晃接的关键在于接触球的一霎那,身体有一个虚晃的动作迷惑对方,右手对右手是顺旋转用力,用力方向和球的旋转方向相反,右手对左手是逆旋转用力,用力方向和球的旋转方向相同(这主要是指正手接侧旋转)。
②撇、劈长:主要加转长球干扰对方,迫使对方拉高吊弧圈伺机反拉。
③快摆短球:过去是习惯反手快摆,而正手侧身快摆会感到不习惯,要领是板形稍立。用大臂控制前臂,身体重心前迎,在来球跳起的上升期给球一个向下的力,形成合力,注意手臂的用力是向下用力而不是往前送。
④快点抢拉长球,过去传统的接法是在球的上升后期和高点期接触球,而现在是在球的上升前期接触球,过去的球速快,正手空档小,有利于连续进攻。
⑤抢冲半出台球,看准机会就要发力抢冲,改变过去基本上以高吊为主的保守接法。
(2)横板反手的快拉 传统的横板反手技术主要是近台以拨、弹为主,中远台以拉为主。下旋球能前冲和拉高吊,但击球点基本上是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期,高吊基本上是球的下降后期,随着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反手技术主要体现在“快”字上,出手快,击球点早,经常你还来不及还原,对方下一板球已经过来了。
①反手拉下旋球的击球点是在球从台上刚跳起的上升期前期,从而加快回球速度,改变了最高点和下降前期击球的老观念。
②对方轻挑过来的球或中等力量发力挑过来的球,反手快撕,击球点和拉下旋球一样在球的上升前期。
③相持球中反手近台连续快拱和弹压。快拱的击球点在球的上升后期,弹压在球的高点期,改变了以往近台反手只能拨,不能拉的老观念,加快了回球速度,为侧身抢冲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被动防御中的反手反拉弧圈,反带弧圈,加快了攻防的快速转换,改变了过去一旦处于被动,只是一味防守,不能转攻的老观念。
(3)反拉弧圈球技术 反拉弧圈技术有三个方面:
①反拉对方从下旋球拉起来的弧圈球,这是难度最大的技术。
②相持中近台的快速反拉、反带。
③中、远台的对拉弧圈球技术。
(二)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手与反手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比赛场上的争抢更加激烈,谁能在比赛中抢先上手,就会夺得场上的主动权。因此,在正、反手都能进攻的情况下,更多地、有效地使用正手和侧身进攻(因为正手的攻击力和威胁性远远大于反手进攻)、将会给对方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而我国运动员在正、反手的关系处理上往往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过多地依赖反手,认为我反手或推挡能够压得住对方,没有必要去冒侧身抢攻的险,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或关键时刻,才拼命用正手抢攻,这在意识上落后了一大步。现代的进攻意识应该是快速、凶狠,更有效地使用正手进攻,包括接发球、相持球,创造有利时机侧身,能用正手进攻的球决不用反手,有了这种意识,才能真正体现积极主动、先发制人的指导思想。
2、凶与稳 现代乒乓球的发展速度之快、旋转之强令人惊异,如果再像原来有些队员那样采用四平八稳打法,在国际乒坛上已难有立足之地。我认为在技术风格凶与稳的取向上,尤其是男队员应以凶为主,夸张一点说,就是力争“进攻,进攻,再进攻”。因为积极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样才能赶上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潮流,使我们能够处于领先地位。
3、近与远 积极、快速的近台快攻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也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法宝。实践证明这是适合中国人自身特点的风格。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以近为主,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以此基础上,再去寻求提高中远台技术的有效途径。
4、旋转与弧线 众所周知,旋转对于弧线是有影响的。不同的旋转性质,会产生不同的飞行弧线:如上旋球在空中运行时,由于旋转方向与气流阻力是同向的,运行时间短,速度快,并且在落台后有“下坠”的感觉;下旋球在空中运行时,速度相对较慢,运行时间长,有“上飘”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旋转的特点,制造适宜的击球弧线,这一点对横板进攻打法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5、旋转与速度 传统经验认为,旋转与速度是一对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现在乒乓球技术发展要求既要快又要转,要突破常规速度的极限,快撕是一种有旋转、速度快的技术,要积极去培养运用。
乒乓球发球要点
不同的落点
不同的触球点
不同的触拍点
不同的触球高度
是否旋转不强,这样的发球就必然没有威胁呢?其实,只要对速度与落点善加运用,同样可以使对方站不稳脚跟,降低对方接发球抢攻的概率,至少能够遏制对方高质量的接发球。
穿越生命的长河
注意发球动作要符合规则:
发球动作只有两部分组成,⑴一只手的上抛动作:上抛高度大于等于16cm,上抛动作要在球台端线外、高于台面且需垂直上抛;⑵另一只手的挥拍动作:若按照新规则,要高于台面,并且要使两侧居中的裁判和对方运动员的视线,能看清动作。
⒉ 注意发球的针对性:
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发球前,应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基本情况主要有 ⑴是直拍还是横拍;⑵是左手还是右手;⑶ 是亚洲选手还是欧美选手;⑷是生胶还是半长胶;⑸是反胶还是正胶;⑹是近台快攻打法还是削攻打法;⑦是初次见面还是熟手。对上述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通过热身、录像、报导等,了解对方的特长,了解对方发球、击球、落点规律和球路。
⒊ 注意发球直接得分:
通过学习研究各种螺旋发球,练就最拿手的发球和绝招发球,如练发擦边球、回头球、近网边线球,在发球的开局,直接得分。在开局和中局,就争取主动,把比分拉开,这在“+一分制” 中,显深得格外重要;
⒋ 注意为发球抢攻做准备:
总体上来说,发球为抢攻做准备的宗旨:就是用各种方法提高发球的质量,增加对方接球的难度,使对方回球质量不高,从而为抢攻创造了条件。
具体说来,应注意下面几点:
⑴利用对方的漏洞、和弱点,在落点、旋转、力量、曲线上不断地变化,从而提高发球的质量,创造抢攻的机会;
⑵研究发球的规律,在发球时,就大体上可以预测对方回球的线路,从而提高抢攻成功的概率。
⑶利用组合发球的威力,调动对方。如发近网、短而转的球,组合发底线,左、右、近身、长而急的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⑷利用旋转的组合,如发近网转和不转的球,及发近网侧下旋球和“左爆冲侧上螺旋球” ,把球发到对方左边线。这样旋转的组合,使对方感到难于适应,从而控制了比赛的节奏,使攻球频频得分。
⒌ 注意发球的力量:
谈到发球的力量,特别是发球加力,人们常会联想到加力的后果:不是球飞出界,就是球弹跳太高。但是实际上,发加力短球,球又短、又转、又低、落点好;发加力长球,球又长、又急、又转、落在左右边角上,正是体现了乒乓球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它不仅在实践中可以做得到,在理论上也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在加力时,控制好撞击力和磨擦力的比例,适当增加球在球拍上磨擦时的螺旋线的长度、减少磨擦厚度、适当延长球在球拍上磨擦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⒍ 注意发球的旋转:
乒乓球旋转的多样性和由此产生的曲线的丰富性,在所有的球类运动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如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旋转,特别是动作相似而性质不同的旋转呢?主要应注意如下几条:
⑴用球拍不同部位击球和磨擦球,发出不同旋转的球。如用拍面下侧与拍面上侧击球和磨擦球,就可以发出相应时的转与不转球;
⑵用螺旋线引拍,如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向击球和磨擦球,会产生不同旋转。下螺旋线方向触球会产生下螺旋;上螺旋线方向触球会产生上螺旋;
⑶用手腕发力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旋转:如果是弹击发力,则不太转,如果是上螺旋线形摩擦发力,则是上螺旋式旋转;
⑷适当增加海绵厚度,增强球拍粘性,可以增强乒乓球的旋转。特别是在使用大球以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⑸增加合力作用在球拍上的时间和距离:如在发加转螺旋球时:应用靠近拍面右侧的部位摩擦球;如在发不转螺旋球时:应用靠近拍面左侧的部位摩擦球;
⑹ 动作适当加大,加快摆速,并切得薄:这样在摆速方向远离球心的条件下,摆速越快,击球力量就越大,球拍摩擦球的力量也就加大了,因此球的旋转就得到加强;
⒎ 注意发球的变化:
发球变化莫测,常使对方不知所措。但是我们常会看到:在比赛中,包括一些大赛中,有些运动员,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或二种发球。发球单调,落点也单调,常使对方较快就适应,而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因此多准备几套发球,如正手、反手、侧身发球、上螺旋、下螺旋、长螺旋、短螺旋等等,充分发挥发球阶段主动时机,努力做到:六结合+组合,并在发球时就准备好几套发球抢攻的路线,常会使我们处于不败之地!
⒏ 注意发球的创新:
不断提高发球质量,不断创造新的发球,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需要,也是乒乓球运动富有生命活力的体现。在一种高质量新的发球面前,由于对方对它陌生,头脑中尚未建立条件反射。因此在击球时,感到不协调、不顺手,甚至束手无策,这样就导致发球直接得分,或间接得分,这就充分显示了新发球的巨大威力。最近,笔者研究发一种“左爆冲侧上螺旋球” ,把球加力、加速、加螺旋,从本方左中端线,发到对方左边线,在对付横拍,特别是对付直拍和直拍长胶及削球手,收到很好的效果。
接发球
在乒乓球比赛中,相对其它的环节,如发球抢攻或相持,接发球的难度最大。因为它完全受发球者的控制,而接发球对发球者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限制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接发球的不可预测性。所以,不断提高接发球的能力,合理的把所掌握的技术运用到接发球中,是迅速提高比赛实践能力的关键。
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是总体战术的技术风格。以此为前提,接发球则是体现比赛中由防转攻,攻防转换的最常用之处。在相对被动的状态中,通过控制,达到相持,再力争转入进攻,争取主动应是接发球中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技术上的*作如下:
一、判断
正确判断是接好发球的首要环节。判断上不出现较大的偏差,才能谈得上更好地运用接发球技术,避免有浑身解数,但由于判断不准而发挥不出来情况的经常发生。
1、对旋转的判断
乒乓球发球中常出现的旋转主要有左、右侧上下旋,转与不转。通过发球者利用各种发球方式,将这些旋转性质表现出来。如正反手,下蹲等。在判断旋转性质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板形:一般情况下,发上旋球时,板形都比较竖,下旋球比较平、斜,这种特点与发球时要接触球的部位直接发生关系,因为发旋转球和不旋转球时,接触点比较靠近球的后中部;而发上旋和下旋时,向中下部和底部摩擦才可能比较转;
(2)动作轨迹:发下旋和不转球时,球与球拍接触的一瞬间,手腕摆动的幅度一般不是很大,并时常与假动作相配合;在发上旋和下旋时,手腕摆动相对大一点,这样容易“吃”住球,动作也比较固定,击球后常有一个停顿,即使加上假动作,也不会像发侧上旋和不转球那样连贯;
(3)弧线:上旋球和不转球的运行一般比较快,常有往前“窜拱”的感觉,发短球时容易出台,弧线低平;下旋球运行比较平稳,弧线略高,短球不易出台;
(4)出手:发上旋球和不转球一般出手比较快,并且突然,动作模糊;下旋球的出手相对要慢一些,因为要给球以足够的摩擦时间,才能使球产生强烈的下旋效果。
(5)分布:在接发球时,不断琢磨发球者发出球的旋转性质的随机分布和习惯也是重要,特别是在判断不清时,如在一轮发球中,发球者一般有几个转的,几个不转的,几个侧上,几个侧下,通常都出现在一轮中,以及开局爱发什么样的球,关键球如何发等等。毫无疑问,面对当今世界乒坛花样翻新,变化莫测的发球技术,接发球者的猜测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想把每一个球都得清清楚楚,就不太实际了。
2、对速度和落点对落点的判断
(1)对长球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发球者如果想把球发得很长,第一落点多在自己本方台面的端线附近。如果力量差不多,球的运动速度,侧上旋和不转球明显要快于侧下旋和下旋,如果是发侧上,下旋斜线长球,要注意球的第二弧线有侧拐特点;如果是直线长球,要特别注意平推过来,或者是略带外拐的球,因为这种球除了有很快的速度外,容易发出线路比较直的球,客观上曾加了球的角度,给接发球者造成较大的难度;
(2)对短球的判断,由于发球者想要把球发短,手上就不能发很大的力量,要收住一点,所以,短球较难发挥速度的优势,比较多是考虑的落点和旋转。在发短球时,第一落点一般距球网较近,可根据这一特点判断来球的长短。在接短球时,要特别注意手不要过早的伸入台内,以免侧上旋短球的第二弧线往前“拱”,顶在板上,使手上失去对球的控制,以及来球可能是“伞三角”位置,球是从靠近球网的边线出台,手来不及拿下来,对不准球。
(3)对半出台球的判断:对半出台球的判断是接发球判断中难度比较大的一项技术。因为这种球往往容易造成接发球者的犹豫,是思路混乱,影响整场比赛的发挥。在判断这种球时,一是视其旋转性质而定,侧上旋和不转球鼻侧下旋和下旋球容易出台;二是根据发球者的特点而定,要仔细研究发球者在发半出台球时,到底哪种容易出台,哪种不容易出台,是正手容易出台还是反手容易出台等,这样就会增加半出台球选择手段的针对性。
另外,在接半出台球,对长短的判断不是很清楚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等”几个长球,并且出手要果断,用接长球的办法回击,哪怕是失误的危险性曾加。这样,可以给发球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她不敢发模糊的半出台球,手上就要适当控制发力的程度,球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从而是接发球从容一些。
步法
近台快攻
云中客
凡是练近台对攻时自感协调性差甚至找不到舒适的“内在”感觉的球友,都是不会用腰者。这种人你一旦要求和他打对攻,他就犯愁;他宁肯退台“拉球”也不愿意受这个罪。要他对攻他感觉别扭死了,全因身体各段落不能协调一致,自感受限制、不自由。我注意到,你与这种球友练对攻时,他大多只能做正手平挡或平推,或干脆叫做“杵球”、“捅球”,胳膊根本发不出力使不上劲儿,完不成动作,是在“委屈求全”地配合你——难怪他会难受了!其实这正是一个警告:你的动作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在此阶段多琢磨、多体会,找感觉,打牢基础补好课,还是匆忙跃入下一阶段:学拉球,就决定了一个人在学球的路上到底能走多远和是否具有大的可塑性。
退台拉球则不同,不会用腰的缺陷被掩盖了:距离远, 反应从容,可以以肩为轴大动!别提多尽兴了! 说他如蚂蚱腿用力也好,说他如火车头部分驱动轮子转动的机械杆发力也罢, 总之还是没腰!——而不会用腰,行之不远也!
我对近台快攻有点体会和感受是缘于自己的经历。
业余玩球没有专业教练给你喂球,一般也没有条件练多球,那么想要动作尽快定型就得练球的两个人能互相给对方供球才行;而后还要练各项组合技术等等。这就需要双方都练就一手扎实规范的近台对攻技术:能指哪儿打哪儿,击球稳定。不能打到哪儿算哪儿,手上没准儿。能指哪儿打哪儿,击球稳定,只有身体充分协调、会用腰才有可能。可一般球迷要想达到这一境界谈何容易!大多数人连快攻都打不好就猫爪子抓心似的撒丫子开始学拉球,相当于坯子没塑好就进窑烧瓷,后果不可挽回。当你周围这种歪七扭八、动作完全不成型的人多了,你会失望地发现,连对攻都打不起来了!要是打球打不到要求的点儿上——瞎打,你也就没法儿长球了!
这很糟糕!看到仅有的几个球友被轻易毁掉,就像看到珍稀物种的消亡。形影相吊之下,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我才不厌其烦地从基本功谈起。业余球迷一般意识都过于“超前”,每每痴迷于什么“爆冲”、“外弧”之类的东西,谁还在意这种谈最基本的东西呢?可业余的里面,有几个打下了扎实标准的动作框架?——这我见得多了!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是老老实实走出第一步吧!
以在下之见,打好基础,是重中之重。正确动作未能定型之前万不可急功近利搞什么鸟“大跃进”并迷乱于比赛,以偶胜而沾沾自喜——因为模子浇灌坏了才是要命之事!
在我看来,要想体会到如何用腰,就必须在近台快攻这一关中解决,这是基础的基础;打好了基础,广义的攻球的框架(其中就包括了拉球)就建立起来了。还调理不好攻球时你就冒进到下一阶段,且拉了个一塌糊涂,错误动作千锤百炼定了型——说不吉利些,也就封了你前面的进阶之路(或者不如说死无回头之路)!你迟早会发现技术上没什么上升的余地了。——这是后话,此处且不多谈。
我曾观察过一个专业教练教小孩子打球(用多球训练),抽其空闲时和她(教练是女的)聊过自己对攻球动作的理解。她听了我对攻球的理解后说:“我跟小孩不谈这些,他们也没这个理解力。我只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动作。准备姿势:执拍手就摆放在这个位置等着。先不要用那么大的力气,能打到球就成。”——这个女教练说的正确的攻球动作,就是近台正手攻球的站位,手握拍插入台面(即球台右角那个区域上面)等着迎球,而非在球台端线后面(让初学者一开始就没法养成退台及后拉手的坏毛病)。这其实就是逼你慢慢领会如何使用腰和腿的力量。要把板子打透,更要习惯台内击球。不从这里开始发掘腰腿潜力谈何容易学会!固定了你的起板位置,不让你后拉手,还要台内击球,你不会用腰腿的劲儿就彻底玩儿完!你不信、不服气?!那就请试试看!你要有有劲儿使不出来的感觉,就充分说明你还不会用腰及腿!而这正是正确学球的起点!这其中的道理有多少人知道?可这头一步走对了,正确发力以后根本不是问题!
你看经过正规训练的小孩子,攻球拉球都很劲爆——是他们有比成人更发达的胳膊肌肉么,非也,只是会充分运用腰腿力量而已!这一步没体会,则对以后的影响可就大了。谁意识不到这一点谁吃大亏!等到你有朝一日悟到了进步受限时再来补这一课,不觉得有些太迟了么!烧过的砖再想重塑,下辈子再说吧!所以说有志学球者,必先过攻球关,否则一辈子用腰都会有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横在那里!误过了的,最好还是补上——别小瞧这一功夫,兴冲冲地“超越”过这一关的人,想回头补上并不容易,费你几个月时间也未必能得其所哉!
攻球真的是绕不过去的技术;一旦你绕过去了,可能就别想再补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攻球攻不好的人,拉球动作绝对是有毛病的。而攻球过关了的人,学好拉球其实并不难。反过来说,不少“会”拉的人,却总也打不好攻球(你和他练练对攻就知道他的本事了);也许是永远也打不好了!因为在快速来回中掌握用腰的微妙协调的机会已经永远失去了。
在我看来,以腰控臂来引拍、在重心的移动中体会以腰来掌控和规范手臂的动作击球,这些问题是“应该”在学攻球阶段就得到解决的;攻球阶段也是学习发力的最佳阶段。所有这些,是不能指望放到所谓的拉球阶段再有所领悟的。那样的话,将走许多弯路,而弯路难以回头。
我和一些球友练对攻时,还发现他们中有人总是“挂”球磨擦,来球总是拱桥形,无力且带侧旋。这与他们没过攻球关有关。实际上,攻球练习中体会不到撞击,对你日后拉球的发力也是有影响的。
先学攻后学拉,早已是普及乒乓球运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识;底子不打好,先天不足,你拉弧圈就能十分合理?那是坐井观天,沾沾自喜耳!学球的规律是先易后难,学动作的过程也是先小后大;连攻球你都做不到收放自如,谈什么弧圈绝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事半功倍。只是在业余领域,对此未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我的观点说透了无非如此。
为了引起乒乓爱好者的重视,我在这里转引经历了“专业训练”的blue9557网友新近发表的对练好“最基本的近台正手攻球练习”的一段体会:
“我记得很清楚,刚接触这个动作时我是很惊讶的。……竟要求起板位置就在台内,还原也要到这里,终止位置是虎口正对眉心处,这是说真正的手臂击球挥动距离只有一尺左右,这能发力吗?球会快吗?而事实证明,这正是乒乓球运动的基础。这个动作比常人想象的要小;动作小,击球和还原的速度就快,这正是近台快攻!同时,它也是正手拉弧圈和冲球的最后发力动作(收小臂、转腕)。练好这个动作,更有助于习惯击球的正确发力(即球拍速度=击球力量):身体放松,肌肉如拉开的弹簧般舒展开来,突然收缩肌肉,使球拍快速挥动(速度越快,球拍具有的动能越大),通过转腰和重心的移动使力量集中于球拍之上。所以,在两人进行的单球对攻练习中,应该发力练习,而不是软绵绵、慢吞吞地只讲求成功率。”(引自blue9557:《我的训练之路》,载《小鱼儿乒乓网》技术版)
其实,“规范的”正手攻球练到一定程度和境界,再稍微去琢磨一下拉球的要领,感觉就会突然出现质的飞跃。这其中的奥妙喜人之处,实不足与外人道也!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就是如此。在攻球阶段多盘桓一些时日,会一步步感受到悟球的境界在徐徐打开的喜悦。这时再学拉球,会有事半功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要知道,基本功的概念,所指其一就是近台攻球技术,拉球技术是不算在基本功概念里的。在我看来,攻球的动作框架是进攻技术中的最基本的动作框架,拉球的动作就是从此框架中衍生出来的,二者有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所谓拉球好而打不好攻球的现象,只能证明你动作用的完全是两套互不相干的模具!
正手弧圈
德瑞克
許多人用了全身力氣拉球 還是拉不轉, 可能就是沒能體會拉球的"拉"字.
學會 近台快攻, 之後的變化, 會是先是學會"抽打", 那個還不算是 拉球.
我個人認為, 很多業餘球友都把 快攻的發力抽打 看成是 前沖弧圈. 其實是兩回事! 那種抽打方式 以撞擊為主, 摩擦為輔, 上旋不強, 球的飛行軌跡沒什麼弧度 控制不好 就容易打飛 或 掛網, 但是速度很快, 很爆. 真正的弧圈球就是要打出弧線, 速度與旋轉兼俱.
近台的不轉球 球夠高, 直接用快攻方式 發力抽打 有時比弧圈好用. 近台拉弧圈大都用在拉下旋球較多 .
許多弧圈球文章 都強調, 拉球要轉 就必須讓球在球拍上停留久一點時間才脫板 磨擦的時間要夠, 也就是咬球要完全 --- 這些理論大家都知道, 只是太抽象了, 知易行難.
換一種說法, 也許會有不同的領悟. 各位試試看.
--------------------------------------------------------------------------------
大家談了那麼多 有關弧圈球的技術, 其實繞來繞去 就是 發力跟摩擦 這兩件事情. 大家也都知道, 如何正確發力 並且 摩擦充分 產生強烈上旋, 就是弧圈球的重大關鍵.
如何正確發力 並且 摩擦充分 產生強烈上旋, 就是弧圈球的重大關鍵.
問題是, 怎樣做到 發力集中 ? 怎樣做到 摩擦充分 ? 怎樣讓球碰到拍子之後 停留久一點 而不會立刻脫板? 怎樣做到 打磨結合 ? 如何做好 咬球(吃球) , 包球 的動作? 怎樣做到先鬆後緊的拉球方式? 我想初學弧圈的人 一定聽的滿頭霧水吧....
最近正好在思考, 怎麼樣跟我的學生說明白 拉球跟抽打的差別...
後來想到了一個比較簡單易懂解釋方式...
抽打--- 腿腰發力之後, 小臂 接著發力加速 , 在拍子運行最高速的時候磨擦球. 因為拍子提高速度後才擊球,球碰到拍子立刻彈開, 摩擦時間短暫, 無法充分摩擦 ,但是擊球的速度快.
拉球--- 手臂先放鬆 蓄力待發, 腿腰發力 以腰帶手"迎前", 迎前的過程 手控拍子 先對準球而不發力, 拍子在接觸球的瞬間 小臂才收縮發力, 這就是所謂的 發力集中 來磨擦球.
(正確的拉球/抽打動作, 還得靠 腿腰手的力量傳遞 並非只靠手臂發力)
一個是高速摩擦, 一個是發力加速磨擦. 這就是最大的差別!!!
拉球, 可以想像把球先停在拍子上 然後用力磨擦. 這跟 "把球甩出去的感覺" 是相近的說法.
注意以下幾點:
1. 球拍接觸球之前 小臂不可先加速收縮, 球觸板的瞬間才發力磨擦-- 用力 不等於 快速 .
2. 拉球的擊球時機, 一定要比快攻晩些, 不可在上升期就擊球, 節奏要對. 拉球的時機 在 球的高點到下降前期之間. 太晚也不好拉, 太早容易撞板 不容易控制弧線.
3. 小臂發力之前的前迎力量 主要來自身體--腿的重心轉移 加上轉腰力量. 如果用小臂去前迎 往上的摩擦力量就會被分散掉 不夠集中.
以上的發力摩擦方式 體會的好, 呵呵.. 什麼 咬球 吃球 包球 什麼先鬆後緊 什麼打磨結合.. 大概就都能迎刃而解!
配上圖解 也許大家會更容易懂
圖解只是配合文章說明摩擦發力的基本動作, 對於弧圈的最佳擊球時間 擊球點 還有加轉跟發力沖的差別 不是我要說明的重點 請不要挑我毛病 而失焦,,, 呵呵...
我想初學拉球的人, 第一步應該體會磨擦的基本原則, 打出轉來. 然後慢慢運用腿腰力量, 結合起來 , 才能打出弧圈. 一開始 就夢想 爆沖, 是本末倒置的學習方法.
再次強調 !!!!
前沖弧圈 還是拉球的演變, 還是要充分摩擦, 讓球產生強烈上旋的力量, 在空氣中造成流體力學的壓力差 把球壓下來 製造出漂亮的弧度, 前沖弧圈的定義 大家一定要弄懂 不要跟 快攻的發力抽打 混為一談.
弧圈 是 力量 與 摩擦 的結合 缺一不可! 真正前沖弧圈的上旋力道還是很強的, 只是弧線稍低 速度較快 ! 前沖弧圈還是以摩擦為主 !
個人看法 請多指教.
--------------------------------------------------------------------------------
初學者練習方法
1. 站在中遠台的位置, 左手裡抓一顆球, 右手持拍
2. 將球從網子高度將球放下 讓他自動彈起, 不要用力丟 就是要球彈不高 你才會有往上拉的動作.
3. 等球彈到最高點時, 快速收小臂 發力摩擦球 .
4. 記得拉球的關鍵是, 球拍 接觸到 球的瞬間 才發力摩擦.
5. 剛開始練習時, 擊球放慢些, 放鬆些, 力量收些, 免的一開始就揮空.
6. 有無進台不重要, 重要的是 體會 發力摩擦 的要訣.
7. 用身體的力量帶動手臂往上提拉, 不要抬高肘來拉球.
個人心得 提供大家參考. (有關腿腰發力迎前 的問題 文章太多了 在此不再重述)
正手加转弧圈
步法
如果强攻,尽量小臂不要乱摆。可以利用步法的力量,小臂直线对准向前,加强手腕发力。当然,首先要注意步法的力量。在移动中尽量是步法力量能够发挥,然后加上手腕。如果小臂可以用上,再加上小臂。但必须强调步伐必须为步法服务。步伐是为了将步法发力发挥而进行的移动,步法是为了将双脚的力量传递到手上而执行的身体动作。http://www.sundns.org/discuz/vie ... e=1&highlight=%2Bwb
左右
横向摩擦辅助弧线控制。往往来球很难判断,但加转弧圈球是完全可以强行进攻的,横向的吃最容易得到准确的水平高度,然后再包再撕,都显得更加容易。
上下
吃球角度微托,容易控制弧线上下弯度,提高发力摩擦的感觉(这在台内挑球中也会用到)
海绵
海绵吃与吐:海绵的蹭对球产生了斜向上的摩擦力量,海绵的蹦对球产生平向网的弹力。而球出去的角度接近于弹力的角度,但是弯向网。如果过度地强调摩擦,击球必定没有速度,对方看得清楚,容易借转和借力。由于来球的高度,旋转等情况是固定的,所以我击球的弧线(上下)基本是固定的,最佳的利用海绵方式就是将向上的摩擦角度和向前的弹力角度尽量缩小,这样可以产生最大的旋转。而且这是用力最集中的摩擦方式,稳定性和对付下旋球能力因此而达到最强(单纯指海绵作用)。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必须在动手臂力量之前,尽量动用脚步,使来球落入我的手臂发力空间,否则,发力非常难与准确和集中,威力马上下降。(海绵的弹力方向好像起了撑托指定方向的作用)
称重
必须对来球的冲量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衡量吃球的力量。吃轻了,球就往下掉。吃重了,稳定性大为折扣,往往直线出界或下网。
挂送
就是用均匀加速力量来摩擦送球。讲究的就是平衡,如秤杆一样提送向前,更像拧一件挂在衣架上的西装,挂送而前。
甜心
甜心下缘的吃勾:从内向外到甜心下根,有一个海绵角度,用这个角度可以通过海绵的吃获得海绵的卷,将一切来球勾住,摩回,产生强大的旋转力,这是主动的摩擦,几乎不用借力吃球,非常主动。由此产生的动作要领就是去摩擦来球的一个约3毫米的层面,这个层面是圆的拱形的,而不是一个平面。同时,要强调手腕在园拱面主动摩擦时,有一个向左下抓的手指感觉,此时应该感到食指向下点,无名指有点抽的勾,形成一种手腕手指的抓感,有时甚至直接利用抓的感觉直接发力快攻,而稳定性却无以伦比。
正手前冲弧圈
小臂如标枪
手腕如打花
发力成直线
步伐要迎前
撼山虽不易
撼球还可行
甜点定吃球
弧线定出点
防弧圈
高调弧圈用怩手,怩手还要压着走
前冲弧圈用打手,打手重在借力抖
反拉弧圈
对方拉弧圈球
来球弧线降低
在速度可把握的情况下
向下找反拉/反冲的点
往往是你低我更低
所以常常对拉过程重心愈来愈低
甚至坐到地上的情况
反手弧圈
1、不能只靠手臂,要用上脚的移动力,就好像你一个人抓着一张饭桌,用力向右甩。
我形象地解析为: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属于长兵器,当你向右前扫的时候,肯定有
夹的用力
大臂后击用力
蹬腿向右转身的用力
2、欲上还下
在台内发力最难的是好像根本就找不到球,把握不住
原因是你根本就不敢以击打方式接触球
也许有人说,我就是用击打方式进行反手拉球的,但把握性不好,
打中时爽死,打不中时被骂死
原因在于没有加速的手段
我的手法是:
打
裹
撕
勾
要求在击球过程中包含以上4中用力
而且,以触到球为开始
用力时间逐步上升,即
打 〈 裹 〈 撕 〈 勾
3、手是佛手
就是好像我们在寺庙中见到的捻花手的感觉
此意在将手腕的感觉化成身体的感觉
4、甜点食指首节之上
也就是在发力击打时以该处去对准球直接发力击打,
但仍然还有后续摩擦把握的感觉
5、撇在弯之中
撇的用力是反手的要素
关键是什么时候将这个元素加上
6、吊球以勾为重,触摩球面 左下 摩擦到 右中上,手腕加力
小臂如反甩向上之状,身体发力向上蹬起,同时横向右移
冲球右脚膝盖与右肩膀的距离保持不变
随意用全身力量去鞭打即可
拉弧圈球易犯的毛病有哪些?如何纠正?
1.在引拍过程中,前臂和上臂在肘关节处的夹角没有打开,而是靠拉肘向后引拍,影响拉球的发力。在训练中有意识地把前臂放下来,配合脚部的转动和重心移动,引拍效果会好些。
2.击球前 ,腰部向后转动过大,形成掷铁饼式的准备姿势,影响向前发力。在实践中,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能够移至击球一侧脚时即可。
3.击球时,球拍过于前倾,摩擦球过薄,使拉球的力量减小,准确性降低,容易打在拍边,出现人们常说的"飞碟"现象。击球时球拍不要过于前倾,同时注意手腕向内向前的转动,这样方可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
4、拉球过程中,手臂由后直接向前挥动,成近似于直线型,难以制造拉球的弧线。正确的挥动方法是手臂由右后下方,以肘关节为轴,向左前上方挥动,其挥动轨迹近似于"小弧型",这也部分地体现了弧圈球这一技术术语的内涵。
5.肩部过于紧张,动作僵硬。由于弧圈球的动作比一般攻球动作稍大些,因此要做到拉后手臂,尤其是肩部要迅速放松还原,以利于连续拉和提高拉后扣杀的命中率。
搓球
劈长
在上升期以约45度快速劈出,手腕摩擦控制弧线(指向略低于网高处),必须在上升期劈,同时要打在先,略微带下撇地滑砍。劈长是弧圈球选手破控球选手的主要手段之一。
摆短
主要是触下而后摩擦同一水平面略上处,以控制弧线。关键在于出球要平而容易,如此对手上手自然困难。
滑搓不转
遇到难接的球,均可用拍的上部滑搓回不转球。
滑撇(极为重要的转向进攻的过渡手段)
向左劈,球向右滑,要点是:
1、 向左劈要有一定速度,不要被吃死,让球向拍的左边滑动
2、 利用合力产生向右的弹力,但手臂和身体完全向左移,但由于球却向右走,对方容易判断方向错误,因为同一个动作只要向右吃一点,球就向左走。
台内挑
吃球角度微托,容易控制弧线上下弯度,提高发力摩擦的感觉(这在台内挑球中也会用到)
吃着走=〉吃住了=〉未顶死
就在未死之间向前顶,就在未死之前放球走
围绕甜点裹=〉裹不住就撕=〉撕不了就顶
用力感觉:打=〉裹=〉撇=〉顶(前面用力的时间比后面一种的时间愈来愈少)
各种打法的技术特点
快攻打法
弧圈打法
长胶打法
直板
横板
控球打法
衔接打法
发球抢攻
后发制人打法
发球抢攻
图1 图2 图3
1、顺时针正手短,向中间移动,准备反手台内快拉。如果对方能够快速切回较短偏反手,我反送搓长,切回对方中间偏反手,准备侧身抢攻。如果对方切或勾我正手,一律拉直线。配合,发逆时针正手下旋,快搓其长球近身,侧身抢拉。 图1
2、逆时针侧下旋对角,对方多数反切我反手,侧身强攻,如果摆正手短,轻拉小直线,继续抢攻。图2
3、顺时针侧旋,全台撇冲。图3
4、强下旋长,对角,要有旋转力度,逼使对方搓
结合
不转短,用身体掩护,有点晃,中间偏反手,动作前部完全与前一个相同,动作突然,长度控制严格,不给对方主动变化接球的机会
以上全部用台内加转强攻。
发球抢攻策略:
1、 台内加转强攻是弧圈球选手的最重要强攻手段
2、 如果对手速度很快,发正手短控制其进攻,伺机自己抢攻,一般选择反手进攻第一板,正手侧身进攻第二板。
3、 对手反手进攻能力强,尽量用强下旋压住其反手拉,伺机反拉。要利用其依赖反手的习惯,破坏其反手的抢攻判断,组织自己的强攻。
4、 对手以控球手感好,尽量用长短球、快突球来干扰,结合强攻。
转与不转的终极体会
我的正反手转与不转发球还算比较成功的。虽然我的整体水平还没到业余顶尖高手的水平,但我的发球好多高手都爆吃没够。普通业余爱者可以借鉴一下。高手不要见笑。
1、发球一定不要强调绝对旋转,因为无论再转的球只要对方看出来,就没用了。一定要让自己的发球超出对方判断力之外,而且越出乎他意料之外越有效。真正好的强下旋是要动作越轻而发得却越转的才是
因此,发强下旋时不能全力去发。不能象爆冲那样全身配合发力,虽然那样容易发出极强的旋转。但你的身体各部分已经把你的球的旋转暴露给对方了(做假动作除外)。所以发强下旋时主要以手腕为主,前臂为辅,加轻微腰的带动。也许你会说,都是这样发的。但我这里的体会是,要想要远远超乎对方判断之外,发球整个动作就要轻柔,连自己感觉都没用力。比如反手急下旋,只是轻轻动一下手腕就可以,连抖动都谈不上,因为你一旦被对方发现在抖动手腕加力,对方很容易判断你发的下旋。而且如果你发的球用力大,球就会飘得很历害,对方容易根据此来判断。而你看似不经意的发一下,对方很难看出你发的是强下旋。但如何在不加力抖动甚至相当轻微的动作中就可以发出相对很强的下旋这是一个水平。这要求手感。磨擦不用快但一定要充分。抛球高低无所谓,磨擦的厚薄一定要控制得相当合适才行。这个磨擦是绝对关键,整个发球过程都是在相当放松的情况下做的,绝对不能用力和快速抖动。一定要尽量柔合,要慢。此外,一定要磨擦到球拍的正中偏下一点。也是关键。用F1胶皮发的效果最好,因为f1属于内能型。用这种方式发球,轻轻一磨擦胶皮会自动把抛球的那点能量在磨擦的一瞬转化到旋转的能量上去。用狂3就差一点。大家慢慢练这个充分磨擦的手感和磨擦的时机,千万不能快。我现在发的下旋在别人看来根本就不是转球,但实际上旋转却相当强,甚至好多人感觉比绝大部分高手全力发的急下旋都转。这种反差够大的吧。发球发得好到一定程度就是这样子,当然我的发球和国家队的发的下旋还差得老大一块。但我发出的球 和他们有一定相似之处,就是磨擦的手感要比普通人好得多。反正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下旋球有多强,真正好的强下旋是要动作越轻而发得却越转的才是。那种用力发出的强下旋对高手根本没用。
2、同样的动作发不转
如果你能象我那样用很轻的动作发出远远超过对方想象的那样转的下旋,那么你大可以用同样的动作象一般人也就是发球不好的人那样发,就是磨擦不好,击球时机不太好的那种,这样的发球当然就不太转,一般对方也会吃。如果你再把拍子上的击球点变一下,用拍的上边缘或前缘发出,但拍面发球时放平点不要让对方容易看出来。这样就是高手也会吃球,如果你再用些抖动和全身发力配合发,其它不变的化,对方更容易吃了。也许有人要问,你不是说发强下旋不能用全身配合和手腕的抖动么,为什么发不转球却要这样呢。这里面的原因就是,如果加抖动和全身配合发的下旋的绝对转速当然更转点。但如果你想发下旋就容易被人看出,而发不转球对方越容易看成是强下旋越好。当然有时要注意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现在好多人判断我的发球基本上是猜。他们知道我不用力动作小一般是急下旋(从我的球的跳动不容易看出。因为我发的球真的看起来慢却不飘,看商标能看出来些,但有时我发的稍快点看起来也费劲,看商标对慢球还行,至少时间上来得及),所以当我用真正发强下旋的动作发时他们就会当不太转的接,真能蒙,所以还得偶尔还得用普通的强下旋的动作发几个真正的强下旋。这样他们靠蒙机会就不高了。不过最好还是练好用普通的慢的动作能发出旋转反差极大的球来。因为这种东西是靠手感的变化。而不是单纯击球部分的变化。发不转时击球部分上的变化尽量小此,不要太在球拍的边缘,这样对方就更不容易看出,但想要反差强难度也就高。一旦练成手感,主动权全在自己这边,因为手上的磨擦的感觉的变化是对方用眼睛看不出来的。只有自己的本体感觉才能感受到这种磨擦上的变化。基本上就是厚和薄那么一点和磨擦时机、磨擦的手感等。凭眼睛看是极难分辨的。这也就是我现在的发球好多高手感到迷惑的原因。他们想不通我为什么轻轻一发就有那么强的旋转,有时却一点转也没有。这里面就是功夫和水平。我平时搓得手感也好,所以对发球也磨擦得好。建议大家想提高发球的也要先提高搓球,毕竟搓球我们每天都要搓好多次。用得多是练得好的前提。
3、此外,出球速度上和落点上变化大些,比如这样的发球发到正手位偶尔可以出台,自己做好准备让对方拉,他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失误的机会相当高。我现在发球就算对方判断出下旋,也不好拉起来,因为现在业余拉前冲的一般对我这样的强下旋失误的机会很大,拉高吊的好点,但拉高吊的又怕我那个不转的有时不敢用力吊,头疼啊。再配合一下用同样的准备动作,突然抖动发出两大角的奔球。反手发到更加角度大些。对方压力就更大了。
好了,我的体会该说的都说了,能不能发出这样的球就看各位的功夫了,希望有发球高手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