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回复
  • 收藏

[原创]乒乓球转动的

乒论 2010-4-28 03:40:00

以下是引用庄周迷蝶在2010-4-27 18:31:00的发言:

 我这个人不喜欢纯理论的探讨,还是用图来看吧。如下图,这是我用磨擦很薄的动作发下旋球时留下的磨擦痕迹。用尺量过,正好1cm直径。乒乓球的半径是20mm,可以计算出来,把球分成12份,则每份的弧长是:40*3.14/12=10.5mm。如果直的是从中部磨擦到底部的磨擦痕迹就约有2份,则磨擦的弧长是:21mm。因此说,从量得的尺寸来看,磨擦的痕迹根本不可能是从中部到底部的,只能是你的发力方向是从中部向某个方向磨擦。磨擦的部位只能是击球那个位置。

庄版以图说话,图文并茂,解释清晰,一目了然。几次试验,发图发文,身体力行,不辞辛苦,甚是钦佩,

在此,谨表敬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7 1:09:32编辑过]

[原创]乒球的转动-和庄版-发下旋可摩擦到底吗?

[原创]乒球的转动-和庄版-发下旋可摩擦到底吗?

[原创]乒球的转动-和庄版-发下旋可摩擦到底吗?

[原创]乒球的转动-和庄版-发下旋可摩擦到底吗?
支持原创,赞赏一下

130条评论

bhcy 2010-4-28 07:26:00
很有技术含量的帖子,必须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风刀霜剑 2010-4-28 08:14:00
论点明晰,论断确切,完全支持乒论版主的高见。加精奖励。
忘掉你的身份,忘掉你的年龄,忘掉你的卑微,忘掉你的显赫,忘掉现实的许许多多——把你和我当作一个小小的音符,让乒乓来组合最美好的音乐.以球交友,共享国球快乐。QQ:3287953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业余中的业余手机认证 2010-4-28 08:35:00
很有技术含量的帖子,必须顶!
日本发行的波尔ZLC 全球限量120块 我的最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EADER 2010-4-28 08:40:00
也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nmdb 2010-4-28 08:45:00
很有技术含量的帖子,必须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xp1224 2010-4-28 08:52:00
这个我也喜欢,支持一下!
交易过的朋友:hsy8660689、刘南奎、黄金贾、我真穷啊、 suodapeng、刘翔靠边站、a528021、ronggang、高航、体育爱好者、 jinn_007、yin8566、洗洗睡了、笛韵、荣哥、飘泊的梦、小杨乒乓、对冲基金、波波橙、小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un979手机认证 2010-4-28 09:12:00

楼主找来的这张图很有说服力,感谢。

 

首先,庄版所说胶面不能错动的理论被楼主推翻了,然后庄版说如果真存在摩擦到底时至少要三厘米痕迹也被楼主推翻了,实际上按照楼主的理论,乒乓球发下旋是可以摩擦到底的,因为你已经证明了我的观点,胶面错动咬住球然后做的摩擦动作,发下旋是可以从中下部摩擦到底的。

 

实际上真相已经大白了。

 

我要说的是,一个点,并不能说明球碰到球拍就立刻弹飞了,这里并不是向庄版想象的那样如果有摩擦就会有三厘米的痕迹。

 

首先你们俩把发球的动作僵化在直线挥拍的挥砍,这样平直的挥砍发球,的确是只有一个摩擦点,没有圆弧的摩擦动作,只能说摩擦系数更少,相对其他发球而言脱板最快。

 

其次,庄版与乒版做发下旋不能摩擦到底这样的论断,源自于一个固化的印象,而这个印象是假设球不随着球拍的挥动产生位移才成立的。实际上这种假设根本不存在,从根本上就存在着原则性错误。

 

实际上球是随着球拍的摩擦产生位移的,那么两位这个恒定不变的参照物就失去了空间坐标,你们所假设的理论是球拍触球后只能是一个点,而这个点是不动的,所以不存在向下摩擦,这样说是不合乎逻辑的。实际上,这个点随着挥拍摩擦向发力的方向移动,是这个触球点跟随着球拍从中下部到了底部然后旋转着飞出去。

 

而且根据楼主提供的这张受力情况图,可以很好的说明了套胶与球摩擦的情况,咬住球的一个点,然后做的摩擦动作,两位不会以为球是不动的然后这个点也不会随着摩擦面旋转吧?

 

如果你们认为球会随着摩擦产生位移,这个触球点会被套胶咬住向下方旋转,那么两位的观点不攻自破。

视频教程合集  http://i.youku.com/sun9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un979手机认证 2010-4-28 09:25:00
套胶咬住球之后发力的方向摩擦,那么球是一定会随着套胶的发力方向运动的,这里的运动包括了直线以及弧线运动。

 

所以两位所支持的“从中下部不能摩擦到底部”的论断是不客观的,因为击球点是随着拍面走的,乒乓球是旋转的,是这个击球的摩擦点随着套胶的咬合由中下部移动到了底部,而不是球拍从球的中下部摩擦到底部,这里有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就是空间参照物出了问题,你把主体设定为拍子,而客体球设定为原地不动且不旋转,所以产生了这样的论调。

视频教程合集  http://i.youku.com/sun9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now820128手机认证 2010-4-28 09:26:00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好贴就要顶!
自己的 老龙5:尼塔库狂飙 + NEO省狂
老婆的 斯蒂卡45:NEO蓝省 + 挺拔龙啸
儿子的 科贝尔:NEO省狂 + 白鲨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2024 精英乒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180038

免责声明: 网站信息均有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客服电话:4006001289 客服QQ:4006001289(企业QQ)